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歷史為鑒,關(guān)注中國第一歷史解讀平臺 中國有地面建筑的帝王級陵墓,我看到的是從秦始皇陵開始的。夏就別說了,商王大墓目前在安陽,殷墟遺址北面有大批商王的墓,基本都是地下部分,地面啥也沒有了。周天子墓在地面也幾乎看不到。而始皇陵地面現(xiàn)在也看不到任何人工建筑,比如石刻,更別說土木宮殿,都被項羽燒沒了。能夠看到最早的皇陵地面人工遺跡,恐怕就是茂陵石刻(漢武帝陪葬霍去病墓前石刻)了,要不然,那些現(xiàn)在看起來工藝十分粗糙的石像,何以成為第一批不允許出國的國寶呢。
秦、漢、唐、明、清的現(xiàn)存皇陵,幾乎都被有意識的保護起來了,明清皇陵年代近,保護的較好,還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供廣大游人欣賞。元時期人家蒙古皇陵,壓根就不可能埋在中國,這個也不要去算了。 只有北宋皇陵,奇葩啊奇葩,居然大量的被置于荒郊野外,玉米地中。 (圖為趙匡胤永昌陵的正面照,對面的土包是墳冢,中間大片玉米地是神道,兩邊的石像隱約可見) 北宋皇陵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省鞏義市的西村、芝田、市區(qū)、回郭鎮(zhèn)一帶,北宋九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去死于五國城外,其余七個皇帝及趙弘殷(趙匡胤之父)均葬在鞏義,通稱“七帝八陵”,再加上后妃和宗室親王、王孫及高懷德、蔡齊、寇準、包拯、楊六郎、趙普等功臣名將共有陵墓近千座。 從公元963年開始營建宋陵,前后經(jīng)營達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龐大、氣勢雄偉的皇家陵墓群,經(jīng)過千年來的無數(shù)劫難后,只有遺址尚存。這些散布的田野之上的近千件石雕像,堪稱為露天藝術(shù)博物館,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藝術(shù)的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不能說全部都是散落在荒野,趙光義的永熙陵,神道上沒有種玉米,趙恒的永定陵,被人為用圍墻保護起來,20元一張門票。趙禎的永昭陵,由于位于鞏義縣城內(nèi),被重新修復(fù),免費對游人開放。其他五座陵墓,是棄于荒野的。矗立在老玉米中間。 筆者來到永昌陵時,夏天的玉米正在瘋長,使得石像若隱若現(xiàn)。 趙匡胤的陵,作為開國之君,科技水平有很發(fā)達的朝代,他的陵墓完全應(yīng)該是像明孝陵一樣重點保護,奇了怪了,偏偏是他的陵,完全置身于玉米地中。 華表高5.8米,寬1米,下為方形基座,上置蓮花形柱礎(chǔ)。柱身為八菱形,由下向上逐漸收殺,柱頂為仰覆蓮間以寶珠上加合瓣蓮花結(jié)頂。柱身菱面雕刻為減地和單線陰刻兩種,畫面內(nèi)容有云龍紋、長頸寶瓶和卷草花卉等。在鞏義市松齡的華表中,跟后面我又去的永熙陵、永定陵、永昭陵相比,的確是永昌陵的華表雕刻最佳,構(gòu)圖精美,線條流暢。 石象長2.55米、寬1.1米、高2.15米,馴象人高2.23米、寬0.79米、后0.56米。石象身軀龐大,造型雄偉,身披華麗的錦繡,背置蓮花座,象鼻拖地,面飾轡勒。象取立姿,腹下鏤空。馴象人頭戴包頭巾,身著袍服,腰束方塊玉帶飾物,雙手拱于胸前,執(zhí)馴象物。 瑞禽高2.2米、長1.73米、寬0.63米。整體似圭形,浮雕層疊山峰,兩側(cè)和頂端未雕出山峰紋。西列瑞禽石雕中浮雕出一只馬首、龍身、鷹爪、鳳翅、雀尾的怪禽。俗稱五不像。又叫馬頭鳳。 東列瑞禽是鞏義市宋陵現(xiàn)存14件瑞禽中唯一的一件刻羊首的(其余均為馬首)。 據(jù)說,這是全世界僅存的14件類似的浮雕石像。 角端高2米、長2米、寬0.8米。角端是人們想象中的一種動物,它象征著吉祥、嘉瑞。其形象為獨角,前唇特長,或卷或伸,四足如獅,兩肋雕有雙翼。 實際上,明清皇陵這種動物也都有,獨角為獬豸(xiezhi),雙角為麒麟。 石馬高2.1米、長1.8米、寬0.74米??伛R官高2.7米,胸寬0.7米、厚0.5米。石馬馬身上雕飾出鞍、韉、鐙、韁、羈、鈴等馬飾??伛R官頭戴幞巾,身著長袍,手執(zhí)杖或韁。 從這附圖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細小的線繩的雕刻造型。 石虎高1.7米、長1.3米、寬0.55米。身軀龐大,雕刻細致,造型逼真。 石羊高1.6米、長1.2米、寬0.5米。造型渾實,通體素面。 “藩使”高約3米,胸寬0.85米、厚0.68米。宋代文官以宰相為首,武官以樞密使為首,上朝排列次序文官在武官之上,因而陵墓石刻中文臣像居北、武臣像位南。石象中的文、武臣服飾相同,其區(qū)別僅在文臣執(zhí)笏板、武臣拄長劍。文武臣頭戴三梁或五梁冠,身穿長袍,腰系方塊玉帶。 北宋陵通常陵前,南側(cè)還有一對走獅,東西北有三對立獅。 在永昌陵高高的玉米地里,我實在沒有找到。 拍攝“客使”時,是在密密麻麻的玉米中間強行鉆進去拍攝的。 關(guān)于鎮(zhèn)門武士1對,宮人1對,內(nèi)侍1對,這個由于玉米地實在太深,沒有得以進去拍攝。 在其他陵墓前的石刻中,我們可以看到其精美程度,是超過后世的明清帝陵的。 宋陵石像生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比漢唐明清皇陵石像生,多出六個“客使”,也就是國外使節(jié),每個陵都不太一樣,各個國家,從服裝、頭飾、手捧的禮物上,都有區(qū)別。非常有趣,值得研究。我們將在下一期微信中,向大家專門展示。 雄才大略的趙匡胤,死的不明不白,死后的皇陵,就這樣被后人棄之荒野。 遷陵之謎 北宋皇陵坐落在鞏義境內(nèi)嵩山以北、洛河之南130多平方公里的黃土嶺上,人們的第一個疑問是:北宋皇帝為什么把墳?zāi)谷拷ㄔ谶@里? 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趙匡胤自選陵墓的一個傳說:趙匡胤非常想遷都洛陽,但被他的弟弟趙光義和群臣阻攔,心中非常悲苦。當他從洛陽回開封經(jīng)過鞏義時,他祭奠埋在這里的父親,更加悲從中來。于是,他登上闋臺,面向西方,要來彎弓,對臣下說:“我生不能居西京,死當葬此地!”彎弓搭箭,響箭向西北飛馳而去,箭落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 而與這一傳說相伴的是,許多宮廷的陰陽術(shù)士也找出許多葬在此處的理由,把鞏義說成是天下第一風水寶地。而與一般歷代帝王陵的選址不同的是,北宋皇陵的風水理念確實反常奇特?!队蓝晷薹畈墒洝犯爬怂瘟赀x址的風水依據(jù)。意思是說:鞏縣這個地方,是風雨所會,陰陽所合,天地的中心位置,從來都是帝王所居之地,嵩山的峻極峰正是天和地的中心柱。在宋陵地宮的頂部,繪制的就是這樣的星象圖。 長期從事宋陵研究的文物專家孫憲周說:北宋皇陵正是按照“五星利姓說”、“地形堪輿”和“山水風脈”選址,對陵地的選擇及對地形的利用有兩個特點,一是與歷代帝陵或居高臨下或依山面河不同,宋陵恰恰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陵區(qū)諸帝、后陵中軸線的方向皆北偏西若干度,正朝向嵩山少室主峰;二是各陵自然地勢呈南高北低,東穹西垂狀,陵臺于地勢最低處,一反我國古代建筑基址逐漸增高,而將主體建筑置于最崇高位置的傳統(tǒng)。 在地面修復(fù)最完整的仁宗趙禎永昭陵,記者走進了被稱為鵲臺的第一道山門,果然發(fā)現(xiàn)這里不同于歷代帝陵拜謁者需仰視才見的習慣,這第一道山門卻是整個陵區(qū)的最高點,向下是層層的臺階,接連第二道山門乳臺,再下臺階為第三道山門南神門,直到陵區(qū)的最低處,方才是宋仁宗的陵墓。 北宋皇陵風水理念的反常做法,徹底顛覆了我國傳統(tǒng)的建筑理念,被古建筑專家稱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
|
來自: 東方竹馬 > 《社科政教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