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一個女孩,或許是一位少婦,正在閨中專注地繡著荷包,也可能正在逗弄呀呀學語的孩童,忽然間聽到了門外小販大聲吆喝賣柳條的聲音。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迫不及待地去找鄰居家的姊妹們結(jié)伴買柳。歸來時,人人頭上都斜插著綠油油的柳枝,她們面帶微笑,互相觀賞著、品評著,在柳枝映襯下愈發(fā)顯得楚楚動人了。楊詩從一個側(cè)面生動地描寫了清代江蘇吳縣普遍流行的清明節(jié)插柳、戴柳習俗。插柳、戴柳,就是將柳枝插于門戶、房檐等處,或者將柳枝、柳絮及柳枝做成的柳圈、柳球等戴在頭上或佩于身上。當然,這一習俗并非僅流傳于吳地,也并非清朝時才有。事實上,早在南北朝時期,已有對于插柳習俗的文獻記載。而唐代以后,寒食清明節(jié)插柳、戴柳就成為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民眾的常見做法,以至于清明節(jié)還有“插柳節(jié)”的別稱。 據(jù)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正月旦,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笨梢姰敃r已有正月初一插柳的習俗。又如隋人杜公瞻注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條時也說:“今州里風俗,望日祠門戶。其法:先以楊枝插于左右門上,隨楊枝所指,乃以酒脯飲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笨紤]到古人常常楊柳不分,這里的楊枝其實也就是柳枝。由此可見,唐代以前就已流傳著插柳的習俗,只是插柳的活動主要集中于正月進行而非清明節(jié)。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景龍文館記》記載唐中宗曾在三月三日賜給侍臣細柳圈,據(jù)說戴上可以避免瘟疫和蝎子一類毒蟲的侵害。但從總體上看,唐代以前關于戴柳的記載不多,這也許反映了此時插柳的做法并不普遍。宋代以降,關于插柳、戴柳的記載明顯多了起來,而且從記載來看,寒食清明插柳、戴柳已經(jīng)蔚然成俗。如《東京夢華錄》“清明節(jié)”條記載:“尋常京師以冬至后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飛燕,柳條串之,插于門楣,謂之‘子推燕’。”張炎在其《慶春宮詞序》中也說:“都下寒食,游人甚盛,水邊花外,多麗環(huán)集,各以柳圈祓禊而去。”周密《武林舊事》載:“清明前三日為寒食節(jié),都城人家皆插柳滿檐,雖小坊幽曲亦青青可愛,大家則加棗于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有詩云:‘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明代插柳、戴柳之風仍然盛行,劉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場》中對清明踏青時人們簪柳的行為做了記載。而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所作“清明日摘新柳佩帶”的描述,表明清代插柳習俗的繼續(xù)沿承。從丁世良、趙放先生主編的《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所輯錄的資料來看,除新疆、青海、西藏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外,其馀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都存在插柳、戴柳之俗。20世紀中葉以來,插柳、戴柳之俗也走向衰落。不過,今天我們?nèi)匀荒軌蛟谝恍┑胤降那迕鞴?jié)看到“檐下插柳青青可愛”的動人情景。 也許由于清明節(jié)插柳、戴柳之俗流傳極其廣泛,受地方性的影響,便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做法。插柳之俗的通常做法是折取柳枝插于自家的大門上,其次是插于屋檐(福建建甌一帶,家家戶戶門前都要插柳條,據(jù)說是為了紀念五代時“全城眾母”練氏夫人保全建甌免遭屠城慘禍的大恩大德),也有插于寢室、床頭、窗戶、灶臺上的。另如江蘇、浙江、陜西、湖北、東北的某些地區(qū)還要在墳上插柳(滿族人在清明這天,通常要在墳墓上插“佛頭桿子”,以示后繼有人。也有的人將其視為搖錢樹,插柳枝就是栽搖錢樹。人們通常在清明前兩天就到柳樹趟子里挑選大拇指粗的柳樹枝條,剝?nèi)ネ馄ぃ^上系以長長的彩紙條子,遠看就像一棵小花樹,即是“佛頭桿子”)。還有將柳枝插于瓶中供于佛像神靈之前的。無錫一帶的農(nóng)民還會在門前曬場周圍、自家農(nóng)田的田埂旁插柳,俗信“清明插綠柳,稻麥長過頭”。所插柳枝通常不做任何處理,但也有例外,比如在河北萬全縣,就要將柳枝編為小圈,連環(huán)七個懸掛在房屋的角落里。山西一帶,比較普遍的做法是用面粉捏成各種造型的面塑,俗稱“寒燕兒”(也叫“子推燕”),用柳條串起來懸掛在室內(nèi)。 戴柳的方式也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有的戴在頭上,有的掛在項間,也有的佩帶在衣服上。所戴之柳或者是不做任何處理的柳枝、柳葉,或者是柳條編成的柳圈或者捋成的柳球。比如在遼寧,小孩子將嫩柳枝編成柳圈,戴在頭上,叫做“柳樹狗”。在浙江,青年男女都編柳枝戴在頭上,所謂“今世戴楊柳,下世有娘舅”。在安徽蕪湖,清明“清晨,街市叫賣楊柳,家家折一枝綠柳蘸上清水,插上門楣,婦女則結(jié)楊柳球,戴在鬢邊”。在廣西全縣,人們就將柳枝插于衣服扣子間。更為有趣的是,一些地方不僅人戴柳,動物也要戴柳。乾隆四年修《祥符縣志》就提到當?shù)厝藗儾闪Α皻w插屋檐,且佩帶焉,下逮犬貓不遺”。 為什么歷代人們會如此熱衷于在清明節(jié)插戴柳枝呢?或者換句話說,人們希望從這種行為中獲得什么呢?只要我們稍微翻閱一下相關的記載,便不難發(fā)現(xiàn)民間對插戴柳枝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解釋:1.紀年華。早在宋代,詩人趙鼎就有“寂寞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紀年華”的詩句,反映了時人的一種認識。到了清代,一些地方仍保留著這一解釋。如乾隆二十八年本《東湖縣志》就說當?shù)亍笆侨眨执鳁盍谑?,并插柳枝于戶,謂之記年華”。2.招魂續(xù)魄。如在遼寧西豐、海城等地,人們認為婦女兒童折取柳枝插于頭鬢或房檐上,是一種招魂之舉。在河南陽武,也說插柳是為介之推招魂。3.免蠆毒。在浙江浦江,插柳、戴柳叫做“驅(qū)香九娘”。在山東微山、臨沂、諸城等地,直到今天仍然有將柳條插在床頭以避蝎子、蚰蜒等蟲害的做法。當?shù)氐娜藗冞€常常用柳條(有時用松枝)在墻壁處輕輕抽打,邊打邊念念有詞:“一年一個清明節(jié),楊柳單打青幫蝎。白天不準門前過,夜里不準把人蜇?!?.驅(qū)不祥,辟瘟疫。清同治二年本《宣恩縣志》載:“清明,插柳葉于門,簪柳于首,曰辟毒疫。”湖南沅陵一帶,認為插柳葉于門,簪柳于首,可以免蠆毒,辟瘟疫。在河北張北,各家將柳條折下,懸于門前,以為可以驅(qū)除不祥。5.明目。此說由來已久,《夢粱錄》中就已經(jīng)提到寒食,“家家以柳條插于門上,名曰明眼”。在海南、廣東、河北等省的一些地區(qū),明、清、民國時期尚存此說。清道光二十九年本《遂溪縣志》就說:“清明日折柳枝懸門,并插兩鬢,曰明目?!痹谀蠈m,俗信取柳插門或戴在頭上,可令目清不盲。6.延年。我國不少地方流傳著“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在黃巢手”等諺語,而在江蘇鹽城,每屆清明,兒童就會拍手唱道:“胡不踏青,又過清明。胡不戴柳,須臾黃耇。”從這些諺語兒歌來看,人們以為清明戴柳與否,關乎人之壽夭生死,不戴則速老,乃至失去生命。7.轉(zhuǎn)生。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市的一些地方,有“清明不戴柳,死了變個老黃狗”、“清明不戴柳,死了變豬狗”等民諺,表明人們認為清明節(jié)這一天戴柳與否,與死后的轉(zhuǎn)世有莫大關系。8.下世有娘舅。浙江有諺語說:“今世戴楊柳,下世有娘舅。”9.順應節(jié)氣,迎玄鳥。在河北廣平,人們以為插柳枝于門,是要順應節(jié)氣。在灤州、樂亭,以為插柳是為了迎接玄鳥。清嘉慶十五年本《灤州志》載當?shù)亍澳信⒘?,復以面為燕,著于柳枝插戶,以迎元鳥”。元鳥,即玄鳥、燕子。 楊柳是古代詩人筆下常見的意象,柳意象系統(tǒng)由柳枝、柳絮、柳葉等組成,其自然特質(zhì)適應了古人的思維方式,因而成為古人某些特定情感的載體。曾經(jīng)有學者將古代詩詞中楊柳意象概括為如下十種:生意盎然、綠茵蕩漾的早春意象;哀婉凄切、戀戀不舍的別離意象;韶華易逝、青春不再的歲月意象;牽腸掛肚、剪理還亂的閑愁意象;魂牽夢繞、獨具一格的鄉(xiāng)愁意象;風流綺麗、刻骨銘心的愛情意象;窈窕多姿、可愛宜人的美女意象;漂泊無定、以色事人的娼妓意象;無喧無嘩、幽靜宜人的隱居意象;因風得勢、桃李成蔭的世人意象。不過,從上述民間對于插柳、戴柳原因的解釋來看,民間在清明節(jié)插柳、戴柳所涉及的意象,大約只有兩類:生意盎然的早春意象和韶華易逝的歲月意象,而這又都與人們的生命乃至“來世”的生命有關。因此,表面上看各地對插戴柳枝原因的解釋紛繁多樣,但其實質(zhì)并無多少差別。尋求永葆青春長駐、生命長久安康的力量,乃是民眾在清明節(jié)插柳、戴柳的根本動機。 然而問題在于,民眾為什么會選擇柳樹來祈求生命的力量?這大約應該主要歸因于柳樹的自然特性。一方面,楊柳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绷鴹l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這種特性令古人不禁發(fā)出“夫木槿楊柳,斷殖之更生,倒之亦生,橫之亦生,生之易者,莫過斯木”(宋周密《癸辛雜識續(xù)集》卷下)的感嘆。先民對柳樹的旺盛生命力和強大的繁殖力很羨慕、很崇拜,認為它“含精靈而寄生兮,保休體之豐衍”,并幻想通過與柳的接觸將它的繁殖力和生命力轉(zhuǎn)移到人的身上,從而使自己的生殖力、生命力得以強化。另一方面,在眾多植物中,楊柳抽絲發(fā)芽是較早的,正如曹丕所說,“四氣邁而代運兮,去冬節(jié)而涉春;彼庶卉之未動,固肇萌而先辰”。這一特點不僅使柳樹(包括柳枝、柳葉、柳絮)成為盎然生機的載體,還成為春天(蘊含生機的春天)到來之新聞消息的發(fā)布員。柳的特性使它在人們心目中成了生命的象征。無論插柳屋檐下還是門戶上,那青青的顏色確實為清明時仍然略顯蕭條的生活空間增添了幾分春意和生機;無論戴柳頸項間還是頭發(fā)上,那青青的顏色也確實讓佩戴者多了幾分活潑與生動,因而也顯得年輕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插柳、戴柳外,一些地方還吹柳笛、服柳葉。如在江蘇瓜州,清明日早晨要用清水吞下七個柳葉芽。在上海,人們用柳條將祭馀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存放到立夏日,用油煎后給小孩吃,俗信可以不疰夏。在山西沂州,做面燕兒插柳于上陰干,可治小兒泄。在北京、江蘇、山東等省也有類似習俗。而在明代宮廷中,還有清明射柳的做法。(明周賓所《識小編》載:“永樂時禁中有剪柳之戲,即射柳也?!蓖谇迕鞫宋缙陂g進行。其具體做法是:“宮人以鵓鴿貯葫蘆中,懸之柳上,彎弓射之,矢中葫蘆,鴿輒飛出,以飛之高下為勝負?!保?/span> 清明節(jié)除了插柳戴柳之外,還插戴其他種類的植物。比如天津?qū)氎嬉粠?,多插柳,戴松枝。在山西萬泉,人們戴麥苗和柏樹葉。在江蘇蘇州,人們習慣于在門上插桃樹枝。在浙江,各地小孩有頭戴柳枝花草的習俗,俗信頭戴蔥頭則聰明;戴豆花則能明目;戴柳葉有好娘舅;戴黃楊有好爹娘;戴香薺有好兄弟;戴艾葉能消災。而衢州未婚女子多頭戴柳枝和竹箬,認為這樣能嫁個好丈夫。在海南,婦女簪石榴花,認為可以避免害眼。有些地方不用柳主要是因為柳不易得,而不得不用他物來替代。比如民國二十六年本《來賓縣志》言,當?shù)厍迕魅铡罢厶抑~插門前”,注云:“例應插柳,縣境少柳,故易以桃。” 其實不管插戴的是什么,它都蘊含著是人們對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來的殷切期待。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