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幾乎沒人能在孤獨實驗中堅守3天以上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做過一項孤獨實驗。測試對象是一批雇來的學生。 實驗開始,為了制造出極端的孤獨狀態(tài),實驗者將這些學生關在有隔音裝置的小房間里,讓他們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以盡可能地減少視覺刺激。接著,又讓他們戴上木棉手套 結果,盡管參加測試的報酬很高,卻幾乎沒人能在這項孤獨實驗中堅守3天以上。據(jù)說,到第4天時,測試對象會出現(xiàn)雙手發(fā)抖,不能筆直走路,應答速度遲緩,對疼痛敏感及出現(xiàn)幻覺等癥狀。 對測試對象來說,最初的8小時好歹還能撐住,之后,就有人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語,表現(xiàn)出煩躁不安。在這種狀態(tài)下,即使實驗結束后讓他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他也會頻頻出錯,精神無法集中。據(jù)說,實驗后要3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 這個實驗使我們明白了一點:人的身心要想保持正常,就需要不斷地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有些職業(yè),如跑長途的司機,經常處于輕微的感覺剝奪狀態(tài),他們有時會看見實際上不存在的東西,從而引發(fā)事故。當那些家在高層住宅里的專職主婦在毫無聲響的房間里獨處時,會突然感覺到強烈的不安,這也是感覺剝奪狀態(tài)下的孤獨感帶來的。 詞解:孤獨由性格決定 日本心理學家箱崎總一認為,孤獨,是性格決定的。他將容易產生孤獨性格的人分為12類: 1.立即反抗型。這種人采取利己的方式進行自我防衛(wèi),會形成攻擊性格,令周圍的人厭惡,而走上孤獨之路。 2.寄生型。這類人老于世故,物欲強,且不擇手段。 3.情緒易變型。這種人情緒大起大落,易得罪朋友,最終使自己陷于孤獨。 4.評論家型。對事物一知半解卻妄加品評,為他人恥笑,悲劇因此而生。 5.瞑想型。這類人離群孤居,總是沉溺于自我封閉的思索中,其孤獨感最強。 6.不平不滿型。對一切都不滿意,始終扮演著消極的妨害者角色,為孤獨所困。 7.獨樂型。喜歡賣弄自己,為表現(xiàn)自已,不惜傷害他人,最終令眾人反感,陷自己于孤獨。 8.善于計算型。斤斤計較,處處考慮個人得失,但計算力太強卻難免造成障礙,而阻塞了自己的路。 9.張狂型。這種人貌似看破紅塵,實際是自我催眠,與四周環(huán)境形成對立,而陷入孤獨。 10.固執(zhí)規(guī)則型。太拘泥于形式和習慣,不善變通,令人敬而遠之。 11.溺愛寵物型。無法或不善于在人際關系中滿足,退而在自養(yǎng)的小動物上尋找樂趣。 12.自我美化型。一個人自我美化的傾向越強,其孤獨心理也就越強。 實際上,并非所有的孤獨都無益。孤獨感的人在思想上、行為上的體現(xiàn),大致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消極的孤獨,是為失助、孤寂、渴望理解、渴望知己等情緒所困擾的情感體驗;一種是積極的孤獨,是不打擾他人,自我判斷、自己冷靜探討人生前途時的必要狀態(tài)。這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真正孤獨,是想完成某一人生追求的人必須通過的考驗。耐得住這種孤獨,化孤獨為動力,才能取得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