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氣—{蘇子降氣湯、定喘湯、小半夏湯、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
第二節(jié) 降氣 {蘇子降氣湯、定喘湯、小半夏湯、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 【方劑】:蘇子降氣湯 【組成】:紫蘇子、半夏各75g,當(dāng)歸45g,甘草60g,前胡、厚樸各30g,肉桂45g,生姜3片,大棗2枚,蘇葉3g。 【功效】: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實下虛喘咳證。咳喘痰多,胸膈滿悶,喘咳短氣,呼多吸少,或腰疼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屬上實下虛者。] 【加減】:若痰涎壅盛,喘咳氣逆難臥者,加沉香以加強降氣平喘之功;兼表證者,加麻黃、杏仁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氣虛者,加人參等益氣。 【方解】:方中蘇子降氣平喘,祛痰止咳為君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厚樸下氣寬胸除滿,前胡下氣祛痰止咳,三藥助蘇子降氣祛痰平喘之功,共為臣藥。君臣相配,以治上實。肉桂溫補下元,納氣平喘,以治下虛;當(dāng)歸既治咳逆上氣,以養(yǎng)血補肝潤燥,同肉桂以增強溫補下虛之效;略加生姜、蘇葉散寒宣肺,共為佐藥。甘草、大棗和中調(diào)藥,是為使藥。諸藥合用,標本兼顧,上下并治,而以治上為主,使氣降痰消,則喘咳自平。 【方劑】:定喘湯 【組成】:白果9g,麻黃9g,蘇子6g,甘草3g,款冬花9g,杏仁5g,桑白皮9g,黃芩6g,法夏9g。 【功效】:宣降肺氣,清熱化痰。 【主治】:風(fēng)寒外束,痰熱內(nèi)蘊證??却刀鄽饧?,質(zhì)稠色黃,或微惡風(fēng)寒,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屬痰熱壅肺者。] 【加減】:若無表證者,以宣肺定喘為主,故麻黃用量減少;痰多難咯者,加瓜蔞、膽南星等以助清熱化痰之功;肺熱偏重,酌加石膏、魚腥草以清泄肺熱。 【方解】:方中麻黃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斂肺定喘而祛痰,共為君藥,一散一收,既可加強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黃耗散肺氣。蘇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氣平喘,止咳祛痰,共為臣藥。桑白皮、黃芩清泄肺熱,止咳平喘,共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使肺氣宣降,痰熱得清,風(fēng)寒得解,則喘咳痰多諸癥自除。 【方劑】:小半夏湯 【組成】:半夏20g,生姜10g。 【功效】:化痰散飲,和胃降逆。 【主治】:痰飲嘔吐。嘔吐痰涎,口不渴,或干嘔呃逆,谷不得下,小便自利,舌苔白滑。[胃炎、內(nèi)耳眩暈癥及化療后所致的胃腸反應(yīng)等屬痰飲嘔吐者。] 【加減】: 【方解】:方中用半夏辛溫,燥濕化痰滌飲,又降逆和中止嘔,是為君藥。生姜辛溫,為嘔家之圣藥,降逆止嘔,又溫胃散飲,且制半夏之毒,是臣藥又兼佐藥之用。二藥相配,使痰祛飲化,逆降胃和而嘔吐自止。 【方劑】:旋覆代赭湯 【組成】:旋覆花9g,人參6g,代赭石6g,炙甘草9g,半夏9g,大棗5枚,生姜15g。 【功效】: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胃虛痰阻氣逆證。胃脘痞悶或脹滿,按之不痛,頻頻噯氣,或見納差、呃逆、惡心,甚或嘔吐,舌苔白膩,脈緩或滑。[胃神經(jīng)官能癥、胃擴張、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幽門不完全性梗阻、神經(jīng)性呃逆、膈肌痙攣等屬胃虛痰阻者。] 【加減】:若胃氣不虛者,去人參、大棗,加重代赭石用量,以增強重鎮(zhèn)降逆之效;痰多者,加茯苓、陳皮助化痰和胃之力。 【方解】:方中旋覆花性溫而能下氣消痰,降逆止噯,是為君藥。代赭石質(zhì)量重而沉降,善鎮(zhèn)沖逆,但味苦氣寒,故用量稍小為臣藥;生姜于本方用量獨重,寓意有三:一為和胃降逆以增止嘔之效,二為宣散水氣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約代赭石的寒涼之性,使其鎮(zhèn)降氣逆而不伐胃;半夏辛溫,祛痰散結(jié),降逆和胃,并為臣藥。人參、炙甘草、大棗益脾胃,補氣虛,扶助已傷之中氣,為佐使之用。諸藥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劑,使痰涎得消,逆氣得平,中虛得復(fù),則心下之痞硬除而噯氣、嘔呃可止。后世用治胃氣虛寒之反胃、嘔吐涎沫,以及中焦虛痞而善噯氣者,亦取本方益氣和胃,降逆化痰之功。 【方劑】:橘皮竹茹湯 【組成】:橘皮15g,竹茹15g,大棗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參3g。 【功效】:降逆止呃,益氣清熱。 【主治】:胃虛有熱之呃逆。呃逆或干嘔,虛煩少氣,口干舌紅嫩,脈虛數(shù)。[妊娠嘔吐、幽門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痙攣及術(shù)后呃逆不止等屬胃虛有熱者。] 【加減】:若胃熱嘔逆兼氣陰兩傷者,加麥冬、茯苓、半夏、枇杷葉以養(yǎng)陰和胃;兼胃陰不足者,加麥冬、石斛等養(yǎng)胃陰;胃熱呃逆,氣不虛者,去人參、甘草、大棗,加柿蒂降逆止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