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把墓志銘當作墓碑文。其實,墓志銘和墓碑文是有區(qū)別的,我們可以從墓碑墓志的演變來了解它們的區(qū)別。
墓碑
墓碑的使用是在東漢以后。東漢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記載有三種,一是作為測量時間的工具,豎立在宮室前測量日影?!秲x禮·聘禮》記載:“飪一牢,鼎九,設(shè)于西階前,陪鼎當內(nèi)廉,東面北上,上當碑,南陳?!编嵭⒔庹f:“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也。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北鳛闇y量時間的工具,現(xiàn)今仍有遺存。河南登封觀星臺上,有一塊石碑,正面呈上圓下方形,上刻“周公測影臺”五字,這是開元十一年(723)唐政府下令依照先秦古制立的一塊測影石碑。
二是在宗廟前用來拴牲口。碑上有洞,叫穿,意思是繩子可以從中穿過,拴住那些用來祭祀的牲口。1997年,新鄭鄭韓故城戰(zhàn)國宮城遺址出土了一塊石碑,插埋于韓國宗廟遺址中,中下部有穿,證明石碑立于宗廟前就是用來拴牲口的。
三是用作下葬時綁系棺槨的柱子,一般豎立在墓的兩旁,其規(guī)制在等級社會中有嚴格的規(guī)定?!抖Y記·檀弓下》記載:“公室視豐碑?!编嵭ⅲ骸柏S碑,斫大木為之,形如石碑,于槨前后四角樹之,穿中于間為鹿盧,下棺以繂繞,天子六繂四碑,前后各重鹿盧也……諸侯四繂二碑……大夫二繂二碑,士二繂無碑。”繂指的是粗繩子,按照鄭玄的解釋,天子可以用四個木碑,穿六根粗繩子下葬,而到了低等級的士,則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著繩子下葬了。
從這些記載來看,石碑是用在宮廟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為木質(zhì),沒有文字,只起到承載棺槨下葬的作用,與后世的墓碑,作用顯然不同。
東漢立墓碑的習俗,應(yīng)當和先秦、秦漢時期的刻石紀念、歌功頌德的傳統(tǒng)有關(guān)。《墨子·兼愛》里有這樣的記載:“古者圣王……書于竹帛,鏤于金石,琢于盤盂,傳遺后世子孫者知之?!?/SPAN>
國家要刻石紀念,圣人要刻石明德?!抖Y記·祭統(tǒng)》說:“銘者,論撰其先祖有德善、功烈、勛勞、慶賞、聲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彼?,刻字紀念成為傳統(tǒng)。蔡邕在《銘論》里說:“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故碑在宗廟兩階之間,近世以來,咸銘之于碑?!庇捎诮疸~材質(zhì)的器物漸少,所以紀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我們今天發(fā)現(xiàn)的東漢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
墓志
簡單地說,墓志是埋在墳?zāi)估锏氖?,所以它的其他別稱都帶有入土的意義,如埋銘、葬志、壙志等。
墓志在魏晉以后興起發(fā)展?!端螘ざY志二》記載:“漢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建安十年(205),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辈懿俳沽⒈蟾庞幸韵聝蓚€原因。
1。西漢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廟,廣立碑銘,刻石記其祖先功德,為的是團結(jié)族人,增強宗族的凝聚力。如《漢書·敘傳》記載:“(班伯)上書愿過故郡上父祖?!蛘僮谧?,各以親疏加恩,施散數(shù)百金?!薄稘h書·樓護傳》說:“上書求上先人冢,因會宗族故人。”
2。碑銘是對逝者的歌功頌德,不免有很多贊譽之詞,且多有虛假過譽之詞。東漢時期,私謚興起。由于政治混亂,本是由朝廷給逝者贈謚,竟然泛濫于民間,如《后漢書·朱穆傳》載:“穆父卒,穆與諸儒考依古義,謚曰貞
曹操以禁止厚葬為名,禁止立碑,從而淡化士大夫們的群體意識,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曹操立法的威嚴,使立碑之風受到遏制,但是人們依然按照立碑的風俗,把石碑立在墓地之內(nèi)。這樣,墓外無碑,而墓內(nèi)有碑,一樣達到雖陵谷遷改而勒石永旌的目的。
魏晉時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內(nèi),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其形狀比墓碑略小,一般高不過
南北朝時期,墓志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已經(jīng)逐步確定了其形制。我們看到的過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464)的《劉懷民墓志》,墓志名為“宋故建威將軍齊北海二郡太守笠鄉(xiāng)侯東陽城主
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時,已基本解禁。但是相較于碑,墓志的使用卻更加頻繁。埋藏墓志成為封建官員、世家子弟以及貴族家庭葬禮中的普遍器物,它的功用是墓碑代替不了的。明代的徐師曾在《文體明辨》里說出了原因:“勒石加蓋,埋于壙前三尺之地,以為異時陵谷變遷之防?!必Q立在墓地前的墓碑,會因為戰(zhàn)亂災(zāi)害人事變遷等原因被損毀,而隨同棺槨埋在一起的墓志,則一般不會被毀壞,它的長久保存性更強,所以,雖然禁碑之令后來有所松動,但墓志因為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而被保存并傳承下去了。
墓碑文和墓志銘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夫?qū)俦w,資乎史才,其序則傳,其文則銘?!逼湫騽t傳,指碑文主要敘述死者的姓氏、籍貫、世系以及生平事跡等;其文則銘,是指后面還要配以銘文,以韻文的形式來對死者進行歌功頌德。
墓志銘雖由墓碑文發(fā)展而來,但二者是有區(qū)別的。黃金明在《漢魏晉南北朝誄碑文研究》中說得很詳細:“就文體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銘頌德勛,墓志雖也記德銘勛,又很注重記事。就文體形式而言,碑文序韻散結(jié)合趨于駢儷,銘為四言韻文,墓志則以散為主,又有雜五言、六言、七言。碑文于序中更見辭彩,墓志于銘中更顯文麗,故古代文章選集如《藝文類聚》碑文主要選其序,墓志則多選其銘。”
魏晉南北朝時期,碑文墓志銘的寫作多以駢體韻文出現(xiàn),內(nèi)容隱惡揚善,意少語多,鋪陳藻飾,成為一種程式。自從韓愈倡導(dǎo)古文運動,其寫作側(cè)重于平鋪直敘,減少了韻文,以散文為主,駢散結(jié)合,明白曉暢。
?。ㄗ髡邌挝唬汉幽鲜∩鐣茖W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