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人參鱉甲湯 組成:白參20克,當歸、川芎、茵陳各25克,姜黃、郁金、丹皮、赤芍、茯苓、雞內金各15克,鱉甲、土元、柴胡、青皮、白術各10克,甘草5克。 功能:活血柔肝,健脖益氣,軟堅消痞。 主治:肝硬化,以肝血瘀阻為主。 三十二、鐵枵消疹飲 組成:丹皮15克、赤芍15克、紫草6克、生地15克、防風10克、銀花藤30克、地膚子15克、全蝎6克、蟬蛻10克、僵蠶10克、白蘚皮15克; 功能:涼血祛風,清熱利濕 主治:各種濕疹(包括濕性過敏性皮炎)。 三十三、復方益母膏 組成:益母草500克、當歸120克、白芍120克、生地120克、炒川芎60克、黃芪50克、黨參50克、醋香附90克、陳皮60克、砂仁15克、紅糖500克。 功能:益氣補血,理氣止痛,活血止血,健脾調經(jīng)。 主治:月經(jīng)不調、崩漏、閉經(jīng)、痛經(jīng)、不孕癥等。 用法:先將益母草為第一份,用水9公斤煎煮3小時(將益母草煎至爛為度)。然后把當歸、白芍、生地、香附、黃芪、黨參做為第二份放在煎過益母草的水里煮沸2小時,再把砂仁放入,煎15-20分鐘后,壓榨過濾去渣,再放鍋內熬至1000毫升,最后把紅糖放人,溶化即成。早晚各服1次,每服15克、(約一湯匙)。 臨床應用:對月經(jīng)不調、閉經(jīng)、痛經(jīng)不孕癥患者,需堅持服藥三個月為一療程,以觀察療效,一般一個療程可治愈。對崩漏患者,可酌情增加眼藥劑量,每日可服3-4次,每次30-40克。如子宮出血過多,采用自擬方(固沖止血湯):黃芪30克、西洋參10克、焦白術15克、當歸10克、醋白芍15克、巴戟肉15克、山萸肉10克,黑蒲黃10克、茜草炭15克、地榆炭10克、黃芩炭10克、烏梅炭30克、丹皮炭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水煎兩次,共取汁500毫升,早晚每次250毫升溫服。待出血基本停止,水煎湯可停服,繼續(xù)服用復方益母膏,還要囑患者臥床休息,增加營養(yǎng),調理情緒。 三十四、平肝降壓湯 組成:粉丹皮15-30克、淮牛膝15-30克、嫩鉤藤(后下)15-30克、黑玄參15-30克。 功能:滋陰熄風,平肝降壓。 主治: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高血壓,中醫(yī)辨證為肝腎陰虛、肝陽偏亢、或肝腎陰虛、內熱生風者。 三十五、保元湯 組成:黃芪24克,黨參24克,麥冬30克、丹參30克,檀香10克,砂仁10克,炒酸棗仁30克,葛根24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 功能: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 主治:氣陰兩虛、心絡瘀阻證,臨床表現(xiàn)為胸悶氣短、心悸乏力、胸中刺痛、夜寐不寧、納呆食少,諸癥動則加重,舌質淡紅,舌苔白膩稍厚,脈細弱。臨床適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出現(xiàn)上述證候者。 三十六、仙人舒心湯 組成:人參10克、黃芪30克、仙靈脾15克、鹿角膠15克、肉桂6克、丹參15克、川芎15克、桃仁10克、檀香15克、三七3克; 功能:溫腎益心,宣痹通脈,止痛。 主治:老年男性冠心病、心絞痛。 三十七、益氣升降湯 組成:黃芪30克、人參10克、西洋參15克、臺黨參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枳實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玉竹30克、炙甘草6克; 功能:補益宗氣,調暢氣機。 主治:太息癥,自覺胸間憋悶,壓迫感而深吸氣,然后以呼出為快,或兼心悸、胸痛、乏力、多夢、眩暈等。 本方可治療冠心病、心肌炎等多種疾病中的太息癥,而隨著癥狀的減輕和好轉,心電圖也隨之改善。應用時,心悸怔忡加酸棗仁15克,黃連12克,丹參15克;全身乏力、動則氣短酌加黃芪、人參量;口干渴加元參、石斛各15克,知母10克;津氣兩虛加三參飲;血虛加當歸、阿膠各10克,熟地15克;失眠加酸棗仁15克,夜交藤30克;煩燥不安加知母、炒梔子、竹茹、竹葉各10克;虛熱加地骨皮15-30克;心冷背寒加桂枝10克,干姜10克;項背肩腫不舒加葛根30克;脈遲加桂枝10克、或官桂、附子各10克;脈壓差小者,炙甘草增至15-3O克。 三十八、消化復寧湯 組成:柴胡10克、枳殼12克、黃芩9克,白芍20克、蒼術15克、郁金10克、延胡索12克、山楂15克、蒲公英20克、車前草15克、竹茹10克、谷麥芽各15克。 功能:寬中理氣,調和肝膽,健脾和胃,平衡升降。 主治:膽囊炎、膽石癥、膽心綜合征、膽汁返流性胃炎等消化系病證。怔見脘脅痛脹,不思飲食,噯氣吞酸,大便干稀不一,小溲偏黃,口苦,苔薄或滑膩或質紅少苔,脈細弦等。 三十九、通痹湯 組成:羌活15克、秦艽15克、細辛3克、川芎15克、當歸20克、杜仲20克、赤芍20克、萆薢10克、木瓜10克、茯苓20克、牛膝20克、乳香10克。 功能: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所見關節(jié)腫脹、疼痛,筋脈拘急,活動不利等。 四十、清上溫下湯 組成:桑白皮20克、地骨皮20克、旱蓮草20克、女貞子20克、知母12克、黃柏6克、黃精15克、懷牛膝15克、玄參12克、仙鶴草20克、炒梔子15克、炮姜10克。 功能:清上溫下,導火歸元。 主治:反復鼻衄,久治不愈。 四十一、治偏頭痛方 組成:天麻9克,白術9克,清半夏9克,羌活9克,枸杞子30克,菊花9克,龍膽草9克,珍珠母30克,蔓荊子9克,藁本9克,白芷6克,丹參24克。 功能:滋下清上,通絡化痰,祛風止痛。 主治:偏頭痛(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癥見頭痛時發(fā),發(fā)則頭痛劇烈,痛連眉棱,或牽引目痛;或偏于一側,或滿頭皆痛,或其痛如刺,痛處不移,或頭昏沉重,胸脘痞悶,嘔惡痰涎,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弦或沉澀。 四十二、口眼歪面正湯 組成:明天麻(沖)10克、全蝎(沖)10克、炙僵蠶10克、生甘草6克、羌活10克、蔓荊子15克、大川芎15克、全當歸20克、白附子12克、防風12克、白蒺藜15克、蜈蚣二條、鉤藤12克、地龍15克。 功能:祛風活血、化痰止痙。 主治:驟然口眼歪斜或左或右,飲食言語不利,舌強不能轉動司味,淚多井流口涎,雙目閉合不全,面部作麻抽搐,苔膩或白,脈象細浮或遲或滑。 四十三、五子補腎益肝湯 組成:枸杞子30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北五味10克、車前子15克、菊花15克、菟絲子20克、桑椹子20克、韭菜子20克、山萸肉10克、山藥15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女貞子15克、補骨脂15克。 功能:滋補肝腎,益精髓,養(yǎng)氣血,強陰壯陽。 主治:陰陽俱虛、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疼痛,頭暈耳鳴,乏困無力,骨蒸潮熱,盜汗遺精,乙型肝病、病毒攜帶的保護治療等。 四十四、解毒潤燥湯 組成:黃芪15克、玉竹15克、土茯苓15克、赤白芍各10克、生甘草3克、紫草6克、紫丹參12克、木賊草10克、威靈仙10克。 功能:益氣養(yǎng)陰、解毒祛瘀、生津潤燥。 主治:干燥綜合征(中醫(yī)謂之“燥毒癥”)。其臨床指征多見口干唇燥,頻喜漱水、目澀少淚、齒浮松脆或有腮腫、關節(jié)肌肉游竄疼痛、肌膚甲錯、指端膚色蒼白或暗紅(雷諾氏綜合證)、形瘦疲乏、低熱、脈細澀等。 四十五、疏肝和營湯 組成:柴胡10克、香附10克、郁金15克、青皮10克、枳實10克、當歸12克、赤芍15克、丹參15克、川楝子10克、生甘草6克; 功能:疏肝理氣,和營散結。 主治:婦女乳腺增生病,乳房結塊,月經(jīng)前乳房脹痛,月經(jīng)后則減,并伴月經(jīng)不調等癥。 四十六、復方連術湯 組成:蒼術30克、川黃連3~5克、胡黃連10克、人中白10克、甘中黃10克、生甘草10~13克。 功能:清熱化濕,瀉火解毒,健脾護中。 主治:口疳(復發(fā)性口腔炎、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四十七、潰瘍散 組成:炙黃芪20克、烏賊骨10克、延胡索10克、炒白芍10克、煅牡蠣15克、炒白芨10克、廣木香10克、炒白術10克、五靈脂10克、炙甘草10克。 功能:健脾調中,止血活血散瘀,制酸和胃。 主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 四十八、活血軟化湯 組成:當歸10克、丹參30克、生牡蠣(先煎)30克、炒山甲6克、烏梅9克、公丁香3克、火麻仁30克、生姜皮5克。 功能:活血軟化,潤膚除屑。 主治:神經(jīng)性皮炎,慢性濕疹苔癬化,頑癬,魚鱗癬,毛發(fā)角質癥、脂溢性干性皮炎、銀屑病、扁平疣、尋常疣等頑固性皮膚病均屬于本方治療范圍,常服本方對皮膚有柔潤作用。 應用:本方適用于頑固性干燥性皮膚病如神經(jīng)性皮炎、慢性濕疹(苔癬化)、頑癬、魚鱗癬、銀屑病、干性脂溢性皮炎、扁平疣、尋常疣等。上述諸病癥病史較長,患部皮膚多以干燥、粗糙、增厚、脫屑、搔癢等為共同特點,同時根據(jù)不同皮疹在本方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募訙p:癬癥加補骨脂15克、小皂莢10克,扁平疣加生薏仁50克、牛蒡子20克、板藍根30克,尋常疣加穿破石30克,皮膚干燥厲害者加玉竹30克、北沙參15克、麥冬15克,搔癢明顯者加白蒺藜15克、白蘚皮15克。在服藥的同時可適量配合應用樂膚液、恩膚霜,蘚類皮膚病適量地選擇皮康王外用。 四十九、清眩湯 組成:荊芥6克、防風6克、羌活6克、獨活6克、柴胡6克、前胡6克、茯苓6克、川芎6克、枳殼6克、桔梗6克、薄荷6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2枚。 功能:祛風解表,清腦定眩。 主治:病毒感染所致前庭神經(jīng)元炎性眩暈。臨床上以突發(fā)性、劇烈性眩暈為特征,伴惡心、嘔吐、無耳鳴、耳聾。發(fā)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用法:上藥十二味,水煎兩次,煮沸15分鐘后取汁,兩煎共取汁300毫升,分2-3次溫服,略略取汗避風,每日一劑。 臨床應用:前庭神經(jīng)元炎性眩暈是臨床賞見病、發(fā)病,發(fā)病年齡各在20-50歲。本病發(fā)作時病人非常痛苦,可持續(xù)發(fā)作數(shù)周之久,回前臨床多采用對癥處理,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對繼發(fā)于病毒感染的前庭神經(jīng)元炎性眩暈,應用清眩湯治療,能明顯縮短病程,迅速解除患者痛苦,平均服藥3劑左右,一般不需加減。 五十、益腎生白飲 組成:淫羊藿15克、補骨脂10克、枸杞子15克、人參10克、當歸10克、黃芪20克、雞血藤30克、炮山甲15克、甘草10克。 功能:益腎健脾,補氣養(yǎng)血。 主治:虛勞(癌癥放、化療后引起白細胞減少癥、貧血等)。 五十一、消瘀接骨散 組成:花椒20克、五加皮50克、白芷50克、桂皮20克、川芎50克。 功能:溫經(jīng)通絡、行瘀止痛。 主治:各種急、慢性損傷后的局部腫脹。疼痛、活動障礙。 用法:上述藥物研成粉未,用少許飴糖或蜂蜜調成糊狀即可使用。取該藥膏適量敷于患處,外用潔凈的紗布或棉布覆蓋固定即可。每24小時更換一次,1周為1療程。 臨床應用:本方廣泛用于骨傷科的急慢性損傷。急性腰扭傷以該藥外敷后10-20分鐘即可止痛;新鮮骨折復位后外敷10分鐘止痛,1~2天即可消腫,明顯縮短骨折愈合的時間。在慢性損傷中治療髕骨軟化癥、跟痛癥、肩關節(jié)周圍炎、網(wǎng)球肘、頸椎病、腰背肌筋膜炎等有良好療效。在患處外敷的藥膏厚度不得小于1毫米,一般2-3毫米,否則局部藥物濃度不足,會影響療效。夏季長期運用時,局部可能會出現(xiàn)皮膚發(fā)紅、搔癢、丘疹等過敏反應表現(xiàn),停藥后或改用丁鍔教授另一外用藥方骨疽拔毒散外敷即可消失。在更換藥物期間,局部可予溫水擦洗,配合同部按摩療效更好。 |
|
來自: 中醫(yī)館163 > 《百病不侵一年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