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溯源可追至秦、漢。其中,潮劇以其婉轉的唱腔和獨特的魅力,成為潮汕民間藝術的精髓代表。 潮劇是潮汕的主要地方劇種,也是廣東省四大劇種之一。它的前身是宋、元時期南戲的一以,距今400多的的歷史。明代中葉,潮劇已形成了自己的唱腔體系和演出形式。明清時已有潮腔、潮調、泉潮雅調、潮州戲之稱,以后又稱潮音戲、白字戲等。潮劇的稱謂,最初在清未出現(xiàn),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定稱為潮劇。 潮劇的傳統(tǒng)劇目眾多,據(jù)載,1959年前已收集到1300多個,編入[潮劇劇目綱要]的有885人。其劇目主要有三類:一類來自南戲、明清傳奇,如[荊釵記]、[白兔記]等;一類選自當?shù)氐拿耖g傳說,如[蘇六娘]、[柴房會]等;還有一在是時裝戲,如清未年上演過的[林則徐]等。這些劇目或是以詼諧幽默的筆法諷刺封建社會的黑暗;或是描寫青年男女沖破牢籠,尋找自由的愛情故事;或是歌頌忠臣良將面對強權,不屈不撓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愛憎色彩。如今,許多曲目作為愛憎色彩。如今,許多曲目作為折子戲上演,深入民心,經久不衰。 但凡聽過潮劇的人,都會被它婉轉悠長,一唱三嘆的任職腔所吸引。其實,這是潮劇唱腔中頭板牌所常用的抒情方式,潮劇唱腔是曲牌和板腔的聯(lián)合,它保留著一唱眾和、幾人同唱和曲尾幫唱的形式,具體有曲牌體唱腔、對偶曲唱腔和小調、唱詞等類另。潮劇的伴樂也是獨具特色,它由管弦樂和打擊樂組成,分成弦詩樂曲、鑼鼓經和嗩吶牌子等,配合不同的劇情,使潮劇更富于生動、傳神的表現(xiàn)力。潮劇的角色行當古時分為生、旦、凈、未、丑、外、貼等7角,如今發(fā)展成為10種丑、7種旦、5種生和3種凈。其中,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知名,有“南國鮮花”之稱。 100多年前,潮劇隨著華僑的足跡流傳到東南亞一帶。如今,潮劇流布于泰國、越南等潮人聚居的地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潮劇進行了改戲、改人、改制的戲劇改革,1958年成立的廣東省潮劇團,作為潮劇創(chuàng)作、對外交流和理論研究的中心,曾多次出訪,增進了僑胞的愛國愛鄉(xiāng)感情,促進了內外文化的交流。 1999年10月21日,國際潮劇節(jié)在汕頭舉行。這是國際性的潮劇藝術交流和聯(lián)鄉(xiāng)梓情的盛會,相信作為潮汕民間藝術精髓的潮劇,將再放異彩,為潮汕地方藝術的付播和增進潮人團結作出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