一、天干和地支 天干:是中櫺國古代的一種計序的文字符號,共有10個,所以,也叫做“十天干”,或“十干”。其中有5個陽干,5個陰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紅體是陽干,有5個,黑體是陰干,有5個。 地支:是中櫺國古代用來記錄時辰的符號,共有12個,所以,也叫做“十二地支”,或“十二支”。其中6個陽支,6個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紅體是陽支,有6個,黑體是陰支,有6個。 二、干支紀法(干支歷) 古人把計序用的十天干與計時用的十二地支,以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組合出60個“干支”。古人用60個干支紀年序、月序、日序、時序,故之“干支紀法”,或“干支歷”,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農(nóng)歷。因這60個干支為一個循環(huán),所以稱為一個干支周期。具體詳見下面表一和表二: 表一: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圖--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此圖來源百度) 表二: 干支排序表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櫺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1、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法中,1個干支代櫺表1年,60個干支代櫺表60年,俗稱一個花甲子或一甲子。 干支紀年法以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按干支排序麥(表二)順序往下計數(shù),滿六十年,代櫺表一個循環(huán)或一 個干支周期結(jié)束,然后再從甲子為第一年計起,乙丑為第二年……周而復(fù)始,一個花甲子,二個花甲子……循環(huán)不息。 如1929年是農(nóng)歷己巳年,那么1930年就是農(nóng)歷庚午年…………以此往下計數(shù)。 公元紀年與農(nóng)歷的換算方法,網(wǎng)上有很多種,比較了一下,我還是認為下面所用的方法最為簡單便捷,我試換算了幾個年份,都沒出錯,至于公元前與農(nóng)歷的換算方法,網(wǎng)上也有不少種,都太復(fù)雜,等找到簡潔的方法后,再作補充: 陽歷年份除以60,所得余數(shù)減去3就是該年的農(nóng)歷年干支序號。然后查干支排序表對應(yīng)的序號,所得就是這一年的干支紀年,即農(nóng)歷年。例如,推算1991年的農(nóng)歷年: 1991÷60=33……11,11-3=8,8就是干支序號。查干支排序表(表二),對應(yīng)8的是 8/辛未 ,得出1991年為農(nóng)歷辛未年。 再如,推算1⑨83年的農(nóng)歷年: 1⑨83÷60=33……3,3-3=0,0就是干支序號60。查干支排序表(表二),對應(yīng)60的是60/癸亥 ,得出1983年為農(nóng)歷癸亥年。 2、干支紀月法 干支紀月法中,1個干支代表1個月。農(nóng)歷正月都是從地支的寅開始計起,12個地支代櫺表12個月,為一年。一個干支周期下來,正好是五年。干支紀月法在古代并未普遍實行,在《資治通鑒》等書中,計月時,都書以正月、二月、三月……。干支紀月法主要是星相家推算八字用的。紀月法為: 以甲或己開頭的年份,正月就是丙寅,按干支順序表往下排,二月則是丁卯,三月是戊辰,四月是己巳……十二月是丁丑; 以乙或庚開頭的年份,正月就是戊寅,按干支順序表往下排,二月則是己卯,三月是庚辰,四月是辛巳……十二月是己丑; 以丙或辛開頭的年份,正月就是庚寅………… 以丁或壬開頭的年份,正月就是壬寅………… 以戊或癸開頭的年份,正月就是甲寅………… 總之,正月的干支知道了,其余月份按干支順序表往下即可推知了。 3、干支紀日法 干支紀日始于商朝,從其開始使用,一直到春秋春秋魯隱公三年止,期間有無間斷過或錯亂過,尚有待櫺考證。但經(jīng)考證可以肯定的是,從公元前720櫺年(春秋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起到公元1911年(清宣統(tǒng)三年)止,2600多年中,干支紀日法從未間斷和錯亂過。1912年民國元年采用公元紀年后,民間仍沿用干支紀日法,截止到今天,一百多年來也未錯亂過。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這是現(xiàn)今已知的世界上最長的紀日法。 干支紀日法中,1個干支代櫺表一天。完成一個干支周期后,則再繼續(xù)從頭開始往下接著計數(shù)。例如農(nóng)歷己巳年(198⑧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一正好是第60天,為丙申日,那么三月初二則又從丁酉日接著重新循環(huán)。 公元紀日與農(nóng)歷日的換算方式,網(wǎng)上查到的都太復(fù)雜,待以后找到簡單的方法,再作補充。 4、干支紀時法 干支紀時法是以地支為主。每天的23點櫺開始為子時,而后依次是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天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為兩個小時,循環(huán)一次正是二十四小時。詳見表三: 表三:時辰對照表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是確定不變的,天干的作用在于擴展計數(shù)規(guī)模以及統(tǒng)櫺一干、支兩個系統(tǒng)。其歌謠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fā),壬子是真途。 意思是,若該日是甲或己開頭的,在子時上要配上甲為甲子時;該日是乙或庚開頭的,在子時上要配上丙為丙子時;該日以丙或辛開頭的,在子時上要配上戊為戊子時;該日以丁或壬開頭的,在子時上要配上庚為庚子時;該日以戊或癸開頭的,在子時上要配上壬為壬子時。知道了子時的干支,然后就按干支排序表(表二)往下就可推知其余。時辰由甲子時開始,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詳見表四: 甲日和己日 乙日和庚日 丙日和辛日 丁日和壬日 戊日和癸日 子時 23時—1時 甲子時 丙子時 戊子時 庚子時 壬子時 丑時 1時—3時 乙丑時 丁丑時 己丑時 辛丑時 癸丑時 寅時 3時—5時 丙寅時 戊寅時 庚寅時 壬寅時 甲寅時 卯時 5時—7時 丁卯時 己卯時 辛卯時 癸卯時 乙卯時 辰時 7時—9時 戊辰時 庚辰時 壬辰時 甲辰時 丙辰時 巳時 9時—11時 己巳時 辛巳時 癸巳時 乙巳時 丁巳時 午時 11時—13時 庚午時 壬午時 甲午時 丙午時 戊午時 未時 13時—15時 辛未時 癸未時 乙未時 丁未時 己未時 申時 15時—17時 壬申時 甲申時 丙申時 戊申時 庚申時 酉時 17時—19時 癸酉時 乙酉時 丁酉時 己酉時 辛酉時 戌時 19時—21時 甲戌時 丙戌時 戊戌時 庚戌時 壬戌時 亥時 21時—23時 乙亥時 丁亥時 己亥時 辛亥時 癸亥時 |
|
來自: 與星對話 > 《讀書筆記之哲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