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
蘭為王者萬古芳,
亭聚群賢遺詩章。
序文聲譽當(dāng)無二,
羲之親書再無雙。
書苑珍品代代傳,
文壇杰作歷滄桑。
昭陵一紙作陪葬,
真跡千載不見光。
那日掘墓看究竟,
且驚且恨且悲傷!
說明【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禊帖》、《臨河序》、《蘭亭宴集序》。書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是中國晉代書法成就的代表。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與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孫統(tǒng)、李充、孫綽、謝安、支遁、太原王蘊、許詢、廣漢王彬之、高平郗曇、余姚令謝勝等“少長群賢”共41人[1]在會稽山陰集會,為蘭亭集會,是時有二十六人得詩三十七首[2],后輯為《蘭亭詩》?!短m亭集序》為王羲之為《蘭亭詩》寫的序言。
王羲之以特選的鼠須筆和蠶繭紙,首先寫聚會盛況,描述環(huán)境——“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之后筆鋒突變,格調(diào)轉(zhuǎn)為悲傷,寫人生短暫,然而他并不宣揚“人生無?!?、“及時行樂”,而是斥了莊子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論調(diào)。通篇語言流暢,不勉強藻飾、通俗自然,結(jié)合駢句、駢散,靈活自如,堪稱歷代名篇。
《蘭亭集序》共計324字,凡是重復(fù)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個“之”字,各具風(fēng)韻,皆無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后,過幾天又把原文重寫了好多本,但終究沒有在蘭亭集會時所寫的好。
《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對于生死無常的感慨。
《神龍本蘭亭集序》,是唐朝馮承素摹本。紙本,行書,縱24.5cm,橫69.9cm。存世蘭亭集序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以便與其它摹本相區(qū)別。此本摹寫精細(xì),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xiàn),公認(rèn)為是最好的摹本?,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解釋【昭陵一紙作陪葬】昭陵,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是陜西關(guān)中“唐十八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陜西省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中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共有180余座陪葬墓;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shè)持續(xù)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相傳,《蘭亭集序》傳到王羲之的后代智永時,由于智永出家當(dāng)了和尚,臨終時將它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將《蘭亭集序》珍藏在梁間暗檻之中。酷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遍求蘭亭真本,終于了解到它在辯才手中,于是想方設(shè)法謀取,但辯才不露真情。唐太宗無奈,就派御史蕭翼專程趕到越州設(shè)計騙取真跡。蕭翼扮成一個窮書生,帶著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獻之)的一些雜帖拜訪辯才,同他交了朋友,兩人經(jīng)常飲酒賦詩,評論二王書畫,在酒酣耳熱之時,辯才終于透露出他藏有《蘭亭集序》的真本。蕭翼使辯才視他為“好友”而失去警覺,將蘭亭真跡置于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間暗檻。一天,蕭翼知道辯才外出,便潛入僧房,盜走了蘭亭真跡。蕭翼偷走蘭亭真跡,來到地方官處,命令他傳辯才面叩朝廷御史。辯才到后,蕭翼對他說,他奉圣旨來取蘭亭真跡,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手,特喚他來告別。辯才聽后,氣昏在地,驚悸痛惜而死。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跡后,令人摹刻翻拓,賜給他的皇子近臣。到了他臨終時,埋入昭陵。因此,這“天下第一行書”長埋地下。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經(jīng)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后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志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
生前設(shè)法霸占,死后還要帶去,一件好端端的國寶就這樣被皇帝帶進了黃土里,就此永遠(yuǎn)從世上消失了,這是中國莫大的悲哀。
所以說,那日掘墓看究竟,且驚且恨且悲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