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普爾《自然科學的哲學》提要 (孫永平,北京大學哲學系,2002 年) 第一章 一、 關于科學的兩個區(qū)分: 1、經(jīng)驗科學和非經(jīng)驗科學 兩者的最重要區(qū)別是經(jīng)驗科學的陳述的有效性或可接受性依賴于經(jīng)驗證據(jù),而非經(jīng) 驗科學(邏輯和數(shù)學)則不是。 2、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這兩者的區(qū)分沒有清晰的標準,通常認為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 而社會科學則包括社會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等,但這種劃分并不必然意味著兩者在 內(nèi)容、目標、方法和預設上有根本的區(qū)別。 二、 科學與科學哲學 1、科學的實踐和理論意義(科學的目的:控制和理解) 科學在今日世界所占據(jù)的地位主要是由于其在實踐應用上(技術上)的成功。 許多經(jīng)驗科學分支為技術及其應用提供了基礎,而技術和技術的應用反過來又為科 學提供了新數(shù)據(jù)、新問題和新的研究手段。 控制世界是科學的主要目的和動力,認識和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也是科學的另 一主要目的和動力。 2、科學哲學試圖考察科學的這些目標如何達到,科學知識如何獲得,如何得到支 持及如何變化;科學理論何以能夠說明(解釋)經(jīng)驗事實,這種說明又給了我們什 么樣的理解;還有,科學研究、科學知識和科學理解有什么樣的預設,又有什么樣 的局限(如果有的話)。 第二章 科學研究:發(fā)明和檢驗 一、 檢驗假說的基本步驟 科學解決問題的基本手段是提出假說,然后將其訴諸經(jīng)驗(包括實驗)的檢驗。 這里,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假說的提出或發(fā)明,一方面是對所提出的假說的 檢驗,首先考慮的是假說的檢驗,然后考察假說的提出。 1、直接檢驗 如果所提出的假說與已經(jīng)確立的事實明顯沖突,那么,這個假說就應該被拒斥。 在這種情形下,假說的檢驗是直接的。 2、間接檢驗 但在通常情況下,假說的檢驗不是簡單和直接的,而是間接的。也就是說,無 法將假說直接與經(jīng)驗相對照,從而判斷該假說的正確與否,而必須要借助邏輯的方 法,從該假說中推出可以直接訴諸經(jīng)驗檢驗的后果,從而間接地對假說的正確性作 推斷。 3、拒斥假說的基本邏輯形式
用 H 表示所提出的并將受檢驗的假說,I 表示可以從H 中推出的可直接檢驗的 陳述,稱I 為假說H 的檢驗蘊涵。(說從a 可以推出b 和說a 蘊涵b 是一樣的意思。) 那么,拒斥假說的基本邏輯形式是: 2a] 如果H 是真的,那么I 是真的。 但是(證據(jù)表明)I 不是真的。 --------------------------------------------- H 不是真的。 這種形式的論證或推理,在邏輯上被稱為否定后件推理(modus tollens),是一個演 繹上有效的推理形式或規(guī)則。所謂一個演繹上有效的推理形式就意味著,如果推理 的前提是真的,那么依據(jù)這個推理形式作出的結論也肯定是真的。 上面的推理規(guī)則說明,如果證據(jù)表明從一個假說中推出的檢驗蘊涵是假的,那 么我們可以合乎邏輯地、確定地推斷,該假說是假的。(換個說法,該假說被證偽 了。) 4、對假說的確證只能是歸納的,而不能是演繹的 如果證據(jù)表明檢驗蘊涵 I 是真的,我們是否可以象上面的證偽那樣,確定地推 斷,假說H 是真的呢?不能,否則,我們就犯了肯定后件的謬誤的邏輯錯誤。檢 驗的有利結果,即從假說推出的檢驗蘊涵是真的這一事實,并不能證明假說是真的, 即使假說的許多蘊涵被經(jīng)驗所證實,該假說仍然可能是假的。 檢驗的有利結果仍然有兩方面的意義:1、檢驗過程本身是有意義的,因為在 檢驗中,假說可能被拒斥。檢驗的有利結果至少表明,我們迄今還沒有與該假說相 沖突的證據(jù),因此,還沒有理由拒斥這個假說;2、檢驗的有利結果盡管不能確定 地證明假說是真的,但至少對它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二、 演繹和歸納 演繹和歸納是邏輯推理的兩種而且也是僅有的兩種形式。所謂推理,就是從一 個或幾個陳述(前提)推出另一個陳述(結論)的過程。邏輯就是要弄清楚哪些推 理形式是合法的或有效的。 在一個有效的演繹推理中,前提真必定能保證結論的真,而在歸納推理中,前 提真未必能保證結論的真。 三、 對狹隘歸納主義的批評 1、事實的神話 認為科學必須首先在沒有任何假說或理論的引導(或污染)下,無偏見地收集事實, 然后對事實作分類,并認為這是“客觀的”科學的基礎 批評:1)事實不可能收集完全;2)事實的相關性是由假說或理論決定的。一個事 實,只有當它是有利于或不利于我們所采用的假說時,才能說它是相關的,否則就 是無關的;3)對事實的分類的相關性也是取決于假說的。 2、科學方法的神話 認為歸納法是一種可以從上面的那些“客觀”事實中總結或推導出科學理論的可以 機械地應用的方法。 批評:1)新概念的形成沒有機械方法;2)即使在特定情形下,可以有某種機械的 方法來確立假說,那么實際上也是以更一般的假說為前提的。 科學假說和理論不是從觀察事實中引伸出來,而是為了說明觀察事實而發(fā)明出來 的。 3、發(fā)現(xiàn)的過程和檢驗的過程 不存在科學發(fā)現(xiàn)的機械的程序,發(fā)現(xiàn)的過程可以千變?nèi)f化??茖W的客觀性不取決于 發(fā)現(xiàn)的過程,而取決于檢驗的過程。邏輯規(guī)則不能告訴我們?nèi)绾螛嫿ㄒ粋€有意思的 假說或理論,卻能夠告訴我們已經(jīng)構建好的假說或理論是否正確。 第三章 本章對假說檢驗的邏輯作更深入的探討,尤其是通過對輔助假說在假說檢驗中的作用的 說明,表明假說檢驗的邏輯并不象初看起來那樣的簡單和是非分明。 一、假說、檢驗蘊涵以及實驗的和非實驗的檢驗 1、假說:個別事實或一般定律 “假說檢驗”中的假說可以指任何付諸檢驗的陳述,這個陳述所表達的既可以是某 個個別或特殊的事實,也可以是某一一般定律或其他的更復雜的命題。 2、檢驗蘊涵的條件句形式 我們知道,檢驗蘊涵就是從假說中推導出來的可以直接訴諸經(jīng)驗檢驗的命題,在通 常情形下,檢驗蘊涵本身就是一個條件句,也就是說,檢驗蘊涵本身說的往往就是:在 指定的檢驗條件下,某種類型的結果會出現(xiàn)。 3a] 如果類型C 的條件實現(xiàn)或滿足,那么類型E 的事件就會出現(xiàn)。 因此,檢驗蘊涵是在雙重意義上的蘊涵:它是所要檢驗的假說的蘊涵,同時它本身又具 有“如果那么”的語句形式,這類語句在邏輯中被稱為條件句或實質蘊涵。 3、實驗檢驗和非實驗檢驗 如果指定的檢驗條件 C 是可以人為地(技術上可能)實現(xiàn)的,那么,這種類型的 檢驗蘊涵就為實驗檢驗提供了基礎;如果條件C 的實現(xiàn)涉及到某些不可人為控制的因 素的,那么該檢驗蘊涵就只能以非實驗的方式檢驗。 一般來說,實驗地實現(xiàn)檢驗條件 C 涉及到對某一因素的控制,而這一因素是對所 研究的現(xiàn)象有直接的影響的。 定量的科學假說:某一變量作為其他變量的函數(shù)。 在科學實驗中,能夠人為控制的只能是個別和少數(shù)的變量,而且也只有這些變量是 需要控制的,因為只有它們是與所研究的現(xiàn)象相關的。實際上,無數(shù)其他的變量在隨時 變化著,科學家們既不可能也不認為有必要控制所有這些其他變量,因為這些變量是無 關的。顯然,這種關于因素的相關或無關的認識是依賴于當時的科學認識的水平的,因 而是可能發(fā)生變化的。 實驗方法是近代自然科學的主要特征之一(另一特征是數(shù)學方法),但實驗方法并 不構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分解線;實驗的范圍是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擴大的。其 次,也并非所有的自然科學假說都是可以用實驗方法檢驗的(如天文學中的一些假說)。 二、輔助假說的作用 我們說,檢驗蘊涵是從被檢驗的假說中“推導”出來的,但在絕大多數(shù)情形下,該 假說要與其他的陳述相結合,才能推出可以直接檢驗的蘊涵,我們把這些其他的陳述稱 為輔助假定或輔助假說(auxiliary assumption or auxiliary hypothesis)。 無需輔助假說的情形:如果H 單獨就蘊涵I,而經(jīng)驗檢驗表明I 是假的,那么,依 照否定后件推理,H 必定也是假的: 2a] 如果H 是真的,那么I 是真的。 H → I 但是(證據(jù)表明)I 不是真的。 ? I --------------------------------------------------- -------------- H不是真的。 ? H 需要輔助假說的情形:如果檢驗蘊涵是從H 以及一個或幾個輔助假說A 中推出, 那么上述圖式就要修改為: 3b] 如果H 和A 兩者都是真的,那么I 是真的。 ( H & A ) → I 但是(證據(jù)表明)I 不是真的。 ? I --------------------------------------------------------- ---------------- H和A 不都是真的。 ? ( H & A ) 在此情形下,檢驗的否定結果并不能表明 H 必定不是真的,也可能是輔助假說或其中 之一出了問題。 三、判決性檢驗 設想,H1 和H2 是關于同一現(xiàn)象的互相對立的假說,迄今為止都得到了大量的經(jīng)驗 證據(jù)的支持,因此,僅根據(jù)現(xiàn)有的證據(jù),無法對誰對誰錯作判斷。如果,現(xiàn)在我們安排 這樣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H1 和H2 會給出互相矛盾的結果或預測,那么,實驗的 結果似乎就能夠幫助我們決定哪個假說是正確的。這樣的實驗被稱為判決性實驗或檢 驗。 但由于輔助假說的存在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因此,通常這類所謂的判決性實驗在邏 輯上并不真正具有判決的作用。 四、特設性假說(Ad hoc hypotheses) 由于輔助假說的存在,某一假說的不利的檢驗結果不能決定性的表明該假說是假 的,我們總是可以通過修正或增加輔助假說的方式來挽救該假說。這種單純?yōu)榱送炀饶?br> 個假說而作的輔助假說被稱為特設性假說。 通常認為特設性假說不是一種好做法,但實際上我們并沒有區(qū)分特設性或非特設性 假說的一個明確的標準。 第四章 確證和可接受性的準則 本章主要討論科學假說或理論的證據(jù)所具有的性質,以及科學假說和理論應該具有什么 樣的特點才會增加其確證或可接受的程度。 一個科學假說或理論接受經(jīng)驗檢驗,如果結果是正面的,那么,這個檢驗會給假說或理 論帶來一定程度的支持,或者叫做確證。但是,無論一個假說和理論經(jīng)受多么廣泛和嚴酷的 檢驗,這些檢驗也不能確定的證明假說或理論的正確性。經(jīng)驗證據(jù)對科學假說或理論的支持 永遠只能是具有一定強弱程度的支持,永遠也不能證明假說或理論肯定是真的。 但是,并非所有證據(jù)給假說或理論帶來的支持都是一樣的。由于不同的證據(jù)所具有的性 質不同,它們給予假說或理論的支持也會不同。那么,證據(jù)的哪些性質會影響它對假說或理 論的支持呢? 一、證據(jù)的量、多樣性和精度 證據(jù)的量:一般來說,證據(jù)越多,假說或理論所獲得的支持或確證也就越強。 證據(jù)的多樣性:證據(jù)越多樣,那么它們給予假說或理論的支持也就越強,這是因為證據(jù) 越多樣,假說或理論所得到的支持也就越全面。一個假說或理論得到多種多樣證據(jù)的支持就 意味著它接收了多種多樣的檢驗。檢驗越多,類型越不同,那么假說或理論所經(jīng)受的考驗也 就越嚴酷,因此,如果這些檢驗都能通過,就意味著這個假說或理論為真的可能性就越大。 證據(jù)的精度:上面關于證據(jù)的多樣性的說法也同樣適用于證據(jù)的精度。 二、“新”證據(jù)問題 所謂“新”證據(jù),就是在假說或理論提出之后發(fā)現(xiàn)的,而在提出假說或理論時還不知道 的證據(jù)??茖W家們普遍都認為,新證據(jù)對于假說或理論的確證具有特殊的意義。如果一個假 說或理論獲得新證據(jù)的支持,那么這個假說或理論的可接受度就會大大增加。如何解釋新證 據(jù)的這種作用?似乎從邏輯的角度很難解釋新證據(jù)的這種特殊性。因為從邏輯角度來看,證 據(jù)給予假說的支持只取決于假說和證據(jù)本身是什么樣的,而應該與證據(jù)是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的無 關。這或許表明單純從邏輯的角度看待假說和證據(jù)的關系是有缺陷的。 三、理論支持 經(jīng)驗證據(jù)是決定一個假說或理論是否獲得支持和接受的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因素,還 有其他因素影響假說或理論的確證或可接受的程度。一個假說或理論與其他假說或理論的關 系就會影響這個假說或理論的可接受度。這種關系主要有兩種類型:1、這個假說或理論與 上層理論的關系。如果一個假說是可以從上層理論中推導出來的,而這個上層理論又得到其 他獨立的證據(jù)的廣泛的支持,那么這個假說也會具有相當?shù)目山邮芏取?、這個假說或理論 與其他相關假說或理論的關系。如果一個假說或理論與現(xiàn)有的已被接受的假說或理論相矛 盾,那么這種矛盾顯然會對這個假說或理論的接受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 四、簡單性 科學家們在選擇假說或理論時經(jīng)常會使用簡單性原則,也就是,在同樣的證據(jù)支持的條 件上,一個假說或理論越簡單,就越可接受。這是一個直覺上相當可信的原則,但要說清楚 到底什么樣的假說或理論是簡單的,以及我們憑什么要接受簡單性原則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 事情。 第五章 定律及其在科學說明中的作用 一、科學說明的兩個基本要求 說明或解釋自然現(xiàn)象是自然科學的主要目的之一。科學不僅要觀察和記錄事實,還 要說明和解釋事實;科學不僅要告訴我們世界是什么樣的,而且還要告訴我們世界為什 么是這樣的。 人類遠古時代的關于自然現(xiàn)象的諸多神話和傳說就是人類理解周圍世界的紛繁復 雜的現(xiàn)象的意愿的表現(xiàn)。但這些理解往往具有“擬人化”的特征,經(jīng)常涉及人類難以或 不可理解和控制的隱藏的力量或“神”。 與這些經(jīng)常只能給人帶來心理或主觀的“理解”的感覺的神話或傳說不同,科學試 圖給出的關于世界的看法與我們的經(jīng)驗世界具有邏輯的、明確的關系,因而是可以訴諸 客觀的檢驗的。 因此,科學說明必須要滿足兩個要求:說明相關性要求和可檢驗性要求。 所謂說明相關性要求是指,一個關于某一現(xiàn)象的科學說明所包含的信息應該為人們 相信或期望該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提供充分的根據(jù)或理由。 通常,所提出的說明如果滿足說明相關性要求,那么它也滿足可檢驗性要求;反之 則不盡然。 二、演繹-定律說明 我們把需要說明的現(xiàn)象稱為待說明項或被說明項,而把構成關于該現(xiàn)象的說明的那 些信息或表達這些信息的語句稱為說明項。 科學說明的一種相當常見的模式是在說明某一個別現(xiàn)象時,首先,指出該現(xiàn)象發(fā)生 時的條件和相關事實,其次,援引一個或幾個有關的科學定律,最后,證明在所描述的 特定情況下,依據(jù)這些定律,這個現(xiàn)象就一定會發(fā)生。我們把這種模式稱為科學說明的 演繹-定律模式(deductive-nomological model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 縮寫為D-N),可 以下面的圖式概括: L1, L2, … , Lr D-N ] 前提說明項語句 C1, C2, … , Ck ------------------------------ 結論 E 待說明項語句 這是一個演繹推理,E 是表達待說明項的語句,構成了這個推理的結論;推理的前 提由兩部分組成,表達一般定律的L1, L2, … , Lr,和表達特殊事實或條件的C1, C2, … , Ck。 這個模式有兩個基本特點:1、待說明項和說明項之間的關系是推理關系,更具體 地說,是演繹關系;2、在該模式中,定律占據(jù)核心的地位。該模式認為,沒有科學定 律,就沒有科學說明。這兩點也說明了為什么這個模式要被稱為演繹-定律模式。 D-N 模式中的待說明項可以是個別現(xiàn)象或事實,也可以是概括現(xiàn)象的某種規(guī)律性的 經(jīng)驗定律,如伽利略的落體定律。說明后者經(jīng)常需要涉及更一般和更深層的定律,如牛 頓的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D-N 模式在最強的意義上滿足說明相關性要求,因為在這個模式中,說明項蘊涵待 說明項。當然,它也滿足可檢驗性要求。 在實際的科學活動中,科學說明經(jīng)常是以簡略的形式出現(xiàn)的,也就是說,構成說明 項的有些個別事實或條件或定律是被隱含地假定,而不是明確表達的。 第六章 (科學)理論和理論說明 一、科學理論的一般特征 一般來說,經(jīng)驗或現(xiàn)象的規(guī)律性或規(guī)則性是用經(jīng)驗定律表示的,而為經(jīng)驗定律提供 說明,從而為這些現(xiàn)象提供更深入和更準確的理解的則是科學理論。理論把這些現(xiàn)象都 看成是隱藏在背后的實體、過程或機制不同表現(xiàn),而這些隱藏在背后的實體、過程或機 制則是由所謂的理論定律或原理制約的。借助這些理論定律或原理,理論就可以說明經(jīng) 驗定律,也可以發(fā)現(xiàn)或“預言”新的經(jīng)驗定律。 科學理論所設定的基本實體和過程以及制約它們的定律必須要具有足夠的明晰性 和精確度,也就是說,理論與它要說明的現(xiàn)象之間要有足夠強的聯(lián)系,能夠關于這些現(xiàn) 象作出比較特定、具體的推斷,否則,就不能達到科學理論應起的作用。 二、內(nèi)部原理和橋梁原理 如上所述,科學理論是通過設定隱藏在現(xiàn)象背后的實體和過程來說明低層的經(jīng)驗定 律和現(xiàn)象的。因此,一般說來,理論所包含的原理有兩類:一類叫作內(nèi)部原理,這類原 理描述理論所設定的基本實體和過程以及它們所遵循的定律;另一類叫橋梁原理,這類 原理表明那些基本實體和過程是如何與我們已經(jīng)熟悉并且也正是理論需要說明、預測的 經(jīng)驗現(xiàn)象相關聯(lián)的。 橋梁原理所連接的經(jīng)常是,一方面,那些不可直接觀察或測量但被理論所設定的實 體和過程(如分子及其質量、動量和能量等),和另一方面,那些或多或少可以直接觀 察或測量的宏觀物理系統(tǒng)的性質(如氣體的溫度、壓力等)。但也不盡然,橋梁原理所 連接的也可以是,一方面,那些被理論所設定的實體和過程,和另一方面,那些盡管在 日常意義上不可觀察,但卻是由先前確立的理論所處理的性質或量,而對這些性質或量 的觀察或測量往往要預設那些理論。 沒有橋梁原理,科學理論就失去了對具體現(xiàn)象的說明力,因為失去了與具體現(xiàn)象建 立聯(lián)系的手段。內(nèi)部原理只涉及基本實體和過程,因而基本上是用所謂“理論概念”表 述的,而檢驗理論的檢驗蘊涵卻必須要用可觀察或測量的概念表述的,否則就不能付諸 檢驗。這些所謂的可觀察或測量的概念可能是直接可觀察或測量的,也可能是可以經(jīng)由 先前理論而得以確定的概念,亨普爾把它們統(tǒng)稱為事先可用的或前理論的概念或詞項 (antecedently available or pretheoretical concepts or terms)。 三、理論理解 可檢驗性和說明力當然是一個科學理論必須具備的特征,但光具有這些特征還不足 以使一個理論成為好理論。 要說清楚什么是一個好的科學理論以及一個好的理論應該具有什么特征并不容易。 在第四章曾作過一些嘗試。下面是幾點補充。 一個好理論可以深化并拓廣由經(jīng)驗定律所獲得的關于自然現(xiàn)象的理解。首先,這樣 一個理論可以對不同的現(xiàn)象給予一個系統(tǒng)和統(tǒng)一的說明,把這些不同的現(xiàn)象都歸結為相 同的基本實體和過程,并把現(xiàn)象層次的經(jīng)驗定律歸結為統(tǒng)一的理論原理的后果;其次, 理論還可以另一種方式深化我們的理解,即揭示經(jīng)驗定律的局限性和近似性;最后,理 論還通過預言未知現(xiàn)象的存在而拓廣我們的知識。 科學理論大大深化和拓廣了我們關于自然世界的知識和理解,而這樣的知識和理解 似乎是光靠經(jīng)驗定律所不能做到的,為什么? 四、理論實體的地位 如上所述,科學理論通過設定我們熟悉的現(xiàn)象背后有另外一個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 世界而獲得了人類迄今為止所獲得的關于周圍世界的最深刻和影響最深遠的洞見。不奇 怪,關于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另一個世界到底有沒有,它與我們的經(jīng)驗世界是什么關系 這些問題,人們會有不同的看法。 超級實在論:亞瑟·愛丁頓的“兩張桌子”:第二張桌子,即科學所描繪的桌子,是唯 一實在的,盡管我們永遠也無法破除關于第一張桌子,即我們?nèi)粘I畹淖雷樱幕糜X。 反實在論: 第一個論證:如果一個理論要有一個清楚的意義,那么表述該理論所用的理論概念 就必須要能夠在那些先前可用和理解的概念的基礎之上獲得清楚、客觀的定義。但實際 上,科學理論中的理論概念并沒有獲得,甚至也不可能獲得這樣的定義,因此,含有這 些意義不完全確定的理論概念的理論原理也就不具有確定的意義,從而也就不談不上真 假。理論原理只是為了有利于經(jīng)驗現(xiàn)象的推斷或計算的方便和有效的工具,而不是關于 某個“隱藏”世界的真實陳述。 對第一個論證反駁:對概念作完全定義的要求是過于苛刻的,因為一個概念即使沒 有完全的定義,我們也可以清楚和準確的使用它;而且它的應用范圍是可以通過不同的 手段擴展的。 第二個論證:對于同樣的經(jīng)驗現(xiàn)象,我們原則上總是可以用不同的定律或理論加以 說明的。如果是這樣的話,你要是斷定其中的一個理論所設定的實體和過程是實在的, 為什么其他的理論就不可以有同樣的權利呢? 對第二個論證反駁:1、對相同的經(jīng)驗現(xiàn)象是總可以存在不同的理論去說明,這并 意味著它們之間是平等的,無差別的。它們關于這些現(xiàn)象的蘊涵總是有差別的,那么我 們就可以由進一步的經(jīng)驗或實驗來鑒別這些理論。2、的確,這個鑒別的過程是永遠不 會終結的,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最終斷定某個理論是確定地真的,但這是所有經(jīng)驗知識所 共有的特點,而不僅僅只對關于理論實體的陳述成立。 第三個論證:科學研究的目的只是為我們的感覺經(jīng)驗的現(xiàn)象提供一個系統(tǒng)和融貫的 說法,因此,它的說明性設定只應涉及可感,至少是潛在的可感,的事實。那些涉及不 可經(jīng)驗的實體或過程的假說或理論最多只能是有用的形式工具,并不表示物理世界的真 實圖景。 對第三個論證反駁:首先,如果科學只局限于可感世界,將大大限制科學的深度和 廣度;其次,涉及基本實體的假說和理論的檢驗方法與只涉及可感事物的假說和理論的 檢驗方法是一樣的,沒有什么理由厚此薄彼。所謂“理論對象”與通常的可感事物之間 的并沒有一條截然的界線,而是逐漸的。 科學實在論:認為科學理論所設定的那些實體和過程是實在的,但科學實在論不否認日 常對象的實在性。 五、說明和“還原為熟悉的” 有一種看法認為科學說明就是把不熟悉的現(xiàn)象還原為熟悉的現(xiàn)象,亨普爾認為這是
不正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