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朝歷代,安定團結也好、戰(zhàn)亂貧窮也好,美女總不缺,越國西施、西漢王昭君、東漢貂蟬、唐代楊貴妃,前半部中國史,就能湊出個“四大美女”;但若想依樣湊出個“四大才女”,卻不那么容易,真正能躋身文壇的才女太少了。這里面,南宋李清照顯得尤為難得。她文采奇好,在詞上的成就早被大眾所知。明末學者錢謙益讀了李清照寫的《金石錄后序》之后,忍不住拍案叫絕,可見她文章寫得也不俗。她的婚姻、她在戰(zhàn)亂中顛沛流離的生活,更是為文壇留下了說不完的傳奇。 邊吃零食邊賞碑文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親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母親是宰相王珪的長女。李清照還在襁褓之中,母親便亡故。此時恰好李格非被調為京官,他在汴京(今河南開封)沒有宅第,便將尚在哺乳中的女兒留在明水老宅。 喪母離父的李清照是不幸的,然而明水有她聲名很高、致仕還鄉(xiāng)的祖父,和善可親的伯父,知書達理的伯母及堂兄李迥,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里,李清照沐浴著親人的關愛,生活得無拘無束。10多歲時,她就隨家人四處游玩,飽覽家鄉(xiāng)名勝。齊魯?shù)膲邀惿酱ǎ瑸槔钋逭談?chuàng)作那種格調豪邁多姿的作品提供了最初的素材。 在古代,女子年屆15要舉行“及笄(音同'機’)之禮”,就是把頭發(fā)挽起用簪子別住,意味著到了出嫁的年齡。因為父親李格非已經(jīng)續(xù)娶,在汴京成家立業(yè),李清照便在笄禮之后從明水到了汴京?;蛟S是因為李格非對女婿的遴選舉棋不定,又或許李清照的心里話對父親和繼母難以啟齒,于是她便填詞來表達少女的特有情愫,比如四首《浣溪沙》和《如夢令》。 她的詞一出手就產(chǎn)生了轟動效應,朝野文士莫不贊賞有加,而吏部高官趙挺之的三公子趙明誠,則是其中對李清照最為癡迷和狂熱的一位。他茶不思飯不想地大做相思夢,以致當時的人就有這樣的記載:父親趙挺之要為趙明誠挑選妻子。趙明誠大白天卻睡著了,夢里在讀書,醒來后只記得其中3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就告訴了他父親。趙挺之說:看來你能找個擅于寫詞的女子呀。“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這不是說你為“詞女之夫”嗎?后來,他娶的妻子果然是李清照。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時,已十八九歲。趙明誠好夢得圓,李清照對這個夫婿也很滿意?;楹箢^兩年,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李清照時而在詞里寫“此花不與群花比”,時而又說“自是花中第一流”,顯然過得快樂又自信。 那段時間,李清照填的詞并不多,主要是與丈夫一起興致勃勃地抄寫、整理那些稀世典籍。趙明誠當時還在太學當學生,每半個月告假回家一次。每次回來,他都會步行到汴京城內的大相國寺,先典當一些衣物,從中拿出些錢購置碑文,還總不忘記給妻子帶回一些她喜歡吃的干鮮果品。兩人一面吃著零食,一面賞玩碑文,其樂無窮。只是,這樣幸福又溫暖的小日子,沒有持續(xù)太久。 一個人踏上尋夫路 初次考驗李清照和趙明誠婚姻的,是政治。 1100年,朝廷內排擠以已故蘇軾為首的“元祐黨”,李格非號稱“蘇門后四學士”之一,因而也在被排擠之列,遭罷黜離京。與此同時,朝廷又連下兩道詔令,分別是:“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闕下”。盡管趙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宗室”,盡管一介女流的李清照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奸黨子孫”,但她與趙家的關系卻敏感起來。此時趙挺之連升三級,成為丞相,大權在握,李清照寫下“何況人間父子情”,希望借夫家的力量援救其父,但趙家卻冷眼旁觀,自幼剛強自重的李清照選擇了回鄉(xiāng)。 若不是黨爭所導致的政治高壓和人情涼薄,面對志同道合的如意郎君,李清照是絕對不會主動離開的。前人不能覺察李清照回鄉(xiāng)的真正原因,遂附會為趙明誠遠游求學等。實則不是趙明誠而是李清照被迫泣別汴京。 隨后的幾年里,朝廷上依舊黨爭不斷,李清照的命運在一定程度上被政治所左右。在形勢于趙家不利時,趙挺之才有可能想借重親家聲名,將李清照“接”回汴京。1106年,皇帝親筆寫著“元祐奸黨”名單的石碑遭雷擊,認為上天在為“元祐黨”鳴冤,慌忙下詔,解除黨人一切之禁,李清照得以徹底解脫,回到汴京的丞相府邸。 1107年,趙挺之在黨爭中落敗,被罷相,5天后去世。遺孀郭氏率領3個兒子、兒媳到青州私宅隱居。在這里,李清照把她和趙明誠的書房命名為“歸來堂”,又從陶淵明的“審容膝之易安”一句中,取“易安”二字為號。生活穩(wěn)定、心態(tài)平衡,閑情逸致也油然而生。趙明誠和李清照在花朝月夕,手牽手、肩并肩盡情游賞,作詩聯(lián)句……正如李清照自己后來追述的:“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夫婦擅朋友之勝”,是夫妻,更是知己。 在青州隱居了八九個年頭之后,趙家可謂時來運轉。趙挺之的政敵失勢,朝廷恢復了趙挺之被追奪的官職,趙家長子和次子官復原職,三子明誠即將步入仕途。李清照和趙明誠付出極大心血的金石古籍的整理收藏,也成績斐然。 就是在這個時候,趙明誠在可以、也應該和妻子一同前往的情況下,獨自赴任萊州。這對于自認“夫婦擅朋友之勝”的李清照來說,是多么難以承受的情感落差,況且青州家中,婆婆郭氏和復官的兩位兄長都已離去,李清照可謂舉目無親,白天形單影只,晚上擔驚受怕,深更半夜里剪燈弄花,惟一的慰藉是來自她稱為“姊妹”的女伴。一心想找回往日幸福的她,于是前往萊州尋夫。 青州到萊州并不遠,但李清照內心苦楚,一路上心事重重。她寫下那首打動了無數(shù)人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趙明誠無疑也被打動了,他回心轉意,將李清照留在身邊,兩人重操金石舊業(yè)。不久,署名趙明誠的《金石錄》便完成了。趙明誠的官運愈加亨通,夫婦兩人的感情也愈加深厚,趙明誠親切地稱李清照為“細君”。一旦得到什么好古玩,比如白居易寫的《楞嚴經(jīng)》,趙明誠馬上拿回家,夫婦相對展玩,狂喜不已…… 將寶物完璧歸“趙” 又是一次考驗來臨,這次改變李清照生活的是戰(zhàn)亂。 1126年,來自北方的金人攻陷大宋都城汴京,擄走國君,史稱“靖康之變”。國破逢家難。趙明誠的母親郭氏也在1127年左右卒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得到噩耗,趙明誠急忙奔喪,李清照獨自趕回青州,夜以繼日地篩選文物準備南運。不料,青州兵變,趙家舊宅的10余屋書冊文物,化為灰燼,李清照只搶出了少量珍品,逃往江寧。 李清照從熊熊兵火的青州逃至江寧時,碰上江匪,周圍死的人很多,她卻以其大智大勇,保住了蔡襄所書的《趙氏神妙帖》這一稀世之寶,將其完璧歸“趙”。趙明誠動情地為此帖寫下了這樣一段跋語:此帖是我在京師,從一個姓章的人手上買的。家里遇到兵變,寶物幾乎喪盡,老妻抱著它逃出來,在鎮(zhèn)江又遇上盜匪,此帖還是沒被搶走。應該是它神工妙翰,有神靈保佑吧。 李清照到達江寧時,趙明誠已經(jīng)是當?shù)氐闹恕R惶煲估?,城里發(fā)生叛亂,趙明誠卻“縋城宵遁”,把自己用繩子系著從城樓上放下來,趁著夜色逃跑。因為這種臨陣脫逃的嚴重失職行為,趙明誠被罷官,和李清照離開江寧。兩個月后,當他們抵達池陽(今安徽池州)時,適逢朝廷命趙明誠去浙江為官。匆忙中,趙明誠把家安在池陽,一個人急忙趕去赴任。上路時,李清照乘船相送,一直送到趙明誠必須由水路改走陸路的那一天。舉手告別之際,趙明誠命令似地對妻子說:形勢危急之時,對我們存下來的那些金石禮樂之器,必須親自掌管,與這些寶物共存亡,千萬不能忘記。說罷,騎馬奔馳而去。 李清照在池陽僅僅待了一個多月,就接到丈夫臥病的消息。她又急又怕,日夜兼程去看丈夫。然而到達時,趙明誠已病入膏肓,很快去世。李清照遂成為中年喪偶的“未亡人”。 心口被撒了一把鹽 料理完丈夫的喪事后,時局更加緊張,李清照派人將趙明誠遺留下來的部分金石文物先送走,準備投奔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的親戚李擢。不料,洪州失陷,李清照派人運去的書畫文物都沒了;又有奸人訛詐,想以低價收購其余的文物;金兵也在繼續(xù)南進,她走投無路,只得投奔小弟李迒(音同“杭”)。 李迒負責編寫詔書,跟隨御駕行動,李清照乘船在浙東一帶緊緊追趕御舟,卻處處撲空。正在這時,她又聽到傳言,說趙明誠在世時,曾以玉壺投獻金人,賄賂通敵,還有人秘密彈劾此事。為了替丈夫洗清罪名,李清照拿著家中古玩,更加著急地追趕御舟。當她好不容易到溫州時,朝廷的情況已經(jīng)非常危急,據(jù)說備好了大船,百官都在海上奏事,準備隨時逃往福州或泉州。 此前,李清照的婆婆郭氏遷葬泉州,趙明誠的二哥也在泉州做官、安家,聚族而居。泉州成了李清照的首選。至于她最終為何沒有去,以往曾考慮到她為御舟行蹤所左右,事實上,是李清照流寓兩浙,在大病中再嫁匪人。 李清照的再嫁經(jīng)過是這樣的:該當南宋不亡,狂風暴雨嚇退了不習海戰(zhàn)的金兵,宋朝君臣便放棄了去泉州或福州的想法。君臣駐紹興,以地名為年號,取“中興發(fā)達”之意,希望有所作為。李迒在皇帝身邊受到重視,李清照便沒再打算去泉州,而是與弟弟為伴。長期的輾轉流徙讓她生了一場大病,金石文物也損失大半。誰知,家里小偷光顧,她豁出命去保護的幾箱書畫硯墨被偷走。失竊后,李清照痛不欲生,病情加重,每日昏昏沉沉,連牛和螞蟻都分不清楚。她這一病不要緊,可給了壞人空子。這個壞人不是別人,正是她在安徽池陽認識的老朋友張汝舟。 剛認識時,張汝舟就覬覦趙、李船載車滿的貴重文物。此時他看李清照寡居病重,其弟不諳世情,便虛情假意騙婚。婚后3個月,李清照發(fā)現(xiàn)張汝舟看重的其實是那些文物古董,便“訟其妄增舉數(shù)入官”,告發(fā)張汝舟用謊報參加科舉考試的次數(shù)騙取官職。張汝舟隨即受到懲處。但依照當時的刑律,妻子告發(fā)丈夫需服刑二至三年。虧得趙明誠的姑表兄弟搭救,李清照才在系獄9天后被放出來。她的這次婚姻,也隨著牢獄之災的結束而結束。 李清照與張汝舟離異后,病情雖然有所好轉,但由于不少親朋對此事不理解,她一度處境孤獨,也就更加思念已故的前夫趙明誠。作為“夫婦擅朋友之勝”的志同道合者,她對丈夫以畢生心血編撰的《金石錄》無比珍重,在其逝世5周年之際,重讀此書,揮淚寫下了一篇堪稱感天地泣鬼神的《金石錄后序》。 時間也許可以治愈一切傷痕。在這之后,李清照去了浙江金華,曾寫下“釋舟楫而見軒窗”,可見心情已然舒暢。然而1135年春夏之交,她又寫了一首十分傷感的《武陵春》詞。從情理上說,趙明誠逝世已經(jīng)6年,最痛苦的時刻早已過去,自己老之將至,不再被兒女私情所左右,那么,她為何又陷于極端悲苦之中呢? 在筆者看來,這很可能與朝廷追究的一件事情有關。大約在李清照寫《武陵春》之前一年,皇帝認為趙挺之參與編修的《哲宗實錄》“皆是奸黨私意”,不能擴散出去,竊窺、私藏都是犯法的,嚴令趙家繳進此書,雖然趙明誠已死,也點了他的名。這書,如今恰好是李清照在保管。 命運就是這樣無情地捉弄著李清照,她本來已愈合的傷口,像是被撒上了一把鹽,又加深了難以擺脫的憂愁。她原先打算好外出游玩,此時也無心前往,不久就離開金華,回到了杭州,遂定居于此,直到離開人世! 附李清照主要作品: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長門草青青》、《憶秦娥·臨高閣》、《多麗·小樓寒》、《好事近·風定落花深》、《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聲慢·尋尋覓覓》、《念奴嬌·蕭條庭院》、《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清平樂·年年雪里》、《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減字木蘭花·浪淘沙簾外五更風》、《點絳唇·寂寞深閨》、《點絳唇·蹴罷秋千》、《浣溪沙·莫許杯深琥珀濃》、《浣溪沙·小院閑窗春己深》、《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髻子傷春慵更梳》、《浣溪沙·繡幕芙蓉一笑開》、《菩薩蠻·歸鴻聲斷殘云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攤破浣溪沙·揉破黃金萬點輕》、《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南歌子·天上星河轉》、《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臨江仙·梅》、《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蝶戀花·上巳召親族》、《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瑞鷓鴣·雙銀杏》、《長壽樂·南昌生日》、《行香子·天與秋光》、《行香子·草際鳴蛩》、《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殢人嬌·後亭梅花開有感》、《滿庭芳·小閣藏春》、《慶清朝·慢禁幄低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