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眷堂 青銅器在世界上的出現(xiàn),是人類文明的曙光。中國自夏末起到商、周以至春秋時期,被稱為中華歷史的青銅時代。在這大約1500年的歷史過程中,華夏青銅器以其獨特的文化屬性,展現(xiàn)了華夏古老文明的神秘魅力。她的燦爛輝煌,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shù)價值,代表著中國在先秦時期高超的技術(shù)與文化。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無盡的財富。
隨著戰(zhàn)國時鐵器的普遍應(yīng)用,青銅時代結(jié)束了,但青銅器作為國之重寶,代表著我國先輩的驚人智慧,代表著中華民族偉大雋永的文明內(nèi)涵,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審美價值、歷史價值以及考古意義,仍不時在歷史發(fā)展中閃爍著光輝。 時至今日,“寶鼎”等各類青銅制品或矗立于廣場,或屹立于街心。面對一件件古老的青銅器,人們總是充滿了種種神秘的寶物情結(jié)。雖因收藏門檻極高,屬于“小眾”收藏門類,可濃厚的歷史文化卻使其更具神秘色彩,越發(fā)吸引收藏者走進它,了解它,以探求圖紋背后的真實歷史。 青銅器按用途劃分為工具類、武器類、飪食器類、酒器類、水器類、樂器類、雜器類。其中最為珍貴、最有特色的是用于王朝大型祭祀、宴享活動的禮器和樂器。這些重器在祭祀中奉獻于天地鬼神,在禮樂中彰顯其“鐘鳴鼎食”,盡顯王朝氣派和威風。祭祀、宴享中的容器包括了飪食、酒器、水器等,如鼎、鬲、釜、鍋、豆、敦、缽、簋、尊、彝、鑒、盆、盤、缶、舜、匜等;樂器有鼓、磬、編鐘、鈴、鉦、鐸等。青銅重器象征著王權(quán),比如大鼎,象征著立國建邦和統(tǒng)治權(quán)力,具有王權(quán)性。 青銅器為王者之器、貴族之器,表現(xiàn)著廟堂、王權(quán)、秩序的神秘、莊嚴和威猛,表現(xiàn)著列國圖騰和吉祥意味。三星堆銅器的神秘,后母戊鼎的莊嚴,饕餮紋、夔龍紋的威猛獰厲,獸類的圖騰以及鳳鳥紋、鹿紋、搖錢樹的吉祥祈福,無不體現(xiàn)著青銅器所蘊含的獨特文化符號。這些象征形象的背后,是先人們對大自然未知力量的敬畏,是他們樸素的信仰。 大英博物館藏 以龍、鳳、羊等為圖騰的華夏歷史長河中,不論從文字學,還是圖案上,羊都留下了深刻印痕,以羊為題材的有四羊方尊、雙羊尊、羊尊、三羊壘、四羊首壘等鑄有突起羊頭的青銅禮器,更是名震天下。 羊甚至還是一種權(quán)威的象征,商代的青銅重器四羊方尊,四個栩栩如生的羊首,在猙獰的青銅器紋飾中,顯示出溫柔的一面,似乎是剛?cè)峒鏉南笳鳌?/p> 隨著農(nóng)歷羊年的到來,大家對于羊的話題越來越關(guān)心,那么博物館里關(guān)于羊的青銅器多么?讓我們一起暢游博物館里青銅羊的世界,看看各地發(fā)現(xiàn)的羊國寶都長什么樣?
一、商代晚期 吉羊至尊--四羊方尊 國家博物館館藏青銅禮器 通高58.6厘米。 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尊是古代盛酒器,也是祭祀用禮器。 是我國現(xiàn)存商周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千克。 四羊方尊被公認為中國青銅鑄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1938年湖南寧鄉(xiāng)月山鋪(今黃材鎮(zhèn)龍泉村)出土
四羊方尊
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 據(jù)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shù)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后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nèi),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 ,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 青銅器修復(fù)鑒定專家、全形拓傳承人賈文忠先生2015賀歲之作:《羊年大吉》四羊方尊青銅器全形拓.
二、商代晚期 三羊三鳥尊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 高16厘米,口徑20厘米。
三羊三鳥尊:敞口短頸,寬肩鼓腹,圈足,頸飾弦紋,肩飾云雷文,三鳥頭,腹飾獸面紋,圈足飾夔紋鏤孔。
三、商代 獸面紋羊首青銅罍 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大型青銅器之一。 通高60.5厘米,口徑40.8厘米,圈足徑35.0厘米。
罍是大型盛酒器,用于重大的祭祀和宴饗場合。此罍鑄工精致形體宏偉,腹部高浮雕獸面紋和肩部的立體羊首更添壯觀氣勢。其扁腹與高圈足具有長江流域銅罍的特征。 四、商代晚期 四羊首獸面紋罍 口徑26.5厘米,足徑26厘米,通高54厘米。 四羊首獸面紋罍:頸部三周凸弦紋,肩部四立鳥將花紋分成四組,每組為云雷紋組成的頭號相向的象鼻龍紋。肩外緣鑄四個外卷角羊頭。腹部及圈足上有四扉棱,腹部飾乳釘紋和獸面紋足上端有四個方形鏤孔和一周凸弦紋,其下為獸面紋,下端有六個小圓孔。 五、商代晚期 雙羊尊 現(xiàn)藏大英博物館。容酒器。通高45厘米。 這件雙羊尊由兩只背部相連的羊組成,羊角彎曲,羊背相連,托起尊筒,雙羊共用四角,展現(xiàn)出寫實又浪漫的藝術(shù)風格。有意思的是,羊的身上長的不是羊毛,而是鱗片。
這件類似的雙羊尊則藏于日本根津美術(shù)館,和大英博物館的雙羊尊比較,兩件羊尊的藝術(shù)風格如出一轍,只是在細節(jié)上略有不同,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雙羊尊羊角大而彎曲,頜下有勾曲形棱脊作為羊須,顯得更為雄壯威武。而日本所藏的雙羊尊,顯得更為柔美和小巧。 這兩件雙羊尊據(jù)傳均出土于中國湖南省,為商末祭祀禮器。因年代久遠,它們出土的具體情況已無從得知,但二者肯定有剪不斷的血緣關(guān)系。有人說它們是親兄弟,因為古人祭祀用禮器一般都有備份,以備不時之需,所以雙羊尊也制作了兩件;也有人說它們是父子,分別為商末同族的兩代首領(lǐng)所制。但不論它們是兄弟還是父子,現(xiàn)在都遠離故土,分別身處東西方兩個外國博物館中。
由于今年是羊年,東京根津美術(shù)館從大英博物館借來了這件寶貝,將這一對擺在一起舉辦名為“動物禮贊”的特別展。 展覽中還有許多能夠生動地展示動物的形象是如何被融入到青銅器之中的珍品,令人驚嘆不已。本次特別展將持續(xù)到2月22日。如果有機會到日本,可以往根津美術(shù)館一睹為快。 六、商代晚期 羊尊 高15.4厘米 長17.2厘米 寬7厘米。 容酒器,現(xiàn)藏于日本藤田美術(shù)館。 陜西寶雞茹家莊出土 七、商代晚期 四羊首瓿 上海博物館藏 高38.8厘米,口徑31.6厘米,底徑29.1厘米,重1.4千克。 瓿是一種盛酒器 注:瓿 bù 四羊首瓿:裝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肩上四個高浮雕羊頭,羊角彎曲,雙目進行了藝術(shù)夸張,突出而醒目。羊首是用兩次鑄造法鑄造的,先鑄成瓿的主體,在肩上相應(yīng)地留出孔道,然后在孔道上再搭陶范鑄成羊首,因此肩上某些紋飾被羊首掩蓋著。羊首兩邊各飾一獨角單足張口尾上卷的龍紋,是龍的側(cè)面形象。中間以起棱的鳳鳥為間隔。 八、商代晚期 司母辛 四足觥 河南省博物院藏 高36、長46.5厘米。安陽殷墟出土。 四足?。荷w作羊首形,小耳斜豎,卷如羊角。角后鑄龍紋一條。蓋面中部有細長扉棱,棱的一側(cè)飾夔紋,另一側(cè)飾怪獸紋。蓋下有子口,可與器合。器身扁長,牛頭鋬。流前端有小孔。前肢如馬足,外側(cè)飾龍紋,后肢如鳥足,粗壯,飾羽毛紋。流下有扉棱,通向胸部。胸前兩側(cè)飾夔龍紋。腹前飾夔龍紋,腹后飾翅膀紋。口下飾雷紋。尾端飾饕餮紋。蓋里后端和底中部均有銘三字,銘文相同。 所謂的觥籌交錯,指的就是這種用具。
九、商代晚期 鳳紋羊觥洋縣博物館藏 高19.2厘米,長21.9厘米,1983年陜西洋縣張家村出土。器作獸形,首和背作蓋,頸作流,蓋上立二龍,蓋后飾獸面紋,器腹飾鳳鳥紋,以雷紋為地。
十、商代 羊形犧尊 安徽省博物館藏 ,高25厘米,身長28.7厘米,腹深9.8厘米,重3.05公斤。 該犧尊鑄成羊形體成橢圓形,腹大中空,背上開口,口當有蓋,然蓋已失。 頭平抬,眼圓睜,雙角彎曲前伸,角飾花紋,尾作環(huán)形鋬手,頭、腹間飾有一圈龍紋圖案。整個形象,軀體肥壯,胸脯圓鼓,臀部溜圓。大腹便便,在視覺效果上,顯得特別能裝酒,容量大,足夠嗜酒者開懷暢飲的了。但它細瘦彎曲的四腿,令人有足力難支的感覺。 犧尊,是把酒器鑄成鳥獸的形狀,如鳥尊、象尊、牛尊、羊尊、龍虎尊等。犧尊在商周青銅器中非常流行,到春秋戰(zhàn)國已很少見。 1979年春,安徽省青陽縣廟前鎮(zhèn)汪家村一位農(nóng)婦在自家菜園翻地時,發(fā)現(xiàn)一座窯坑,坑內(nèi)有一批青銅文物,此犧尊便是其一,為春秋晚期南方吳越之器。此尊造型豐滿,紋飾簡樸,頗具地區(qū)特色,在同類器物中少見。 十一、商代 四羊青銅權(quán)杖頭 甘肅省博物館藏。四壩文化(約公元前1900-前1400年)。 玉門市火燒溝出土。狀如雞蛋大小的杖首上,有四個羊首,是威嚴權(quán)威的象征。 十二、商代 羊首勺 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羊首勺通長28.5厘米、勺徑9.5厘米。 1977年于陜西省清澗縣解家溝商代墓葬出土, 長形,勺體為半球狀,扁柄。柄端做成羊首形,雙目圓睜,作張口嘶鳴狀。柄面一前一后鑄圓雕立犬與行虎。犬兩耳直立,口微張,目視前方。虎長尾曳地上卷,立耳,張口作捕食狀。 古代舀水、舀湯、舀酒都用勺。勺柄有長短、寬窄之別。羊首勺出土時和酒器伴出,因此學者們推斷應(yīng)該是舀酒器,但羊首勺的勺體又比通常所見的舀酒器深,最為特別的是在長不過盈尺的勺柄上竟鑄有三種不同的動物形象。勺柄端羊頭的方向與老虎和立犬相背,給人以處亂不驚、順應(yīng)自然的印象。 這件銅勺設(shè)計精巧,做工精細,各種動物刻畫栩栩如生,具有濃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氣息。商代北方地區(qū)青銅文化與中原地區(qū)盡管相互交融、互相影響,但在兵器和用具上,北方民族保留著更多的獨立風格,除器形與中原器物截然不同外,裝飾上大量采用圓雕動物形象是北方青銅器的突出特點,這種風格的形成,當與其狩獵為主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 羊首勺造型別致,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青銅器藝術(shù)的瑰寶。中國古代在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崇拜強者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早期人們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主題。在有限的空間和特定的范圍內(nèi),用火和金屬鍛造出如此活靈活現(xiàn)的情景,且刻畫得淋漓盡致,充分顯示出三千年前商代工匠們的高超技藝,說明我們的祖先是非常熱愛生活的。 十三、羊首神龍器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羊首龍”可見彎彎的羊角、長長的羊須,是原生態(tài)羊圖騰與蛇圖騰復(fù)合生成的原始“古龍”形象,龍中有羊,龍羊一體,是“龍”“羊”聯(lián)姻成“華夏族”。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也是“羊的傳人”的歷史見證。 羊圖騰與龍圖騰一起,形成至善至美的、“龍鳳呈祥”的中華和諧文化形象。
據(jù)專家考證,古蜀和古羌族有著深厚的淵源。 羌族以羊為主神,羊神即太陽神。在古蜀文化中出土了大量與羊有關(guān)的文物,可見羊在古蜀人心中占有著十分神圣的地位,所以他們用“羊首”來塑造他們心目中的“神龍”形象??梢栽邶埳硗獠坑^賞古蜀羊角龍的碩大身形,也可以走進巨龍的腹部,通過一個貌似時空隧道的走廊,近距離感觸古蜀文明的奇異神秘,體驗夢回3000年前的古蜀金沙王國的穿越感。
十四、商代晚期 羊首曲柄短劍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通長30.2厘米 。 于1961年在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抄道溝水庫工地出土。 羊首曲柄短劍:柄端鑄羊首,雙角向后卷曲,額下有環(huán)扣,扁圓柄向一側(cè)彎,兩側(cè)及中脊飾短線紋;劍格兩側(cè)外突,劍身寬短,近長三角形。羊雙眼,鼻孔,角上原嵌綠松石,以部分脫落;整體鑄造厚重精良,裝飾考究。 十五、商代 羊角青銅獸面 四川博物館藏 高16.5厘米,重560克。 1989年江西省新淦縣大洋州鄉(xiāng)商目出土 商羊角青銅獸面:薄體面具,澆鑄成形,浮雕造型。額頂一對粗大羊角,外翻卷曲。面龐狹窄,臣字眶目,大眼圓睜,十分突出。鼻低微隆,兩翼寬闊,似見鼻孔,面無下頜。薄壁輕盈,眼實不透,不見孔洞,亦無銎管,無法系戴或固定,只能手持遮面。 羊角獸面形象多見于此墓所出青銅器物上,應(yīng)為一種圖騰崇拜標志。此器物可能是祭祀用品。 十六、西周 獸面羊首紋環(huán)耳銅罍 四川博物館藏。1989年江西省新淦縣大洋州鄉(xiāng)商目出土 1959年冬季,四川省彭縣竹瓦街的工人們修建鐵路時,發(fā)現(xiàn)一口大陶缸,陶缸內(nèi)共有青銅容器8件、兵器13件,包括銅罍、銅尊、銅戈等,總共21件,最吸引人的便是五只青銅罍。如今,它們?nèi)?/span>收藏在四川省博物館。 罍(léi),酒樽,也可用來盛水。從商代晚期出現(xiàn),流行于西周和春秋。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 《詩經(jīng)》中經(jīng)常提到罍,在《詩·周南·卷耳》中有這樣的記載:“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銅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姑且斟滿那酒罍”。 罍的鑄造時期,正是周人逐漸擺脫殷商神秘繁縟的美術(shù)傳統(tǒng),形成莊重素雅的自身風格的歷史階段。從器型上來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漸變?yōu)榘中危绮控S滿,同時通過加寬沿部和圈足,使全器達到了一個比商罍更加穩(wěn)定的造型。在紋飾方面,浮雕都比較低,沒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聳出器表的銳角巨目。
十七、西周 羊首耳渦紋罍 四川博物館藏 高68厘米,口徑24厘米,腹徑36厘米。1959年四川彭縣竹瓦街出土 羊首耳渦紋罍:覆豆形蓋,四面有立棱,立棱間凸 鑄四個四合漩渦紋。圈足形把手,子口與器身吻合。器身直口、 斜肩、鼓腹,下收接于圈足。肩飾立體盤角羊首雙耳,環(huán)列六個四合漩渦紋,頸間及腹部至圈足四面有立棱,腹下一面有羊首形 耳。通身素地,造型簡潔明快,鑄造精致。
十八、西周 弓魚伯羊尊(貘尊)[mò] 通高18.6厘米,通長30.8厘米,重3.25公斤。 1976年寶雞茹家莊魚國墓地出土。
貘酷似羊體,首微昂,吻部前伸,圓目有神,兩卷角倒豎,體態(tài)肥碩豐滿,腹身微垂,四獸形足較短,臀部有半環(huán)形卷尾。體中空,置有四角橢圓的方蓋,蓋與后背以銅環(huán)相連,蓋上有一立虎,虎頭伸向前方,雙目直視,旁若無人,似在緩步行進之中?;⒈澄⑶?,長尾拖地,全身強健,充滿活力。貘兩肩胛及后臀處飾四組夔鳳紋,夔內(nèi)卷體呈渦紋。蓋內(nèi)壁有銘文兩行八字。 表明此貘尊為魚伯為其妻井姬所做。以貘作造型的青銅酒尊鮮見,貘為我國古代一種兇猛無比、嚼鐵如泥的怪獸,史書雖有載,但早已在我國滅絕。一些熱帶國家仍有貘存在。 十九、東周 透雕雙羊交媾青銅飾件 西安市兵馬俑博物館藏 二十、春秋 三足羊首青銅鼎 安徽壽縣博物館藏 青銅炊器,通高11厘米,口徑10厘米,首尾長14厘米,重0.8公斤。 1976年在安徽壽縣一座春秋早期墓葬中出土,距今約有2600多年歷史,造型新穎別致,光潔完好無損。與一般常見的鼎截然不同,鼎作綿羊形,羊首高昂伸出器外,頸脯與鼎身連為一體,一對大卷角貼于耳畔,眼、鼻、口諸官畢現(xiàn)。整個器物從側(cè)面看來,像是一只豐滿溫順的綿羊,使人一見到就有親近感。 三足羊首鼎的小巧玲瓏,使我們看到春秋早期作品重視形制的輕松和紋飾的簡練,是一件頗具東南地方特色的成功的代表作。因此,有專家推測此鼎有可能就是當?shù)氐姆絿z存。它的發(fā)現(xiàn),使我們具體地看到了東南地區(qū)春秋時期青銅藝術(shù)的輝煌成就。
羊在我國古代與“祥”通,屬于吉祥用語,所以人們往往把羊作為吉祥的標志,用于器物之上。同時,羊也是一種財富的象征。 《詩經(jīng)·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音淳,黃毛黑嘴唇的牛)。”這是贊美周宣王中興以后,畜牧興旺的詩。 詩的意思是說,誰說你沒有羊?那三百只一群的羊不知有多少群;誰說你沒有牛?除那九十匹黑嘴唇黃牛外,不是黑嘴唇的牛也很多。有人根據(jù)這首詩推斷,“羊與牛一樣是人們擁有的財富”。所以古人以羊作器,也含有財富之意。 二十一、戰(zhàn)國中期 盤角羊頭飾 內(nèi)蒙古博物院收藏 高11厘米,長20.5厘米,銎內(nèi)徑5.8厘米。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準格爾旗玉隆泰出土。 這件盤角羊頭飾最大的特色是羊頭上的雙角盤旋彎曲接于吻部,凸現(xiàn)了盤角羊的主要特征,因此,十分逼真?zhèn)魃瘛Q蛟诓菰褡逦幕写砑槿缫?,盤角羊更是被奉為神羊。這個杖頭飾裝飾盤角羊,既是出于美觀的需要,更是出于吉祥的祝愿,是草原民族青銅飾件中不可多得的一件代表作品。 二十二、戰(zhàn)國 臥羊琴軫鑰 山西博物院 長治分水嶺7號墓出土
二十三、戰(zhàn)國中期 立式羚羊飾 內(nèi)蒙古博物院藏 二十四、戰(zhàn)國 青銅車轅飾 西安兵馬俑博物館藏 二十五、戰(zhàn)國 圓雕佇立羚羊青銅竿頭飾 西安市兵馬俑博物館藏
二十六、西漢 鎏金臥羊銅燈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通高19厘米,長23厘米 。 這件銅燈于1957年在西安市郊區(qū)出土,羊身圓渾,呈靜臥狀,長角卷曲,昂首挺胸目視前方,神態(tài)+分安詳,通體無紋樣裝飾,素面。外形是一只臥羊,素面通體鎏金。羊背部是鉚接好的蓋,把蓋翻到羊頭上就是燈盤。點上燈,就好象是一頭神羊“頂著”光明來到人間。使用時,將羊臀部處的小提紐提起并向上翻卷,羊的背部便成為了羊頭上托起的一個燈盤,然后再置油點燈。放置不用時,剩余油脂會通過燈盤一側(cè)的流口倒流回器物的空腹內(nèi),羊背折回原位,銅燈便又成為了一件精美別致的觀賞品。 把燈作成羊形,在古人的一些文獻中已有記載,大體是由于在當時的漢字中“羊”與“祥”是相通的,“吉祥”亦可作“吉羊”,因此漢朝人把燈作成羊的形狀,應(yīng)當是為了取其吉祥之意。這種燈具類型在漢代是+分流行的,目前在上海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及一些國外的博物館中均有同類型的器物收藏。
漢代又出現(xiàn)了崇尚羊的高潮。 著名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臥羊銅燈,羊兒四肢盤跪,神態(tài)安詳,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下圖)。還有更多青銅器上的羊紋,圖案裝飾意味濃郁,與饕餮、夔龍等紋飾結(jié)合在一起,閃現(xiàn)著神奇的藝術(shù)色彩。直到現(xiàn)代,羊也一直是民間藝術(shù)喜愛的題材之一,“三羊開泰”已成為現(xiàn)代人吉祥如意理念的代表之一。
二十七、西漢 臥羊銅燈 河北省博物院藏 通高18.6、長23厘米 燈作臥羊形,羊昂首,雙角卷曲,身軀渾圓,短尾。羊背和身軀分鑄,頸后置活紐,可將羊背向上翻開,平放于羊頭上作為燈盤。燈盤為橢圓形,子口,一端有小流嘴。羊腹中空,用以儲油,出土時腹腔內(nèi)殘留有含油脂成分的白色沉積物。 二十八、西漢 臥羊銅燈 玉林市博物館藏 西漢臥羊銅燈 二十九、西漢 立羊銅燈 清宮舊藏 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11.8cm,寬14.5cm。 漢代的燈主要以脂膏為燃料,一般是動物或植物的油脂。使用時將燈炷縛成束浸在油脂里點燃照明,古人稱其為“膏燭”。燈炷以剝?nèi)ヂ槠ず蟮穆榻占绰闁牐ㄒ粝玻┲瞥?,將其置于燈盤中。 三十、漢 歸義羌長銅印
1953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沙雅于什格提出土 國家博物館藏 高3.5厘米、印面每邊長2.3厘米。
漢代在西域昆侖山北麓分布有羌族,稱南山羌,它與西域其他各族都接受漢政府的統(tǒng)轄。此銅印正方形,臥羊鈕,陰刻篆文“漢歸義羌長”5字,為漢政府發(fā)給羌族首領(lǐng)的官印,其中“歸義”是漢政府給予其統(tǒng)轄的邊遠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的一種封號。 三十一、西漢 銅山羊形帶鉤 山西博物院藏 山西省朔州市開發(fā)路出土。 三十二、鎏金刻花銅羊鎮(zhèn) 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藏 高9.4厘米長15.8克重1200克 西安市紅廟坡出土 整體澆筑而成青銅表明鎏金山羊伏于臺座上,前腿一屈一伸,姿態(tài)安詳。
三十三、漢代 鎏金銅奔羊 河南博物院藏 長7厘米,高7.2厘米 河南偃師寇店出土。
漢銅奔羊題材比較少見,這只漢代鎏金銅奔羊,造型生動傳神,奔跑的神態(tài)富有動感和速感,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制作技藝。 三十四、漢代 羊型銅飾 大英博物館藏
三十五、漢代 羊首銅刀 國家博物館藏
三十六、漢代 羊首鑲嵌綠松石刀 大英博物館藏 三十七、漢代 羊紋等動物柄首青銅刀 青銅刀是當時人們使用最頻繁的工具之一,大小不一 ,形狀各異。形體較大、刀身較直者應(yīng)多用于動物的宰殺、切割等;刀身較短的可能用于日常生活及勞作,而刀身呈圓弧形的則應(yīng)是主要用于皮革加工等。形制多樣的各式青銅刀不僅數(shù)量眾多,而且刀柄部都裝飾有造型精美、樣式繁雜的紋飾,柄端有的圓雕佇立的羊或馬、鹿首等動物形象,多數(shù)則為便于佩掛的環(huán)狀及圓形或三角形鏤孔,表現(xiàn)出人們對它的一種器重與偏愛之情。
三十八、漢代 包金臥羊帶具 1979年出土于準格爾旗西溝畔漢代墓葬。 由帶飾和帶扣組合而成,一套4件,均鐵芯包金。帶飾平面呈長方形,用金片錘蹀成臥羊形高浮雕圖案,羊呈臥狀抬頭前視,羊角彎曲盤于頭上,四肢內(nèi)曲,羊身周圍有卷云紋圖案。鐵質(zhì)后背平整。帶扣呈長方形環(huán)狀,用金片錘蹀成卷云紋圖案??酆蠒r帶飾背部的鉤鈕搭入帶扣的狹長孔內(nèi),兩個羊頭相抵,整套帶飾金光燦燦,豪華顯貴無比,是迄今所見“鄂爾多斯青銅器”中絕無僅有的珍貴藝術(shù)品之一。 三十九、漢代 羊銅像 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四十、漢代 猛禽襲羊銅帶扣 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四十一、青海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純金“群羊” 四十二、羊形等青銅杖首
據(jù)民族學和考古學的研究成果可知:崇拜大自然中的生物,將它們視為圖騰,依仗它的神力保佑族群的平安,這是許多原始民族共同的習俗。而將崇拜物形象裝飾于桿頂或杖端,則是早期北方民族圖騰崇拜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一方面,它是由圖騰柱古俗衍生出的一種更適宜于游牧民族的生活習俗,代表當時社會集團中不同血源人群的崇拜物和標識物。另一方面,它又將祖先崇拜、神靈崇拜與地位、身份相結(jié)合,成為權(quán)利的象征。這類包括佇立的羚羊、臥馬、狻猊等在內(nèi)的圓雕青銅飾件,就應(yīng)該是具備神權(quán)、宗族權(quán)或地位標示功能的權(quán)杖的杖首 四十三、漢代 盤羊形青銅件 內(nèi)蒙古博物院收藏。高7.2厘米,寬5.5厘米。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征集, 這件銅鉤一端佇立一羊,尾部上卷,巧妙地做成扣環(huán),圍繞銅鉤均勻分布六羊首,造型獨特,在北方草原應(yīng)有羊肥馬壯的美好寓意。其用途可能是衣飾或帶飾。 四十四、北魏 立羊形嵌寶石金戒指
四十五、明晚期 銅鎏金臥羊筆格 看了這么璀璨的國寶,是不是意猶未盡呢?其實我們的青銅文化遠不止這些,大家都來補充吧! 聲明:本文為天眷堂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圖片轉(zhuǎn)自網(wǎng)絡(luò) 責任編輯:辣辣 |
|
來自: RK588 > 《古玩收藏、鑒寶和文物考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