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讀詠史懷古詩是以歷史人物、事件、陳跡為題材,感慨興衰、寄托哀思、借古諷今的詩歌。“懷古”是指登臨游覽,觸景生情,由于歷史遺跡的誘發(fā),而抒發(fā)感慨——長于情景交融。“詠史”是面對歷史,檢點舊說,針對特定的人和事,陳述自己的獨到見地?!L于議論說理。 這類詩歌常見的主題有:①借古喻今,借古諷今,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借歌頌項羽諷刺當時的統(tǒng)治者);②懷人傷己(借古人寄托自己懷抱),如杜甫的《蜀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③懷古傷今(抒發(fā)歷史滄桑、昔勝今衰之感慨),如李白的《越中覽古》、劉禹錫的《烏衣巷》;④論史說理,表達對某一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看法,如杜牧的《赤壁》《題烏江亭》。當然,有些詩歌可能兼而有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既有借古諷今之意(借孫權(quán)等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又有懷人傷己(借廉頗抒發(fā)自己的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之情,還包含有歷史滄桑的感慨。 如何把握詠史懷古詩的主旨呢? 1.通讀詩歌,明確吟詠對象。 通讀詩歌,從題目或詩句中明確詩人吟詠的具體對象,是古人、古事還是古跡?詩人在本詩中賦予這些形象怎樣的特點?在日常閱讀中,我們對古詩詞涉及的常見形象的內(nèi)涵應(yīng)該有所了解并有意識地進行積累,如金陵(歷史滄桑)、賈誼(懷才不遇)、陶淵明(隱逸)、《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亡國之音)、天狼(敵人、戰(zhàn)事)、爛柯(世事變遷)…… 2.分析形象特征,揣摩形象內(nèi)涵。 分析詩中的詠嘆對象: 人——時代、才情、性格與命運如何? 景(古跡)——凄涼、衰敗抑或壯麗、生機勃勃? 時——清明、昌盛抑或黑暗、腐朽? 3.知人論世,古今貫通。 聯(lián)系平時積累或參考注釋,把握詩歌背景,對比作者與古人(時代、才情、性格、命運),創(chuàng)作時代(朝代)與詩中詠嘆時代的異同。 “詩窮而后工”,詩歌創(chuàng)作往往源于詩人的失意困頓,所以,感嘆古人的坎坷遭遇,往往是以人喻己,抒發(fā)同病相憐之感,而詠嘆古人的得意,也是暗示(對比、反襯)自己的失意。 詩人往往有濟世報國之心,關(guān)注時代和民族的命運,看似在敘說詠嘆古人古事,實則意在當下,或以古時的清明強盛反襯當朝的黑暗衰落,或以古時的腐朽衰落暗指當下的腐朽衰落(指桑罵槐),或以古時的盛衰變遷警示當下。 高考例析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
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解析:首先,根據(jù)詩歌標題,并通讀全詩,可知,作者的詠嘆對象是秦國(秦地);接著,分析秦地特征——荒郊、殘陽、黃沙、古碑等,一派凄涼、衰落;然后,古今對比——根據(jù)注釋,可知作者處于晚唐末世。最后,再聯(lián)系詩中的“消魂”“不堪回首”等字眼,不難知道作者抒發(fā)的是懷古傷今之情。 參考答案:表現(xiàn)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經(jīng)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選自2014年第11期《中學(xué)生閱讀》高考版) |
|
來自: mxb08 > 《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