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社會的繁榮、發(fā)展和進步,世界有目共睹。求新并不意味棄舊,中國文化中誠信、友善的美好品質(zhì),也通過傳統(tǒng)教育一代代傳承了下來。 朱熹是南宋時期一位儒學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稱為朱子。近八百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受朱子學的影響。國學大師錢穆曾拿朱子和孔子對比,認為他們兩人在中國文化史上“發(fā)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曠觀全史,恐無第三人??芭c倫比”(《朱子新學案》)。康熙皇帝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將朱子的神位正式放進孔廟大成殿供奉。自秦朝以來,能被供奉在大成殿的大儒唯獨朱子一人,可謂無上殊榮??滴踉跒椤吨熳尤珪纷餍驎r,稱朱子是“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學之傳,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guī)”,可謂推崇備至。 朱熹(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朱子學,可說是集濂(周敦頤)、洛(程顥、程頤兄弟)、關(guān)(張載)北宋四位大儒理學之大成。此外,朱熹還將《禮記》中的兩篇,即第四十二篇的《大學》與第三十一篇的《中庸》抽出,與《論語》《孟子》合編為“四子書”或稱“四書”,并為其注解成《四書章句集注》。該書自元朝以后,成為歷代科考命題的標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東亞諸國,如朝鮮、越南、日本,也莫不以朱子學為馬首是瞻。16世紀,耶穌會傳教士在利瑪竇的倡導下,將中國的儒家經(jīng)典譯成拉丁文介紹到歐洲,也無不以朱熹的注解為藍本。而這些迥異于古希臘、羅馬以及基督教文明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震撼當時的歐洲社會,并為風起云涌的啟蒙運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撐。 近代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沃爾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啟蒙運動的旗手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等人,無不對中國文化稱羨不已,也無不深受朱熹理學的影響。18世紀下半葉以后,才有像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等人從負面角度批評中國文化。尤其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的國勢一落千丈,歐洲白人挾著殖民帝國主義的霸氣,刻意貶抑中國文化。日本也在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之后,一心追求“脫亞入歐”,跟隨著歐洲人的腳步,丑化“支那文明”。凡此種種,隨著中國近三十多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綜合國力大幅成長,國際地位快速躥升,新中國的崛起已是沛然莫之能御的大勢。現(xiàn)今,吾人乃能以更寬松、更圓融的心情,從“啟蒙”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 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帶給日本的沖擊不下于中國,全日本上下無不苦思如何富國強兵。1853年,美國艦隊在佩里(Mattew Calbraith Perry,1794-1858)準將的率領下,逼迫日本開港通商,這就加速了提倡“尊王攘夷”的倒幕運動。1868年,明治天皇親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明治維新有兩部劃時代的文獻,一部是引進西洋議會制度的《明治憲法》,另一部則是在明治二十三年(1890)依據(jù)朱熹的《白鹿洞書院揭示》與《家訓》撰述而成的《教育敕語》。其實,《白鹿洞書院揭示》早自13世紀以來就成為東亞文明圈所有書院的共同院訓;而《朱子家訓》也早就成為東亞文明圈道德倫理教育的主要內(nèi)涵。《教育敕語》要求全體“臣民”要“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yè),以啟發(fā)智能,成就德器”。此正與《白鹿洞書院揭示》《朱子家訓》所揭橥的若合符節(jié)。明治天皇通令全日本國的中、小學每周一的第一節(jié)課為“修身課”,該課由校長親自向全校師生,就本星期發(fā)生在學校內(nèi)或社會上的重大事件,緊扣著《教育敕語》來講論,以便培養(yǎng)全日本國民公是公非的社會倫理價值觀,而讓《教育敕語》成為日本國民立身行事的準則。換句話說,日本雖然在明治政府領導下開始工業(yè)化,引進西洋的政治、法律制度,但是仍然保持、繼承著傳統(tǒng)的倫理價值。 家訓圖(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在這里,我想將重點放在《朱子家訓》上。首先要指出的是,一般人常將《朱柏廬治家格言》與《朱子家訓》混為一談?!吨彀貜]治家格言》一開頭便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個《格言》由于簡單易懂、易行,所以流傳甚廣,以致一般人就誤將《格言》當作《朱子家訓》了。其實,朱柏廬是明朝中葉人,是朱子的后人,也深受朱子學的影響,然而其儒學造詣與思想高度與朱子還有一定的差距。有人將《朱子家訓》比作憲法,而將《朱柏廬治家格言》比作民法施行細則。因為后者難免流于瑣碎;而前者則是提綱挈領。其實,朱子為后世所留下的《朱子家訓》,全文僅三百一十七個字: 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隨所遇而安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禮也;聽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體,飲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無也,可不慎哉! 有人讀到《朱子家訓》開宗明義就是“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就心懷成見,說這是什么時代了,還在“君”“臣”的。其實,讀古書貴在靈活,我們只要稍為潤飾一下,解成“當領導的人對下屬要體恤、仁慈;當屬下的人任事要盡己之所能”,那有什么不妥呢?其實,《朱子家訓》可說是朱子以一代儒學宗師,親自擬就的立身行事準則,希望后世子孫能秉持《家訓》的教誨而成圣成賢。筆者身為文公的二十六世孫,深感《朱子家訓》絕不只是適用在朱家的家訓而已,而是文公留給后人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 朱子家訓(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為了說明《家訓》的深刻意涵,我想先提一下《富蘭克林自傳》這本書,它是我念高中時最喜歡閱讀的一本傳記。我認為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是美國歷史上人品道德最為人所稱頌的政治家。要是沒有富蘭克林,美國獨立建國的歷史肯定要改寫。因為有富蘭克林這樣品德崇高、待人謙遜的政治領袖,使得他內(nèi)能團結(jié)開國先賢,外能揖和法、英等強權(quán)。 富蘭克林之所以能成為道德完美的偉人,得力于他早年立下的一個宏愿:要求自己在道德方面能夠完美無缺,立志要做一個完人。為了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確保能夠使自己成為一個正直的人,他設計了一個改善德行的方案。他首先將從書本上讀到的、在教堂里聽到的、由哲學家或宗教家舉出來的各種美德一一列出。每一種德行的界定力求明確。譬如“節(jié)制”,就界定為“食不過飽,飲不過量”;“靜默”,則界定為“不說于人、于己無益的話,不與人談無聊的廢話”。這樣,他總共臚列出十三種德行:節(jié)制、靜默、條理、決斷、儉樸、勤勞、誠摯、正直、中庸、整潔、寧靜、貞潔、謙遜。然后富蘭克林就制訂了一本類似范仲淹、袁了凡所作的“功過格”的小冊子,每種德行占用一頁,他在每頁上用紅墨水畫上直線,分成七個直行,每個直行是一天,合一星期。他又畫出十三條橫線,分成十三個橫行,每個橫行代表一種德行。每晚睡前反省,如果哪一種德行在那天犯了過錯,他就會在那個德行的橫行與那一天所占的直行交叉的一格里記上一個小黑點。他決定每星期專注于一項德行,譬如第一星期重點是節(jié)制,第二星期則是靜默。這樣每十三星期就能完成一個周期,每年有五十二星期,分為四個周期。當污點愈來愈少,就代表品德愈來愈美好。如此努力了三、四年,富蘭克林的這本“功過格”幾乎沒污點了,那意謂著他已經(jīng)幾乎是完人了。 與富蘭克林比起來,我們幸運多了,因為朱子早就幫我們寫好了《家訓》,我們不必像富蘭克林自己去摸索出那十三種美德?,F(xiàn)在的問題是,我們怎么運用《家訓》來完善我們的品德?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中國古代的“五經(jīng)”“四書”等儒家經(jīng)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有存省,然后身體力行的結(jié)晶。你如果把經(jīng)典只當一場說話,那你永遠進不了圣學的大門。必得躬親實踐,才能切實領悟圣人的心得,如此我們的學養(yǎng)才會有所長進。這就像習練太極拳一樣。太極拳的經(jīng)典,如《太極拳論》《太極拳譜》,都是太極拳修為登峰造極的宗師在深有體悟之后,才形諸文字的。你如果沒練過太極拳,根本就看不懂《拳論》《拳譜》在講什么。只有在練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有所了解。而且隨著拳藝的日益精湛,對《拳論》《拳譜》的體悟也會更加深入,真是妙不可言。其實,研讀儒家經(jīng)典也一樣,誠如北宋大儒張載所說:“書須成誦?!边@里所講的“書”,就是指儒家的經(jīng)典。張載認為,要先把儒家經(jīng)典記誦熟讀,這是成德的第一步,但不能只停留在記誦熟讀的階段。要記誦熟讀經(jīng)典,就是為了日后能隨時隨地就經(jīng)典所揭示的義理予以細思、深思、精思。只有把經(jīng)典中所蘊含的義理吃透了,真心誠意地認為這些義理放諸四海而皆準,再把這些義理用來作為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也就是以儒家經(jīng)典來作為我們內(nèi)心立意與行為決定的最高指導原則,如此,人才能真正與經(jīng)典融渾為一體。這樣的經(jīng)典才是活的,才能對我們的修己治人提供切實的指導。 《家訓》的文字非常簡潔洗練,雖只有短短三百一十七字,卻將《大學》的三綱八目全包含在內(nèi)?!墩撜Z》《孟子》與《中庸》的精華也都體現(xiàn)在《家訓》之中。它和一般儒家經(jīng)典一樣,不是拿來念的,而是要我們?nèi)ド眢w力行的。如果想從《朱子家訓》獲益,那先將《家訓》三百一十七字記誦熟讀,只是基本功。唯有如此,才能隨時隨地去細思、深思、精思蘊含在《家訓》中的義理。吃透它,而且真心誠意將《家訓》奉若圭臬,作為指導自己立身行事的準則。然而突然要求一個人一下子把《家訓》全部的要求做到,談何容易? 現(xiàn)在我野人獻曝,將自身的經(jīng)驗提出來供大家參考。我先就《家訓》中挑選出三項,也就是我的行為舉止背離家訓最遠的那三項:“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我仿效孔子稱贊顏淵“三月不違仁”,要求自己在三個月內(nèi),徹底在這三項德目上做到《家訓》所要求的,把過去的缺失徹底改正過來。我就制作十幾張小卡片,上面第一條寫“勿談人短,莫矜己長”,第二條寫“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第三條寫“掩人之惡,揚人之善”,最后一條則把《家訓》中的“守我之分者,禮也;聽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改寫成八個字:“守分聽命,天必相之?!痹谧约旱目诖?、皮夾、辦公桌上、祖先牌位旁、車上、床頭、廁所……舉凡我經(jīng)常出入的地方都各放一張,隨時隨地省察自己有無在這三項德目犯錯過。當三個月內(nèi)確實把這三項德目修好了,再找三項背離《家訓》次遠的,如“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處世無私仇”,“勿妒賢而嫉能”,又以三個月為期,徹底改正。如是反復做個四、五趟,短則一年,長則兩年, 《家訓》的教誨基本上都做到了,那我們不就都幾乎成圣、成賢了嗎? 近代西方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將“啟蒙”界定為人“要從歸咎于自己的未成年狀態(tài)中走出來”,勇于運用自己的理性到任何事務上:對外就是將理性做公開的運用,這是建立開放社會的必要條件;對內(nèi)就是將理性運用到自己的內(nèi)心立意與行為決定上。不論富蘭克林的“功過格”也好,或是《朱子家訓》我所提的“三月不違仁”式的自修也好,都是將理性運用到自我人格完善的例子。從這里看得出,朱子身為集理學之大成者,他所撰述的《家訓》顯然并不過時,比起富蘭克林的“功過格”顯然有更為強韌的生命力,與“啟蒙”的時代呼聲更是渾然為一,不可分割。 來源:《文史知識》2015年5月第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