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四逆輩”所指為何?對此,醫(yī)家有多種看法。如:“四逆”是一個癥狀,“四逆輩”指一類方劑,是用來治療具有“四逆”癥狀一類證候的。
“四逆湯”當為“回逆湯”
“四逆”所指,正如《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第337條所說:“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睆母拍钌峡?,“厥”就是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就是“四逆”,所以,《傷寒論》中常常將厥和逆混稱,如“四逆厥”“厥逆”“厥寒”“厥冷”等等。
但詳細區(qū)分,“厥”與“逆”又不完全等同,“厥”以陰陽氣不相順接為主,而“四逆”則以陽氣不能溫養(yǎng)為主,也就是說,“厥”既可因虛而致,也可因實而致,故有氣厥、熱厥、痰厥、水厥之別;而“逆”則以虛為主,除318條的四逆散證外,其他的基本均系虛寒證,“厥逆”并稱時,則是以虛寒為主的四逆癥狀。
要弄清“四逆輩”所指為何,首先要弄清“四逆”和“四逆湯”。
《傷寒論》中使用四逆湯類(包括干姜附子湯、四逆湯、茯苓四逆湯方、四逆加人參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不包括四逆散和當歸四逆湯)共有16處,其中癥狀中有“厥”的3條(29、370、377,條文號,下同),“厥逆”的2條(317、353),“厥冷”的2條(354、388),而使用四逆湯類條文中沒有與“厥”或“逆”相關癥狀的有9條(69、91、92、225、323、324、372、385、389)??梢钥闯?,使用四逆湯類的原文中,與“厥”和“逆”相關條文所占比例較低(有厥、逆癥狀的7條,無厥、逆癥狀的則有9條),而沒有一條確定有“四逆”癥狀的。
那么“四逆湯”究竟是如何來的呢?
《傷寒論》中方劑命名方法,大致可分為以下3類:其一,絕大部分方劑是以藥物名稱作為基礎為方劑命名,或以主藥命名,或以部分藥物命名,或以全部藥物組成命名,或以方劑加減藥物命名;其二,沿襲六神方名稱,如青龍、白虎、真武、陽旦等;其三,以方劑的功能命名,如建中、理中、承氣、陷胸、抵擋、通脈等。而以癥狀命名方劑的,只有所謂“四逆湯”。可見,“四逆湯”的命名方法值得商榷。
《傷寒論》中出現四肢厥逆的除了陰寒內盛,陽氣虛衰,四肢逆冷為主外,尚有少陰氣機不暢,升降開闔失常,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四肢不溫的四逆散證,以及血中有寒,四肢厥冷的當歸四逆湯證,除厥陰病中的多種厥逆外,陽虛、血寒、氣郁是《傷寒論》中四肢厥逆的主要病機。不管何種原因造成的厥逆,都應以救逆、回逆的方法進行治療。
因此,按照《傷寒論》的一般命名原則,我們可以大膽推論:“四逆湯”當名為“回逆湯”,惟其如此,才能與建中、理中、承氣、陷胸等命名法則一致起來。
此外,“逆”的最主要義項是“相反”,而“厥”即是“逆”。厥、逆互訓,厥者,逆也,所以有“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的說法。
一般而言,人體的陽氣,是從胸腹向四肢發(fā)散敷布的,稱之為“順”,所以感覺冷時四肢先涼,而感覺熱時則頭胸先熱。由于陰寒的相對過盛或者陽氣的相對不足,或者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失常,不能正常的向四肢發(fā)散敷布,就會出現四肢厥冷,稱之為“逆”或“厥”。要改變這種“逆”的四肢厥冷癥狀,就要回復到“順”的陽氣敷布狀態(tài),故曰“回逆”。
“回”,有回復、返回、返還的意思?;氐墓朋w字為“囬”,在《傷寒論》流傳和轉抄中,既有竹簡的損蝕朽腐,又有抄寫的失誤減筆,致使誤“囬”為“四”的可能性極大,因而,“囬逆湯”、“囬逆散”就成了“四逆湯”和“四逆散”。若改正現行“四”字為“囬”字,則“回逆”“通脈回逆”就與建中、理中等其他方劑以功能命名的原則相吻合了。
從前面對使用“四逆湯”的原文統(tǒng)計中我們發(fā)現,只有使用四逆散的一條原文明確提到了“四逆”,而使用“四逆湯”的原文則只是以厥、厥冷、厥逆、逆冷等表述四肢發(fā)涼的癥狀,沒有一條明確提出“四逆”。四逆散證有“四逆”癥狀而用“四逆散”治療,尚可說得過去,而所謂的“四逆湯證”沒有提到“四逆”癥狀,而用“四逆湯”治療,就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了。
厥即是逆,逆即是厥,有厥逆而用“回逆湯”治療,似乎更名正言順一些。
“四逆輩”與“回逆輩”
“四逆湯”當為“回逆湯”,那么,“四逆輩”亦當為“回逆輩”。
東漢·許慎《說文》中說:“輩,若軍發(fā)車,百輛為輩?!逼湓馐侵敢慌康囊馑?,后引申為“類”??梢?,“四逆輩”即回逆類,指功效類似于“回逆湯”的一類方劑。
有“四逆”字樣的除四逆湯外,還有四逆散和當歸四逆湯,那么,這里的“回逆輩”包括不包括這兩首方劑呢?其范圍又到底有多大呢?
從其前后文的連屬來看,“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币蚱渑K有寒,需用溫法,而四逆散所治療的是少陰氣機郁而不暢,陰陽之氣敷布失常,當然不屬于臟有“寒”。又,當歸四逆湯所治療的證候是血虛寒凝,病偏于經脈,亦不屬于“臟”有寒。一不屬于“寒”,一病不在“臟”,既然兩方的針對證候與該條條文文意不屬,自然應當排除在“回逆輩”之外。
從太陰病“臟有寒”、僅有“自利不渴”的癥狀來看,顯然還沒有達到陰寒內盛,逼陽外越之戴陽、格陽的程度,而虛陽外越的真寒假熱,卻極有可能出現“自利而渴”。因此,通脈回陽、交通上下的白通湯、通脈四逆湯及其加豬膽汁湯亦不屬于“回逆輩”之列。
太陰虛寒僅限于陽氣虛衰,尤其以脾陽的不足為重點,并非機體陽氣、陰液的同時匱乏,所以具有回陽益陰雙重功能的茯苓四逆湯,以及具有回陽救逆、益氣生津的四逆加人參湯也不是脾臟有寒,自利不渴證的應證的對之方。
去除不屬于治療脾陽虛寒證的四逆散、當歸四逆湯,去除以治療戴陽、格陽為主的白通湯、通脈四逆湯,再去除具有回陽益陰功能的茯苓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剩下的“回逆輩”就只有四逆湯和干姜附子湯了。
分析干姜附子湯和四逆湯,均是以脾腎雙補為主。雖然脾腎先后天相互關聯,但其發(fā)病也有孰先孰后、孰主孰次,孰輕孰重的區(qū)別,所以盡管以干姜、附子為主藥的“回逆輩”方劑可用于治療“自利不渴”的脾臟虛寒,但也有以脾氣虛弱為主的證候,就可以用治療脾虛為主的理中湯、小建中湯、大建中湯以及桂枝人參湯等。若中焦虧虛,建中無以奏效,見腹?jié)M泄瀉,則以理中治療,下利日甚,理中效果不逮,病情似有波及先天腎本,則以“回逆湯”脾腎并治,雙管齊下。
這些方劑,才是“回逆輩”的范疇。
一家之言,與諸君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