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義萍丨壹心理咨詢師主播 有一天,一位家長向我講述了她陪孩子玩飛行棋的經過。她說:玩之前,兩人就定下了規(guī)則:當兩方棋子落到同一個點的時候,可以打掉對方的棋子。然后,這位家長和孩子,每人兩顆棋子就開局了。孩子的運氣比較好,早早地甩出6,早早地起飛了,兩顆棋子有一顆已經順利地到達終點了,剩下一顆棋子也快要到達終點了。 而家長的運氣不太好,家長的第一顆棋子落后孩子那顆即將到達終點的棋子還有2步。這時,輪到家長擲色子了,剛好甩出了一個2,那么家長前進兩步棋子剛好落在孩子的那個棋子上,按照規(guī)則就可以把孩子的棋子打掉的,這樣孩子的棋就得回到起點重新開始,這即將勝利的激動一下子就變得遙不可及了。 當家長準備打掉孩子棋子的時候,孩子的臉色就變得有點難看了,但是還是強忍著情緒,要求家長走另一顆棋子,不要走這顆棋,不要打掉自己的棋。 而家長呢,則堅持走這顆棋子,并且告訴孩子:我的兩顆棋子怎么走、怎么布局,我有決定權。結果,親子對棋游戲就以孩子的大哭收場了。 這位家長問我:我應該讓著孩子嘛?我只是覺得不該慣著孩子,想要教會孩子不要太在乎輸贏了。 我想有這樣的困惑的家長其實不在少數(shù)。我們的意識和理智都知道這些道理:不要太在乎輸贏,要微笑面對輸贏,要豁達一點,心胸開闊一點。更何況僅僅只是個小游戲而已。 只是,我們要怎么樣培養(yǎng)孩子具有這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微笑地面對輸贏,勝利了不驕不躁,失敗了也不氣餒。 我想,孩子的哭聲肯定是觸動了這位家長。不管怎么,孩子的淚水是真實的,孩子真的傷心了。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用這種惹孩子傷心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嗎? 我是心理咨詢師,也是一位母親,在我陪孩子玩耍的時候,我一直堅持一個原則和信念:我是成年人,我要讓著孩子,讓孩子玩得開心快樂;建立穩(wěn)固的親子關系后,再想怎樣教育和引導孩子。 我先說說我的理由。 第一,孩子還小,他們處于一種非常本真的狀態(tài),他們的意識和潛意識是很接近的狀態(tài)。如果,在和父母游戲玩耍的過程中,孩子能經常性地感受到純粹的快樂、勝利的喜悅,這種經驗,這種體驗,對于孩子們的樂觀和自信的心態(tài)的養(yǎng)成是最有力。這就像給孩子施了底肥。他們的人生從開始萌芽的時候體驗到的、感受到的就是快樂和自信,有成就感。 第二,等孩子長大一點,他們就能明白在和父母玩的時候,其實父母是故意讓著自己的,有了這樣的認識和領悟之后,孩子對父母就會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種情感:感恩。同時,孩子也看到了父母身上有一種品質:謙讓,尊老愛幼。 這些美好的品質,不是通過說道理強加給孩子的,而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的。孩子,首先在這些品質面前受益了,他們才會認同這些品質,才能有機會內化這些品質,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將來,等到他們遇到別人的時候,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他才能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再將來,等到父母老了,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比父母更強壯、更有力了,他們才能像父母曾經愛護自己那樣,愛護自己的父母。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種情境,一種是,父母陪孩子玩耍時讓著孩子,一種是父母陪孩子玩不讓著孩子。在這兩種情境里,孩子分別能從父母那里感受到什么?體驗到什么?學習到什么? 我們都知道言傳身教,什么叫言傳身教呢? 父母們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心里轉了很多的念頭:我不是在乎輸贏,我也不是和孩子慪氣,我只是想讓孩子明白不要在乎輸贏,我是父母,我有責任、有義務要教育孩子,要讓孩子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等等。 但是,孩子不會知道父母的心里還有這么多的思想活動,他們只能看到父母的表面的言行:你打牌下棋的時候,你就是要自己贏,不讓我贏的,雖然你嘴上說你不在乎,但是你的行動明明白白是在乎的,你堅持打掉我的棋子,你堅持不讓我贏,你對輸贏的結果是勢在必得的。 即使將來孩子長大了,他們知道了你的用意。但是,人的本性,人的本能感受是不變的。你贏了,我輸了,我心里確實會不舒服呀。 將來,等孩子走向社會了,他自然就會看到,別人不會像父母那樣讓著他,別人不會處處照顧他。等孩子有了這樣的社會經驗的時候,父母再來給孩子說道理,孩子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并接受呢? 父母采用強硬地方式對待孩子的結果,要么是孩子本能地反抗父母,要么是孩子選擇壓抑自己,學習父母用道理來說服自己。 可能,我們都是這么長大的吧。小時候,我們的父母也是慣于說教、講道理,我們對此也是反感的。但是,慢慢長大了,在現(xiàn)實面前,我們明白了父母的道理是對的。所以,我們認同了這些道理,我們又用這些道理來說服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第一反應和我們當時一樣,哭鬧,不開心,然后壓抑或者爆發(fā)。我們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 我認為,這兩種方式的區(qū)別,在于孩子最后認同的是父母的那些道理,還是父母身上的品質。雖然父母嘴巴上從來不說自己有什么品質,但是父母全身上下散發(fā)出來的氣質、氣味,孩子是能夠聞得到的。 孩子們若能夠在快樂玩耍的過程中,親身感受、親眼見證父母身上具有樂觀、謙讓、尊老愛幼、不在乎輸贏、笑對人生的美好品質,孩子們會自發(fā)地學習吧?我相信,出風化雨,潤物無聲。 當然,有一種觀念會認為,孩子若在家里被家人讓著,慣出了壞毛病,到了外面也要人家讓著他。我也是看到過這樣的現(xiàn)象,但,這僅僅是表現(xiàn)現(xiàn)象,現(xiàn)象之外,本質的、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能確定一定是因為家人在家里讓著他導致的嗎?有沒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呢? 或許,每一種做法都有它的兩面性,或許,還有其他的因素存在。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僵化了自己的思維。至少,我們還會有一個經驗,當我們遠離父母,當我們認識了更多的人,經歷了更多的事之后,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父母們灌輸給我們的那些道理也并不都是真理。 在我們的家長群里,有一位媽媽曾經說:聽說,幼兒園的老師、學校的老師可能會比較兇的,所以,我在家里也不能太溫柔了,要讓孩子適應適應被兇一點對待,早點習慣。 我說:當冬天,外面天寒地凍的時候,我們會想著家里有空調和地暖,還有暖暖的熱被窩,想到這些,心里就會感到一陣陣溫暖。這下好了,家里的空調和地暖也要撤掉了,家里和外面沒有區(qū)別了。 上文發(fā)布后,有一位叫A blue star的網(wǎng)友評論說:“你把孩子想得太美好”了??赡馨伞N蚁脒@句話延伸出去就是關于“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的哲學命題了。這正如另一位叫四G之災的朋友的留言:沒辦法,這個話題本來就是沒有答案的,正因為如此才叫生活。 確實,這個話題是沒有答案的。我們應該把孩子想得美好一點,還是把孩子想得丑惡一點呢? 我是一個母親,我寧愿相信孩子是美好的。而且,我做過十一年的老師,接觸過很多中小學生,雖然經常也會被學生們氣得不行了,但我還是寧愿選擇相信:孩子們都是美好的。我相信,人性本善。盡管有些成年人不那么可愛和美好了,但是,作為心理咨詢師,我們會傾向于思考,一個人的人生經歷何以會把他塑造成現(xiàn)在的狀態(tài)。 有一位網(wǎng)名叫“這是一個不好聽的名字”的聽友問:為什么推翻別人又推翻自己? 我特別喜歡這個問題,“為什么推翻別人又推翻自己呢?”我想說,我做節(jié)目,不是要寫議論文,我不是想要推翻任何人,也不是為了證明我是對的,我只是提出一個話題,說出我的看法,并期待著引出更多的討論和交流,算是拋磚引玉吧。 人性,是最復雜的東西。推翻自己,要比推翻別人更困難。 我們學習了一些育兒理論,或者,我們從父母們那里繼承了一些育兒的觀念,難道我們就得一輩子奉行這些理論和觀念,至死不渝嗎?我想,我們需要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去檢驗,并反思這些理論和觀念,必要的時候,該放棄的放棄,需要調整的就得調整。 關于育兒的理論,關于人性的理論,從來就沒有哪一家是一統(tǒng)天下的??偸怯邢嗷ッ?,互相對立的理論?;蛘?,不同的理論關注的是人性的不同面向。那么,作為父母,我們要選擇哪一家的理論呢?我想盡可能的博采眾長。這很難,了解到各種各樣的理論之后,還要整合進自己的大腦,甚至融入到自己的生命里來,再指導自己的生活,而不會迷失在眾多的理論里,這確實很難,但值得我們終生努力。 我的理論取向是精神分析學派。這個學派在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之后,又分裂、延伸出幾個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在某些問題上也存在相互對立的觀點,精神分析學家們曾經也發(fā)生過激烈的爭論和研討,分成了幾大陣營,發(fā)展到現(xiàn)在,幾大流派又開始了整合的趨勢,所謂“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一個學派的發(fā)展歷史來看,這里就有一個推翻別人又推翻自己的過程。能夠推翻過去,才能重建未來。 還有一位聽友給我發(fā)了私信,我就不說這位聽友的名字了。他說:在我的節(jié)目內容的基礎上,還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性。規(guī)則是雙方定的,如果可以隨意改,孩子的規(guī)則在哪里呢? 非常感謝這位聽友的留言,讓我們可以把這個話題再展開來討論。 我是心理咨詢師,我的工作習慣是任何討論都要落實到具體案例中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上一期節(jié)目是由一位家長陪孩子玩飛行棋的具體案例開始的。在這個案例中,家長選擇打掉孩子的棋子是遵守規(guī)則,但如果家長選擇走另一顆棋子,放孩子一馬,手下留情,那也并沒有違反規(guī)則呀。 這就像我們小時候玩象棋,如果和大人下棋,大人們常常會撤掉車、馬、炮,讓孩子三顆棋子。大人們這樣的舉動是不是違反了象棋的規(guī)則呢? 一個順利發(fā)展的孩子,他總有一天會不滿足于被大人讓棋子,他會感受到真正的勝利所包含的驕傲和自豪感,遠遠比被大人讓出來的勝利更有意義。 父母陪孩子玩輸贏的游戲,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至少需要持續(xù)幾年到十幾年。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陪伴游戲的方式自然也需要根據(jù)孩子的狀態(tài)做出調整,兩、三歲的小孩子自然要盡量讓著他了,但逐漸地,父母也可以嘗試不讓了呀。尤其是打牌和飛行棋這種一半靠運氣的游戲,誰輸誰贏還真不一定呢。 還有一點,在一個家庭里,或是一個團體里,輸?shù)娜藭皇裁礃拥膽B(tài)度對待也是很重要的。有些父母本身就有嘲笑和貶低輸家的心態(tài),這會傳遞給孩子一個觀念:輸是可恥的。但,我們有句話叫做“不以成敗論英雄”。失敗之后,會不會遭到唾棄和嘲笑,會不會被指責和批評?這將會深刻地影響到一個人對輸贏的態(tài)度。 我認為,游戲,尤其是親子游戲,本來就是重在過程的,在游戲里,父母陪伴了孩子,和孩子有了情感上的聯(lián)結和交流,這才是親子游戲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