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蟋蟀的朋友常說頭茬、二茬、三茬蟋蟀,很多新加入的朋友對此不是很了解,今天就來為大家解釋下。 “茬”是一個北方方言,類似于某一批的意思,例如新長的嫩韭菜第一次被割下來就叫頭茬韭菜,后期再長出來的被割下來就叫二茬韭菜,等等。用在蟋蟀上就代表頭一批蟋蟀、第二批蟋蟀和第三批蟋蟀。 而如何界定第一、第二和第三呢,則是按照時間點來劃分的。秋季玩蟋蟀最關(guān)鍵的兩個時間點是立秋和白露,我們將立秋前成蟲的蟋蟀稱為頭茬,立秋與白露之間成蟲的蟋蟀稱為二茬,白露后成蟲的蟋蟀稱為三茬。 頭茬蟋蟀是生長在夏季,此時日常溫度較高,溫差小,出來的蟲大多早熟,生命周期很短,因此又被稱為“熱子兒”。 二茬蟋蟀的生長時期最利于蟋蟀成長,因此也是捉蟋蟀、收蟋蟀的高峰期,此時的蟋蟀才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秋蟲”。 三茬蟋蟀成蟲于白露后,此時平均溫度較低,晝夜溫差較大,此時的蟋蟀大多拍子小、緊巴厚實,因此于前兩茬蟋蟀有比較明顯的差別。也有說法白露后天氣轉(zhuǎn)涼,晚上常見露水,蟋蟀吃了露水后身體受涼往往會造成牙齒松、底板差等現(xiàn)象,因此老一輩過了白露野外的蟋蟀就不抓了。 各茬蟋蟀有各茬的特點,大家可以學(xué)習(xí)田忌賽馬的經(jīng)驗,在早、中、晚斗蟲的時候如果能夠巧妙利用各茬蟋蟀自身的生長優(yōu)勢,往往能夠收到奇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