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一項公眾調(diào)查顯示:92.7%的家長會對孩子進行懲罰, 85%以上的孩子被打過屁股、臉頰或手心,32.8%的孩子曾被扇耳光。并且,超過半數(shù)的家長在懲罰完孩子以后會感到自責(zé)。 李中瑩,著名NLP培訓(xùn)師,美國職業(yè)催眠治療師,香港專業(yè)效能管理學(xué)院創(chuàng)始人,著有《親子關(guān)系全面技巧》等書。 絕大部分家長都愛孩子,但是也都曾經(jīng)懲罰過孩子,為什么? 李中瑩:他們以為,愛孩子就應(yīng)該這樣做,所以常有家長說“我愛他/她,才罰他/她”。這往往因為他/她自己就是從小在這樣的環(huán)境長大。他們未必認真想過這個問題:罰孩子是為了什么?假如真的為了孩子,父母是否問過孩子的感受?那些錯誤信念,讓有些父母看不到懲罰的效果、孩子的痛苦,看不到與孩子的關(guān)系因此在疏離。 家長對孩子唯一的責(zé)任就是: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在愛與罰之外,還有第三種選擇:教導(dǎo)——教育、引導(dǎo)。孩子的問題不可以堵,只可以導(dǎo)。懲罰是堵的方式。 不懲罰,孩子仍能成長得很好? 罰是最后一招,是家長失敗的證明。當(dāng)你教孩子如何能得到別人的接受、尊重、愛,他也很樂意把焦點放在如何讓自己提升,就不會做家長認為不應(yīng)該做的事情。我做過這么多親子的個案,還沒有碰到過一個個案是孩子的問題。真正可以做出改善、改變的都是父母,而不是孩子。孩子只是用一些方式來迎合父母。 哪種懲罰方式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對孩子來說,不理睬的傷害往往比體罰的傷害更大。對孩子來說,不理睬代表“媽媽不要我”,是斷了聯(lián)結(jié)啊。我曾經(jīng)在一個停車場看到一個媽媽在車上,孩子就在車門外哭、求,我心里難受得不得了。這個創(chuàng)傷有可能造成孩子人生很多的心理問題。 為什么那么多家長懲罰完孩子會有罪惡感? 因為懲罰與愛是背道而弛的。他們錯誤地認為,朝左邊(懲罰)走可以到達右邊(愛)的目標(biāo),可是結(jié)果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到達了愛的反面。系統(tǒng)傳承的動力,是超越道理,超越情緒的,在憤怒情緒下打了孩子,但是系統(tǒng)更深層的動力對這種行為卻是否定的。 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很多家長用過了“最后一招”了,接下來怎么辦呢? 懲罰對孩子一定有負面效果,但是如果非要用,需要注意以下四點,能將負面影響降低。 一,如果懲罰是為了改善孩子不良行為,那么你要問問自己:怎么懲罰才會讓孩子改善行為?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懲罰就無效,就不應(yīng)該罰。不如轉(zhuǎn)而去想其他辦法,比如引導(dǎo)。 二,言出必行,言出必準(zhǔn)。盡量不要罰,但是說了要罰就一定要罰。他痛你陪他一同痛,但是仍要罰。 三,懲罰絕對不要太重。懲罰的目的只是告訴孩子他錯了。假如你對懲罰的輕重沒有把握,寧可更輕一些。懲罰絕對不要造成孩子后遺性傷害,暗示“爸媽不愛你”的話,或者“你要再這樣我就趕你出去,不要你了”這樣的話絕對不要說;懲罰不要總是針對一件事——懲罰的不是孩子這個人,而是孩子的某種行為,罰一次就行了。 四,保持情緒平衡穩(wěn)定。懲罰的行為一定不要在情緒里實施,孩子會覺得父母是拿他/她出氣,因此學(xué)不到應(yīng)該學(xué)的。 父母與權(quán)威應(yīng)該是什么樣的關(guān)系? 力量不足的父母才會需要證明自己的權(quán)威。父母-孩子-孩子的孩子,生命一級級往下傳,這本來就存在著一種天然的權(quán)威地位。權(quán)威是我給你我能給的全部愛與力量,也因此我要得到你的尊重、絕對的接受。當(dāng)你擁有權(quán)威又用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孩子就覺得特別受尊重。所以,當(dāng)父母愿意與孩子做朋友,孩子總是很快改變過來。 BOX 代替懲罰的7種技巧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的作者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認為,懲罰孩子實際上是剝奪了他從內(nèi)心深層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而這個過程非常重要。書中介紹了7個代替懲罰的管束孩子的技巧。 請孩子幫忙 情境:孩子在超市里到處亂跑,玩商品。 懲罰:等爸爸回來,有你好受的。 請孩子幫忙:你來幫我拿三個檸檬。 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情境:同上。 懲罰:晚上不許看電視! 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立場:我不喜歡你這樣!小孩在過道亂跑會干擾別人購物! 提供選擇 情境: 同上。 懲罰:你再亂跑我就要動手了。 提供選擇:別跑,給你個選擇,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購物車里,你來決定。 采取行動(把東西拿走或制止他/她) 情境: 同上。 懲罰:打屁股。 采取行動:(把他抱起來,放在購物車里)看來你決定坐在購物車里。 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后果 情境:孩子在超市犯錯的第二天。 媽媽,你去哪兒? 買東西。 我也想去。 今天不行。 為什么? 你說為什么。 因為我昨天在商店亂跑了。 你說對了。 對不起,再給我一次機會吧。 會有很多機會的。今天我想自己去。 表明你的期望 情境:孩子用完工具放在外面,被雨淋生銹了。 明確表達強烈不滿:我的新鋸子被扔在外面,都被雨淋得生銹了,我非常生氣! 表明你的期望:我希望我的工具借走以后,能完好無損地歸還。 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情境: 同上。 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現(xiàn)在需要用鋼絲球使勁把上面的銹擦掉。用完以后,用薄布上點兒油,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以后接著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