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脈 任脈24穴 會陰穴:不灸可針,幾乎不用。會陰痛,采對側(cè)治療,下針百會穴(列缺主任脈,也可下針列缺)。 曲骨穴:不針不灸(古時),現(xiàn)代不灸可針,少用。 中極穴:膀胱之募穴,可針可灸,用一寸針,常用來治療小便的問題。失精絕子、月經(jīng)痛、產(chǎn)后胎盤不下可用。 關(guān)元穴:常用大穴,小腸之募穴(心臟主動脈,小腸主靜脈,下紀是關(guān)元,上紀是巨闕),可針可灸,心臟病常用到關(guān)元,痛經(jīng)時灸關(guān)元、中極。 石門穴:三焦之募穴,婦人禁針灸,犯之絕子。 在石門穴和關(guān)元穴中間(關(guān)元上半寸),有一奇穴叫絕孕穴。 陰交穴:三焦之募穴,可針可灸,陰部多汗、濕癢,灸陰穴。 神闕穴:禁針可灸,中風、腸鳴、腸炎都可以灸。 心蔽骨和肚臍中間是中脘穴,中脘穴下面是建里、下脘、水分,兩個肋骨正中間的地方叫巨闕,巨闕和中脘的中間叫上脘,巨闕上一寸是鳩尾,鳩尾還沒到心蔽骨。 水分穴:水分是治療水病的穴道,腹瀉、水腫都治,不針可灸。有水病,用灸最好,比針還好。 下脘穴:在胃的下口、小腸的上口,為太陰任脈之會。 建里穴:用的不多。 中脘穴:常用大穴。胃之募穴,胃病治此;腑會中脘,所有腑的病通通可在中脘治。下針用一寸針,灸的效果也很好。印堂痛,中脘一針下去病就去掉。梅花灸,以中脘為主,下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統(tǒng)治一切胃病,吐血時不要灸。 巨闕:心之募穴,下針補瀉手法用“提豆許”。 上脘、下脘、建里等穴,穴性都差不多,等于是輔助中脘的穴道。 鳩尾穴:可針不可灸,人身上的黃油就是膏,油網(wǎng)就是三焦,“膏之源出于鳩尾”。 前齊鳩尾后齊十一椎,是橫膈膜。 先找天突,再找鳩尾,正中間是玉堂,玉堂下一寸半是膻中,膻中下來是中庭,中庭和玉堂都是輔助膻中穴的;玉堂和天突中間是華蓋,華蓋和玉堂中間是紫宮,華蓋和天突中間是璇璣;玉堂、華蓋、璇璣很少用。 膻中穴:氣會膻中,氣病就在膻中上治,禁針可灸。 天突穴:在喉嚨旁邊,甲狀腺腫、喉嚨腫痛等,都可用近取穴治。 心臟三針,病人躺平后,下針巨闕、關(guān)元、天突,巨闕是心臟的募穴,關(guān)元是小腸的募穴,天突是氣脈經(jīng)過,氣很強,三針下去,病人的心痛就會去掉,尤其是治療心痛徹背或者是心肌梗塞。三針下去后,氣會到第十椎下,第十椎下沒有穴道,所謂第十椎下就是第十一椎上,氣會集中到這邊,再下到脊椎骨上面,把氣導出來。這是最常用的治療心臟病的三個穴道,幾乎無所不治。 廉泉穴:陰維任脈之會,治舌強不語,近取穴。 承漿穴:中風后流涎,下承漿;牙齒痛,承漿也可以治。牙痛,也可拿蔗糖放在嘴巴里,蔗糖是堿性的,嘴巴是堿性的就不會痛,因為所有的病毒無法在堿性環(huán)境下生存,放一般的糖進去,會更痛。 中風后臉歪向一邊,回正以后,一般會下承漿和人中,把它固定住。 總結(jié):任脈臍部以下,常用穴是關(guān)元穴,中極、神闕、陰交也會用到,關(guān)元針灸都常用,中極、神闕、陰交多用灸。 任脈肚臍以上心蔽骨以下,常用穴是巨闕穴和中脘穴,水分、下脘也會用到,巨闕用針,中脘針灸都常用,水分、下脘用灸。 任脈心蔽骨以上,常用穴是膻中、天突、廉泉,承漿也會用到,膻中禁針用灸,天突、謙泉、承漿用針不灸。 督脈 督脈28穴 長強穴:足少陰、少陽之會,冶痔瘡的大穴,用一寸針,無所謂補瀉。內(nèi)痔是先血后便,外痔是先便后血,長強穴內(nèi)外痔都可以治療。外痔時,用三棱針刺血,放血時,要戴橡皮手套,用小一點的火罐吸住,把膿血抽出來,把痛去掉。很多穴道都可以治痔瘡,長強是個大穴。 腰俞穴:脊椎骨在尾椎上是成三角形的,在尾椎上與脊椎交接的地方,第二十一椎下,叫腰俞,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但幾乎不用。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有非常多的穴道。 肚臍正對面是命門,命門下兩椎是陽關(guān),命門是第十四椎下,陽關(guān)是第十六椎下。 陽關(guān)穴治腰痛,針灸都可以,但很少用到。 命門,生命之門,針灸都可以,劇烈的頭痛,角弓反張(腦膜炎),在命門上治療。 懸樞穴:第十三椎下,治癥跟陽關(guān)差不多,治腰痛。 脊中穴:第十一椎下,只針不灸,治黃疸、便血。第十一椎下周圍是脾臟,外開一寸半是脾俞。 筋縮穴:第九椎下,針灸都可以,治癲癇狂。肝主筋,筋縮穴正在肝的后方。 癲、癇、狂,分三種,診斷要看眼睛,第一種是血絲從上面串到眼睛黑珠,非常容易治,第二種是眼睛黑珠上下都有血絲,難治,第三種是血絲從下面串到眼睛黑珠,不治,無法治療。 至陽穴:第七椎下,近取穴治腰脊痛。 腰脊痛分很多種,以十四椎為分野,臍下橫的痛是帶脈,臍上橫的痛是陽維脈,在督脈上面,上面就是至陽,下面就是陽關(guān)。 第七椎第九椎中間,有個經(jīng)外奇穴,叫消渴穴,可針可灸,治療糖尿病。 靈臺穴:第六椎下,禁針,靈臺穴有壓痛點,就是標準的血癌。靈臺的旁邊是督俞,諸陽之會。 神道穴:第五椎下,心臟病時會有壓痛點,汗多,不灸,也很少下針。 身柱穴:第三椎下,小孩子焦身柱,長的高大,身體也壯。 第一胸椎之上叫大椎,第一椎之下叫陶道。 大椎是真正的大穴,陶道是大椎的助手,大椎是手三陽、足三陽、督脈之會,主力用在高燒放血,發(fā)燒感冒時,用三棱針放血,擠一點血出來燒就退。 腦骨下方半寸是風府穴,風府下半寸,只一點點,是啞門穴。 啞門穴:只針不灸,一灸就啞,專治聲音發(fā)不出來。中風舌強,正面時下廉泉,趴過來就下啞門。 風府穴:風府,風之府,風很容易進去的地方,只針不灸。中風舌強不語、突然不能說話,頭項強,是近取穴。風府是中風大穴。 后腦有個枕骨,在突骨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一個穴道,上方是強間,下方是腦戶,都是只針不灸,灸會讓喉嚨失掉聲音,但很少用。 百會穴往下一寸半是后頂穴,往前一寸半就是前頂,后頂和前頂都是百會的輔助穴,以百會為主,一般用來治療頭痛。 百會穴:六陽之首,諸陽之會,百病皆治,完全想不到怎么治時,就治百會,癲癇也可以治。中風時,百會是大穴,必取的穴道。百會也常用來放血。 百會往前一寸半是前頂,前頂往前一寸半是囟會,囟會再往前一寸半是上星,上星跟神庭只差五分。平常這些穴道都很少用,大概會用到上星,在上星穴用米粒灸治鼻竇炎、鼻炎。 神庭穴一般不針,灸比較多。 腦部或頭部的穴道,大部分是治精神病,近取穴。 素醪穴:鼻頭的正中間,素醪穴跟女人的會陰穴是相對的,不針不灸用放血的,通常用點刺放血治酒糟鼻。 人中穴,也叫水溝,治療消渴飲水無度、癲癇、面腫。 兌端穴:上唇上面正中間,很少用。 齦交穴:嘴唇拉開來,門牙肉正中間,近取穴治牙痛,牙齦腫、腐爛,牙周病,針扎上去捻捻針就出針,一出針血就出來,不留針,用放血就很好。 總結(jié):督脈常用穴是長強穴、大椎穴、風府穴、百會穴;也會用到齦交穴、素醪穴、啞門穴、上星穴、至陽穴、消渴穴、筋縮穴、脊中穴、命門穴、陽關(guān)穴。背部穴位針灸都可用,一般用針,身柱穴用灸;腦后穴位禁灸用針,除風府、啞門外,其它少用;頭部穴位百會用針、上星用灸,其它少用。 手太陰肺經(jīng) 手太陰肺經(jīng)左右各11穴 云門穴:在肩膀鎖骨下方凹洞處,肌肉與鎖骨之間。 中府穴:肺的募穴(實際上云門是肺的募穴),手、足太陰之會,云門穴下一寸半,也就是隔一個肋骨。 中府如果直刺,容易傷到肺,中府、云門靠肺很近,穴性差不多,平時下針,一律是兩個穴道一起用,一針透兩穴,由中府透下去,針是倒著往上刺,從中府刺到云門,不要刺到肋骨,所以不會傷到肺,用來治療久咳、氣喘,也治癭瘤,含甲狀腺腫瘤、淋巴腺腫瘤、腋下的腫瘤。 天府穴:在兩個肌肉中間,下針時把肌肉分開,直針進去,專治流鼻血,采對稱治療。 俠白穴:在天府下一寸,天府、俠白都主治流鼻血,扎天府就不用所俠白,若天府下去血沒有止,再針俠白,加強效果。 尺澤穴:在手肘部大筋的外側(cè),合穴,屬水,子穴,肺實瀉之。 孔最穴:尺澤穴下三寸,在兩個肌肉中間,郄穴,可針可灸,消炎時用,也用來專治痔瘡。 腕后高骨之下叫經(jīng)渠,經(jīng)渠后五分叫列缺,經(jīng)渠前靠近手橫紋處叫太淵。 太淵穴:俞穴,屬土,母穴,虛癥治此,久咳為虛。脈會太淵,脈?。ㄐ穆刹徽┲未恕L珳Y下針角度是斜下進針,對著大拇指方向為補,用一寸針。 列缺穴:列缺主任脈,任脈有問題下列缺,喉嚨痛、陰莖痛,喉嚨到陰部都可以在列缺上治。虛癥,小便頻尿,可以補它;實癥,手掌過熱,瀉它;順為補,逆為瀉。肺經(jīng)絡(luò)穴。 經(jīng)渠穴:經(jīng)穴,屬金,本穴,可補可瀉。 魚際穴:骨頭和肌肉中間,下針在骨頭和肌肉的縫中,榮穴,屬火,治乳癰,也就是乳癌。 少商穴:井穴,點刺放血用,主治扁桃腺發(fā)炎。 小孩子發(fā)燒,大椎放血,少商也放血,就可以退燒。 扁桃腺炎,在扁桃腺放完血,再下列缺、照海,喉嚨就不痛了,然后少商再放點血。 當有時癥發(fā)生,扎俞穴,也可以扎榮穴。 總結(jié):肺經(jīng)常用的穴是中府穴、天府穴、尺澤穴(子穴)、太淵穴(母穴,并原穴)、經(jīng)渠穴(本穴)、孔最穴(郄穴)、列缺穴(絡(luò)穴,并主任脈)、少商穴,少商穴常點刺放血,其它穴均用針。 手陽明大腸經(jīng) 手陽明大腸經(jīng)左右各20穴 商陽穴:井穴,屬金,本穴,常用點刺放血,少商商陽放血,大椎也放血,幾乎所有的燒都可去掉,扁桃腺也可以治,但主癥是在退燒方面。 二間穴:榮穴,屬水,子穴,實癥瀉之。 手三陽控制三個動作,手不能前抬是大腸經(jīng),手不能梳頭是三焦經(jīng),手不能后擺是小腸經(jīng),虛實要看病多久,在該經(jīng)的子穴、母穴上下針即可。 三間穴:三間透勞宮,主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炎的腫痛,當手不能握拳,針下去,二十分鐘,起針,就可以握拳了,隔天會更好。 合谷穴:原穴,虛癥或?qū)嵃Y都可以治療。隔姜灸合谷,治臉上青春痘和臉上出油。孕婦可瀉不可補,盡量不下針。面口合收,面部的病,口部的病,都可以在合谷下針,面部中風要在面部透針時,先下對側(cè)合谷,因為有麻醉作用,下完合谷再去透。中風筋攣,手整個彎起來,搬它都很硬,針下合谷,一路透到后溪,用三寸針,不要透出來,針一下去,自然就張開了。 實癥,就是痛,差不多一周之內(nèi);超過一周以上,病人會實帶虛,就是痛多酸少。再久一點變虛中帶實,酸多痛少。純實瀉子穴,純虛補母穴,實中帶虛就先瀉子穴后補母穴,虛中帶實,就先補母穴后瀉子穴。 原絡(luò)治療,先下病經(jīng)的原穴,再下相應(yīng)表經(jīng)或里經(jīng)的絡(luò)穴。 奇穴牙痛合谷:兩個骨頭快到交叉點處。 上牙痛在大腸經(jīng)治,下合谷,對側(cè)治療,門牙痛,兩邊都下。牙齦腫脹,齦交放血,一般是針刺下去,血出來就好了。扎合谷,要避開青筋(靜脈),扎牙痛合谷,不要太靠近骨邊,以免傷到骨膜。 孕婦肚子陣痛,合谷脈在跳,一路跳到食指這邊,表示要生了,只有陣痛而脈沒有浮跳起來,就是假性的陣痛。 小兒食指,在大腸經(jīng)走的地方,叫風關(guān)、氣關(guān)、命關(guān),有一條黑的青筋,到了風關(guān),在表,易治,到了氣關(guān),病就較重,到了命關(guān),就是非常嚴重。 陽溪穴:很少用,對稱治療時才會用到。 偏歷穴:手陽明的絡(luò)穴,與肺經(jīng)的絡(luò)穴列缺相通,可補可瀉。實癥,牙齒痛、耳鳴,瀉之;虛癥,齒寒,怕冰冷、怕風吹,補之。 溫溜穴:在偏歷穴上兩寸,郄穴,大腸經(jīng)的炎癥可以用它。 手肘上,肺經(jīng)一定在骨頭的陰側(cè),大腸經(jīng)在骨頭的外側(cè)。 下廉、上廉、手三里穴,都從曲池回頭來找。曲池往下兩寸是手三里,手三里往下一寸是上廉,上廉再往下一寸是下廉。 曲池穴:手肘彎起來拱手取,在紋頭與肘骨之間,下針不能太靠近手骨,直針進去。合穴,屬土,母穴,虛癥補之,是常用大穴。 曲池也是上半身,肚臍以上的消炎穴。上半身皮膚癢,曲池是消炎穴,合谷是氣穴,合谷和曲池同時下針,針下去約二十分鐘,病就好了,止癢非??臁G匾部芍渭绨蛲?。 手三里穴:曲池穴往下兩寸,也叫扭傷穴,腰扭傷,扭傷穴針下去,左右捻轉(zhuǎn),叫病人慢慢活動,扭傷就開了;落枕或脖子突然不能動了,趕快針手三里。 上廉穴:手三里往下一寸。 下廉穴:上廉往下一寸。 在陽明經(jīng)上都可以治療乳癰、硬塊、或手臂的問題、手臂的病。 肘髎:曲池穴拱手的地方,往后有個大骨,過這個骨頭就是肘髎??上箩?,受傷也可以放血,用火罐吸一點血。 手五里穴:肘髎穴往上三寸,禁針,有大動脈在,很少用。 臂臑穴:從肩髃最好找,手臂上有個凹洞,就是肩髃穴,從肩髃往下兩寸,就是臂臑,在兩個肌肉的中間。是手陽明中太陽陽維之會,主瘰疬、臂痛不得舉等。 肩髃穴:中風大穴,手陽明、陽蹺脈,主中風,風病、半身不遂,不能張口射箭。肩膀的問題,肩髃穴非常好,近取穴。肩髃透極泉,專治狐臭,沒有補瀉,左轉(zhuǎn)右轉(zhuǎn)。 巨骨穴:從肩髃上來,這兩邊骨頭有個縫,骨縫一壓會很酸,就是巨骨穴,跟肩髃一樣是手陽明陽蹺之會,下面是肺,禁針。 脖子上有一條大筋,大筋的外側(cè)就是大腸經(jīng),內(nèi)側(cè)是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跟胃經(jīng)隔著一條大筋。有時候腫瘤就在這邊,長在外側(cè)病就在大腸經(jīng)上面,在內(nèi)側(cè)就在上面。 天鼎穴:在大筋跟肋骨交接的地方。 扶突穴:從廉泉一路下來到大筋的外側(cè),正好在喉結(jié)旁邊,有動脈在這邊,下針要很淺,下五分,用的很少,除非是很嚴重的喉嚨腫脹,講不出來話,喉中如水雞(青蛙)聲,聲音變調(diào)了。 禾髎穴:下針要很淺,約五分,可治鼻子的問題,如鼻竇炎、鼻子不能。 迎香穴:治鼻不聞香臭,很嚴重的鼻塞,迎不了香,迎香透上迎香,一下就好。針扎進去后,不要扎太深,透過皮層后然后倒下來,把肉拉起來,將針倒下來刺,往眼睛這個地方透,旁邊差不多就是山根,不要扎太深而扎到眼骨。一個鼻孔不通,同側(cè)透一邊就好了,兩個鼻孔不通,兩邊都透,一下就通了,鼻竇炎時效果非常好。透迎香時,先在對側(cè)合谷下一針。 臉上都是下針,不用灸。 總結(jié):大腸經(jīng)常用穴是合谷(原穴,并氣穴)、曲池(母穴,并消炎穴)、二間(子穴)、肩髃、商陽(本穴)、偏歷(絡(luò)穴)、溫溜(郄穴)、臂臑、三間,合谷穴可針可灸,商陽穴常用點刺放血,其它穴均用針。 足陽明胃經(jīng) 正常人脈息是一息四至五至,也是就是說,一呼一吸,脈跳四至或五至,一吸胃就動兩下,一吐胃也跟著動兩下。胃是腎之關(guān),腎關(guān)門的地方。土克水,水會反土,嚴重的腎臟病、尿毒癥,除了極度暈眩外,就是惡心嘔吐,因水太重而害到胃,并不是有胃病。 足陽明胃經(jīng)左右各45穴 頭維穴:正好在發(fā)際轉(zhuǎn)角的地方,有一個凹洞,講話時會有脈在動,用手摸就可以摸到,摸骨縫,跟本神在同一條線。這個穴道很大,很少下針,偶爾會用到。頭維穴是足陽明跟足少陽之會,禁灸。 全身最小的穴道是八髎,其它穴道都蠻大的,血海更大。 頭維,額角入發(fā)際,本神旁一寸五分,從神庭旁上開四 寸半。本神是膽經(jīng)的穴道,神庭是督脈的穴道。 下關(guān)穴:扎病人下關(guān)的時候,讓病人躺到,側(cè)臥,嘴閉起來就封住了,張開就有個洞,閉起來就沒有了。當下巴脫臼了,扎下關(guān)。主要治癥為下巴脫臼,中耳炎,耳流膿,牙科。下關(guān)不灸,有頭發(fā)的穴道都不灸。 下臉針的時候,先下合谷,效果非常好。先下對側(cè)合谷,再針下關(guān)。 頰車穴:下巴邊有個肉,咬牙時,肌肉會起來,肌肉會跳動的地方就是頰車穴。頰車穴可治療口張不開、口噤失語、失音、面部中風、口歪眼斜。 面部中風、口歪眼斜,用地倉透頰車,先針健側(cè),當然要先下合谷再透針。嘴角兩邊突起一塊的就是地倉。 承泣穴:在眼睛下方、眼框骨頭上面一點,穴道不會在骨頭的正上方,而是在骨頭上面凹的地方,這就是承泣。一般來說,不下針,扎了眼睛會黑眼圈瘀血! 承泣是足陽明、陽蹻、任脈會穴,禁針。主要用來診斷。眼珠子下眼袋拉開一看,眼翳從下往上升,就知道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問題,升到瞳孔邊把眼睛遮住就看不到了。 四白穴:從眼框下來是四白,眼要正視,從眼框骨頭看過來,同身寸一寸的距離。 眼睛附近的穴道,都是治療眼睛、內(nèi)翳的問題,還有更好的穴道可用。 巨髎穴:正好是水溝這邊。巨髎穴是手陽明、足陽明、陽蹻脈的會穴。巨髎是在顴骨下方,這里有動脈,可以下針,但不要太深。用最多的是治牙痛,還有這邊局部的肌肉麻痹 地倉穴:手陽明、足陽明、陽蹻脈的會穴。地倉在嘴角旁邊,有地倉也有天倉,眉毛這邊叫天倉。 胃經(jīng)在臉上走,所以臉部都是胃經(jīng),很多年輕男女有青春痘,青春痘都在胃經(jīng)上面。胃很熱,又吃很兇,痘痘就會比較多,又通宵熬夜,痘子就長出來。 地倉頰車中間是大迎。大迎穴在骨頭上方,再往下是人迎。這些穴道很少用,人迎有人迎脈,這條大筋最上方就是人迎、中間就是水突,再下來就是氣舍。這幾個穴道當中,水突比較常用,治療瘰疬,治甲狀腺腫大,下針的時候把大筋捉住,不要碰到血管,順著指甲進去,扎五分進去,在治甲狀腺腫很好用。人迎很少下針,但用來摸脈,人迎脈有的話,胃氣就有,病人就不會死。這幾個穴道即使不會用也沒關(guān)系,但位置要知道。 缺盆穴:在琵琶骨、鎖骨正中間。禁針,若深針會扎到肺臟。 缺盆跳一個骨頭下來就是氣戶,氣戶跟缺盆隔了一個骨頭,再來就是庫房。從乳中一路往上看,到缺盆的地方是足陽明經(jīng)過的地方。這幾個穴道,都每隔一個肋骨一個穴,男人比較好找,而女人比較不好找。我們下針的時候不是直下,要斜剌。下針是在前五分的地方從里面斜刺進去,而不是直刺。 膺窗,屋翳、乳根,是治乳房硬塊的地方。乳中禁針也禁灸。一般來說,膺窗,乳中、乳根,乳中不下針,膺窗、乳根都可以下。如果說我們下針在膺窗跟乳根,可以幫女人豐胸,豐隆穴也可以豐胸。 初期乳房有硬塊,是因為奶水堵在里面。月經(jīng)停了以后,胸部還是會制造奶水,這時只有第二個出路,要從大便出丑來。乳房產(chǎn)生硬塊后,直接放生姜上去,用艾絨去燒。用灸的方式非常好,下針也非常好,下針要按經(jīng)絡(luò)來走,循經(jīng)取穴。如硬塊在胃經(jīng)上面,你就在胃經(jīng)的子穴、母穴或郄穴,依照虛實來下針。針者善導引,導引之術(shù)就是按經(jīng)絡(luò)來找穴。膺窗跟乳根用在美容,可讓胸部大一點。 不容穴:從肚臍和心蔽骨中間,叫中脘,中脘跟心蔽骨中間是巨闕,在任脈上面,從巨闕外開兩寸是不容,兩寸就是三個指頭。不容就是食物不容納,吃了東西很脹,不能容納,就在不容上治療,近取穴。不分虛實寒熱,只有在手腳上面才有子母補瀉。 承滿穴:承滿就是上脘旁開,神闕跟中脘中間就叫上脘,上脘旁開兩寸叫承滿。承滿就是吃一點就飽了,胃口不開,吃不多。 關(guān)門穴:顧名思義,就是不想吃東西,吃東西就想吐。跟不容一樣,以任脈的穴位為準,這些穴道為輔,比如胃痛扎中脘,如果扎完還有痛,可以在旁開兩寸的穴道再扎。 隔鹽灸神闕,灸完后,腸鳴腹瀉還可以配合天樞穴。 太乙和滑肉門都可以用在長高,下針,灸都可以。灸完胃口大開,再灸身柱,小孩子就會長得人高馬大。 天樞穴:神闕外開兩寸,大腸的募穴。 病人便秘,手放肚臍旁,一按天樞,病人很痛,這是燥矢,就是病人有宿便,干的大便。當燥矢太強時,橫膈膜擋不住了,人就會發(fā)狂奔走。 宿便有兩種,一種是寒,一種是熱。寒是大腸沒有蠕動,累積很多,但病人不會感到難過。熱是腸子有蠕動,但大便排不出來,肚子會痛,便秘時肚子痛就叫熱實。若還是搞不清楚,看小便,熱實的病人,小便是黃褐色的,寒實是清白的。 如果是寒癥,在天樞上面灸比針好。如果是熱實,下針會比灸好。寒實用隔姜灸天樞。 從陰交穴外開兩寸叫外陵,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一路下來二寸全是陽明經(jīng)。病人說這里痛,你一看是胃經(jīng),就結(jié)束了,所以經(jīng)絡(luò)要強,針灸經(jīng)絡(luò)學不強,診斷實力就不夠。 從石門穴外開兩寸,是大巨,關(guān)元穴外開兩寸是水道,都是近取穴,腸鳴、腹瀉都可以治。 特別提出水道穴,在神闕上一寸叫水分,水分跟水道常兩個穴道同時合并使用,可通利水腫、腹水。如果病人脹的很厲害,不能躺下去,就下針,灸不太好灸。 中極外開兩寸是歸來。睪丸不見啦,上縮到腹部,下針歸來就好了。 曲骨外開二寸是氣沖。孕婦,在下腹針時,肚臍以下最好不要針。氣沖穴平時可以用灸。中極、氣沖、關(guān)元都圍繞在婦人子宮、卵巢這邊,可以助孕。 從膝蓋頭往上六寸,叫伏兔穴。從伏兔穴再往上六寸,就是髀關(guān)穴,伏兔有時用到,髀關(guān)幾乎沒有用到,這些穴道多半是治抽筋、腳沒有力。伏兔穴管的像腳膝冷。臨床上,有比伏兔穴更好的穴道,很少用它。記得腿上的陽經(jīng),從中間分陰陽,內(nèi)側(cè)是陰,外側(cè)是陽,翻過來找第六寸,絕不是在肌肉上,而是在肌肉縫中間。 陰市穴:從膝蓋頭上二寸,往外開一寸,叫梁丘,梁丘往上一寸叫陰市。陰市是近取穴,平常用治膝蓋冰冷,好像有水在里面一樣。 梁丘穴:從膝蓋頭上二寸,往外開一寸。郄穴,在炎癥時用來消炎的。針梁丘穴,摸兩個肌肉中間針下去,無所謂補瀉,主要是消炎,像紅腫都可以。青春痘老生在足陽明胃經(jīng)上面,下梁丘就很好。 在膝蓋頭外側(cè)有個直角的骨頭,直角骨頭上一寸,有個奇穴叫解穴。下完針以后,比如下太淵、經(jīng)渠時,不小心扎到動脈,脹起來了,下對面的解穴。解穴主是當下針后的針感很痛、很難過,包括腫起來,一下解穴,病人會感到有個東西跑,就那么快,壓力馬上去掉了。 膝蓋的蓋子跟脛骨中間有個韌帶,中間叫做犢鼻,犢鼻穴很少下針,下針如果下得很深,會傷到膝蓋的油囊。韌帶的正中間是犢鼻,旁邊有兩個凹洞,稱膝眼,屬經(jīng)外奇穴,像個眼睛。 在治療風濕關(guān)節(jié)炎、膝蓋傷痛時,有五穴四針。第一個在膝蓋的頭,不要扎到膝蓋骨,要上來一點,這一針稱鶴頂。鶴頂再加上兩個膝眼。在雙膝眼上下針時,要注意針下去的角度,呈八字形,上面看是直角,從前面看是八字。扎膝蓋的地方,針是直進直出,不要捻針,因為有油囊在里面,如果捻針的話,一旦把油帶出來,膝蓋會受傷,直進直出,叫雀啄術(shù),像鳥吃東西一樣,下針速度很快,不要左右轉(zhuǎn)。再來是膽經(jīng)的陽陵泉透脾經(jīng)的陰陵泉,用三寸針。五穴但用四支針,可治所有膝蓋的問題,沒有膝蓋風濕病會不好的。 足三里穴:用手指頭順著這個脛骨,從下往上推過來,推到這邊開始高起來的地方,就是準備高的起點,外開一個指頭,就叫足三里。摸到高起來外開一指頭就是穴道處。 足三里是非常常用的大穴,所有胃病都可以治(但吐血除外)。有個穴道叫沖陽脈,找到足三里,按住足三里,沖陽脈就沒了,這代表你找到穴道了。足三里是胃經(jīng)的合穴,屬土,胃經(jīng)的本穴,虛癥、實癥都可以治療。病人惡心想吐,扎足三里就去掉了。有人腳不能走遠,扎足三里。腳沒有力扎足三里。灸和針都可以用。 如果乳癌,硬塊正好在乳中下方,足三里就很好用,時間過長就在足三里用補,硬塊壓到好痛,就在足三里用瀉。 病人陽亢,臉充血,就是西醫(yī)說的血壓很高,可在足三里下五分,斜刺到足三里穴,陽明熱就慢慢瀉下來了,這是臨床實務(wù)在用。 常灸足三里,可讓人健康長壽。 在足三里下一寸,有個奇穴叫闌尾穴,如果有壓痛,就是盲腸炎。下針引到氣,病人的痛會當場去掉。當病人從盲腸炎破掉時,會變成腹膜炎,腹膜炎是原本肚子劇烈痛,后來痛突然消失了,因為原本盲腸腫的很大,還沒有破,病人會很痛,后來一破,壓力沒有了,大便都跑到腹腔了,沒有痛了,但一動就痛,就是腹膜炎了。如果痛,下針天樞、中脘、關(guān)元、足三里、闌尾,都要可以。 足三里下三寸,叫上巨虛,再下三寸,叫下巨虛,下巨虛上一寸叫條口穴。 上巨虛,顧名思義,對乳房的硬塊很好,把上面巨大的東西虛掉了。下巨虛,肚臍以下硬塊,比如女人子宮卵巢有腫瘤,可在下巨虛治療。肚臍以上找上巨虛,肚臍以下找下巨虛,硬塊局限在足陽明胃經(jīng)上面,對西醫(yī)來說可能是子宮腫瘤,都沒關(guān)系,馬上采對側(cè)治療為主。 條口可以治腳麻。 條口透承山,專治五十肩,病人肩抬不起來,從對側(cè)條口穴下去,用三寸針,一路透到承山穴,透針時叫病人抬手。 豐隆穴:腿外側(cè)有一個脛骨,可摸到有個骨頭凸起來,而外踝也有骨頭凸起來,這兩個骨頭連成一條線,聯(lián)機線的正中間那點就叫做豐隆穴。豐胸用豐隆穴很好,用補,不要用瀉,不然正好相反。 豐隆穴最有名是用在去痰。實癥癲癇的病人,是因為有痰飲,可下針把痰導出來,豐隆穴是很有名的導痰穴。針扎到豐隆穴以后,左右轉(zhuǎn)捻針,病人感到酸時就是氣到了;氣到了以后,針慢慢起來,針不要出來,只是提到皮層,再把針倒過來,斜針45度,往身體的上方下針,然后再捻針;病人感到酸麻后,再慢慢把針提出來,又到皮層,再往下45度下去,下去以后,針就留在那邊20分鐘。這就是導痰術(shù)。 解溪穴:腳有兩條大筋,大筋的中間就是解溪。解溪是胃經(jīng)的經(jīng)穴,屬火,母穴,虛癥治此。 沖陽穴:大約在解溪穴下二寸,找的時候用手摸的,摸到動脈,動脈下就是沖陽,胃經(jīng)的原穴。原穴補瀉都可以做,實癥、虛癥通通可以治。 陷谷穴:陷谷從內(nèi)庭穴開始找最方便,足第二趾跟第三趾交縫上五分的地方,可以摸到兩個腳趾骨,不要在骨頭上下針,要在骨頭后下針,這個穴道是內(nèi)庭。從內(nèi)庭上二寸是陷谷。一直到腳趾甲旁邊的地方就是厲兌。 陷谷是胃經(jīng)的俞穴所在,只要是上午七點到九點發(fā)的病,都可以下陷谷,陷谷是俞穴,無所謂補瀉。 內(nèi)庭穴在兩個指頭后面,內(nèi)庭穴是胃經(jīng)的榮穴,主水,厲兌穴是井穴,屬金,厲兌本身是子穴,“補井當補合,瀉井當瀉榮”,于是內(nèi)庭穴變成足陽明胃經(jīng)的子穴。下內(nèi)庭時一定是逆氣下針,逆著經(jīng)氣是瀉。迎是瀉,隨是補,然后再逆轉(zhuǎn),迎它又用逆轉(zhuǎn)法補瀉,最后再往前推一點,這三種手法在里面,就是很強的補瀉。 下牙痛扎陽明經(jīng),上牙痛扎大腸經(jīng)。用牙痛合谷的時候,一定是上牙,采對側(cè)治療,門牙痛兩邊一起下。若里面化膿發(fā)炎就下梁丘。下牙痛扎內(nèi)庭,全部都痛,內(nèi)庭合谷都扎,近取穴也可以扎,像頰車、下關(guān)等。 厲兌是胃經(jīng)井穴,“井主心下滿”,心下是指心臟的下方,象巨闕這個地方,看起來不是心臟,實際上是心臟病。胃經(jīng)經(jīng)過胸口下來,病人有心口痛,胃經(jīng)的下方直接絡(luò)到肝經(jīng),中間經(jīng)過腎經(jīng)。治療心臟動脈血管阻塞,最常用的就是厲兌,非常好用的穴道。 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都在足陽明胃經(jīng)上面。 總結(jié):胃經(jīng)常用的穴是厲兌(井穴)、內(nèi)廷(子穴)、解溪(母穴)、豐隆、條口、足三里(本穴)、梁丘(郄穴)、天樞、頰車、地倉、下關(guān);不容、承滿、水道、歸來、陰市、沖陽、陷谷也會用到。除足三里、天樞可灸可針外,其它多用針。 足太陰脾經(jīng) 足太陰脾經(jīng)左右各21穴 隱白穴:大腳趾甲旁邊。隱白穴可治尸厥昏迷。井穴的力量都很強,比如說肝經(jīng)腎經(jīng),從內(nèi)側(cè)股溝上來,所以病人疝氣,腸子下墜,在肝經(jīng)的井穴上面,脾經(jīng)的井穴上面,都可以下針。隱白穴,除了治療疝氣很好用,女人的婦科也可以,因為脾主少腹,肚臍以下就是少腹。婦人的白帶,經(jīng)漏不止,陰道的問題,通通可以在隱白下針,隱白是很好的穴道。 隱白上面的區(qū)域叫三毛,灸三毛可以治失眠。 在腳掌里面有一個大腳趾骨,這個骨邊橫紋,腳趾頭跟腳掌交接橫紋的地方叫大都。大都穴扎下去很痛,扎的時候把腳趾頭彎起來,彎起來肉就比較多。大都穴是榮穴,屬火,脾經(jīng)的母穴,虛癥治此,用插提法、迎隨法,會很痛,針下去以后,再提一點,就可以了。 太白穴:穿過腳旁的大骨后面,在骨縫的下方。骨前是大都,繞過骨頭后面的地方就是太白。下針是直針下,不是下在它的上方,上方是陽經(jīng),下面才是陰經(jīng)的地方。太白穴是脾經(jīng)的俞穴,治早上九點到十一點發(fā)的病,在俞穴上做補瀉,虛實都可以;同時,屬土,也是本穴。 公孫穴:用途非常多,腳掌有個凸起來的骨頭,在凸骨的下方跟肌肉交接的地方就是公孫。公孫主沖脈,在任脈旁開半寸的地方,是沖脈的所在?!肮珜O內(nèi)關(guān)胃心胸”,內(nèi)關(guān)在手心包經(jīng)上面,公孫穴配上內(nèi)關(guān)穴,任何的胃病、心臟病、胸部的問題:氣喘、咳嗽、肺病 、心臟肥大,公孫通通可以治。 公孫是脾經(jīng)的絡(luò)穴,病變經(jīng)在足陽明,要采原絡(luò)治療。公孫穴主沖脈,沖脈力量很強,所以腹脹、鼓脹通通可以用公孫?!皩崉t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币驗樗墙j(luò)穴,原穴、絡(luò)穴虛實都可以下針。 商丘穴:商丘穴按度骨法比較好找,腳后跟到踝裸這邊,是腳的交接,在交接的縫里面是商丘,商丘下針時是直的進去。商丘穴是經(jīng)穴,是子穴,子穴治實癥。商丘穴有幫助懷孕的效果。 對稱治療,不管穴性,不管陰陽五行,用基本常識去取。 三陰交穴:腳后跟內(nèi)踝裸,沿著脛骨,在踝裸上三寸的地方,骨頭旁邊,不要扎到骨膜,不能貼著骨頭旁邊下針。 三陰交就是三條陰經(jīng)的交會處。穴道很大,女人月經(jīng)痛,針三陰交,立竿見影。婦人月經(jīng)痛,月事好不好,按按三陰交就知道了,如果病人越痛,痛經(jīng)越厲害。 實有兩種,一是積塊,一是瘀血;人體的左側(cè)主血,右側(cè)主氣;不管是瘀血、腫瘤,在三陰交都會有壓痛點。 合谷是氣穴,三陰交是血。合谷、三陰交,孕婦禁針,腹部針不要扎以外,合谷三陰交也不要扎,怕補瀉搞錯。 脾主少腹,小腸的寒熱,可以在關(guān)元上灸,這是近取穴,而遠取穴就在三陰交上面。 腹部的問題,男女都可以用。男人遺精、夢遺,陰莖痛,少腹痛,灸三陰交,針也可以。少腹痛除了月經(jīng)痛以外,像腸子打結(jié),都可以用三陰交。公孫也很好,公孫主沖脈,沖脈的路線經(jīng)過少腹。 幾乎所有婦科的病都可以用三陰交,水腫、腳積水也可以用三陰交,這是消導。小便不利,可以用三陰交,也可以用中極,因為中極是膀胱之募。都下的話,當然更好!小便不出來,是因為膀胱太冷了,冷水在里面會造成頻尿,這時再灸關(guān)元。 漏谷穴:從三陰交上三寸,或從內(nèi)踝裸上六寸,漏谷本身是脾經(jīng)的絡(luò)穴,禁灸。 腿脛骨內(nèi)側(cè)有個大骨頭,用手按到腳內(nèi)脛骨轉(zhuǎn)彎的地方,叫陰陵泉,從陰陵泉下三寸就是地機。下針不要貼到骨邊下,要過來一點,否則會很痛。 陰陵泉叫天皇,地機叫地皇,三陰交叫人皇,統(tǒng)稱三皇穴。由于脾主四肢、主肌肉,脾主少腹,脾統(tǒng)血,脾主身上的濕熱。得水病時,是土不能制水。治療水腫,除了消水以外,就是強土。不強土,水腫退了還會再回來。下針要雙側(cè),左右兩邊,三陰交、地機、陰陵泉,專門治療水腫。脾經(jīng)又叫水道。 脾主四肢,腿沒有力,也可以用三皇穴,這是強土。 地機是脾經(jīng)的郗穴,郗穴就是消炎、鎮(zhèn)痛穴。水腫腹堅、肚子脹滿,女子癥 瘕,女生腹部有腫瘤、硬塊,都可以用。 陰陵泉是脾經(jīng)的合穴,合穴是水。陰陵泉是個大穴,可用來治療膝蓋風濕、水腫。像小便失禁、小便頻數(shù)都可以用。 病人只要有水病,壓三陰交就有痛點。 血海穴:如果用手按在這個犢鼻,手掌正好把整個膝蓋骨蓋住,蓋住以后,大拇指尖到處是穴。手按上去以后,看肌肉最高點的地方就是穴。跟合谷一樣,血海是全身最大的穴道。找到最高點一壓,會有一點點壓痛感。血海穴是婦科的名穴。女人痛經(jīng),不管是滴漏不止或是月經(jīng)不來,都可以在血海上治。血海、三陰交、中極,所有的痛經(jīng)都可以治。 在血海治療婦科的時候,痛時下針最好,立竿見影。扎進血海以后,把針左右捻一捻,無所謂補瀉。因血海里面深的地方有個筋在里面,所以不深針,扎很淺,用一寸針扎進去就可以。 血海穴往下移動一寸,有個奇穴叫百蟲窩,按到百蟲窩,病人有痛,就是有蟲在里面,這是一種診斷的方式,也是告訴你給病人一針!治療到百蟲窩沒有痛了,就好了! 箕門穴:從血海穴直上五寸。箕門穴靠近陰部,按照近取穴的定義,對陰部的病都有幫助,但很少用到。 沖門穴:從恥骨往上,正中間是任脈的曲骨穴,從曲骨外開四寸,就是沖門穴。 沖門有一個對稱治療法,沖門痛,可以扎脾經(jīng)的子穴或母穴,但對稱治療法就用云門。 生完小孩后,很多人胎盤下不來,沖門穴是很好的穴道。沖門,故名思義,門打開讓胎盤下來。 從曲骨上一寸是中極,再往外開四寸,就是府舍。府舍是近取穴,因為靠近腹部,可以治療腹部的病。石門外開四寸,也就是肚臍下二寸,再外開四寸,就是腹結(jié),很少在腹結(jié)上治療,但要知道經(jīng)絡(luò)的走向。大橫就是神闕外開四寸,外開二寸就是太陽經(jīng)的天樞穴,再外開二寸是大橫。大部分都是治腸胃方面,常看到這個病人瀉利、拉肚子,都可以在這附近取穴。建里外開四寸是腹哀,治癥都一樣,腹部、腸胃的問題、大便不順、胃不消化,都可以用這個穴道。 食竇這個穴道,在天溪下一寸六,乳中穴外開二寸就是天溪穴,從天溪跳過一個肋間就是。天溪穴在兩個骨頭中間,再跳一個肋間就是食竇。 肚臍以上肋骨之下,可以直針,直針下去不要下太深。一般大概下一寸。肚子很大,可以下一寸半,小孩子的話,很淺的,三分就到了。要看病人肚子大小來決定深淺。而肋骨周圍的穴道,針不是隨便下進去,直接下進去會要人命,所以是沿著肋刺,在兩個肋骨中間,不要穿到肋骨里面去,要在兩個肋中間,在夾縫中間取穴。所以,下天溪穴不要直接在天溪穴下針,一定要在靠過來約五分的地方下針。 缺盆和手臂肌肉交接的地方是云門穴,云門跳一個肋骨就是中府穴,從中府穴再跳一個肋骨是周榮穴,周榮穴再跳一個肋骨就是胸鄉(xiāng)穴。云門中府周榮,是一條線下來,這是找穴道的方法。 沒有乳癌特效穴,而是看經(jīng)絡(luò)走向,選取它的穴道。天溪穴治乳房硬塊。若有硬塊在云門中府出現(xiàn)的話,要在肺經(jīng)上治療;如果有硬塊在脾經(jīng),要在脾經(jīng)上治療,這是要知道穴道的目的。初期硬塊出來的時候,灸比針好。 正在胳肢窩下方的穴道,叫極泉,極泉下三寸叫淵液;再下三寸,也就是極泉下六寸,就是大包穴。大包穴總統(tǒng)全身大絡(luò),大包在手臂的下方,病人手臂往后屈,胳肢窩底下,正下六寸,是大包。 凡是繃緊的都是實,松開來的稱虛;實癥的時候很緊,虛癥的時候很松馳。大包穴虛實都可以治,像中風的人,手不能拉平是大包,不能握拳還是大包。中醫(yī)是中庸的,過與不及都可以治。 總結(jié):脾經(jīng)常用的穴是隱白、大都(母穴)、公孫(絡(luò)穴,并主沖脈)、商丘(子穴)、三陰交、地機(郄穴)、陰陵泉;還會用到太白(俞穴)、血海、沖門、大包。除三陰交穴可針可灸外,其它多用針。 手少陰心經(jīng) 手少陰心經(jīng)左右各九穴。 極泉穴:腋下正上方是肩井,下面是極泉。極泉不針也不灸,循經(jīng)診斷用。 青靈穴:手肘彎起來外側(cè)是曲池,內(nèi)側(cè)叫少海。從少海上三寸,是青靈,很少用,但要清楚心經(jīng)從這里一路到極泉去。 少海穴:少海是很大的穴道,合穴。心經(jīng)井穴是屬木,母穴遇到井穴,補井當補合,因此少海其實是心經(jīng)的母穴。心臟的虛癥治此,當心氣太過而不能睡覺,心氣不足也不能睡覺。 心臟,其華在面,兩頰兩邊是心臟在管,當它是紅色時,就是壯熱,病人會感到熱;臉色蒼白沒有血色就是虛癥;心臟的虛癥,在少海穴下針。 手掌下面有條粗筋,筋的內(nèi)側(cè)跟手掌橫紋交接的地方,是神門。神門上半寸,是陰郄。陰郄穴再上半寸,是通里。通里穴再上半寸,是靈道。這幾個穴位是連在一起,各差半寸(同身寸)的距離。靈道是陰經(jīng)的經(jīng)穴,陰經(jīng)的經(jīng)穴就是金。通里是陰經(jīng)的絡(luò)穴。陰郄顧名思義是心經(jīng)的郄穴。神門是心經(jīng)的子穴。 握拳,手第四指和第五指指頭到的地方,就叫少府穴。旁邊是勞宮穴。 少府穴實際就是在第四指掌骨跟第五指掌骨中間。在小指的內(nèi)側(cè)指甲旁是少沖,少沖穴是井穴。少府穴是榮穴。神門穴就是俞穴。 這幾個穴道,單取的時候,下針的方向是直針。但神門穴進針,是對著少府下針,向手掌的方向下進去,沿著心經(jīng)的方向下針。也可以從靈道、通里、陰郄到神門,一路刺過去,因為是心經(jīng),對失眠幫助很大,一定會有效。神門常用在治療失眠,驚悸,心臟動悸,用的很多。對心臟方面,情志方面,情緒不穩(wěn),動輒生氣,心神不守,見鬼發(fā)笑,都可以下神門,神門可讓他的心定下來的。由于神門是子穴,心臟發(fā)生的實癥,在神門上下針。 少府穴:榮穴,屬火,是心經(jīng)的本穴。少府穴是心臟病的急救大穴。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下關(guān)元,巨闕,少府。當少府針下去,心臟還沒有動,那這個病人也就差不多了。涌泉、公孫,都可以治心臟病,而且是用在急救方面。 少府又名手解穴。腳的解穴是在膝蓋外側(cè)直角骨上一寸的地方,而上半身的解穴是少府穴。 少府可以治陰痛,因為心經(jīng)跟小腸表里,所以下焦的病也可以用到。 心經(jīng)是陰火,小腸經(jīng)是陽火,心跟小腸相表里,小腸的問題可以在心經(jīng)上面治,心的問題也可以在小腸經(jīng)上治,這兩個是相對的。 總結(jié):心經(jīng)常用的穴是少海(母穴)、通里(絡(luò)穴)、陰郄(郄穴)、神門(俞穴,子穴)、少府(本穴,手解穴),也會用到靈道。 手太陽小腸經(jīng) 手太陽小腸經(jīng)左右各十九個穴。 中醫(yī)認為三焦是水道,三焦是臟腑之間的油網(wǎng),三焦跟蹤膀胱連在一起;心臟移熱給小腸,如果小腸冷,水就會變冷,膀胱也是冷的,水氣就無法進入三焦系統(tǒng)。 心主火,肺受到外面的熱,肺的水會變成汗排掉,心主汗,心臟功能正常就會流汗,如果沒有變成汗排掉,肺的津液,慢慢進入腎,進入腎后再排到膀胱去,所以叫金生水。小腸消化食物和營養(yǎng)以后變成水和殘渣,殘渣會到大腸,小腸的火在大腸下面燒,水在上面燒,這水會回流到肺臟,就是口中的唾液。 少澤穴:井穴,小指指甲旁邊后面就是。平常井穴放血用的。 前谷穴:榮穴,握拳的時候,橫紋頭就是前谷穴。下針時要壓一下肉,盡量下在骨和肉的中間,不要貼在骨邊下,緊貼著肉或緊貼著骨邊下都很痛,不但沒有下到穴道,而且很痛。所謂的巧手是下針進去沒有痛,剛好在骨和肉中間。針的角度是直針進去,下針時也是手握拳,但不要握太緊。 再過來橫紋頭的穴道就是后溪,前谷后溪都是要握手取,像二間三間也是,手上二間、三間,都是凹的地方,四肢末梢的穴道在針刺上面效果很好,而且也很安全。 前谷穴是榮穴,穴性是水,用在很多地方,像婦人奶水不夠,用前谷穴。針灸的導引術(shù),奶水不足時,要找谷出來,水都在山谷里面,在奶水不夠的時候可以用。 后溪穴:主督脈,俞穴,屬木,所以后溪除了管督脈以外,又是母穴,小腸經(jīng)的虛癥在這治療。整個脊椎骨痛,是督脈,就下后溪。小腸經(jīng)的虛癥,肩膀痛,若是小腸經(jīng)的經(jīng)絡(luò),同樣下后溪,一個穴道常常可以治很多癥狀。 后溪管整個督脈,而小腸經(jīng)有繞過后面的肩膀。所以肩、項有問題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后溪。針督脈時候沒有虛實,反正是一個穴道在管,但小腸經(jīng)就有虛實。如果是小腸經(jīng)的初痛,用小腸經(jīng)的子穴。那久病就用它的母穴。后溪穴是一個大穴。 腕骨穴:手邊有個骨頭叫小天星骨,小天星骨跟第五掌骨中間,是腕骨穴。腕骨穴是小腸經(jīng)原穴,原穴沒有虛實寒熱區(qū)分,虛癥實癥都可以治療。 陽谷穴:經(jīng)穴,屬火,也是小腸經(jīng)的本穴。手握拳,骨頭跟掌骨中間有個大筋,關(guān)節(jié)和筋的中間,就是陽谷穴,從筋的下方下針進去,要下很淺,一寸針。 養(yǎng)老穴:養(yǎng)老穴只有一個角度才能找到,手要翻起來,轉(zhuǎn)過來,轉(zhuǎn)過來后這個骨頭會凹裂開,這個骨縫,就叫養(yǎng)老穴。要手按著這凸起弱骨頭反過來,才有養(yǎng)老穴。平常下針的時候,手指去按它,再把它反過來,要從這個角度才可以找到養(yǎng)老穴,別的角度都不行。 養(yǎng)老穴可治老年人眼睛不好,在治眼科的穴道中,養(yǎng)老穴很有名。養(yǎng)老可治視物不明,白內(nèi)障、近視眼都可以。 養(yǎng)老穴要下淺,且要把手轉(zhuǎn)過來下針,用一寸針,半寸就下到,這是針養(yǎng)老的方法。 養(yǎng)老穴是小腸經(jīng)的郄穴。很有名的“養(yǎng)老透間使”,用透穴的方法,專治手肘扭傷、手不能扭毛巾。間使穴在心包經(jīng)上面,大陵再上三寸,在兩筋中間。下養(yǎng)老透間使時,手指頭先按到間使,用三寸針把針提起來一個角度,從里面穿刺到間使穴,按到間使穴這邊的手指會感覺到針尖到這邊來了,但不要透出來,感覺針到了就是到了。針穿過去以后,左右捻捻、平補平瀉,完了后不留針,針馬上抽出來。 支正穴:在陽谷穴上五寸處,骨頭的外側(cè)。支正是小腸經(jīng)絡(luò)穴,原穴是腕骨,絡(luò)穴是支正,原穴和絡(luò)穴都無所謂虛實,虛實都可以治,實則節(jié)弛肘廢,手臂沒有力氣,瀉之,虛則生疣,皮膚表面上生了很多疣,都可用支正。 手上有三個奇穴,從后面看,手腕骨上三寸,叫腸關(guān),再上三寸叫肝關(guān),再上三寸,叫心關(guān)。下針的時候,在骨頭的后方,在骨頭的上方是小腸經(jīng),這三個穴道在骨頭下方。病人躺在病床上,手要平著擺。腸關(guān),顧名思義,就是把腸關(guān)掉,比如剛吃完承氣湯要下利,內(nèi)急,怎么辦?男左女右,這左手是腸關(guān),拿右手壓腸關(guān), 也可以下針,用來防止下利。少腹的痛,像腸絞痛,三陰交下去,三陰交主腹。如果三陰交下去,公孫,關(guān)元,中極也下去,但腹部還痛。就下腸關(guān),腸關(guān)下去,痛當場就去掉了。 再上三寸叫肝關(guān)。肝癌到后來非常的疼痛,如果痛右邊,就下左邊的肝關(guān),針下去平補平瀉,痛就慢慢去掉了。如果是右邊的痛,或肋間痛,可以在對側(cè)的肝關(guān)下針。正好在胸脅的地方,都可以下肝關(guān)。肝病也可以下肝關(guān)。因為是經(jīng)外奇穴,無所謂補瀉,平補平瀉。 心關(guān)呢?就是治心臟病的,也無所謂虛實,不管是心臟的虛癥或心臟的實癥,都可在心關(guān)下針。 小海穴:將手肘彎起來握拳,肘部有兩個骨頭,將兩個凸出來的骨頭連成一條線,做成一個正三角形,三角形頂點的地方,叫做小海。如果壓到小海,壓一下,筋就麻了。合穴,屬水,子穴,治小腸經(jīng)的實癥。 手部的針,用一寸半的針,但小海不用一寸半,用一寸針就夠了,一下子就下到了,很淺。 臑腧穴:將手抬平彎起來,肩頭凹進去的地方,是大腸經(jīng)的肩髃穴,從肩髃穴往上走,有個骨頭,走到內(nèi)側(cè)的骨頭一邊,有個骨縫,稱為臑腧。臑腧是手太陽、陽維脈、陽蹻脈的會穴。 從臑腧往下走三寸,就是肩貞穴。這個距離是三寸,所以大腸經(jīng)跟小腸經(jīng)非常的接近,在大腸跟小腸的中間,就是三焦經(jīng)。 先找臑腧,再從臑腧下三寸找肩貞穴。這些穴道你們知道就好了,若痛點在小腸經(jīng)上,痛三天,就下小海,三個月,就下后溪。穴道就這樣取,看身體那邊痛,再扎對側(cè)。 天宗穴:兩邊有兩個肩胛骨,摸上去會有兩個三角形,在肩胛骨正中間就是天宗穴。天宗很少用,但要知道只有肩胛骨旁邊的痛,都屬于小腸經(jīng)。大腸經(jīng)在前面,小腸經(jīng)在后面,中間三焦經(jīng)。 曲垣和秉風:肩膀有個肌肉,有個三角形,正上方最頂端,在缺盆骨頭跟頸部正中間,有個肩井穴,肩井穴摸都可以摸到,肩井本身是膽經(jīng)的穴道。肩井穴正好在肩膀的上方這個地方,肩井不能重擊,但可以下針,不能太深,它是肺的上端,下太深會傷到肺造成肺氣腫,要特別注意。找到肩井穴后以,從肩井穴往后,直下三寸,就是曲垣。從曲垣再旁開兩寸,就是秉風。中間差三寸是三焦經(jīng)經(jīng)過的地方。秉風和曲垣都很少用,但要知道,如果病人肩井上痛,就是膽經(jīng),后面痛,痛到三寸的地方就是小腸經(jīng)。在三寸跟肩井中間就是三焦經(jīng)。確定是那一條經(jīng)產(chǎn)生的痛,在該經(jīng)的子穴或母穴做補瀉,或者在原穴上做補瀉就可以了。原穴是陽經(jīng)才有,陰經(jīng)沒有原穴。 肩外俞和肩中俞:第一椎下叫陶道,從陶道外開四寸的距離是肩外俞;肩中俞是從大椎開二寸;左邊右邊都有。扎背針的時候,下針的方向是從身體內(nèi)側(cè)對身體外側(cè)方向下針,呈八字形,膀胱經(jīng)通通是這樣下。 顧名思義,肩中俞和肩外俞,是肩膀酸痛的近取穴,項強時通通可以治療,是項強的近取穴。不要直針,要斜刺,斜刺的時候,要從三寸的地方斜刺透到四寸,在四寸的地方就正好碰到穴道。要在前一寸或半寸,要看針的長短,針斜刺下去大約是三十度角,不是四十五度,也不是七十五度,大概三十度針刺到身體里面。知道穴位在這里,從前面的半寸,有的是一寸,看針多長。下針斜刺到底下,在兩個肋骨中間,剛好扎到穴道。 天窗穴:每個人脖子都有兩個大筋,女孩子瘦弱一點會摸不到,但每個人都有;足陽明胃經(jīng)進入大迎后下來,進到大筋內(nèi)側(cè)的穴道叫人迎,從人迎摸進去有一個脈,就是人迎脈。從人迎橫開三寸,就是天窗。三寸的地方是天窗,中間一寸半的地方,剛好是大筋的后方,就是扶突穴。天窗穴在小腸經(jīng)上面。天窗可以治療喉嚨的問題。 天容穴:天容在耳朵的下方。一般來說,頭部的穴道,可以下針,但差不多下五分,下得很淺。下針的時候要先用指甲切它,從指甲旁邊下進去,這樣就不會針到動脈血管。像脖子的甲狀腺腫,脖子里面有腫瘤,硬塊,天容通通可以治。 顴髎穴:眼睛的后方有個凹谷叫做瞳子髎,瞳子髎就是太陽穴,瞳子髎下三寸,就是顴髎,知道位置就好了,很少下針。顴髎偶爾會用到治上牙痛 。 聽宮穴:在耳朵前面有一個像山峰的東西,叫耳屏,像屏風一樣,所以叫耳屏。前面有個骨縫,要張口才能找到,先閉口,再嘴張開,就有一個骨縫跑出來。以這個骨縫為主,分上中下,上面叫耳門,中間是聽宮,下面是聽會。 有三焦經(jīng)、小腸經(jīng)、膽經(jīng)三條經(jīng)經(jīng)過耳朵里面,正中間是聽宮穴,就是小腸經(jīng)經(jīng)過。耳門聽宮聽會,顧名思義,都是治療耳朵化膿、發(fā)炎 、耳鳴,下聽宮的時候,病人嘴巴要張開來,針直接進去,閉嘴就沒有穴道。所以下這三個穴道,要病人開口,放個毛巾之類的東西在嘴巴。這三個穴道不要留針很久,起針后,耳朵的耳鳴就好了,但是牙關(guān)會開始痛,因為牙開太久了。大概是五分,十分鐘就可以了,可以放個毛巾。針進去時,直接下一寸那么深,可以左右捻捻,平補平瀉,插提都可以,不會傷到,無所謂補瀉,補瀉都可以用。一般來說耳朵流膿,黃色的、腥臭味,這些都是實癥,用瀉的手法。那耳朵聽力很差,常有耳鳴,或火車的聲音,雞叫的聲音,什么聲音都有, 不管它,都可以下針。耳門聽宮聽會三針都可以下,可以交換用,今天聽宮,下次可以耳門、聽會,換來換去,沒有什么大的差異。 一般來說,治療耳朵流膿、化膿時,常用噴劑,常用麝香礬石散,麝香無孔不入,再加礬石,可以保持耳朵干燥。只要有化膿,一定要保持干燥,炎癥就不會再生。 總結(jié):小腸經(jīng)常用的穴是后溪(母穴,并主督脈)、腕骨(原穴)、陽谷(本穴)、養(yǎng)老(郄穴)、支正(絡(luò)穴)、小海(子穴)、聽宮,也會用到前谷、肩外俞、肩中俞、天容,均常用針法。 足太陽膀胱經(jīng) 足太陽膀胱經(jīng)左右各67穴。 膀胱后面是小腸,小腸屬火,膀胱是水,水有兩種渠道進入膀胱,一是從三焦,三焦是油網(wǎng),水是滲透進去的,還有就是輸尿管,從腎臟流進來。腎水來自肺臟,因腎與小腸靠在一起,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燒,腎的水就會氣化,氣化后進入命門,然后水跟腎的營養(yǎng)就順著督脈,一路到腦部,這是第一次氣化。腎內(nèi)沒有氣化的水,也就是蒸發(fā)后的殘渣水從腎臟經(jīng)過輸尿管再到膀胱,會再氣化第二次,水就順著三焦油網(wǎng)再進入肝臟,這就是水生木,進入肝臟的水會幫助肝臟的代謝,代謝出來的廢物,進入膽,膽汁就等于肝臟排出去的大便濁物,排出去后再給身體里面消化再送給全身。 小腸的火不夠了,膀胱的水就沒有氣化了,變成冷水在里面,水是停在底下的,只要有一點點累積在下面,就會很脹,很急,就變成頻尿。怎么治治頻尿呢?把小腸的火救起來。光在那邊治膀胱沒有用的,怎么知道小腸火衰了,就看病人腳是不是冷的就知道了。如何讓膀胱的水氣化,中極正在膀胱上方,就灸中極!灸就是久火嘛。如果膀胱小便無力,光灸就幫助很大。中極是膀胱之募。那關(guān)元可不可以灸?當然可以! 睛明穴:睛明穴下針的時候,要把眼珠子撥開來,下針在骨和眼球中間,起針時要直進直出。只要直進直出,完全不會動到血管,也就不會出血,手法是在起針的那一剎那。顧名思義,睛明就是眼睛視力不好、視力模糊、青光眼、白內(nèi)障時可以在這里下針。睛明穴剛好在眼內(nèi)眶的地方,可針不可灸。 攢竹穴:攢竹穴正在眉頭,眉頭平常有幾根毛翹起來的點就叫攢竹,手摸下去,可以壓在一個骨縫,那個骨縫是橫的,骨縫就是攢竹穴。下針的時候,是攢竹透魚腰。什么叫魚腰,就是眉毛,像魚嘛,沿皮刺,刺到魚腰。有時候,不要透到魚腰,下針下一點點進去,往魚腰方向下。攢竹穴除了下針以外,最常用的是放血治療。 眉沖穴:從眉毛直上進入發(fā)際五分,從正中間素髎走到入發(fā)際五分,就是督脈的神庭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跟督脈差的距離就是一寸五分,在曲差和神庭的正中間,就是眉沖。 一般像神庭,上星,眉沖,位置正好在鼻子沖到腦部的地方,可治很多鼻科病。 神庭后五分是上星,上星過來一寸半,就是五處。都是治療眼科的問題。承光就是眼看不到光,或?qū)夂苊舾?,所以叫承光。承光往后一寸半,為什么叫通天,鼻子要通天嘛,像有人鼻竇炎,鼻塞,下通天也可以。所以可先下合谷,再來迎香,再下通天,下通天時像扎百會,用一樣的方向。 絡(luò)卻在通天后一寸半。絡(luò)卻,像頭眩、耳鳴的很多。從絡(luò)卻往后一寸五分是玉枕穴,頭上的穴道都是近取穴。下針時,一定是在頭皮和頭骨中間。頭后面有個骨頭叫玉枕骨,跟玉枕穴很接近。頭部的穴道都有骨縫,一摸就摸到了。督脈在正中間,督脈外開一寸半,就是膀胱經(jīng)。 玉枕、通天、絡(luò)卻用的不多,但天柱用的較多。后腦有兩個大筋,可以摸到,腦骨頭剛好在這,兩個大筋的中間就是督脈,風府、啞門就在這兒。 大筋跟后腦骨交接的地方叫天柱。天柱呢,頭是天,柱子在里。天柱是近取穴,后項強痛可以下天柱。 從天柱外開一寸的地方,在骨縫邊有一個奇穴,貼在骨邊,屬于經(jīng)外奇穴,專治失眠,穴名安眠。如果晚上睡不好,可以揉揉安眠穴。不要揉到天柱,越揉精神越好,因為膀胱經(jīng)氣會旺,記得是天柱旁一寸。 下針用一寸針,下五分就夠了。頭發(fā)后有發(fā)根,所以不可以灸。 督脈第一椎上叫大椎,第一椎下叫陶道,大杼穴在陶道穴外開一寸半。從這里開始,左右各開一寸半就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大杼穴是骨之會,全身的骨頭會在大杼,骨病治此。若在這找到壓痛點,就代表骨有問題,壓痛點去了,代表骨頭沒事了。做會穴治療,無所謂補瀉,引到氣就好了。所謂引到氣,針下去會酸就好了,膀胱經(jīng)下針用30度下針,整排都是這樣子下。 骨會大杼,那平常灸身柱,又灸大杼,也可以長得高大,骨頭也很硬,肋骨也很硬,身體都會健康強壯。 有一種治療法則叫會郄治療,郄穴是消炎、清熱、止痛,也是麻醉穴。若病人骨頭裂開了,傷正好在大腸經(jīng)和肺經(jīng)上,大杼有壓痛點,就在大杼、溫溜、孔最下針,下針后可以止痛,同時骨頭也會恢復。 用子穴、母穴是治經(jīng)絡(luò)病比較多,內(nèi)科病或骨傷病用會郄比較多。 第二椎下各開一寸半叫風門穴,后腦的骨頭有個穴道叫風府,膽經(jīng)還有風池,腦后的穴道很多用風來定名。傷風感冒大部分都有項強的癥狀,因為這個穴道最常有風進來。 風門這些穴道下針是近取穴,脖子強硬,也可以灸,拔火罐也可以。 有個病醫(yī)書上叫癰,背上常常長很多膿塊,在背后治癰有三種,第一種是膿塊是紅色的,頭是白的,第二種是白色的,沒有頭,第三種是凹陷的。遇到癰,長在身上四肢的都可以在風門上治,中醫(yī)認為是風引起的。這三種不太一樣,前二種如果用灸,是用三棱針把皮挑破,把膿吸出來,在上面灸,痛要灸到不痛。那白色無膿頭呢?第二個也可以用灸,也可以用燔針術(shù),不痛就灸到他痛為止。 第三椎下外開一寸半叫做肺俞,肺的募穴是從中府下針到云門。俞募治療法,大部分都用在治內(nèi)臟病,子母穴大部分是用在經(jīng)絡(luò)痛或四肢痛。若用俞募治療法后,病人還會痛,還會郄治療法?!胺委洝⑵つw癢欲自殺”,就是憂郁癥,因憂會傷肺。針灸用的時候,在肺的俞穴及募穴下針就可以了,這是針灸治憂郁癥的方法。 小兒龜背,龜背就是肺里面有很多痰在里面,用肺俞下針或灸,然后正面取它的募穴,就是俞募治療法。 第四椎下外開一寸半是厥陰俞,厥陰俞又稱為心包,心包經(jīng)就落在心包上面,下針、用灸都可以,可治療心臟病。 第五椎外開一寸半是心俞,當用手指頭壓的時候,如果有心臟病,壓第五椎就會痛。壓痛點壓下去有悶痛,就是虛癥,壓下去是刺痛,劇烈的痛時,那就是堵到了。灸也可以,下針也可以。俞募治療,先扎正面或先扎背面沒有關(guān)系,無所謂。 小兒心氣不足、數(shù)歲不語,針心俞、灸心俞都可以,健忘也是。 當有紅斑性狼瘡的時候,第五椎有壓痛點。狼的臉有這種蝴蝶斑,是紅色的蝴蝶斑,所以稱為狼瘡,臉上的紅皮退掉后,皮很硬是紅色的。在治療心臟的時候,針灸下心俞、肺俞、肝俞,用正治法。當赤紅色蝴蝶斑出現(xiàn)時,就知道是心臟的問題,紅色是心臟,紅色營養(yǎng)要進入心臟,反而逆流出來,就跑到臉上了,女人得紅斑性狼瘡較多。 第六椎下外開一寸半為督俞,顧名思義,專管督脈,督脈是諸陽之會。臨床上血癌的時候,在第六椎可以找到壓痛點。白血球太高,高到十幾萬,就是血癌,白血球增加那么高,是因為督脈得到不正常的營養(yǎng)所致。督俞可以下針,也可以灸。 陰和陽是協(xié)調(diào)的時候,整個督脈找不到壓痛點,不協(xié)調(diào)就會找到壓痛點。 第七椎下外開一寸半是膈俞。第七椎怎么找?兩個肩胛骨,把肩胛骨底端畫條線,跟脊椎骨交接的地方,就是第七椎下。血會膈俞,也就是說血病治此。這兒講的血病,不是西醫(yī)講的血癌,是貧血,瘀血,內(nèi)傷打擊造成內(nèi)臟出血。血病,大便是血,小便是血,那小便出血可能是腎臟癌,大便可能是大腸癌或是痔瘡,這些都不管,反正血病治此,出血的病、貧血、瘀血通通可以用。因為下面有肝,上面有心,它夾在中間,心生血,肝臟血,所以它統(tǒng)領(lǐng)全身的血。如果遇到血癥的時候,用灸,用針都可以。 膈俞是活血化瘀的穴道,比如病人說痛,可能是遭打擊,或從馬上掉下來,被踢到胸部,正好是乳中穴,經(jīng)絡(luò)正好是在足陽明胃經(jīng)上,有瘀血,就下膈俞。胃經(jīng)上痛也可下胃的郄穴梁丘。剛被踢到,就下內(nèi)庭。這樣穴道就出來了,針灸就這么靈活。 第八椎下,有個經(jīng)外奇穴,叫消渴穴。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飲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病人會渴,但飲百杯還是不能止渴。肚臍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饑飲百碗不能解饑,吃了半天還是餓,這是中消。下消男人會陽不舉,女人則完全沒有性欲,變性冷感。用針、用灸都可以。 第九椎下外開一寸半叫肝俞,顧名思義,就是肝臟的后方,肝有痛,肝病治此。肝病的時候,第九椎肝俞有壓痛點,一壓就會很痛。同樣可用俞募治療,下肝經(jīng)的募穴,再下肝經(jīng)的俞穴,任何的臟腑都有募穴與俞穴。俞穴可以用灸的,也可以用針,在左、右兩側(cè)外開一寸半。下針的時候或灸的時候,都是兩邊一起灸,一起下,不管是肺、心、肝,都是兩邊一起做,不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在四肢上取穴的時候,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療中風,下針的時候,一定是先扎好的地方,再扎患側(cè)。 第九椎以下依序是肝膽脾胃三焦腎。這一椎一椎的,全部是外開一寸半。這是第十椎、第十一椎、十二椎、十三椎,依次為膽脾胃三焦腎。全身只有一條經(jīng)絡(luò),會經(jīng)過男人的陰器睪丸,或經(jīng)過女人的陰部,就是肝經(jīng)。所以陰部有病,可以在肝病下針。睪丸疝氣,可以在肝俞下針,而不單單只治內(nèi)科病,小腸墜下去時,很痛,下脾經(jīng)的隱白,及肝的井穴,因井穴很痛,一下針,馬上會痛得縮回去了。在針井穴時,病人會抽一下,因為是初病,疝氣、墜腸的地方,脫腸都會縮回去,效果很好?!胺e聚痞痛”,就是講肝里面有腫瘤,有硬塊,都可以在肝俞上面治療。 第十椎外開一寸半是膽俞,按時間的時癥,晚上十一點到半夜一點,可以在膽俞穴上下針。膽有問題,在第十椎會有壓痛點,尤其是膽結(jié)石時,壓的會很痛。 中醫(yī)過去有一種病叫癆瘵,實際上是西醫(yī)的肺結(jié)核,病人會發(fā)黃,全身是黃的,小便也黃,眼睛也黃。肺癆不容易好,在膽經(jīng)上可以治療,因為金克木,會在膽上面走。 在治結(jié)核病的時候,膽俞是一個很好的大穴。治癥的時候,手一壓,會壓到痛點,這就是下針的地方。最常用的是四花灸,就是兩個膽俞,還有第七椎外開一寸半的膈俞,四個穴道同時灸,用在治療肺結(jié)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第十一椎下外開一寸半叫脾俞,顧名思義,脾主四肢,四肢上的問題,不管是肌肉,還是關(guān)節(jié)痛、風濕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針。土是治水的,脾主少腹,少腹講的就是肚臍以下,腹部這邊的水腫脹通通都可以用脾俞,用強土來治水,就可以解決水的問題。用灸、用針都可以,效果都會很好。 脾主開胃,小孩子不吃東西,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會長得又高又大,肌肉又發(fā)達,骨頭又大,人又高大。 第十二椎下外開一寸半叫胃俞,胃病治此。如果胃有病,不管是西醫(yī)講的胃潰瘍、胃出血、胃下垂都沒關(guān)系。 第十三椎下外開一寸半是三焦俞;第十四椎命門,正面是肚臍,背后是命門穴,第十四椎外開一寸半是腎俞。所以,背俞穴可以從下往上找,也可以從上往下找。臨床上扎背針,叫病人趴著,手從肚子摸下去,就是摸肚臍,然后前后找到穴道;可以從第七椎找,也可以從第十四椎找。只有笨蛋找第八椎,也要從第一椎找,或找第十三椎,也要從第一椎找,這樣絕對會出錯。我們或從第一椎、第七椎、第十四椎,這樣可馬上區(qū)隔出來,是度骨法,也不會錯。 三焦的募穴,就是肚臍下二寸的石門穴,三焦是水道,三焦有問題時,可以用俞募治療,用三焦俞跟正面的石門穴。 腎主骨,腎又藏志,其華在發(fā),所謂其華在發(fā),就是發(fā)容華。腎臟管耳朵,又管記憶。在治療記憶有問題的時候,或腦部有問題的時候,頭發(fā)有問題的時候,聽力有問題的時候,骨頭有問題的時候,通通是在腎治療。 糖尿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下消就是在腎臟方面著手。腎管大小便,不單單是小便,而且管大便。所以,腎臟功能衰落的時候,病人常常有多便的現(xiàn)象,拉出來是稀的。中醫(yī)認為,腎陽不夠的話,就陽不舉了。若身上積水,因腎主水是水臟,所以下半身積水的話,也是腎在管。要區(qū)分一下,如果是兩個腳平均的腫起來是腎臟。如果腿都沒有腫,就只是腳踝裸關(guān)節(jié)腫是心臟有問題。腰痛的近取穴,用灸,很多人腎俞這里痛,怕針的話,用灸。 第十五椎下外開一寸半是氣海俞,靠近肛門這邊,像腰痛、痔瘡,都可以用,這是近取穴。在器官的周圍選擇穴道就是近取穴,在四肢上就是遠取穴。 第十六椎下外開一寸半是大腸俞。督脈左右各開一寸半是膀胱經(jīng),如果病人腰痛是痛中間,是督脈,痛在兩邊,是膀胱經(jīng)。知道經(jīng)絡(luò)在那里,才知道如何選擇穴道下針! 有一個特殊的情形,有的人內(nèi)臟沒有病,但背痛,就痛在十三椎,其它都很好,大便也都很好。就幫他針十三椎旁邊的俞穴,治療那一椎的痛。若想加重治療,可以在三焦經(jīng)上的子穴上下針,就是治當椎的痛。比如脾經(jīng)的子穴是商丘,如果病人脾臟很好,四肢也沒有身重,什么也沒有,關(guān)節(jié)也沒有痛,就是第十一椎痛,可以下脾俞以外,也可以下脾經(jīng)的商丘,一針一下到子穴,第十一椎就開始熱,這就是導引法。導引就是一個目標,一下到第十一椎,就等于是告訴身體,要氣血集中在這個點上。這時一下子穴,氣血又流回來,回到第十一椎。這是本身沒有其它病,就單椎痛的治法。 大腸俞,顧名思義,大腸的問題如便秘、下利都可以治療。另外在腰椎的位置,近取穴也可以治療腰痛。 第十七椎下外開一寸半叫關(guān)元俞。在后面、背邊下針的地方,大部分都是治療婦科、腰痛的病。男人腰痛,女人婦科都在這下針,像子宮腫瘤,近取穴通通可以在這找穴。 第十四椎以下,通通可以直針下。直針下時,要有點基本常識,不可以下一寸的地方,要下一寸半的地方,灸也可以,放片生姜做隔姜灸。 第十八椎下外開一寸半是小腸俞,顧名思義,是跟小腸有關(guān)系的。近取穴,像腰痛、痔瘡,都一樣,幾乎很雷同。 第十九椎下外開一寸半是膀胱俞,也一樣,除了治療腰痛以外,小便失禁,婦科的病都可以在這靠近的地方下針。 第二十椎下外開一寸半是中膂俞,最后靠近屁股、臀部的地方。用灸用針通通可以,像腎虛、消渴病,大小便的問題、腰痛,女人的赤帶白帶都可以。 在第二十一椎接近尾椎骨,尾椎骨長三角形,尾椎骨上面突起來的是第二十一椎,外開一寸半,就是白環(huán)俞。顧名思義,因為接近陰部,像疝氣、大小便,腰酸背痛,女人的白帶,通通可以在這治療。 八髎穴是全身最小的穴道,八髎穴有八個點。上髎,從督脈外開一寸半是膀胱經(jīng),一寸半的中間,就是七八分的地方,外面是小腸俞,小腸俞和督脈中間的地方是所謂的上髎。上髎統(tǒng)治所有的腰痛,不管腰痛在那個部位,都可以治。婦女無法懷孕,想要生小孩,可以灸灸上髎,同時針上髎也可以。陰部的治癥,通通可以用上髎穴。上髎穴很小,大概像綠豆這么大。下針時可以左右找到一個洞,扎到洞里面去約一寸,平常是一寸半的針。屁股比較大,下針會拿長一點的針,因為要下在骨頭里面,但不要下很深,碰到骨洞下五分就夠了,這樣穴道才會有效,才是穴道的正位。次髎 是在督脈跟膀胱俞的中間。在督脈跟膀胱俞的中間下針。 八髎統(tǒng)歸上髎來管,像陰莖痛、睪丸痛,是近取穴。從腰到腳麻,都可以下次髎穴。婦人赤白帶,治癥都很接近。最主要是知道這幾個部位,次髎下髎上髎都有用到。 中髎穴就是中膂俞跟脊椎骨交接的中間,在一寸半距離的中間是中髎,婦人絕子、不會懷孕、白帶很多,八髎穴治癥雷同。 下髎穴在白環(huán)俞與督脈的中間。 我們可以分開一點。比如說,大便下血可以在下髎治,大便下血可能是痔瘡漏血,也可能是大腸癌,所以大便跟血會混在一起。婦人沒有懷孕,可以在上髎中髎治,用灸的。我們稍微把它們區(qū)分一下,其實臨床上的治癥都差不了多少。 會陽,也很少用,會陽在尾椎骨。腰俞和尾椎骨中間點外開一寸的地方,叫做會陽。治癥差不多。但要知道這個穴位,若病人這邊痛,就知道它是膀胱經(jīng)的穴道。 膀胱經(jīng)到此后,會往下走。膀胱經(jīng)在上背部分兩條,第一條是在督脈外開一寸半,另一條是從督脈外開三寸,兩排一路下去。 第二椎下外開三寸是附分,外開一寸半是膀胱經(jīng),外開三寸也是膀胱經(jīng),這兩條全部是膀胱經(jīng)。第二椎下,就是附分。附分是手足太陽之會,像肩中俞、肩外俞、大杼都可以治療頸項肩背。重點是要知道這條經(jīng)痛,仍是屬于膀胱經(jīng)。 第三椎是身柱,外開一寸半是肺俞,肺俞外開一寸半從也就是第三椎外開三寸,叫魄戶。肺藏魄,把它叫魄戶,是不是跟肺俞靠的很近。這些穴道,以俞穴為主。不扎肺俞,扎魄戶,當然也可以,穴道很接近,就是加強效果。所以魄戶是跟著肺俞來的,肺有問題的時候,在肺俞或魄戶下針都可以,同時灸也可以。 整個膀胱經(jīng)里面,以膏肓這個穴道最為重要。四椎下外開三寸半,叫膏肓。膏肓穴無所不療,非常好用,但穴位不好找。怎么找,一定要把肩胛骨打開來。所以,病人坐在椅子上的時候,讓他反著坐,前面放個枕頭,抱著枕頭,輕松嘛,一抱肩胛骨就打開來了,膏肓穴就出來了,平常膏肓是躲在肩胛骨里面。除了治癥以外,最常見的就是膏肓痛。治療的方法是放血,針灸都不用,拿三棱針或放血針去刺破皮膚,火罐放上去,把血吸出來,吸出來后,當場就好了。 膏肓大部分是用灸和放血。 平常膏肓是無所不治的。灸膏肓的時候,可以灸一百壯到五百壯。四百壯或五百壯都沒有關(guān)系。在灸完膏肓后,如果嘴巴燥渴、嘴唇會干裂,那是因為胸腔里面氣很旺。這時候去灸關(guān)元,氣海,中極,石門、陰交都可以,灸的時候,氣就會往下走?;蛟偃ゾ淖闳?,足三里灸完就會把這熱氣往下導。灸膏肓后,整個胸腔都是熱的,熱氣停在胸腔是沒有用的,還沒有達到治病的效果。就需要靠灸少腹的穴道及足三里,讓氣導到小腸里面去,才會達到治癥的效果。當你在灸膏肓的時候,胸腔里面、肚子里面會一直咕嚕咕嚕在叫,這是水的聲音在跑,就表示灸對了。但灸完膏肓后一定要灸足三里。不然嘴唇都會裂掉了,舌頭都干了,講話的聲音好像磨沙子的聲音。 第五椎下外開三寸是神堂穴。心藏神,所以用神堂。心俞再過來是神堂。神堂是心臟的大穴??梢哉f第五椎外開三寸,也可以說心俞外開一寸半。 第六椎外開一寸半是督俞,外開三寸是譩嘻,在治療血癌的時候,可以用針或灸,來幫助督俞,提高效果。 第七椎外開一寸半就是膈俞,外開三寸是膈關(guān),,治癥跟膈俞差不多,像小便黃,大便不好,都可以用。 第九椎外開三寸,就是魂門。肝藏魂嘛,因為在肝臟的旁邊,可增加肝俞的效果。 膽俞的外開一寸半,第十椎下外開三寸,是陽剛穴。 在第十一椎下外開三寸,是意舍,因為脾藏意,主治腹?jié)M虛脹。脾主少腹,大便滑瀉,因為脾臟濕的緣故,脾有問題的時候,濕不守就會進入大腸,就會洞泄。小便赤黃,因脾主黃色,黃色本來應(yīng)該在脾里面的,因脾臟比較虛了,營養(yǎng)會跟著小便排出來。嘔吐消渴,因脾是在中焦。身熱目黃,因脾是黃色的。意舍是輔助脾俞的。 第十二椎下的胃倉是輔助胃的穴道。 第十三椎下外開三寸是肓門。所謂的乳房就是屬于三焦系統(tǒng)。很多黃色的營養(yǎng)都在三焦。乳疾,在三焦俞、肓門、還有三焦募石門,通通可以用,石門有絕孕的功能。包括乳癌硬塊,通通可以在這里針,或者是灸。有非常多的穴道,可以治乳癌。壓痛點在這的時候,就在三焦俞、肓門下針,效果很好。有時候有乳癌,不見得會在十三椎下有壓痛點,但一有壓痛點就在這選穴最好。 第十四椎外開三寸是志室。平時下針的時候,腎俞,志室都是一起下的,都可幫助腎臟,幫助腎的功能。 這里有個經(jīng)外奇穴,從第十三椎外開三寸半的地方,然后再往下到第十四椎,在這一帶找,叫痞根穴,顧名思義就是痞塊之根。中醫(yī)認為腫瘤、硬塊都有根,就好像樹木有根嘛。這個穴道用在診斷上,查有沒有腫瘤及治好了沒有?同時也可以在這穴道下針,把根斷掉。 腳上還有一個奇穴叫消積穴,這個積,不管是痞塊積在那,還是水積在那,還有腹脹,通通可以用消積穴。 第十九椎外開三寸,是胞肓,胞肓是治大小便的近取穴,都是在下焦排泄系統(tǒng),大便、小便,都可以在胞肓上治療。 第二十椎下外開三寸,是秩邊,秩邊穴是很有名的治痔瘡的近取穴,可扎長強、秩邊、孔最。孔最是肺經(jīng)的郄穴,肺跟大腸相表里,還有溫溜穴,都對痔瘡有消炎鎮(zhèn)痛,止血的效果。秩邊對各種痔瘡的效果都很好,臨床上用的很多。 臀部下方,正好在大腿的正中間橫紋處,是承扶,近取穴對坐骨神經(jīng)痛效果非常好。承扶下針時是用三寸針,一針透進去,一針就到骨頭上面。深針才有效果,因為這里肉很多,扎太淺就沒效,一定要深針。像久年痔瘡,臀腫、小便不利,近取穴都可以用。坐骨神經(jīng)痛在這邊時,也可以下針。扎承扶沒有什么危險性。 腿窩后兩個筋的正中間,是委中穴,臀部下方大腿的正中間橫紋處就是承扶,扎針前,將承扶和委中,在心里面假想成一條線,找出正中點,就是殷門穴。殷門穴很少下針,因為有承扶、委中太好用了,殷門這個穴道就很少下,只要知道有這個穴道就好。 在膀胱經(jīng)的外側(cè),通通是陽經(jīng),內(nèi)側(cè)就是陰經(jīng)。外側(cè)的穴道,在肌肉和筋的中間,叫委陽。從委陽上一寸,就是浮郄穴。浮郄穴只要知道就好了,也很少用它。用的比較多的是委陽、委中和承山。 委陽穴和委中平行。 承扶下一個穴道,稱殷門。在腘中,后面正中央這個穴道,稱委中穴。從委中往外走,兩個大筋中間,這個穴道叫委陽。 后面臀部下緣橫紋正中間,叫承扶。膀胱經(jīng)跟腎經(jīng)是表里,所以下膀胱經(jīng)時,針下得很深,針一下去就會碰到骨頭,要對準。從承扶跟委中把它假想一條線,正中間的這個穴道就是殷門。 從委陽往上一寸叫浮郄。 浮郄穴常常用在治麻痹不仁,用的不多。殷門、浮郄都用的不多,用最多的是委中。承扶在近取穴的時候,是用在治坐骨神經(jīng)痛,效果很好。委陽偶爾會用到,委中用得最多。 委陽又稱太陽經(jīng)的別絡(luò)。不是正絡(luò)是別絡(luò),所謂別絡(luò)是指還有分支在這里,不是大絡(luò)。像淋巴腫大,可以用委陽。腋下腫大都可以在委陽上下針。在治癥上面,如果是瘀血在里面會產(chǎn)生刺痛。當瘀血產(chǎn)生刺痛時,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如果是痞塊或積塊,也就是硬塊在里面,或氣悶在那個地方。治腫瘤的時候就是兩個字,就是“行陽”,什么叫行陽,就是讓陽氣流暢。有腫塊在這邊的時候,因為氣積在這邊,陽就不行,陽失守的時候,陰就累積。 委中是非常有名的大穴。委中放血是去毒,用在幾個地方。委中怎么放血?人身軀趴在一面墻上,將腳后跟踮起來,拿水或米酒,拍拍且打一打委中穴,委中在兩筋中間,就會看到有青筋冒出來,用放血針刺青筋,讓它的臟血流出來。這是中醫(yī)的第一個解毒大穴,任何的毒都可以這邊解。 委中有另一個名稱叫血郄,血的郄穴。所以當血里面有毒,通通可以在委中放掉。腳踮著,毒血會集中在這里,可一次把毒血拿掉,委中放血非常有名。 臨床上,委中穴是膀胱經(jīng)的合穴,陽經(jīng)的井穴是金,水是子,金是母,補井當補合,所以委中變成膀胱經(jīng)的母穴,在這兒做補。 臨床上,幾乎所有的背痛,都可以在委中下針。 委中是母穴,膀胱經(jīng)的經(jīng)氣是這樣下來,所以針委中的時候,手快轉(zhuǎn)是順經(jīng),再慢慢轉(zhuǎn)回來,這是捻轉(zhuǎn)法。用三補、五補、七補、九補都可以,用陽數(shù)來補。補完以后,針再提一點點出來。專治背痛,如果有病人背痛且痛在督脈上面,要扎后溪;如果病人不是病在脊椎骨上面,而是痛在兩側(cè),就下委中,“腰背委中求”,腰背有痛、有病的時候,都可以下委中穴。 委中因汗很多,所以不灸,就用放血、下針。所有的皮膚病都可以放血,尤其發(fā)癬,委中放血效果非常好,這是解毒的大穴。 委中直下三寸,有穴道叫合陽,一樣是輔助委中的,以委中為主。 委中下來,腳踮起來時,可以看到腿肚子有人字紋,人字紋下面就是承山。個承山剛好跟肛門是對到的,所以承山是很有名的痔瘡大穴。 承筋穴在委中和承山的正中間,顧名思義,抽筋等可以在這下針,腳不能動,痙攣通通都可以在這下針,霍亂抽筋通通可以用。 承山用的地方非常多,包括腳抽筋,腳常常抽筋,如果游泳時抽筋,就重壓承山,就解掉了。在臨床上,因痔瘡大量出血時,針承山,灸孔最都有止血的效果。若有個人痔瘡很嚴重,下長強,下承山,下孔最,痛就去了。若還有痛,比如說痔瘡很大,就天應(yīng)放血,把膿血放掉。痛是來自壓力,痛不是來自發(fā)炎。膿血一放掉,壓力從此就去掉了。當然要記得帶手套,用放血片,用火罐套上去,套在痔瘡上面抽。 委中和承山常常并用,用在中風上面。腰背委中求,所以委中一下去,腰背力量就加強了。下承山可讓腳有力,因為中風的人腳沒有力,下承山穴,腳就會有力。 臨床上,尾椎骨被撞到。新傷的時候,在承山穴會看到青筋在那,有時在右腿,有時在左腿,有時兩腿都有,這是針對尾椎骨受傷。這時候拿放血針,承山穴血一放出來,當場就好了,效果就是那么快,這是傷科的大穴。其它如腳后跟痛啊,腳無力、抽筋通通可以在這里治。記得承山穴下針,一定要透到骨頭上,透到脛骨上。尤其是抽筋,同時用手去按它,筋就慢慢松開來了。 因為陽經(jīng)往外走,找到承山穴再往下一寸,再外開一寸,就是飛揚。飛揚是膀胱絡(luò)穴,委陽是別絡(luò),就是比較細的絡(luò),飛揚是絡(luò)穴。飛揚穴剛好就在人字橫紋肌這邊,下針一定是在兩個肌肉中間,飛揚針下去,腳就像飛毛腿一樣。當腳不能跑步,前面足三里,后面飛揚、承山,都是讓腳有力的穴道。 歷節(jié)風,就是風濕關(guān)節(jié)炎。飛揚主要用在絡(luò)穴上面,治腳沒有力量。 跗陽穴:外踝裸邊有一條大筋,大筋和外踝裸的中間,是昆侖穴,從昆侖往上三寸,就是跗陽。跗陽穴是陽蹻脈的郄穴,治癥跟飛揚、承山差不多。 昆侖穴:昆侖穴在腳后大筋跟外踝裸的正中間,是專門治療項背痛很有名的穴道。昆侖穴是膀胱經(jīng)的經(jīng)穴,是火。孕婦不能下針,下針會落胎,小孩子會掉。所以平常用在生完小孩,胎盤沒有下來,可以用昆侖,把胎盤掉出 從腳后跟往上三寸,腳后面大筋的正中央,就在筋上面,有個奇穴,叫消積。里面有聚積、痞塊,都可以用消積穴。這個穴道我們可以用來診斷。最正確找消積,要讓腳垂在床沿上面,從這個地方找上三寸的距離,可以用原子筆管,不要太尖,去壓,兩個筋的中間,如果沒有痛,代表這個人身上沒有積,如果有壓痛,只有一個腳,不管是左腳或右腳,代表身上有積,一樣可以在這下針,治療完以后,再壓它,沒有痛了,那就好了。這個穴道剛好在兩個大筋中間,所以下針的時候,手指把大筋捉住,針直接從這個筋的正中間扎下去,扎到骨頭上。一針從這邊進去到骨頭上,病人躺倒的時候,針是這樣下進去,從大筋的中間穿到骨頭上面去,正扎在筋上面。平常筋上沒有穴道,但這是個例外。 昆侖下來是仆參,仆參穴治足跟痛或腳后跟痛。昆侖是下到骨頭旁邊,昆侖在外踝裸跟大筋的中間,從昆侖再下來到骨頭旁邊是仆參。仆參穴治療足后跟痛,中醫(yī)認為,腳后跟的問題是腎臟在管,而腳踝裸這邊會水腫大部分是心臟的問題,全部下半身水腫的話是腎臟的問題。這些病可以下仆參穴。 申脈穴:在外踝裸下五分的地方一摸有個骨縫,這骨縫就是申脈穴,下針的時候,手法斜的成四十五度,不是直針進去,申脈穴主管陽蹻脈。 陽蹻脈是申脈在管,腳可以往外轉(zhuǎn)就是陽蹻,可以往內(nèi)轉(zhuǎn)是陰蹻。 癇病的時候,灸陽蹻,灸陽蹻就是申脈穴,用隔姜灸。 癇病晝發(fā),就是白天發(fā)癇病,灸陽蹻,就是灸申脈。夜發(fā)就灸陰蹻,照海,夜發(fā)的時候,灸陰蹻。白天晚上都發(fā),就陽蹻陰蹻都灸。灸到什么程度,一天灸八、九壯以上都可以。有空就灸,灸到眼上的雞爪慢慢退下去,跟黑眼珠沒有碰到就不會發(fā)了。 金門是膀胱經(jīng)的郄穴,主治身站不能久立等。在腳的外側(cè)有個凸大骨,在這個凸骨頭的前面就是金門,凸骨的后面是京骨,京骨穴剛好跟金門隔一個骨頭。下針時,金門穴和京骨穴,都是直針下,正好要扎在腳掌骨或腳趾骨跟肌肉的中間。郄穴都是可以止痛,消炎,鎮(zhèn)痛的穴道。 京骨穴是膀胱經(jīng)的原穴,虛癥、實癥都可以在原穴上下針。只要扎原穴就不管虛實,平補平瀉都可以。越靠腳旁邊,穴道的力量越強,所以強烈膀胱經(jīng)的頭痛,下京骨穴也可以。 在腳趾頭的后面有個凸的骨頭,前方就是通谷穴,后方就是束骨穴。 束骨穴是膀胱經(jīng)的子穴,因為又是膀胱經(jīng)的俞穴,專治膀胱經(jīng)的實癥。子母選穴大部分是經(jīng)絡(luò)上的痛,比如肺經(jīng)痛,且痛了半天,就扎肺經(jīng)的子穴尺澤,但是病人咳嗽不用扎尺澤,用俞募治療,扎肺的募穴及肺的俞穴,所以俞募治療大部分是用在內(nèi)科病,子母補瀉都是治療經(jīng)絡(luò)上的痛,像背痛、生瘡、生膿瘡、化膿,因為長在膀胱經(jīng)上面,都是屬于膀胱經(jīng)的實癥,所以看到膿瘡、膿瘍、紅腫,都可以在束骨穴下針,束骨穴專治足太陽經(jīng)絡(luò)上的病。 通谷穴是榮穴,屬性是水,所以通谷是膀胱經(jīng)的本穴。當五臟氣亂的時候,可以扎天柱、大杼,如果針下去還是不行的話,就深取通谷、束骨,也就是針下去的比較深,因為它是水生木的地方。當臟氣很亂時,病人的脈會亂跳,情緒不穩(wěn)定、呼吸很短,就可以知道病人的臟氣很亂。 在腳小趾頭旁邊,趾甲旁邊的穴道叫至陰。膀胱經(jīng)真正的母穴是至陰,但因為補井當補合,所以用委中來取代它。至陰穴有個特殊的治癥,就是治療胎位不正。胎位不正時,針下去很快,二十四小時以后,慢慢就回正了。在下針時,拿一寸小針刺下去就好了,因為在腳趾頭的旁邊,肉比較少。 總結(jié):膀胱經(jīng)常用穴睛明、攢竹、大杼(骨會穴)、膈俞(血會穴)、上髎、膏盲、秩邊、承扶、委中(母穴)、承山、飛揚(絡(luò)穴)、跗陽(陽蹻脈郄穴)、昆侖、仆參、申脈(主陽蹻脈)、金門(郄穴)、京骨(原穴)、束骨(子穴)、通谷(本穴)、至陰,也會用到天柱、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穴、大腸俞、關(guān)元俞、小腸俞、膀胱俞、神堂等,多以針為主,背俞穴也可用灸。 足少陰腎經(jīng) 多灸關(guān)元、中極,三陰交,比較容易懷孕。 腎主大、小便,所以腎臟有問題的人,大便不正常,小便也會頻尿。 中醫(yī)的觀念里面,氣喘有兩種,一種是吸,一種是呼。吸入困難就是腎臟在管,呼出困難就是肺臟在管,這兩個不太一樣。 臨床上,當病人下半身水腫,病人又口渴,是因為腎有問題了,沒有唾液?;謴湍I臟功能的動作一定是把小腸的火弄起來,小腸跟心表里。腎臟有問題的時候,第一個影響的就是火。在強火的時候,火就是小腸跟心,把小腸跟心的熱恢復,一熱時,腎臟的熱氣就跟著回復。一回來時,整個水氣都蒸發(fā)起來,熱氣一蒸發(fā)起來,水氣往上升,病就去掉了。 足少陰腎經(jīng)左右各27穴。 涌泉穴:涌泉穴在腳掌人字紋的頂端,下針是直針,扎進去就可以了。涌泉是木,腎經(jīng)是水,所以腎經(jīng)的子穴是涌泉。腎經(jīng)的實癥,就在涌泉上治療。當井穴是子穴時,瀉井當瀉榮。這是急救的大穴。 涌泉穴可治療頭頂痛,有時可扎膀胱經(jīng)的束骨穴。若頭上的百會針下去,扎了半天頭還痛,就扎涌泉,涌泉對頭頂痛效果非常好。 涌泉治癥很多,如婦人無子、水腫都可以治療。 然谷穴:腳內(nèi)側(cè)高骨,高骨下到骨邊,是脾經(jīng)的公孫,公孫生沖脈,那公孫往后一寸,沿著骨邊和肌肉中間,就是然谷穴,瀉井當瀉榮,所以腎經(jīng)的實癥在然谷可以下針。 然谷穴有一個特殊的治癥,治療腦震蕩。然谷放血是很有名的急救大穴,尤其是針對腦震蕩,然谷穴放完血后,頭昏就沒有了,但惡心還有的話,再扎沖脈公孫,惡心就去掉了。 太溪穴:太溪在內(nèi)踝高骨與腳后大筋的中間。手摸上去有個動脈在里面,脈會跳,就是太溪穴。太溪脈可以用來診斷,如果病人昏過去了,但太溪脈還有,就可以救回來。沖陽脈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原穴,一摸有沖陽脈,就是胃氣還在。摸到太溪脈就是腎氣還在,若太溪脈沒有了,就完了,瞳孔放大,太溪脈又沒了,就沒有救了。 涌泉是井,然谷是榮,太溪就是俞穴,屬土。臨床上,有一個很特殊的診斷法,大拇指一壓太溪脈上面,在上面這一寸、二寸的地方去壓,當你找到壓痛點,就表示有腎結(jié)石。壓到痛點時,就在痛點上下針,這就是所謂的阿是穴。 大鐘穴:在腳后跟骨頭跟大筋交接的地方,正在交接點,就是大鐘穴。大鐘穴是足少陰腎徑的絡(luò)穴,別走太陽經(jīng)。絡(luò)穴跟原穴一樣,虛實都可以治療。腎經(jīng)的實癥,如小便排不出來,可扎大鐘穴,虛癥,如腰酸痛,也可以扎大鐘穴。它是絡(luò)穴,做補瀉的時候,可以按照它的虛實來做補瀉。 水泉正好在大鐘穴下來到骨邊。 太溪、水泉,又有溪又有泉,就是說水腫在這下。常常用水泉治療腳后跟痛,左腳后跟痛扎右腳,右腳后跟痛扎左腳,剛好是反的。那為什么扎水泉會好,因為腳后跟是腎在管。 水泉在臨床上面,像月經(jīng)停經(jīng)不來都可以用,都可以在水泉上下針。水泉是很好用的一個穴道。 照海穴:在內(nèi)踝裸下五分有個凹縫,是照海穴。下照海穴針是斜45度從內(nèi)踝裸刺到照海穴。照海穴管陰蹻脈。 癲癇的病,癇病夜發(fā),晚上發(fā)癲癇就灸照海,灸陰蹻脈的照海穴。白天晚上都發(fā),就申脈、照海一起灸。 由于腎經(jīng)一路從照海,到喉部這邊,照海管陰蹻,陰蹻跟著腎經(jīng)上來的時候是重疊在一起的,一直到喉嚨這邊。在治癥的時候,有個很好的治療,叫列缺照海,列缺主任脈,照海絡(luò)陰蹻脈,所以這兩個穴道碰在一起的時候,可以治療一切的喉病。喉嚨有問題,通通可以在列缺照海上下針。針灸,是立竿見影的,下到穴道,一下子喉嚨痛就去了??赡芘R床上會碰到甲狀腺腫大、扁桃腺腫大或慢性喉炎的病人,甚至是一般的喉嚨發(fā)炎,都可以用列缺照海。還有婦人的月經(jīng),因為照海管陰蹻,陰蹻脈的氣血是往上走的,任脈是管經(jīng)血,所以正常女人,月經(jīng)來的時候,任脈的氣血是往上,心臟會逆向把乳水導下來,可是你陰蹻脈有問題時,會把月經(jīng)推回來,沒有排出來,再從子宮進入蹻脈,蹻脈跑到嘴巴里面,月經(jīng)從鼻子跑出來,叫逆經(jīng),變成每月固定流鼻血,就用照海穴。 陰谷穴:陰谷在腳的內(nèi)側(cè),用手可以摸到,在這個縫隙里面,有兩條筋,在兩個筋的中間,就是陰谷穴。谷是腎經(jīng)的合穴,是水穴,腎經(jīng)是水經(jīng),所以陰谷是腎經(jīng)本穴,可以治虛、實癥。水會生木,所以當遇到肝、膽的虛癥時,陰谷穴可補肝膽,也可以瀉金家大腸經(jīng)的實癥跟肺經(jīng)的實癥。這中間是委中,大筋的外面是委陽,內(nèi)側(cè)就是陰谷,陰谷、委中、委陽是在一條線上面的。腿一拉直的時候,這兩條經(jīng)會變成一條經(jīng),很緊密,就不要硬分開來,別那么笨,不要把腳打直嘛!腳彎著,下兩條筋中間。若腳打直,筋會蹦緊。要在筋的內(nèi)側(cè)下針,因為是本穴,所以無所謂補瀉,引到氣,水的性就出來了。陰谷穴也是婦科大穴,像治白帶都可以用。 橫谷穴:在恥骨的上方一點是曲骨穴,扎針的時候,不要扎到骨頭的上面。從曲骨外開一寸的距離是橫骨穴,橫骨穴是沖脈、少陰交會的地方。所以,從這開始沖脈和足少陰腎經(jīng)兩者是重迭在一起的。要記得,沖脈是公孫在管。 大赫穴:中極外開一寸。近取穴,像陰縮,睪丸縮到腹部里面去,婦人的赤帶、白帶都可以在大赫穴下針。這邊都是少陰跟沖脈交會的地方。 氣穴在關(guān)元外開一寸。 四滿穴:石門穴外開一寸。到了四滿的位置,幾乎就到了大腸,所以腸子瀉痢、腹瀉、腸鳴通通可以在四滿下針。 中注穴:陰交穴外開一寸。越靠近肚臍或天樞的地方,都可治療大腸的問題。 從神闕外開一寸就是肓俞。從神闕到心蔽骨屬任脈,腎經(jīng)是外開任脈一寸,過去有人講五分,臨床上看是一寸,因為我們講經(jīng)絡(luò)一定在肌肉跟肌肉中間,而一寸這剛好有肌肉。 在神闕旁邊一寸是肓俞,旁開二寸是天樞,天樞是足陽明胃經(jīng)。腎經(jīng)的走向正好等于沖脈,與沖脈相等。在這條經(jīng)上的問題,就在腎經(jīng)下手,這能幫助診斷,當然也屬于沖脈。 商曲穴:在下脘穴外開一寸。肚臍(神闕)上一寸是水分,水分外開一寸沒有穴道,下脘外開一寸是商曲。若今天有個病人來是腎臟病,水腫,下半身整個是腫的,小便也滴滴答答的,就用任脈的水分穴,關(guān)元旁開二寸,足陽明胃經(jīng)的水道,腳的三皇穴,陰陵泉、地機、三陰交。三皇穴下進去,水就開始消。針完后第二天,就消了一大半,這是下半身水腫。若是臉腫,正面的臉是足陽明胃經(jīng),承泣四白巨髎等都在陽明經(jīng)上面,諸如此類,靈活運用。 石關(guān)穴:在建里外開一寸。石頭關(guān)到的,一定是胃方面的問題,諸如此類。 陰都穴:中脘穴外開一寸。 通谷在上脘穴外開一寸。有兩個通谷,一個在腎經(jīng)里面,一個是膀胱經(jīng)的本穴,就是在至陰后面。治癥一樣是胃的停飲,胃不消化及一般的胃病。 幽門穴:巨闕穴外開一寸。在主力穴外開的穴道都可以輔助主力穴,輔助它的治癥。比如說,了巨闕,心臟若還有悶痛,就在巨闕旁一寸下針,來加強力量。 再上來是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都是外開二寸,也就是說到了胸腔幽門穴以后,就是斜上二寸,下面是一寸。從任脈外開四寸,就是足陽明胃經(jīng),外開二寸是足少陰腎經(jīng)。 兩乳中間是膻中,下一寸六是中庭,中庭外開二寸,每隔一個肋骨,就有一個穴道。隔一個肋骨,就是隔一寸六的單位。中庭外開二寸,就是步廊穴,胸肋痛等都可以在這治。 步廊穴隔一個肋骨,就是神封,神封穴很接近膻中,治咳逆 、乳癰,乳癰就是乳房硬塊。 神封穴再隔一個肋骨,就是靈墟,靈墟在玉堂外開兩寸,治癥都是一樣,治咳嗽、胸滿。 靈墟再往上一個肋間,是神藏穴,神藏是紫宮外開二寸,彼此治癥差不多。 俞府跟彧中,俞府是璇璣外開二寸,彧中是華蓋穴外開二寸,俞府是腎經(jīng)的最后一個穴道。臨床上,針下在一寸半的地方,用一個角度,從一寸半下針,針下去的時候,要下在肋骨交縫的地方,不要從兩個肋骨中間扎,這樣就不會傷到肺,如果扎得很深就會扎到肺,扎在兩個肋骨中間,就不會扎到肺了,從一寸半往二寸扎,要用這種刺法進去,扎在兩個肋骨中間,氣喘、咳嗽,幾乎都可以治,它沒有穴性的問題,它是天應(yīng),發(fā)氣喘時,不用管它是實的氣喘還是虛的氣喘,也不用管是熱的氣喘,冷的氣喘,就因為是近取穴的緣故所以用它。但是要知道,氣喘若是吸入困難,在腎治療。如果是吐氣困難,在肺治療,以治肺為主。 總結(jié):腎經(jīng)常用穴涌泉、然谷(子穴)、太溪(原穴)、大鐘(絡(luò)穴)、水泉(郄穴)、復溜(母穴)、照海(主陰蹻脈)、陰谷(本穴),一般都是用灸。 手厥陰心包經(jīng) 心包經(jīng)左中各9穴。 三焦跟心包都要配合節(jié)氣交換,夏至到年底的冬至,心包經(jīng)是相火的,冬至到夏至,心包經(jīng)是相水的。 天池穴:乳中穴旁開一寸。臨床上的治癥包括:四肢不舉、腋下腫,因為這是近取穴。如果有個婦人,它的乳房硬塊,正好在乳中穴外開一寸,那就在心包經(jīng)下針,灸還是在天應(yīng)。 天泉穴:在手臂上橫紋頭下二寸,取腋下二寸,也是近取穴。 曲澤穴:把手彎起來的時候,中間有一條大筋,大筋的上面外側(cè)是尺澤,大筋跨過來內(nèi)側(cè)這邊就是曲澤。大筋外側(cè)是肺經(jīng),大筋的內(nèi)側(cè)是心包經(jīng)。曲澤穴是心包經(jīng)的合穴,是水穴。 冬至以后,心包經(jīng)的曲澤穴是心包經(jīng)的本穴。 如果病人委中痛,委陽痛,都是在膝蓋的后面,就可在曲澤、曲池下針,當然是下對側(cè)。 郄門穴:郄門穴是心包經(jīng)的郄穴。郄穴鎮(zhèn)痛、止痛的效果很好。手橫紋頭邊有兩條筋,在這個筋約上五寸的地方就是郄門穴。有十二經(jīng)筋,六條經(jīng)在手上,心包經(jīng)就在黃的筋上,從橫紋頭上五寸的穴道叫郄門。 從手腕的關(guān)節(jié),橫紋頭上三寸,叫間使,二寸是內(nèi)關(guān)。在紋頭這個地方就是大陵。 間使穴是心包經(jīng)的經(jīng)穴,屬金。心包經(jīng)在冬至到笫二年的夏至,間使穴是它的母穴。 內(nèi)關(guān)穴:內(nèi)關(guān)在掌上橫紋上二寸的地方。內(nèi)關(guān)穴非常好使用,內(nèi)關(guān)穴本身可以止吐,也可以催吐,臨床上很有效。 下內(nèi)關(guān)的時候,一般是配合公孫在用。公孫主沖脈,跟著腎經(jīng)上來直接沖到胃,所以下公孫以后,再下內(nèi)關(guān)可治胃心胸。內(nèi)關(guān)穴是心包的絡(luò)穴,絡(luò)穴跟原穴一樣,無所謂虛實補瀉。 從內(nèi)關(guān)穴往下走二寸,就是大陵穴。大陵下針,像神門一樣,對手掌方向下針,神門對著少府,大陵對勞宮穴的方向。 臨床上有人左后腳跟痛,下右手大陵,因為手掌彎起來就是后跟,下針治足跟痛,在對側(cè)取穴。如果要下得更精準??梢杂糜驳目曜印⒄艺铱磯和袋c。當有壓痛點時,就從大陵對壓痛點穿刺過去,這樣會很精準。一針下去,痛就當場就去了。大陵穴不動,而是從大陵對痛的地方下針,沒有固定的穴位。 大陵穴是心包經(jīng)的俞穴,屬土。夏至到年底的冬至,心包經(jīng)是相火的,它的屬性是火,大陵穴就是子穴。心包的實癥在這下針。拒按就是中醫(yī)講的實癥,實癥不喜歡按,虛癥喜按,有可能好幾個月都是實癥,當有痛及紅腫通通下子穴。 勞宮穴:手輕握拳時,中指無名指尖所到的地方就是勞宮穴。以解剖學來看,是在第四個指掌骨和笫三指掌骨的中間,在手掌的正中間。勞宮穴是榮穴,屬火,夏至到冬至,因為它是屬火,就是本穴。在兒科治癥,手的推拿,讓小孩子退燒,都是以勞宮為基準。因為它在心包上面,是心包的本穴,手掌心因汗比較多,所以不會在這灸,用下針或推拿。 中沖穴:中指的指尖是中沖穴。中沖穴是井穴,可以退燒。心包絡(luò)直接絡(luò)到喉嚨的舌后。 心包時經(jīng)氣血的流向是從上往下走的,因為是跟心臟在一起,所以它是偏向走陰的。 中沖是井穴,井穴是木,由夏至到冬至是屬火,所以井穴成為它的母穴。按照補井當補合,當井穴是母穴時,要到合穴上面做補。 總結(jié):心包經(jīng)常用穴位曲澤(合穴,屬水,冬至到翌年夏至為本穴)、郄門(郄穴)、間使(經(jīng)穴,屬金,冬至到時翌年夏至為母穴)、內(nèi)關(guān)(絡(luò)穴)、大陵(俞穴,屬土,夏至到冬至為子穴)、勞宮(榮穴,屬火,夏至到冬至為本穴)、中沖(井穴,屬木,夏至到冬至為母穴,補井當補合;冬至到翌年夏至為子穴,瀉井當瀉榮),一般都用針。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肚臍以下稱下焦,胸蔽骨到肚臍稱中焦,胸蔽骨以上稱上焦,合為三焦。上焦如霧,霧是很輕的,非常干凈,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所謂上焦如霧,是因為小腸在這邊,膀胱在小腸前面,大腸在小腸上方,腎臟在小腸的后方。當水經(jīng)過小腸的加熱,水氣就因蒸發(fā)而到上面來了,所以上焦如霧。當中焦氣快沒有的時候,病人呈現(xiàn)的是“嗝”,就是打嗝,雖然此時還可以吃東西,但表示中焦氣快沒了,三焦是陽嘛,是陽氣,這是很危險的時候。下焦如瀆,這是指下焦比較臟,是有很多食物的殘渣的地方。水道是三焦在管,肚子腹水脹滿滿的,這就是在三焦,水道不通,陽氣不通。常用行陽的手法,不管是下針或用藥,只要陽氣順,水就不會累積。 三焦經(jīng)左右各23穴。 關(guān)沖穴:在無名指指甲外側(cè)處。關(guān)沖是三焦經(jīng)的井穴,井穴是急救及治昏迷的大穴。 液門穴:從井穴到這凸起來的兩個骨頭的后方就是液門穴,在第四指掌骨及第五指掌骨間,靠近這骨邊。液門穴是三焦經(jīng)的榮穴,所以它屬水。三焦經(jīng)由于貫通全身,它是行陽,所以比如說往來寒熱、忽冷忽熱。 液門往后一寸叫中渚穴,在骨縫中間。中渚穴是三焦經(jīng)的俞穴,屬木。由夏至到冬至,三焦經(jīng)屬火,三焦的俞穴屬木,所以是中渚穴在夏至到冬至的中間是三焦經(jīng)的母穴,三焦經(jīng)的虛癥,在中渚下針。液門、中渚還可以治眼科,像眼生白內(nèi)障,這都是油網(wǎng)、焦膜的問題,可以在四肢上取穴,它們是三焦經(jīng)的虛癥。 通常遇到嚴重的中風患者,從合谷透到后溪。若是一般關(guān)節(jié)不能動的話,如扭曲不行的話,用三間透勞宮穴。 陽池穴:在手的背面,手腕關(guān)節(jié)正中間有凹洞,稱陽池穴。過去治療糖尿病,分上消中消下消。從陽池穴可以透到大陵穴,這是治療糖尿病消渴很有名的穴道。一般在這個穴道不灸,因為多汗。如果病人左腳胃經(jīng)的解溪穴痛,可以扎右手陽池穴,用對稱治療;同樣的,病人傷到陽池,就下對側(cè)的解溪。 陽池穴往上二寸叫外關(guān),外關(guān)的對面就是內(nèi)關(guān)。外關(guān)管陽維脈,內(nèi)關(guān)管陰維脈。在針刺的手法上面,所謂通生死橋,病人在壯熱、大熱、高燒的時候,在外關(guān)下針,左捻右捻,不需要補瀉,引到氣病人酸痛以后,把針慢慢推到內(nèi)關(guān)。從外關(guān)引到氣以后,因為它是行陽的,就好像熱水停在那邊,針直接下去就好比打個洞,陽就往下走。所以,針一通到內(nèi)關(guān),熱當場就去了。小孩子可以用單刺,不要透針,十四歲以下單刺,從外關(guān)左捻右捻,燒就退了,速度很快。 病人背痛在中間,是督脈,就扎后溪;痛在兩條膀胱經(jīng)上面,虛證扎委中,實證扎束骨;痛是橫的背痛,督脈第十四椎是命門,從這以下,病人有痛的時候,是帶脈痛。上面胸肋痛是陽維脈,針外關(guān)。外關(guān)的治癥上,常常會配合臨泣這個穴道。 外關(guān)穴同時是三焦經(jīng)的絡(luò)穴。原穴跟絡(luò)穴,都是不分虛實寒熱,都可以治療。實則肘攣,手攣急,虛則手張開不能握拳,都可以用外關(guān)來治。 支溝穴:在外關(guān)上一寸就是支溝。身上有很多的地方用溝來命名,比如說人中又叫水溝。支溝穴在臨床上,治療便秘很好。支溝穴下針以后再配合照海穴。照海管的是陰蹻脈。支溝、照海并在一起,可治便秘。便秘有分寒、熱。寒癥的便秘就是腸子沒有蠕動,病人沒有感覺,一個禮拜不大便也不難過,這是寒癥。熱癥的便秘,病人只要一天不大便就會很難過,肚子很脹,絞痛得很。針支溝、照海時,并無謂寒熱,下針后,二十四小時就排便了。支溝照海下去,可以再下關(guān)元,大腸經(jīng)的募穴天樞,中脘再來四花灸。中脘、天樞和神闕用隔鹽灸,然后再下關(guān)元、支溝、照海,那肯定會好的。這是加減法,自己可加減。 所謂的開溝渠,如人中、支溝,女人的陰道就是溝。有了這個觀念,所以婦人難產(chǎn)、胎衣不出,或者是漏下不止、任脈不通、不容易懷孕,都可以在支溝上做。 從支溝穴平行移到骨頭旁邊就是會宗穴。 從會宗穴再跳回來到支溝上一寸,三焦經(jīng)在這彎了一下,這個穴道叫三陽絡(luò)。三陽絡(luò)過去不扎針,因為里面有動脈,現(xiàn)在可以扎針,因為針很細,針下去的時候,盡量避開動脈,摸到脈后在旁邊下針,如果針下得很好,剛好會下在脈旁邊,會看到點頭針,針會跳動。 三陽絡(luò)用的不多,用外關(guān)支溝非常多。便秘,就下支溝照海,很好用。三陽絡(luò)的氣脈很強,聲音啞掉,耳聾,都可以用。 四瀆穴在手肘骨尖往下五寸,在骨頭的陽側(cè),知道穴位就好,很少用。 肩膀痛是循著經(jīng)絡(luò)去做,遇到手陽明大腸經(jīng)的痛,扎曲池,當場就去掉啦,若碰到三焦經(jīng)的或小腸經(jīng)的就去不掉。所以一定要知道穴位、經(jīng)絡(luò)的走向,這樣才知道如何選擇穴道。 天井穴是三焦經(jīng)的合穴,屬土。支溝穴是三焦經(jīng)的經(jīng)穴,相火。夏至到冬至,三焦相火,合穴屬土,所以合穴是三焦經(jīng)的子穴,三焦經(jīng)的實癥瀉之。手伸直時沒有天井穴,要手彎起來,這個手慢慢爬過來到關(guān)結(jié)后面,在兩個筋的中間,一摸,那個凹洞就是天井穴,下針天井穴就下在兩個筋的中間。一定要拱手取,要彎才能下針。一般是讓病人采臥姿,躺在床上手是彎的,然后下針。 清冷淵,顧名思義,三焦是行陽的,在清冷淵上下針也可以治發(fā)燒。 清冷淵再往上五寸,就是消濼,很少用。 消濼再上三寸,就是臑會。臑會可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脖子腫,脖子強硬,淋巴有腫瘤,都可在臑會上下針。臑會在清冷淵上五寸。 肩髎在手臂上方,手背一彎起來有一個凹洞,就是肩俞穴,肩俞是在手陽明大腸經(jīng)。從肩俞穴跨一個大筋到后面的凹洞,就是三焦經(jīng)的肩髎。如果從肩髎往下走三寸,就是臑會。有非常多的穴道可以治療淋巴結(jié)、甲狀腺的腫,一般來說是找天應(yīng)。 三焦經(jīng)散布全身,所有的淋巴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通通是三焦在管,淋巴結(jié)通通屬于三焦。在三焦經(jīng)上按,若找到壓痛點,那個穴道就是最好下針的地方。所以要知道經(jīng)絡(luò)走向,找到天應(yīng),最痛的那一點下針。對于淋巴結(jié)腫,臨床上不管是淋巴癌,或是甲狀腺腫瘤,通通可以使用。要知道一般腺體的問題,內(nèi)分泌,通通是屬于三焦。 肩髎顧名思義,在肩膀附近是近取穴,治肩膀不能抬舉,或是手臂痛,通通可以用近取穴肩髎。 天牖穴:在頸后中間兩個大筋,兩個大筋外側(cè)是天柱。還有一條大筋,大筋和骨頭交接的地方是天牖,很少下針,也不能讓人家灸,頭后面的地方都不灸的,要知道這是三焦經(jīng)經(jīng)過的地方。 從天牖穴到耳朵后方,由側(cè)面看,在耳朵下方,骨頭后面差不多一寸的地方,是翳風穴。西醫(yī)來說,眼科麻醉時是在翳風穴下針,白內(nèi)障他們都在這治療。下針的時候,可以看到骨頭,下顎骨,順著中間扎,扎后腦的針時,下得很淺,直針進去。翳風穴大部分用在治耳鳴耳聾,還有下巴脫臼,還有牙關(guān)很痛。病人牙關(guān)痛,不能咬合食物,下針下關(guān)、頰車。先下對側(cè)的合谷,再下下關(guān)、頰車、翳風,下完針起來就好。 把耳朵翻起來,耳朵蓋著沒有經(jīng)絡(luò),要搬開看。把耳朵翻過來,后面有個骨頭,這骨頭叫智慧骨。病人頭痛,痛沿著耳朵一圈,只要是沿著耳朵一圈,馬上就要想到是三焦經(jīng)。痛好幾個月,夏至到冬至,就下中渚,,痛二三天,就下天井。耳朵后面只有一條經(jīng)經(jīng)過,就是三焦經(jīng)。耳后,臨床上治癥很多,中風在急救的時候,耳朵翻開來看,有很多青的雞爪,因血脈都在耳朵后面,拿三棱針,在血脈頭放穴,針刺過去,手推一推,把血放出來,有的是在耳朵后面,可以找到。放完血,人就會醒過來,這也是一個急救的大穴。癲癇也在這放,小孩子腦膜炎、角弓反張、高燒不退,人整個彎折過去,也在這個地方治療。 從翳風穴開始,沿著耳朵旁邊,在耳朵跟發(fā)際中間后面是耳溝,耳朵中間這一條就是三焦經(jīng)經(jīng)過的地方。 從翳風上來一寸半就是瘈脈,可以刺出血,不下針也不灸,大部分是放血。 往上差不多一寸到二寸的距離,跳過智慧骨上去,骨頭上方凹洞的地方,就是顱息。顱息跟瘈脈剛好隔一個智慧骨,,是耳朵腫的近取穴,治耳鳴、耳流膿。 一般只要是耳朵后面的問題,耳朵翻過來,看一下,看到有青筋冒出來,或是有血脈在,就在上面點刺放血。一把血放掉,壓力一去掉,人就醒過來了。筋攣的現(xiàn)象也就退掉了,尤其是腦膜炎。 角孫穴,耳朵最上方到發(fā)際這邊,中間這個地方,是角孫穴。在越靠眼睛的穴道,都是用在眼科的治癥。里面像白內(nèi)障、青內(nèi)障。 絲竹空穴:絲竹空在眉毛的后方,在眉毛尾端是絲竹空,眼睛旁邊五分的地方,有個凹洞,是太陽。在眼科,最常在這些地方放血,比如說角膜炎,眼紅腫。在攢竹、絲竹空、瞳子髎,還有耳尖放血。臉上的穴道一般都是禁灸,用下針、放血。近取穴像眼睛往上吊,不認識人,眼睫毛倒長,都可以用放血的方式。在攢竹,絲竹空、太陽、耳尖放血。睫毛倒長西醫(yī)用開刀很難過,放血就可以了。 病人頭痛, 痛在兩眉中間,最常見的就是胃痛,下針下中脘,一針下去,印堂痛就去了。有人痛在眉棱骨上,在眉毛下方的骨頭上。在這一條骨頭上痛,就扎陰陵泉下一寸,陰陵泉下一寸有個奇穴叫眉棱點。找到眉棱點時在附近按,按到有痛,就在痛點上下針。左邊的眉棱痛,下右邊的眉棱點;右邊的眉棱骨痛,下左邊的眉棱點。若正面痛是胃經(jīng),扎中脘穴,旁邊沿耳的頭痛是三焦經(jīng)。頭痛在這兩邊是膀胱經(jīng),實癥下束骨,虛癥下委中。如果在正中間頭痛,是督脈,下后溪,近取穴下百會。整個頭痛,頭是六陽之會,就下百會。 在耳前有一個骨縫,手按在這,嘴一張開來,就出現(xiàn)一條骨縫。骨縫有三個穴道,最上面是耳門,中間是聽宮,下面是聽會。 耳門是屬于三焦經(jīng),聽宮是小腸經(jīng),聽會是膽經(jīng)。眉毛后面這個點,稱之為絲竹空。從絲竹空到耳門這邊,是三焦經(jīng)經(jīng)過的地方。在靠近耳門前,這斜的半寸到一寸的中間,摸有個動脈在跳,就是和髎穴。 和髎穴在脈的下方,一般下針的時候,手摸上去,先用指甲把脈推開來,針就下去了。千萬不要按著脈下,按著脈下就直接扎到動脈上面,會造成淤青一塊。 像和髎、耳門、聽宮、聽會都是所謂的近取穴。遇到耳朵流膿、耳朵發(fā)炎、耳鳴,耳聾,到底要扎哪一個。臨床上,今天扎耳門,明天扎聽宮,后天扎聽會。要輪刺,不要老是扎一個穴道,扎太多針皮膚會硬成一塊。采輪刺的方法,這是第一個。在耳朵旁邊,三焦經(jīng)有很多穴道,到底那個穴道是最好的穴道,用指頭去按它,指頭按它的時候,那點特別痛,就是阿是穴,就在那個痛點下針。因為很多穴道都很靠近,它的功能又很雷同。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經(jīng)絡(luò)的走向。這邊汗比較多,一般都是禁灸,硬灸個水泡也不好。 總結(jié):心包經(jīng)常用穴位關(guān)沖(井穴,屬金,冬至到時翌年夏至為母穴)、液門(榮穴,屬水,冬至到翌年夏至為本穴)、中渚(俞穴,屬木,冬至到翌年夏至為子穴,夏至到冬至為母穴)、陽池(原穴)、外關(guān)(絡(luò)穴)、支溝(經(jīng)穴,屬火,夏至到冬至為本穴)、會宗(郄穴)、天井(合穴,屬土,夏至到冬至為子穴)、肩髎、翳風、耳門、絲竹空,一般都用針。 足少陽膽經(jīng) 按照時間發(fā)膽結(jié)石痛的時候,都是十一點半,十二點左右,時癥表現(xiàn)出來的不見得是膽結(jié)石,可能是氣喘、頭痛、肚子痛、胃痛,后項痛,惡心,諸如此類,可是病因都是膽結(jié)石,或膽的問題,因為它是在這個時間發(fā)生的,就去針膽經(jīng)的俞穴,榮穴也可以,扎俞穴是《針灸甲乙經(jīng)》講的。 《針灸大成》上說視物倒之,不是說是真的反的,是左右反,其實就是膽囊倒過來了。視物會看反的原因,因小時候每天都吐,吐到不行了,膽囊都翻過來了。膽為清凈之腑、中正之官,視物倒之,道理就是這樣。 臨床上,膽病嘔吐,口苦,嘴巴苦。因為陽木在生火,燒完以后,燒焦以后都是苦味,口苦嘔吐都是膽。 膽經(jīng)左右各44穴。 瞳子髎穴:在眼珠的后方。眼的內(nèi)眥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睛明穴,當看到有內(nèi)翳從睛明穴快通到瞳孔那邊,這是太陽經(jīng)的經(jīng)熱;如果從眼角過來是膽經(jīng)的問題;如果是從眼下方,白翳往上生,這是陽明胃經(jīng)的濕熱,是胃熱造成的。若從上面下來的呢?還是膽,因為膽經(jīng)從上面到陽白穴,陽白穴,最靠近這個地方。所以,治療眼生翳的時候,看它從那長過來的,再從那個經(jīng)絡(luò)去治它。有很多的經(jīng)絡(luò),像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都有很多的穴道可以治療內(nèi)翳。那到底是什么經(jīng)絡(luò),就看它從哪過來的,這樣就會分清楚了。 瞳子髎又稱太陽穴,就是眼角后方有個骨頭,骨頭后方有個凹洞就是太陽穴。太陽穴下針,如果是只扎太陽的話,扎很淺的,用一寸扎半寸就到了,差不多五分就到了,不要扎很深,扎到腦里面去了??梢韵箩槪R床最多是放血,像眼睛發(fā)炎、紅腫、角膜炎,會在太陽穴放血。那下針的時候,最常用的就是偏頭痛。很有名治療偏頭痛的治法就是從太陽透率谷。有翳膜的時候,這翳膜一定是由外往內(nèi)生,才會去扎太陽,由內(nèi)往外的時候扎睛明,由下往上的時候承泣四白巨髎等近取穴通通可以用。 耳門、聽宮、聽會都是張口取穴,這三個穴道下針,方向是直直的進去,都不捻針,而是用上下插提法。 上關(guān),又叫客主人,上關(guān)和下關(guān)正好差一個骨頭。在這前面有一個高骨,高骨下的凹洞,就是下關(guān),在胃經(jīng)上,跨過這個骨頭的凹谷就是上關(guān),另外的名稱叫客主人。上關(guān)穴是手足少陽陽明的會穴,下針不要太深針,以前是禁針,因為下面有個動脈,現(xiàn)在可以下針,因為現(xiàn)在針很細,以前針比較粗,近取穴治耳朵耳鳴的。取穴時當穴性雷同時,以最痛的點來治療,這是選擇下針的原則。 從上關(guān)上來一直到頷厭。足陽明胃經(jīng)的第一個穴道頭維,再往下一寸就是頷厭。在耳朵旁邊一圈的,靠近耳朵后邊的是三焦經(jīng),再外面這一圈,這一整側(cè)都屬于膽經(jīng)。正面看的時侯,頭正中央是督脈,旁開一寸半是膀胱經(jīng),再開一寸半,這一側(cè)通通是膽經(jīng)。要連到三焦經(jīng)的時候,就在耳朵后面,這觀念要有。這些穴道用的不多。臨床上都是放血。 曲鬢跟耳朵很接近,在這上面有個動脈,在發(fā)際這邊有個動脈,這兩個穴道找到以后,把它分成三等份,上面是懸顱,第二個是懸厘,治癥的時候都是治療頭痛。越靠近耳朵,就越能治療耳朵,越靠近上方,就越能治療偏頭痛。扎針時可以在上面找壓痛點下針。只要摸到動脈,一般穴道都有脈在那邊,不然就是骨縫中間。若有個凹縫,就下到那個縫中間。遇到血管的時候,不要扎到血管上,用指甲把血管切開再下針。治癥都差不多,最常見的偏頭痛在這個地方。 耳朵尖端往上是一寸半是率谷。針灸治偏頭痛是立竿見影的。頭痛的時候,很有名的針法是太陽透率谷,就是從瞳子髎一針透到率谷去。怎么透呢?針先扎到瞳子髎,捻捻針,用三寸針,扎到瞳子髎捻一捻,再把針提起來,不要拔出來,提到皮層,然后手摸到率谷,率谷在耳朵的正上方,非常好找,有個骨縫,把針倒過來以后,把皮拉起來,一點一點的透過去。如果你透對了,頭痛就都沒了。人在頭痛的時候,根本感覺不到透針的痛,當頭痛已經(jīng)很痛時,病人根本沒感覺。當然透針的時候,要先在針側(cè)下一針合谷,會有麻醉效果。 “面口合谷收”,偏頭痛的時候,合谷下一針,再太陽透率谷,一透下去,當場痛就止掉了。在發(fā)病時,就是下針的最好的時機。 完骨穴在天柱穴與天容穴的中央,在大筋的后方。膽經(jīng)在這里回轉(zhuǎn),繞著骨頭,大概離這骨頭五分還沒有到一寸的地方,就是膽經(jīng)下來到結(jié)尾的地方,然后再往回走一路上去,從這一路倒過來就是陽白穴。陽白穴在眉毛跟發(fā)際的中間,正在眼睛眉毛的上方。陽白常常下針,陽白穴的下法是把皮膚拉起來,從陽白刺進去,刺到眉毛的中間,這叫做陽白透魚腰,因為眉毛像條魚一樣,所以叫陽白透魚腰。陽白透魚腰是治療眼睛近視,視物不明,或是眼睛痛,或有內(nèi)障都可以在這治。所以眼的內(nèi)障若從上面下來,就在膽經(jīng)上面來治。有的病人就陽白痛,那就知道病在膽了,子母補瀉,在子穴上或母穴上一樣可以治療頭痛。 在陽白穴之前是本神。足陽明胃經(jīng)并沒有到后面,通通在臉的前面,所以面臉的問題,都是胃經(jīng)在管。只要痛到后面,就把胃經(jīng)刪掉,因胃經(jīng)只到這邊。在辨證的時候,如果經(jīng)絡(luò)很熟,一聽就知道病人是怎么回事。 頭臨泣再跨過來一寸,就是本神。平常扎頭臨泣的時候,病人躺著,面朝上,從這到發(fā)際一寸半的地方,一摸就有一個骨縫,那就是頭臨泣。頭臨泣和目窗,尤其是治風淚,風一吹就流淚,這兩個都是眼科的大穴及近取穴,在近取穴的時候是不分虛實的,通通可以用。 從頭臨泣直直往后一寸半就是目窗,目窗再往后一寸半,沿著下來就是正營,再過來是承靈,再過來是腦空,再過來就是風池。從這頭中間,后面大部分是治療頭痛、頭昏、眩的穴道,前面是治眼科的穴,因為膽經(jīng)有絡(luò)到上面,絡(luò)到眼睛的上方,膽經(jīng)在這個地方比較復雜一點,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經(jīng)絡(luò)的走向。 胃經(jīng)只到頭維,最上面是督脈,再過來膀胱經(jīng),再來是膽經(jīng),再過來是三焦經(jīng),都在這邊。這邊用到最多的穴道是風池穴,從大筋和腦后骨下方最凹的地方,就是風池。在兩條大筋的中間是風府,風池穴就下在這凹下去的地方。風池穴這個地方,下針手法很重要,就在頸邊,扎到動脈里面很危險。實際上,下針時,先讓病人趴倒,頭擺正,再下風池。風池下針的時候,先用一只手按到顴髎,另一個手按風池,假想一條線。下右邊風池,針是對著左邊的顴髎,下左風池的時候,是對右邊的顴髎。順這個方向下過去,血管就不會踫到,這是前人的經(jīng)驗。 風池、風府、膀胱經(jīng)的風門穴,第一椎陶道外開一寸半是風門穴,這些穴道都是風,就是受風的地方。所以一受到風寒,就項強,就會后面頸子強硬,因為這是風進入的地方。 治療鼻竇炎、鼻子不通時,風池穴很好用。下得很好的話,針一下去,鼻子就通了。下左邊的風池,右邊的鼻孔就通了,下右邊,左邊的鼻孔就通了。 風池穴和風府、風門,除了下針以外,可拔火罐,項強的時候在這拔火罐,過去還有刮痧,先用米酒在膀胱經(jīng)上面灑上去,再用湯匙在上面刮,刮紅紅的一條,這都是過去一些祖?zhèn)鞯氖址ǎ瑏斫獬弊訌娪驳牟⊥?。不要太用力,不要刮到皮膚都破掉了,太過就不好了。 肩井穴:就正在肩膀上方,正好在肌肉最高的地方,按下去,在兩片肌肉的中間。針肩井穴時,不能深針,深針的結(jié)果非常兇,下針要下得很淺。平常是用一寸的針,針下去五分,因為肩井穴這個穴道很淺,但力量非常的強。針肩井穴,引到氣以后,一般都在對側(cè)的足三里再下一針。因為扎到肩井,胸部的氣會很強,如果沒有扎足三里的話,氣會悶在胸腔里面,病人會暈倒。扎右肩井就要扎左邊的足三里。臨床上,治療胸腔里面有受到重擊、撞傷,跌打損傷的時候,肩井是非常有名的大穴,但針不要下太深。絕對不要深針,因為扎太深會扎到肺,會把肺刺穿,本來呼吸短促已經(jīng)有內(nèi)出血了,不要再雪上加霜。孕婦不可以下肩井穴,下肩井會落胎,因為肩井穴氣非常的強,對胎兒不好。 當病人肩項強硬、脖子酸,有很多人后腦、后項這邊酸,最常用的穴道是后溪,后溪主督脈!申脈是在膀胱經(jīng)上面,同時也主陽蹻,所以后溪跟申脈兩個穴道同時用的時候,所有肩項病的癥通通可以治療。在外踝裸下五分是申脈穴,平常用在治療晝發(fā)癲癇,白天發(fā)癲癇,這時候是用灸。后溪管督脈、申脈管陽蹻脈,針了后溪、申脈以后,痛就去了一大半。 從肩井穴下來以后,直接環(huán)繞一直下來,就到了手的下方,在極泉正下方三寸的淵液。淵液是屬于膽經(jīng)的穴道,一般不在這里灸,多汗的地方,都不灸,灸不容易收口,且容易化膿,因為以前消毒的觀念通常不是很好。 輒筋是在淵液往前一寸,一般是近取穴,治吐酸、嘔吐,在臨床上很少下針,也很少灸。但是要知道病人從腋下,極泉下三寸這個地方痛是膽經(jīng)的問題,輒筋再下三寸就是大包。 日月,膽的募穴。從心蔽骨下來到肚臍正中點是中脘,心蔽骨到中脘的正中間叫巨闕。巨闕是心臟的募穴,從巨闕旁開四寸,到兩個肋骨中間,叫期門穴,期門穴是肝的募穴,跟著期門往下一寸,跳過一個肋間,在骨頭上沒有穴道的,一定在兩個骨頭中間,所以期門穴往下走到了肋間,這個穴道叫日月。 京門,腎的募穴。手肘靠著肋骨,胸肋骨最下面的那個點,也正好是平手肘尖,這個穴道叫章門穴。從章門穴,也就是肋骨最下端,往后摸,剛好有一個肋骨從后面凸出。正在這肋骨頭上面,就是京門穴。京門穴是腎經(jīng)的募穴,治腎臟虛癥或?qū)嵃Y的時候,用俞募治療,無所謂虛實。腎結(jié)石、腎臟癌、腎陽虛、陰虛,耳鳴,都沒有關(guān)系。扎腎俞以后,再扎京門,這就是俞募治療。針直接下進去,因為扎進去會扎到骨頭,不要太深差不多一寸就到了,這是京門穴。京門穴常常配合腎俞,在肚臍正后方第十四椎骨下是命門,在第十四椎下外開一寸半就是腎俞。京門穴跟腎俞,每次扎針都會一起使用,這是俞募治療法。用得很多,像耳鳴、腰酸、腎臟等問題或水腫,都可以用,最常用在腰酸及耳鳴。 奇經(jīng)有一條叫帶脈,就是帶脈、五樞、維道三個連續(xù)的穴道。治癥就是女子帶下、白帶、赤白帶,還有包括帶脈的痛。帶脈它像皮帶一樣,環(huán)腰一圈。手肘彎到肋骨底邊,這是章門穴。從章門穴往下走一寸八分的地方,找兩個肌肉中間,找到肌肉縫。這個穴道就稱之為帶脈。帶脈再過來是五樞、維道。五樞穴要從水道穴找,關(guān)元外開二寸就是水道,水道在足陽明胃經(jīng)上,從水道再走五寸半,從這橫過來,這個穴道就是五樞穴,關(guān)元下一寸是任脈的中極穴,從中極穴外開八寸的距離就是維道穴。這三個穴道,帶脈、五樞、維道,是屬于人的帶脈。帶脈的癥狀,下半身好像泡在水里面。 背兩邊上下痛,在膀胱經(jīng)上;如果是中間,就是督脈痛;如果痛在腰上,環(huán)腰一圈,就是帶脈痛。 有一條經(jīng)是在督脈旁開五分的地方,這有個特別的名稱,叫華陀夾脊,既不是在督脈,也不是在膀胱經(jīng),而是在督脈跟膀胱經(jīng)的中間。那華陀夾脊痛也是腰痛的一種,只有兩個穴道可以治療它,足三里加上臨泣,膽經(jīng)的本穴臨泣加足三里同時一起用的時候,專治華陀夾脊。 居髎穴從章門穴直下八點三寸或八點五寸,很難找。沒關(guān)系,直下下來以后,摸到了肌肉中間,不然就是在肌肉跟骨頭中間,因為有的人比較瘦,所以可以看到在肌肉跟骨頭中間。居髎,知道就好了,下針機會不多,但要知道這里痛是屬于膽經(jīng)的。 環(huán)跳穴,下針針環(huán)跳的時候,要病人腿彎起來,從整個大腿骨摸,摸到骨頭的盡端。一般的手法是握拳,下去以后,對著這個骨頭,大拇指指尖到處是穴。如果不能肯定的時候,就用手指頭一點,點到后它會非常痛,針直下進去,環(huán)跳穴下針的時候,一般是不留針。腿一定要彎起來才有環(huán)跳,針直接扎進去,用三寸針,針下進去以后,要扎到骨頭旁邊到關(guān)節(jié)處,感覺針碰到關(guān)節(jié),這個針是從皮膚表面扎到三寸。一般的手法,是左右捻一捻,引到氣,病人很酸,叫他吸氣,吸的時候針拔起來,他一邊吸你一邊拔,不用整個拔,拔到皮膚表面,還有針在里面,然后叫他吐氣,吐氣時不要動針,等他吐完,再把針慢慢推到穴道的地方。然后再吸,他一邊吸你再一邊拔,這時候氣就會進入環(huán)跳,然后叫他吐氣,吐氣時針不要動,吐完再把針推回去,連續(xù)做三下,這叫做呼吸補瀉,三呼三吸,環(huán)跳大部分是用補的。 環(huán)跳痛下針很麻煩,那可以下對側(cè)的肩髃,肩髃剛好是上肢的末端,環(huán)跳剛好是下肢的末端,所以肩髃對環(huán)跳。肩髃痛就扎對側(cè)的環(huán)跳。但是如果是骨癌,或骨有病,或其它的問題時,這痛去不掉。同樣的,可以依這個來做診斷,知道是骨頭有病了,當把他治到環(huán)跳不痛了,就代表骨病治好了。 在大腿外側(cè),從膝蓋交接的縫這里直上七寸,稱之為風市穴,風市穴是治療中風、癱瘓的大穴。過去找穴的方法是叫病人立正手一貼,中指尖到處是穴道,但每個人的手長不一樣,所以用膝蓋外側(cè)上七寸來定風市穴。 風市、環(huán)跳都是中風的大穴,腳、膝蓋麻木不仁,都可以下針。下風市的時候采用深針,因為它肉多。從兩個肌肉縫下去的時候,都是用三寸針,下去要碰到骨頭才有效果。任何的病人中風,都會用到風市穴。膝蓋沒有力是沒有什么虛實的。膝蓋沒有力,在風市跟陰市下針,與足陽明胃經(jīng)的陰市合并使用。病人坐下去站不起來,膝蓋沒有力,就將風市、陰市合并使用。 從風市下二寸是中瀆穴,中瀆穴是少陽的一個別絡(luò)。治癥是增加風市的效果。中瀆可以治的病,風市通通可以治。風市能治的病,中瀆不見得能治,它只是一個加強風市效果的穴道。 兩個膝蓋縫頭,就是陽關(guān)穴,在膝關(guān)節(jié)彎曲的中間這邊。陽關(guān)穴很淺,因為下面是骨頭,用一寸針扎下去就酸了,是近取穴,對風濕闗節(jié)炎效果都很好,近取穴包括痛風、紅腫都可以治。 膝下面這邊有兩條骨頭,如果把這兩個骨頭畫一條線,心里面想把它對到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交接點稱為陽陵泉。筋會陽陵,全身的筋由陽陵泉來管,這是一個大穴,也是中風的大穴。抽筋,所有筋的病,通通可以陽陵泉下針,像膝蓋不得屈伸,腳抽筋,通通可以下陽陵泉。 從陽陵泉正下差不多一寸的距離,有個奇穴,叫膽石點。膽結(jié)石的人,在陽陵泉下一寸一定可以找到壓痛點,也是在兩個肌肉的中間找壓痛點。治療膽結(jié)石,去膽結(jié)石的痛,一下針痛就去掉了。 腎結(jié)石點在交信和太溪的中間,膽結(jié)石是在這里。找到壓痛點,一壓,病人會非常痛,就代表確定了,肯定是膽結(jié)石。這時下針,從痛治到不痛,膽結(jié)石就排出來。 有很多奇穴來輔助治癥,像闌尾穴,可確定病人是不是盲腸炎。在治療膽結(jié)石,一寸半下進去就好。當然可以配合膽募日月、背后的膽俞。 陽交穴:把腳延伸下來,從外踝裸直上七寸,為外丘穴,外丘往后一寸,是陽交穴。手上三陽絡(luò)的地方會轉(zhuǎn)個彎,腳上外丘的地方到陽交也會轉(zhuǎn)個彎。陽交穴是陽維脈的郄穴,像發(fā)狂奔走、抽筋、腳痛,通通可以用,無所謂虛實。外丘穴,猘犬咬傷,就是被瘋狗咬到,就在瘋狗的齒痕上放艾絨,用隔姜灸,先把生姜切片打洞,隔著生姜來灸它。艾本身是純陽的,是解毒的。所以,蛇咬傷跟狗咬傷都一樣的處理方式。黑蜘蛛咬傷,也都是一樣的處理。不管什么毒,它就能分解它的毒。灸完被咬傷的地方,同時要灸外丘,非常好用。 外丘穴是足少陽膽經(jīng)的絡(luò)穴,中瀆是別絡(luò)。主要的絡(luò),絡(luò)到膽,膽跟肝經(jīng)表里,絡(luò)到肝經(jīng)的地方就是外丘。因為它是絡(luò)穴,肝又是解毒的,一灸外丘穴,人體解毒的力量就會加強,無所謂虛實寒熱。 光明穴是足少陽的絡(luò),別走厥陰。膽經(jīng)是個很大的經(jīng)脈,很多穴都絡(luò)出去。光明穴也是絡(luò)穴,絡(luò)厥陰,大部分是用在眼科的治癥。所以,治眼科像眼旁的瞳子髎、絲竹空,攢竹、睛明、承泣,四白,養(yǎng)老,現(xiàn)在又來一個足少陽膽經(jīng)的光明穴可用。光明穴是外踝裸上五寸,顧名思義,眼睛大放光明的意思。下針用直下,由于它是絡(luò)穴,虛癥實癥都可以下針。 從外踝上四寸為陽輔,陽輔穴是膽經(jīng)的經(jīng)穴,膽是陽木,經(jīng)穴是火,陽輔穴是膽經(jīng)的子穴,膽家的實癥在這下針。偏頭痛,痛三天,是實癥,就在對側(cè)的陽輔下針。經(jīng)絡(luò)是由上往下走的,下陽輔穴時是逆經(jīng)下針,迎著經(jīng)絡(luò)的走向下針。所以,要在陽輔穴下半寸針刺進去,才會扎到陽輔穴。所謂的實癥,實則瀉其子,膽家的實癥,通通在這兒治療,這是常用的大穴。 懸鐘穴:外踝裸上三寸,另外一個名稱叫絕骨穴,絕骨也叫懸鐘穴,髓會絕骨。骨髓的髓,髓生病的時候,在絕骨穴上治療。過去找穴,手按到外踝,順著外踝沿著骨頭一路上往上推,推到上不去而陷下去的地方,那個陷下去的地方就是絕骨。筋骨的問題,統(tǒng)統(tǒng)可以在絕骨穴上下針。 丘墟穴:腳的脛骨到底下,快到腳掌骨上面的時候是彎的,在交接的縫里,就是丘墟穴。很有名的腳踝裸扭傷治療是由商丘透丘墟,一不小心腳扭傷,就可以用商丘透丘墟。商丘是脾經(jīng)的子穴,透到丘墟。商丘透丘墟有個技巧,從兩條筋的下方穿過去,從商丘穿刺到另一邊的丘墟,用一寸半針就夠了,專治腳扭傷。 丘墟穴是膽經(jīng)的原穴,膽經(jīng)的虛實都可以在丘墟上治療。眼睛生翳、眼睛不好從眼睛上面下來的薄膜,都可以在丘墟穴上治療,丘墟不分虛實。 臨泣穴:外踝裸和腳掌交接的地方就是膽經(jīng)的丘墟,,由丘墟走下來,在腳小趾就是第五腳趾骨的地方,把這腳趾頭拉一拉,會發(fā)現(xiàn)到有個筋在這邊,在這條筋的后方就是臨泣,臨泣穴是在兩個骨頭的中間。臨泣穴是膽經(jīng)的俞穴,以按照時間發(fā)病的時癥,可以下臨泣穴。膽經(jīng)是屬木,臨泣也是屬木,所以臨泣是膽經(jīng)的本穴。 臨泣穴主治帶脈,腰痛是橫到一圈痛,像皮帶一樣,就下臨泣。如果下到臨泣,痛是當場去掉的,若沒扎到,就還是會痛,痛就是去不掉。如果病人脊椎骨痛,在脊椎骨旁邊一點點痛,就下臨泣,同時下足三里,這是治脊椎旁邊的華陀夾脊。臨泣穴非常好用,用途非常多,不單單是帶脈的病,眼科的病,像婦人乳房的硬塊,都可以用臨泣穴,只要是膽經(jīng)經(jīng)過的地方,通通可以用臨泣穴。 從臨泣穴跳過筋的前面,就是地五會。地五會過去不下針,里面有動脈,現(xiàn)在可以下針,因為針很細。常常在治療乳癌的時候,因為膽經(jīng)從肩井,一路順著上面斜過來,一直到腋下這邊,經(jīng)過乳房,有時乳癰所經(jīng)過的經(jīng)絡(luò)都下針,地五會就是一個很好治療乳房硬塊的大穴。 特殊的治癥,就是腳皮特別干的人,可以下地五會,讓腳皮不會那么干。 地五會走到腳趾骨交接的地方,就是第五和第四交接的兩個高骨下方,叫做俠溪穴。俠溪穴是膽經(jīng)的母穴,虛證在俠溪穴上下針,針俠溪穴的時候,在上五分的地方斜刺,順著經(jīng)脈刺它,這就是補。同樣的偏頭痛,痛了好幾個月,好幾年,就在對側(cè)的俠溪穴下針,只要扎到了,效果都很好;包括耳鳴,因為膽經(jīng)聯(lián)絡(luò)到耳朵,耳鳴除了內(nèi)科病,像腎虛引起的耳鳴,還有外來的,膽經(jīng)、三焦經(jīng)、小腸經(jīng)都經(jīng)過耳朵。眼外眥是膽經(jīng)的地方,眼睛的問題是虛證的時候,也可以在俠溪下針。 第四趾頭的內(nèi)側(cè)就是竅陰穴,是井穴。臨床上,頭昏眼花,昏迷,可以用井穴來下針。眼睛痛,如果是從眼外側(cè),可以下竅陰,如果是從內(nèi)側(cè),竅陰就沒有用,要至陰才有用,因為內(nèi)側(cè)是膀胱經(jīng)的睛明穴,眼睛下方下竅陰、至陰都沒有用,一定要下厲兌,因為眼睛下方是胃經(jīng)經(jīng)過的地方。平常下井穴都用很小的針,約一寸針或五分針。在井穴下針或是放血,平常用不到灸的,若要灸也可以,但很少用到。 總結(jié):膽經(jīng)常用穴瞳子髎、率谷、陽白、頭臨泣、目窗、風池、肩井、日月(膽的募穴)、京門(腎的募穴)、環(huán)跳、風市、膝陽關(guān)、陽陵泉(筋會穴)、陽交(陽維脈郄穴)、外丘(膽經(jīng)郄穴)、光明(膽經(jīng)絡(luò)穴)、陽輔(子穴)、懸鐘(髓會穴)、丘墟(原穴)、足臨泣(俞穴,本穴,并主帶脈)、俠溪(母穴)、足竅陰,一般常用針。 足厥陰肝經(jīng) 大拇趾的內(nèi)側(cè)是脾經(jīng)的隱白,靠這邊兩趾中間叫大敦,為什么叫大敦,就是有疝氣,腸子墜下來的時候,必須要蹲下去,采蹲姿,也就是告訴醫(yī)者下針大敦,如果是左睪丸掉下來,就扎右邊的大敦,扎對側(cè)。大敦是井穴,很小,針一扎下去,因為是趾頭邊,很痛,一痛,睪丸就縮回去了。全身就只有一條經(jīng)絡(luò)環(huán)繞陰器,就是肝經(jīng)。任脈督脈先不講,就只是肝經(jīng)。大敦是很有名的治療疝氣的穴道。 灸灸三毛,人就睡去了。 中醫(yī)認為肝藏魂,心藏神,神是藏在心臟的中間,肺藏魄,神魂魄這三個東西都能各得其位,能守住的話,人就一定可以睡覺。當有一個不守,就不能睡覺。心藏神,整個晚上不能睡覺是心臟,三點到五點不能睡是肺,一點到三點不能睡是肝。所以,中醫(yī)光是治療失眠就有很多種,而西醫(yī)不管,通通一個藥。 大敦還有很多用途,因為它環(huán)陰器,所以婦人月經(jīng)來的量太多,止不住時,可用以止血,還有女人的子宮下垂,子宮掉下來,脫血出來,還有男人疝氣。像睪丸旋轉(zhuǎn),中醫(yī)認為是陰和陽不相合,就下大敦!陰部的問題,像得了性病,有陰頭痛、陰莖痛、小便痛等等,通通可以下大敦,尤其疝氣,效果很好。 大敦是井穴,是木,肝也是木,所以大敦是本穴。記得任何陰部的病,第一個就要想到大敦,本穴無所謂虛實,通通可治。 行間穴正好是在第一個腳掌骨和第二個腳掌骨交接的地方,不要扎在高骨的中間,要扎在高骨的后方。行間是榮穴,屬火,肝經(jīng)的子穴。針可以直接下進去,下針很淺,拿一寸針就好了,所有肝經(jīng)的實癥在行間下針。比如說肝里面有積,就是晚上一點到三點不能睡,第二個,胸肋痛、胸脅痛,第三個,人會發(fā)黃。像急性的猛爆性肝炎,急性的肝炎,發(fā)起來的時候,全身泛黃,行間都可以治療,都可以下針。 太沖穴:肝經(jīng)的俞穴,治療時癥,按照時間發(fā)的,病人就是一點到三點不能睡,行間也可以,太沖也可以,這兩個都有效。扎一個沒效,再換一個,或兩個一起扎,這都無所謂。 太沖很重要,針灸很有名的“四關(guān)”,就是太沖、合谷。中醫(yī)觀念里面,合谷主氣,太沖主血,太沖合谷同時下針,氣血兼顧。全身痛,下合谷太沖,下完以后,那個病變的經(jīng)絡(luò)會出來。 腳上有三個血脈,第一個是太沖脈,第二個是沖陽脈,在足陽明胃經(jīng),第三個是太溪脈,太溪脈在腳后,內(nèi)踝裸后方。太溪脈是管腎臟,沖陽是管胃氣,沖陽脈是管血,管肝臟。當可以輔助的時候,最常用的就是相隔一寸的穴道,比如說扎太沖,知道這個婦人惡露不止、血崩,或是男人疝氣痛、陰部痛。知道行間效果很好,如果再扎太沖,因跟它是同一條經(jīng)來取穴的,會更增加它的效果。最有名的就是治療婦科女人漏下、滴漏不止、大量的下血、出血、月經(jīng)不停。所以任何人講到睪丸痛、陰莖痛,或是女人陰道的問題,都可以在這邊下針。便血,病人小便帶血。小便帶血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膀胱結(jié)石,可能是腎結(jié)石,也可能是腎臟腫瘤。有腎臟癌時,小便會帶血,還有在治療肝癌的時候、小便也會帶血。因為肝經(jīng)絡(luò)陰器。所以有一段時間小便出來會帶血。諸如此類,因為肝經(jīng)絡(luò)過陰器,到小便的地方,都可從肝經(jīng)下手。 中封是肝經(jīng)的經(jīng)穴,大敦上來是行間,行間上一寸是太沖。腳脛骨跟腳掌骨是連到的,這里面有個筋、韌帶拉到就不會斷裂,在韌帶這邊就是脾經(jīng)的子穴商丘穴,韌帶的外邊就是丘墟。商丘透丘墟,是從筋下方透過去,而不是從關(guān)節(jié)透過去,是從韌帶下透過去的,仔細摸還有腳筋在這。正中間這個穴道是解溪,解溪是胃經(jīng)的母穴。大筋內(nèi)側(cè)的這個穴道,就是中封穴,它是屬于肝經(jīng)的穴道。中封穴用的不多。太沖,行間,大敦,用的很多。 蠡溝是肝經(jīng)的絡(luò)穴,蠡溝在內(nèi)踝裸上五寸。內(nèi)踝裸上三寸稱三陰交,三陰交是脾經(jīng)的穴道,再上五寸就是蠡溝穴。蠡溝穴是肝經(jīng)的絡(luò)穴,絡(luò)穴不管虛癥、實癥通通可以下針。一般來說,肝經(jīng)的實癥,如有人吃了威而剛,結(jié)果陰莖軟不下來,這是肝經(jīng)的實癥,陽挺,陽挺不下,可以用絡(luò)穴,或用子穴,讓它下來,也可以放冰水,要想盡辦法讓它下來,否則不得了。肝經(jīng)的虛癥出現(xiàn)的時候是皮膚癢。 任何溝,如水溝、蠡溝,有淤積、有積塊,所有的溝都可以取。腹脹滿少腹有積塊,名稱有溝的、谷的,如陰谷,小腸經(jīng)的本穴陽谷穴,溝,如蠡溝、水溝,溝、谷通通可以取,看它的名稱來取穴。 從中封穴再上二寸就是中都,在內(nèi)踝上七寸,中都可治婦人產(chǎn)后惡露。這些穴道穴性都差不多。 膝關(guān)是常常使用的穴道,醫(yī)書上是指膝蓋橫紋頭,實際上是扎上五分的地方,不要扎到橫紋頭,在上五分的地方下針,這個穴道就是膝關(guān),治療膝蓋風濕關(guān)節(jié)炎效果非常好。 大腿骨旁邊有條大筋,在大筋的內(nèi)側(cè)和骨頭的中間,這個穴道就是曲泉,肝經(jīng)的合穴,主水,母穴,虛癥治此,肝經(jīng)皮膚癢就下曲泉。陰挺不下,扎針就去掉了。肝主筋,主所有身上的筋。 肝經(jīng)絡(luò)過少腹,到達子宮,所有婦科的病,男人的小便困難,通通可以。陰部的癢,婦人陰部癢起來不得了,陰癢癢起來很厲害,曲泉穴是很好的穴道,可以治療。 從曲泉上三寸就是陰包,或從膝關(guān)上四寸。陰包穴,顧名思義,可治小便困難,其原因可能是膀胱結(jié)石,或腎結(jié)石,或小腸太寒了,或是尿道感染,小便有困難、女人月經(jīng)不好,通通可以在陰包穴上取穴。 有個奇穴,摸到膝蓋頭,右腿內(nèi)側(cè),用丈量法,一只手按這個腿的高骨,一個手推到身體的腹股溝這邊,取一條線。假想一條線,心里面想中間一點,再往前一寸,再往后一寸,中點叫肝一,第二個叫肝二,第三個是肝三。這三個穴道臨床上,專治肝硬化、肝癌的大穴。當病人有肝病了,全身黃疸,要知道是肝炎、肝硬化、還是肝癌,把這穴道一壓,很痛,那不是肝硬化就是肝癌,因為肝癌跟肝硬化診斷是一樣的,都是有東西長在里面,肝炎就沒有。當壓到痛的時候,同時就告訴扎一針在這邊,用一寸半下去。內(nèi)側(cè)這個地方有大動脈,不要用三寸針,用一寸半,扎一寸就到了,痛二點就扎二點,痛一點就扎一點,這是臨癥來取穴,兩邊都下,左腿、右腿都下。當病人肝癌有腹水,肚子因肝硬化有腹水,除了下這個穴道以外,病人右邊肋很痛,就下肝關(guān),再下肝經(jīng)的郄穴來鎮(zhèn)痛。 肚子積很多水,陰陵泉,地機、三陰交三皇,肚子上也可以下針,水分、水道。胃口沒了,灸腑會中脘,關(guān)元穴。那膏肓治百病,灸一百壯,方法太多了。 五里在曲骨外開二寸,陰廉在氣沖穴旁開五分下兩寸處。曲骨外開二寸,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氣沖,從氣沖下三寸再旁開五分就是五里。往上就足陰廉,陰廉跟五里差一寸,這些穴道都是求子穴,婦人沒懷孕,想生小孩生不到,這時候用隔姜灸接近腹腔的地方,多半是用灸的,因為動脈很多。平常不針,用的最多就是求子。 章門穴:手臂之下、胸肋骨最下方,就是章門穴,就在肋骨正下方,過去有人將手彎起來,手肘尖到的地方就是章門穴,臟會章門,臟病治此。五臟是肝心脾肺腎,章門穴都可以治,章門不單單是臟會,又是脾之募穴,治療脾臟,包括胰臟在內(nèi),都可在此下針。那除了下背后膀胱經(jīng)的脾俞以外,正面就下章門穴,因為它是脾的募穴。 一般來說,中醫(yī)的觀念里面認為,脾主腹,腹部的問題是脾臟在管,有人肚子腫很大、臃腫,就治它的脾臟,章門穴就是脾的募穴,所以腹里面有積水,就在這治療。有一種癥狀叫奔豚,第一種奔豚在肚臍旁邊,肚臍上下周圍,可以摸到脈跳的很快,這是奔豚,還有一種奔豚是病人感覺到氣從天樞的地方?jīng)_到心臟,臨床上,針灸通通都可以。章門怎么針呢?從前或后下都可以,但都是斜刺。脾臟有問題,在這治療,五臟有問題也可以在這治療,像脾主胃口、惡吐等等。 期門穴:在胃經(jīng)的不容穴外開一寸半。以肋來算的話,第一個肋跟第二個肋骨中間是日月,再跳過一個肋骨,就是期門穴,期門穴是肝經(jīng)的募穴。期門是常用的穴道,肝經(jīng)的募穴,肝病可在這治療,肝有問題的時候。先刺期門,用俞募治療,再扎后面的肝俞,這時候一定要去補土,這樣的話,病就不會再惡化,補土的時候,旁邊的章門穴,因臟會章門,當然可以用。一去強土以后,肝病就不會惡化了,這時候你再去強木,讓水去生木。 期門是肝的募穴,胸脅苦滿,脅下痛、肝臟痛都可治,是肝經(jīng)的近取穴,都可以下針、同時也可以灸。肝主酸,病人嘔酸、吐酸都是肝臟的問題,都可以用灸的。月經(jīng)來時,奶水往下走,當一得到感冒時,這感冒病毒就順著奶水直接進入子宮,叫熱入血室。 總結(jié):肝經(jīng)常用穴位大敦(本穴)、行間(子穴)、太沖(俞穴)、蠡溝(肝經(jīng)絡(luò)穴)、中都(肝經(jīng)郄穴)、膝關(guān)、曲泉(母穴)、章門(臟會穴,脾的募穴)、期門(肝的募穴),一般常用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