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湯系列方臨床應(yīng)用
小柴胡湯
柴胡 半斤 黃芩 人參 炙甘草 生姜各三兩 大棗 十二枚 半夏 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 三 服 。 以后凡說小柴胡湯,以此量與煎服法為準(zhǔn)。表里有別。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xì)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shè)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37 柴胡湯首見太陽篇37條,外證己解、未解之間的鑒別和用方用藥。 辨有無胸滿脅痛,知外感日久后有無柴胡證。 辨具體可見的癥狀、癥候,就是辨證的本來意義。
主治明確 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96
辨證用藥的七或證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shí) 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 ,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若脅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 若 咳 者 , 去 人 參 、 大 棗 、 生 姜 , 加 五 味 子 半 升 、 干 姜 二 兩。
辨有,還要辨無。鑒別診斷,除外癥狀,針對用藥。
小柴胡湯證的病機(jī)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 與正氣相摶,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 ,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 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一云臟腑相違,其病必下,脅鬲中痛),小柴 胡湯主之。服柴 胡湯已 ,渴 者 ,屬 陽 明 ,以法治之。97
病機(jī):正虛邪入 病位:結(jié)于脅下 病證:往來寒熱、嘿嘿不欲飲食、嘔、脅鬲中痛 適宜證與非宜證 得病六 七日,脈 遲浮弱 ,惡風(fēng)寒,手足溫 ,醫(y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xiàng)強(qiáng),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飲 水 而 嘔 者 ,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 98
有柴胡證,還有柴胡證的病機(jī)和成因,就用此方。 用后或有他變,亦不避。 內(nèi)有水飲之實(shí)的嘔,忌用。此為虛實(shí)之辨證。
小柴胡湯證的辨證 傷寒四 五日,身熱惡風(fēng) ,頸項(xiàng)強(qiáng),脅下滿 ,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 之。99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 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 之。100 傷寒中風(fēng),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fù)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fù)發(fā)熱汗出而解。101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102
辨陰陽,柴胡湯治陽證,手足溫是其證 辨緩急,急痛先甘緩之 辨內(nèi)、外,可下或可汗 辨病位,與小建中相比較
大小柴胡湯應(yīng)用先后 太陽病 ,過經(jīng)十余日, 反二三下 之,后四 五日, 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103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 切 枳實(shí)四枚炙 大棗 十二枚 擘,大 黃 二 兩 上七味 ,以水一 斗二升 ,煮取六 升,去滓 再煎, 溫服一升 ,日三服 。
病久體弱,用藥不宜過猛,先輕后重。 輕不解,且加重,再用重。 用重藥必有明確指征。 辨證用方、用藥、用量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shí)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104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 炙 生姜 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洗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病久反復(fù)經(jīng)治,正更虛邪更甚。 用量宜輕,用藥不避猛藥。 先外后內(nèi),次序而治。 視病進(jìn)退,病不解,繼續(xù)用藥。 柴胡證與小承氣、大陷胸湯證的鑒別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 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不爾 者,不可與。但欲嘔, 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 也。調(diào)胃承氣湯。123 傷寒十余日,熱結(jié)在里 ,復(fù)往來寒熱者, 與大柴 胡湯。但 結(jié)胸,無大熱者 , 此 為 水 結(jié) 在 胸 脅 也。但 頭 微 汗出者 ,大 陷胸湯主 之。136
痛和脹滿,病性不同,用方不同; 胸脅、胸腹,病位不同,用方不同; 有無便溏,是辨病機(jī)病性方證的區(qū)別; 同在胸脅,是氣是水,邪氣不同,用方不同。
方證相應(yīng),不是照證搬方。 用一方,必有和它方多方面的鑒別確定。 少陰、結(jié)胸、痞的辨證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xì)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fù)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fù)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 設(shè) 不 了了者 ,得屎 而 解 。148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 胡 不 中 與 之,宜半 夏瀉 心 湯。 方 十五 。 149
手足冷的陰陽判斷。 滿而鞕痛結(jié)胸證,非柴胡證。 但滿是痞,是半夏瀉心湯證
反復(fù)辨證示例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165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229
辨大柴胡主證。有嘔利,邪在中,必用,鞭較滿要嚴(yán)重。 手足冷、便溏,本皆非小柴胡證,但“非少陰”、潮熱胸脅滿則用。 反復(fù)說明,有“但見一證便是”,還有但見一證“不是”。
陽明病小柴胡脈證 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 ,舌上白 胎者,可與小柴 胡湯。上 焦得 通 , 津 液得下 , 胃 氣 因 和,身 濈 然 汗出解也。230 陽明中風(fēng),脈弦 浮大而 短氣,腹 都滿,脅 下及心 痛,久按 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 之 小 差 , 外 不 解 , 病過十 日 , 脈 續(xù) 浮 者, 與 小柴胡湯。231 本太陽病不解, 轉(zhuǎn)入少 陽者,脅 下鞕滿, 干嘔不 能食,往來寒熱, 尚未 吐 下 , 脈 沉 緊 者 , 與 小柴 胡湯 。 266 若已吐 下、發(fā)汗、溫針,譫語, 柴胡湯證 罷,此 為壞病。 知犯何逆 ,以法治 之。267 證典型,脅下鞕滿,陽明病用小柴胡。 雖病久,脈浮未成里證,用小柴胡。 雖新病太陽病,脈沉緊用小柴胡。 ——半在表半在里的另一種表述。
以脈、證辨治法 嘔而脈 弱,小便 復(fù)利, 身有微熱 ,見厥者 難治, 四逆湯主 之。十七 。377 干嘔, 吐 涎沫, 頭 痛 者 ,吳茱萸 湯主 之。378 嘔 而 發(fā)熱 者 ,小 柴胡湯主 之。379 傷寒 差 以 后 , 更 發(fā)熱,小 柴胡湯主 之。 脈 浮 者 ,以汗 解 之 ;脈 沉實(shí)者 ,以 下 解 之。
以法解之的舉例 辨嘔證 辨熱證 辨脈證而治
幾個相關(guān)方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干姜湯(同前) 傷寒八 九日,下 之,胸 滿煩驚, 小便不利 ,譫語 ,一身盡 重,不可轉(zhuǎn)側(cè) 者 ,柴胡 加龍 骨牡蠣湯主 之。方 五 十 七 。 107 柴胡 四兩 龍骨 黃芩 生姜 鉛丹 人參 桂枝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 合 半 大 黃 二兩 牡蠣一 兩 半 ,熬大 棗六枚, 上十二 味,以水 八升, 煮取四升 ,內(nèi)大黃 ,切如 棋子,更 煮一兩沸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半量小柴胡去甘草 辨證加味
轉(zhuǎn)載自《金谷子講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