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nèi)鄉(xiāng)縣,民間流傳著清朝縣令和秀才盧士杰(盧后做了翰林)因聯(lián)成摯友的故事。 盧士杰,內(nèi)鄉(xiāng)縣城西大街人。五歲時死了父親,母親靠給人漿洗衣裳,拉扯孤兒艱難度日。有時母親找不到活,娘倆就沿街乞討。士杰倒也懂事,幫母親干活,到城外拾柴。他每天拾柴回來,總路過一座私塾學館,常爬到窗外聽先生講書。一天,先生出了“柳條鞭驢背”,讓學生對句。學生議論紛紛,好長時間對不上來。忽聽“棗棍戳狗牙”,先生尋聲望去,見一背著柴草、衣衫襤褸的孩子站在窗外,非常吃驚。于是就召他進了學館,問明情況,說:“我不收你學費,來讀書好吧!”這是盧士杰求之不得的,但家境只能半天拾柴半天上學,就這樣斷斷續(xù)續(xù)讀了三年,直到十歲時,才正式入學。由于學習刻苦,成績優(yōu)秀,士杰常常受到先生夸獎,但也遭到一些紈绔子弟的妒恨。 士杰十三歲時,縣里選秀才高中頭名。放榜后,以張鳳翔為首的一幫紈绔子弟不甘心,跑到縣衙門口鬧事,擊鼓喊冤,污蔑士杰“仗著寡婦娘的姿色,給縣令洗衣裳換個頭名。窮得梆梆響,還會出個秀才”。甚至把堂鼓都擊破,燈籠砸爛,一直鬧到掌燈時分才散去。 縣令知道,盧士杰是個窮苦孩子,可是否有真才實學還不清楚,決定考考他。于是寫下一紙條讓書童趕忙送到盧家,并速將結(jié)果帶回。當士杰接過縣令送來的紙條,只見上寫著:“同治十三年,風○雨○?!彼粲兴?,立刻揮筆道:“圣朝七八帝,國○民○?!比缓笥衷谙旅鎸懙溃骸盃柨瘴嵬?;吾愁爾更愁。”交與書童。書童轉(zhuǎn)回縣衙,縣令展開紙條一看,擊節(jié)叫絕:“知我者,盧士杰也!”原來縣令想把出句第二分句寫“風調(diào)雨順”,故意省去“調(diào)、順”二字。那盧士杰對句本想寫“國泰民安”,也把“泰、安”二字省去,并且體會出了縣令對清朝失望之情??h令不僅心里有了底,而且對盧士杰機智、洞察世事、憂國憂民產(chǎn)生了敬佩。 第二天上午,縣衙門口衙役們有的在整理什物,有的從廊檐取下被砸壞的燈籠,換上新燈籠。張鳳翔糾集黌學學生來縣衙鬧事。這時,縣令向眾人高聲宣布:“現(xiàn)在我出句,誰能對出,就點誰為案首頭名?!钡紫乱黄澎o??h令指著那個破堂鼓,吟道:“架鼓鼓架,陳皮半下(夏)。”眾生抓耳撓腮,無人對上。這時,張鳳翔說:“我們對不上你這刁鉆古怪之句。那盧士杰要是對不上,該如何處置?”縣令問:“盧士杰在嗎?”“在。”盧士杰瞥了大堂廊檐上的燈籠,高聲對道:“籠燈燈籠,故紙防風?!北娙伺氖址Q好,張鳳翔一伙只好灰溜溜地散去。 此后,縣令更加敬重盧士杰,忙完公務后,常邀士杰吟詩答對,成了無話不談的摯友。 |
|
來自: 江山攜手 > 《對聯(lián)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