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的孤獨人生
成長中每一次低頭,都是對自己的肯定!
——題記
二十歲,無論我怎樣佯裝鎮(zhèn)定,扮作灑脫,總是會發(fā)現(xiàn)與這個世界的格格不入。從負隅頑抗,到冷靜旁觀;從一味爭執(zhí),到自我發(fā)現(xiàn),才明白生命中每一次他人排擠和自我反省,都會助長孤獨。
留長發(fā)是叛逆的開始。最近剛剛換上的新發(fā)型,引來周圍人的一陣吐槽。理發(fā)師很有思想,大概把我當作了最新的實驗對象,咔咔咔,幾分鐘就剪完了我辛辛苦苦幾個月長成的頭發(fā),當我臨鏡自照后,淡定地給理發(fā)師說了聲謝謝,心中卻似有十頭金剛在咆哮。
心理學說,自卑的孩子總是拒絕主動與周圍人交往,喜歡用長發(fā)把自己掩藏起來,時刻與他人保持距離,以尋求自我保護。自高中以來,就再也沒留過短發(fā),走到叛逆的年齡,整個人也越來越像“藝術家”,你看那一頭飄逸的碎發(fā),長長的劉海,還真有“文藝小清新”的范兒,你也不難體會到“孔雀”被狠心拔了毛后,只能做“燒雞”的痛苦。
那種揮之不去的無奈,在最初怕被熟人撞見,到現(xiàn)在相釋一笑的坦然,從“頭發(fā)”遮擋天空,到眼底世界不再只有四十五度,應該算得是某種意義上的成長。
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然后沉溺其中無法自拔?!拔也慌聞e人比我優(yōu)秀,我只怕比我優(yōu)秀的人比我更努力”,回顧相處的周遭,似乎事實就是如此:優(yōu)秀的人每天勤勤懇懇,不曾懈怠,所以其他人難望其項背;稍顯遜色的,庸庸碌碌,麻木不仁,支撐他們的是什么?是平平淡淡才是真,不,平平淡淡是苦出來的,大多數(shù)人眼里的平平淡淡是為懶惰,為畏葸不前而尋找的保護傘,種種所謂的理由,只是不成文的借口。再后來,兩類人就在物質追求和精神滿足方面有了明顯的區(qū)分,較大的兩極分化。前者躋身中上層,后者穩(wěn)居中下層,于是后者不滿貧富分化,反對差距過大,抱怨窮者更窮,富者更富,社會分配不均。不無夸張的說,出生,家庭,環(huán)境,外貌,智力,教育......每一樣都不會公平,唯一公平的是,上帝給了每個健全人一雙創(chuàng)造的雙手,一天同樣的二十四小時。
因為心里總是有這樣奇怪的想法,得不到及時宣泄和表達,表面小清新的人格,實則是重口味的人生。
二十歲的時候,我常在夜里做著這樣一個夢:青草鋪就的林蔭道,露水打濕衣角,我們一前一后,嘻嘻哈哈,向著沒有盡頭的小路追逐奔跑......后來,還是同一條枯榮道,明明外界并不太過安靜,心里卻靜謐得聽不到一點喧囂,飄零的落葉任由秋風的肆意玩弄,變著法兒翻飛,旋轉,一個人踩在滿地的紅楓上,遠望暮色里的紅色夕陽,下一腳,停下了,猶豫了,真怕流淚踩出一個血色黃昏。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天空一樣廣闊無垠,毫無邊際,終于哪天看清了想去的方向,選擇離開原點,雖然目標和道路還是會朝著東南西北的某個方位傾斜,總感覺身邊的朋友就像漫天的星宿,密密麻麻布滿生命的整個宇宙,但其實走過一路,回望身后的地平線,才發(fā)現(xiàn),滿天的星斗距離自己還是那么遙遠。
于是,我信了那句古話,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大多是緣分使然,但究竟是怎樣的緣分,無論如今還是未來,都還是未知然。很多時候,兩個人呆在一起,只是為了消弭孤獨,得到安全感,不管你是否承認,直到后來,后來的分開,才開始明白,你除了丟掉安全感以外,也會失去依賴,剩下的就是在孤獨中尋找記憶,迷茫徘徊,然后,當后面一個又一個人相繼出現(xiàn)的時候,開始變得小心翼翼,不再奮不顧身,不再義無反顧,礙于前車之鑒,害怕再受到傷害。
難過的時候,無論去哪里,天空都掛著淚水。兩年來,一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沒一次,朋友陪伴的外出倒是不少。我想,大概很多人的旅行,也許并不是單純得為了沿途的風景,而是借這樣的出行,放一放疲憊的心情。記得挑選最好的角度取景,微笑著留影,不出意外,這一生它就只能騙你這一次了。
就像“螢火之森”少女的企盼,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桃花源,那種可望不可即,可想不可依的距離感,孤獨感,會時刻縈繞在心間。缺了雨水的胡楊樹,在陽光下羞羞答答,低眉不歡,也不知道,每一次“起風了”是否能帶走你的憂郁,重新展露笑顏?時不時愛在無語的夜晚,躺在地上看天空,看隱約閃耀的繁星,看墨色浮云的涌動,以平躺,全身心放松的姿態(tài)等風來,是夜夜最單純的期待。
陽光靜靜傾覆,成長中每一次花開靡荼,都伴有一扇窗的開啟,一部劇的落幕。這些年,離開的走來的,都是用心對待的一個個朋友,記得已經(jīng)送出去過十幾本書,每一次不管有多忙都會附帶上自己或長或短的讀書感受,借此共勉,也給朋友推薦過自己喜歡的歌,但很少有人談及自己的感受,最初總是為此而糾纏郁結,后來也就漸漸釋懷了:如果你不想聽,是因為你沒有那樣的心情,沒有那樣的心情,又怎會分享?以至于現(xiàn)在,慢慢學會將最在意的心事,在心底里珍藏?;蛟S就是那樣,一個人先得學會接受自己,才能逐漸為他人所接受。
約好的時間,說好的地點,我總愛提前到,只是因為在有限的相遇里,害怕為彼此的不經(jīng)意而錯過,所以每一次相遇,都因“你”的不同,而有了獨特的意義。
從第一次提筆寫字到如今,不論是身邊的風景,還是心境,都不知轉了多少個輪回,空間的日志也由一片空白,一路飆升至此。不管如何刻意在文字里保持著童真,填滿或深或淺的惆悵,糾纏揮之不去的青春,每一次類似獨白的對話,都注入了一個用心。
人海茫茫這個詞我不常用,但在尋找無言中的心照不宣時,我是多么希望人海茫茫中能有著另一個人,正經(jīng)受著和我一樣的冒險和境遇,全然不顧彼此是否相識,僅僅因為如今孤獨的遭際,我們有幸在紙上相知!
201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