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zhàn)國時期,有一支戰(zhàn)斗力特別強悍的軍隊,他們不但橫掃六國,還最終在秦始皇的領導下,完成了華夏民族第一次真正的大統(tǒng)一,這支強大的軍隊就是秦軍。而強大的秦軍兵馬俑卻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士兵全都不佩戴頭盔,這在古代軍隊是極其罕見的。是什么原因使得這些沖在戰(zhàn)爭第一線的士兵和將領不戴頭盔呢?秦國能夠統(tǒng)一六國,為什么連頭盔都不給士兵配備?是軍費緊缺還是其他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據(jù)一些歷史學家考證認為,秦軍不佩戴頭盔作戰(zhàn),竟然是為了在戰(zhàn)場上顯出英勇的氣勢,并試圖以驍勇善戰(zhàn)的勇武氣勢壓倒敵人。秦軍這種戰(zhàn)斗文化源于兩方面原因:一是秦軍尚武的傳統(tǒng);二是秦軍軍功授爵的激勵制度。秦人作為當時中國邊陲一隅的非主流民族,面對中原文化自然缺乏自信,所以,他們很容易就形成了尚武的文化傳統(tǒng)。韓非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記錄了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他說“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這樣描述戰(zhàn)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同樣記載:戰(zhàn)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 秦軍這樣拼命戰(zhàn)斗還有一個強大的動力推著他們,那就是商鞅搞的變法中,有一條特殊的獎勵軍功政策。有軍功的人可以得到封爵,封了爵位,帶來的好處非常多。秦軍規(guī)定: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shù)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如果一個士兵在戰(zhàn)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這也正是商鞅變法的功不可沒之處,軍功爵制使得原本就擁有注重家庭理念的道德的秦國軍民視死如歸,使得原本就狂野矯健的秦軍變得循規(guī)蹈矩,以參軍打仗和勤勞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作為出人頭地的出路,這也就自然而然地讓秦國上下形成了全民皆兵。對于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zhàn)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因而秦國基本上沒有自相殘殺的內斗發(fā)生,而是一致對外殺敵立功,馳騁疆場,建功立業(yè)。 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這樣,士兵的整個生活就跟打仗掛上了鉤。1975年,湖北云夢縣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竹簡1155枚(另殘片80片),從竹簡推斷墓主為秦獄吏“喜”。在這些竹簡上,“喜”記載了秦軍攻打刑丘時發(fā)生在部隊中的兩起案件,充分說明了秦軍勇武且嗜殺成性的狀態(tài)。在攻打邢丘的戰(zhàn)斗中,士兵甲斬首了敵人一個首級,士兵乙企圖殺死士兵甲,據(jù)首級為己有,卻被第三個士兵發(fā)現(xiàn),圖謀不軌的士兵乙當場被捉拿歸案。另外幾枚竹簡上說:兩個士兵為了掙搶一個首級也動了手。除此而外“喜”的竹簡上還說:在軍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頓吃的飯菜甚至都不一樣。三級爵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兩級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 由上述記載和史學家的考證可以看出,秦軍整個部隊就是一支無所畏懼的敢死隊,由此,我們就能理解秦始皇兵馬俑中的士兵為什么沒有一人戴頭盔的奇特現(xiàn)象了。秦軍這種強悍的戰(zhàn)斗力,除了源于上訴的尚武、軍功激勵等原因之外,最根本的是源于他們一直被中原文化所排斥的歷史大環(huán)境,這決定了秦人只有靠勇武的戰(zhàn)斗才能生存,因此,既是歷史造就了敢死隊秦軍,也是中原六國共同造就了敢死隊秦軍。(文∕講史論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