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的實力可不像它們的外表那么弱,光牙齒的咬合力就強過大多數(shù)肉食猛獸,野生大熊貓曾經(jīng)有獨自力敵幾只狼還毫發(fā)無損的記錄。 眾所周知,憨態(tài)可掬的大熊貓以竹子為食,可是你知道嗎?在生物分類上,國寶們可是跟老虎、獅子、熊等猛獸一同組成了食肉目。對于這樣的分類,可能有人會提出質(zhì)疑,這竹子明明是植物,為何以竹子為食物的大熊貓卻成了食肉目呢? 要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搞清楚食肉目動物具有哪些特征。提到食肉目動物,相信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它們口中那四顆鋒利的犬齒。犬齒在食肉目動物捕獵時可以用來咬斷獵物的喉管或脊柱,給獵物造成致命打擊。對于肉食性動物而言,犬齒是否鋒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它們捕獵的成功率??上?,即便有如此大的作用,犬齒也沒有成為衡量一種動物是否可以被算作食肉目的依據(jù),因為很多以素食為主的動物,比如偶蹄目的河馬和靈長目的大猩猩同樣長有鋒利的犬齒。 大熊貓的史前近親Agriarctos-beatrix 真正將食肉目與其他動物區(qū)別開的是裂齒。所謂裂齒,其實是食肉目動物上頜的最后一對前臼齒和下頜的第一對臼齒。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已知的所有食肉目動物的這兩對牙齒的齒冠上都長有鋒利的尖,當它們閉合嘴巴時,這四個尖就會像閘刀一樣撕裂獵物的肌肉和韌帶,因此又被形象的稱為“裂齒”。我們這外表很萌的國寶的嘴巴里恰恰就有這樣的裂齒,所以它們就名正言順的成了食肉目家族的一員。 那么,作為一種幾乎只進食植物的動物,大熊貓為何會有跟肉食性動物一樣的牙齒構(gòu)造呢?這就要說到大熊貓的家族史了。大約在8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在中國云南祿豐地區(qū)生活著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這是一種由擬熊類動物演化而來,從外表上看起來像一只強壯的狐貍的動物。化石顯示,始熊貓的臼齒小而平滑,無法磨碎粗糙的植物纖維,古生物學(xué)家由此推測始熊貓是一種以肉為主食的動物,它們自由的生活在潮濕的熱帶森林邊緣。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冰川期的到來,始熊貓賴以棲身的森林迅速減少,同時一些原本生活在北方的更強悍的肉食性動物也因為嚴寒來到了始熊貓的領(lǐng)地。為了生存,大熊貓祖先開始改變食性,牙齒也漸漸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在200萬年前的小種大熊貓進化出了粗糙而寬大的臼齒,這樣的牙齒已經(jīng)十分適合啃咬竹子,但上頜的最后一對前臼齒和下頜的第一對臼齒卻沒有任何改變。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熊貓的祖先進一步適應(yīng)竹林里的生活,吃竹子的習(xí)慣也就得以保留下來。目前已知的大熊貓進化主線為始熊貓→小種大熊貓→巴氏大熊貓→現(xiàn)代大熊貓。雖然以素食為主,但國寶的實力可不像它們的外表那么弱,光牙齒的咬合力就強過大多數(shù)肉食猛獸,野生大熊貓曾經(jīng)有獨自力敵幾只狼還毫發(fā)無損的記錄。在中國的古書上,大熊貓甚至被稱為食鐵獸,足以見其強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