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歷史三十八大事記
1、遠古走來。黃瓜山貝丘遺址距今3000至4000年,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閩東最早的人類遺址。
2、溫麻船屯。公元258~263年(永安年間),建立溫麻船屯(址在今沙江鎮(zhèn)古縣村),隸泉山典船校尉。為東吳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圖:龍山神獒·博客
3、溫麻古縣。公元282年(太康三年),劃侯官縣東北部地置溫麻縣,屬晉安郡,址在溫麻船屯。
4、葛洪煉丹。公元317~364年(東晉),著名道士葛洪往廣東羅浮山煉丹,在縣治南(今長春鄉(xiāng)洪江村北)高平山逗留,該山后改稱洪山。
5、創(chuàng)建古剎。公元483年(齊永明元年),創(chuàng)建建福寺,址在溫麻縣治。唐景云二年(711年)遷華峰山下(今址),改名建善寺。建善寺為福建省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寺院之一,有“八閩第一古剎”之稱。
6、高僧講經(jīng)。公元582年(開皇二年),犍陀羅國(古印度)高僧阇那崛多至溫麻清潭(今沙江洗馬潭水庫址)一帶活動,倡建清潭寺。 7、長溪縣治。公元589年(開皇九年),溫麻縣撤銷,并入原豐縣。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恢復縣建制,改稱長溪縣(《大清一統(tǒng)志》作復置溫麻縣)。
8、禪宗事跡。公元785年(貞元元年),靈祐在建善寺出家,后到湖南溈山創(chuàng)立溈仰宗,為中國佛教五大禪宗之一。
9、空海入唐。公元804年(貞元二十年),八月初十,日本空海和尚隨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取經(jīng),使船遇風在赤岸登陸,逗留41天。后往長安(今陜西西安)。空?;貒笤诟咭吧絼?chuàng)立佛教真言宗(至今擁有信徒1200多萬人),并積極傳播唐文化,被譽為“日本文化史友好交往之先驅(qū)”。
10、長溪興學。公元960年到963年,設長溪縣學,址在城東保明寺。公元1043年(慶歷三年)遷菱湖(今實驗小學址)。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十月,福寧知府李增霨創(chuàng)立寧郡中學堂。1916年(民國五年)春,改稱福寧中學堂。1958年被定為省重點中學,并正式定名為“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學”;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五月,創(chuàng)立縣立高等小學堂,次年遷近圣書院,改名近圣小學,1958年被定名為霞浦縣實驗小學。
11、朱熹講學。公元1199年(慶元五年),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到長溪赤岸、南鄉(xiāng)一帶講學。
12、王維修渠。公元1242年(淳祐二年),赤岸人王維倡修營田陂,鄉(xiāng)宦王伯大慨助白銀50兩,并命縣令黃恪督修,次年竣工。
13、十三學士。公元1247年(淳祐七年),長溪縣王長孺、裘暨、臧垢、鄭能應、莊元龍、林孟煥、陳夢龍、王元野、姚遂、王宗洙、薛廉生、等十三人同登丁未科進士第。 14、謝翱出生。公元1249年 (淳祐九年),南宋愛國詩人謝翱在長溪縣治后街誕生。
15、長溪道中。公元1276年(景炎元年),文天祥應宋端宗趙昰召,由海道入閩,經(jīng)百辟巖(今北壁鄉(xiāng)),作《長溪道中》詩二首。 16、州治福寧。公元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長溪縣升為福寧州,劃為14里53都,隸福州路。領福安、寧德兩縣,故名福寧。
17、烽火水寨。公元1420年(永樂十八年),建立烽火門水寨,駐三沙海面(今烽火島),隸福建都司,為閩海五水寨之一。公元1444年(正統(tǒng)九年)移駐松山。
18、松城秀麗。公元1473年(成化九年),福寧縣復升為州,仍隸福建布政使司,轄福安、寧德兩縣。是年,州城居民在龍首山種植松樹4萬余株,后郁然成林,“松城”由此得名。
19、歐公浚河。公元1515年(正德十年),知州歐陽嵩倡浚長溪河,歷4個月竣工,清理河道1760余丈。后又發(fā)動捐資收典3寺院田120畝,創(chuàng)立河資田,作為浚河經(jīng)費。 20、筑城防倭。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倭寇頻頻犯境,沙洽、竹嶼、南屏、厚首、七都、三沙等沿海村莊紛紛筑城防御,計筑城堡43所。
21、戚繼光抗倭。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初一,浙參將戚繼光率義烏兵八千人入閩抗倭,抵福寧州。初六,渡金垂,初八,直搗寧德橫嶼倭巢。
22、福寧興府。公元1734年(雍正十二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置霞浦為附郭縣。1739年(乾隆四年)霞浦縣劃出勸儒鄉(xiāng)的望海、育仁、遙香、廉江四里,置福鼎縣。 23、基督教入霞。公元1866年(同治五年),英國安立甘宗(基督教圣公會)傳教,首次派英國籍牧師胡約翰來霞浦傳道。
24、西醫(yī)傳入。公元1882年(光緒八年),英國傳教士在橫江村開設診所,為西醫(yī)傳入之始。1885年(光緒十一年)在城西創(chuàng)福寧博濟醫(yī)院(男館)。1886年(光緒十二年),福寧博濟醫(yī)院創(chuàng)辦醫(yī)學班,1888年(光緒十四年),改為護士(男)班。民國三十年改稱霞浦私立圣教高級護士職業(yè)學校。 25、畬家會館。1913年(民國2年)春,畬族山民會館成立,址在城北旗下街。是全國唯一跨省、跨地區(qū)的畬族公益團體。
26、霞浦閩劇。1922年(民國11年)溪南左灣村“儒家班”成立。1925年(民國14年),儒家班改名“建南班”,長年離鄉(xiāng)演出,為縣內(nèi)第一個民間職業(yè)劇團。同年,城關“群英班”成立。1947年(民國36年)秋,正式成立“徹云俱樂部”,在縣內(nèi)農(nóng)村演出,演員多是女孩,俗稱“女班”,1950年,以徹云俱樂部為基礎,組建霞浦閩劇團。
27、黨的光輝。1933年(民國22年)3月,中共霞浦支部在柏洋成立,郭宗如任書記。 28、紅軍獨立團。1934年(民國23年)1月初,閩東游擊支隊在鹽田西勝寺改編為閩東紅軍獨立團,任鐵峰、葉飛分任團長、政委。1月底,新編第十師徐瑛營進駐霞浦“圍剿”紅軍。
29、青皎暴動。1934年(民國23年)1月,中共霞浦縣工作委員會在青皎成立。2月2日凌晨,大嶺、下坪崗、洋中、西家宅等村反動大刀會700余人襲擊陳墩,屠殺紅帶隊員47人、群眾4人。3月6日拂曉,新十師徐瑛部糾合小馬等20多村大刀會千余人包圍青皎地區(qū),2天屠殺紅帶隊員、群眾60多人。3月中旬,閩東紅軍第十六連在連長賴金彪、指導員范式人指揮下,先后消滅下坪崗、洋中、西家宅等20多村反動大刀會。4月上旬,上西區(qū)和下西區(qū)蘇維埃政府分別在柏洋、杯溪成立。
30、海上游擊隊。1934年(民國23年)4月,中共福安中心縣委派曾志到西洋島收編柯成貴部,改編為閩東紅軍獨立團海上游擊獨立營,營長柯成貴。7月,西洋海上游擊獨立營截獲國民黨“萬義”號汽船。同月,閩東紅軍六七百人先后進攻三沙、牙城和福鼎峽門。 31、打土豪分田地。1934年(民國23年)6月上旬,霞鼎縣蘇維埃政府籌備處在柏洋成立。8月,正式成立縣蘇維埃政府,主席董長鈴。下轄8個區(qū)、173個鄉(xiāng)(村)蘇維埃政府。同月,蘇區(qū)分田斗爭全面展開。月底,744個村完成分田,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
32、日軍侵犯。1937年(民國26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軍軍艦3艘在下滸外灘海面向陸地炮轟20發(fā),毀學校1所,民房多座。1944年(民國33年)12月18日,日軍戰(zhàn)斗機2架墜落羅漢山。1945年(民國34年)3月5日,日偽軍第五次侵犯三沙五澳,掠30戶,傷12人。5月24日,海軍中尉井田被漁民擊斃。次日,日軍瘋狂報復,抓走松山群眾34人,施以酷刑,6人被活埋。 33、霞浦解放。1949年(民國38年)6月17日,人民解放軍一八九團和霞浦游擊隊挺進松城,霞浦解放。
34、連家船民陸上定居。1955年,政府開始對外滸、長春、猴嶼等地的連家船改造,政府撥款建安置房。至翌年2月,安置79戶連家船漁民陸上定居。同期,三沙東澳、五澳、九區(qū)北歧通過合作化運動和地方政府的幫助,160戶全部上岸定居。1970年,外滸、東沖連家船生產(chǎn)隊,實現(xiàn)全隊上岸定居。1977年,鹽田、下滸、溪南、沙江、長春5公社有597戶上岸定居。1998年至2004年,全縣共有1699戶連家船民上岸定居。
35、海洋漁業(yè)。1958年,霞浦三沙成立了漁業(yè)公司,是福建省第一個水產(chǎn)養(yǎng)殖加工綜合性漁業(yè)基地,也是我國南方最早建立的國有海帶育苗場和規(guī)模最大的水產(chǎn)苗種培育基地,是福建省唯一一家省級海帶良種場。 36、“中國海帶之鄉(xiāng)”、“中國紫菜之鄉(xiāng)”。2009年,霞浦縣被中國水產(chǎn)流通與加工協(xié)會,授予“中國海帶之鄉(xiāng)”、“中國紫菜之鄉(xiāng)’’稱號,成為全國唯一獲得該稱號的縣份。
圖:車壇影協(xié)·一點亮
37、跨越發(fā)展。高速公路通車、溫福鐵路開通等。
38、春晚畫面。霞浦北岐紫菜場、霞浦漁排夜景登上2015年羊年春晚畫面。
來源于寧德12580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