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涼清解,以退其熱 風(fēng)熱之邪,侵襲肺衛(wèi)。發(fā)熱,頭痛,微惡風(fēng)寒,無汗或少汗,或汗出不徹,咳嗽,咽紅或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或數(shù)。用辛涼清解法以宣肺退熱。 薄荷1.5(后下)、前胡6、銀花9、連翹10、淡豆豉10、牛蒡子3、蘆根20、竹葉3 加減法: 若身熱頭痛較重,舌苔薄白畧膩,二便如常,咽不紅痛者,方中加蘇葉6,或加荊芥穗3。 若咽紅痛重時(shí),加鹽青果6、苦桔梗6、生甘草6。 若熱郁較重,脈滑數(shù),口干渴者,加桑葉10、菊花10、白蒺藜10。 若口干渴較重,陣陣有汗,脈象滑數(shù)有力者,可加生石膏12(先煎)。 若咳嗽較重,痰吐不多者,加杏仁10、浙貝母10、蘇子10。 (二)辛涼宣肺,清肅止咳 風(fēng)熱之邪,侵犯于肺,肺失宣降。身熱不甚,但咳,口微渴。舌苔薄白,脈象數(shù)而畧浮。用辛涼清肺,清肅止咳法。 薄荷3(后下)、杏仁10、桑葉10、菊花10、連翹10、苦梗10、蘆根20、杷葉10、前胡6 加減法: 若兼氣分熱,口渴汗出者,加生石膏15(先煎)、知母6。 若熱甚口渴,加黃芩10、大青葉15、花粉10。 若舌絳心煩,脈象細(xì)數(shù),初入營分時(shí),加玄蔘15、茅根20、生地黃10。 若熱入營分,舌絳脈細(xì)數(shù),口干不甚渴時(shí),去薄荷、前胡,加麥冬10、生地15、玉竹10、丹皮10、沙蔘10。 (三)清潤宣降,肅肺止咳 外感溫燥之邪,消耗肺津。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頭痛,口渴,咽干鼻燥,咳嗽少痰或干咳無痰,尿少色黃,舌尖邊紅,苔薄白而干,脈浮數(shù)而右部畧大。當(dāng)用清潤宣降法,以止其咳。 沙蔘10、浙貝母10、桑葉10、杏仁10、香豆豉10、炒梔皮6、前胡6、鮮梨1個(gè)(連皮去核切片入煎) 加減法: 若干咳而痰中帶有血漬時(shí),加茅根20、川貝母粉3(沖)、黃芩10。 若干咳而痰黃且黏,難咯時(shí),加炙杷葉15、旋覆花10(包)、黛蛤散10(包)、瓜蔞仁20。 若舌絳,脈數(shù)有力時(shí),加生桑皮10、地骨皮10、玉竹10、麥冬10。 若咳而脅痛時(shí),加甜葶藶3、金橘葉6、大紅棗5枚。 (四)滋陰液兼以解表,清溫邪而退其熱 素質(zhì)陰虧,津液不足,又感溫?zé)嵝皻?,重傷津液。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頭痛咳嗽,干咳心煩,口渴咽干,尿少而黃,舌紅干瘦,脈象細(xì)數(shù)。津虧無以滋汗,汗源不足,故汗少或無汗。必須用滋陰解表方法,仿加減葳蕤湯。 生葳蕤10、蔥白6、嫩白薇10、苦桔梗10、淡豆豉12、前胡6、炙草6、沙蔘10、杏仁10 加減法: 若口干心煩,脈象細(xì)數(shù)時(shí),加生地黃15、丹皮10、麥冬10。 若舌絳口干,心煩有汗,脈數(shù)而有力,加生石膏12(先煎)、生地15、知母6、花粉12、茅蘆根各15。 若舌苔根黃且厚時(shí),加焦三僊各10、雞內(nèi)金10,或加炙杷葉15、保和丸15(布包)。 若津傷較重,脣干而裂時(shí),加川石斛20、西洋蔘粉3(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