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曰∶咳嗽有風(fēng)寒,有火,有勞,有痰,有肺脹。 風(fēng)寒者,主發(fā)散行痰,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之類。(戴氏曰∶風(fēng)寒者,鼻塞聲重惡寒是也。) 風(fēng)寒郁熱于肺,夜嗽者,三拗湯加知母。脈大而浮,有熱,加黃芩、生姜。 寒嗽,古方有以生姜切作薄片,焙干為末,糯米糊為丸,如芥子大,空心清米飲下三十丸。 聲啞屬寒(寒包熱也,此言感寒而嗽者),宜細辛、半夏、生姜,辛以散之。 風(fēng)入肺久嗽者,用鵝管石、雄黃、蔚金、款冬花為末,以生姜一片置舌上,以藥末拌艾,于姜上灸之,取煙入喉中愈。一方有南星、佛耳草,無蔚金(此即煙筒法,小異。) 治嗽煙筒方,用鵝管石、雄黃、款冬花、佛耳草為末,以雞子清劇紙上,卷藥末作筒,燒煙,以口銜,吸煙入喉,姜湯送下。 喘嗽遇冬則發(fā),此寒包熱也,解表熱自除。枳殼、桔梗(各一錢)、麻黃、防風(fēng)、甘草、陳皮、紫蘇、木通、黃芩(各等分)。如嚴寒,去黃芩,加杏仁五分。 感冷則嗽,膈上有痰,二陳湯加炒枳殼、黃芩、桔梗、蒼術(shù)、麻黃、木通、生姜。 火者,主降火清金化痰,黃芩、海石、栝蔞、青黛、桔梗、半夏、香附、訶子、青皮之類(戴氏曰∶有聲痰少面赤是也),蜜丸噙化。 干咳嗽者,系火郁之甚,難治,乃痰郁火,邪在肺中,用苦梗以開之,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須行倒倉法,此證不得志者有之。 有痰因火逆上者,必先治火,然亦看痰火孰急,若痰急,先治痰而后降火也。 勞者,主補陰清金,四物湯加竹瀝、姜汁。(戴氏曰∶盜汗出,兼痰多作寒熱是也。) 陰虛火動而嗽,四物合二陳,順而下之。(加炒黃柏、知母尤佳。) 陰虛喘嗽或吐紅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人參、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 好色之人,元氣虛弱,咳嗽不愈,瓊玉膏最捷。 肺虛甚者,人參膏以生姜、陳皮佐之,有痰加痰藥,此好色腎虛者有之。 久嗽、勞嗽,用貝母、知母各一兩,以巴豆同炒黃色,去巴豆,再用白礬、白芨各一兩為末,以生姜一片蘸藥,睡時噙化,藥盡嚼姜咽之。麥門冬、陳皮、阿膠珠各等分,蜜丸噙化。又方有人參、五味子。 咳嗽聲嘶啞,乃血虛受熱,用青黛、蛤粉蜜調(diào)服之。 《醫(yī)說》內(nèi)一方治痰嗽,用蚌粉新瓦上炒通紅,拌入青黛少許,以淡 水滴入麻油數(shù)點調(diào)服。 痰者,主豁痰。(戴氏曰∶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是也。) 痰嗽,用半夏、栝蔞子各五兩,貝母、桔梗各二兩,知母一兩,枳殼一兩半,為細末,生姜汁浸,蒸餅為丸服。 一方∶黃芩一兩半酒洗,白芥子去殼、滑石各五錢,貝母、南星各一兩,風(fēng)化硝二錢半,姜汁浸,蒸餅為丸,青黛為衣。 痰多喘嗽,白術(shù)、半夏、蒼術(shù)、香附、杏仁各一兩,黃芩五錢,為末,姜汗調(diào)面糊為丸服。 痰嗽因酒傷肺,栝蔞仁、杏仁俱杵如泥,黃連為末,以竹瀝入紫蘇葉煎,再入韭汁調(diào)丸服。一方用青黛、栝蔞,蜜丸噙化以救肺。 久嗽,有積痰留肺脘中如膠,氣不能升降,或挾溫與酒而作,茜根(俗名過山龍,童便浸)、僵蠶、炒海粉、栝蔞仁、蜂房、杏仁、神曲為末,姜汁、竹瀝調(diào),噙化。 痰嗽氣急,蒼術(shù)三兩,香附一兩半,蘿卜子蒸、杏仁、栝蔞仁、半夏各一兩,黃芩、茯苓各五錢,川芎三錢,丸服。 嗽而有痰,宜灸天突穴、肺 穴,以泄火熱,瀉肺氣。 食積痰嗽發(fā)熱,半夏、南星為君,栝蔞、蘿卜子為臣,青黛、海石、石 為使,姜汁浸,蒸餅丸服。 食積痰嗽,三補加二母炒為末,丸如椒核大,以竹瀝、藕汁吞之。(三補,芩、連、柏也。二母,知、貝母也。) 肺脹者,主收斂。(戴氏曰∶動則喘滿、氣急聲重者是也。) 肺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用訶子為君,佐以海粉、香附、青黛、杏仁之類。 肺脹,郁遏不得眠者,難治。 凡嗽,春是春升之氣,夏是火炎于上,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fēng)寒外束,用藥發(fā)散之后,必以半夏等藥,逐去其痰,庶不再作。 早晨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火氣流入肺中,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知母、石膏降之。午后嗽多者,屬陰虛,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先降其火。黃昏嗽多者,火氣浮乘肺,不宜用涼劑,以五味子、五倍斂而降之。 嗽而脅痛,宜以青皮疏肝氣,后以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黛、姜汁。一云∶實者,白芥子之類。 嗽而心煩不安,六一散加辰砂服。 嗽而失聲,潤肺散。 訶子肉 五倍子 五味子 黃芩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蜜丸噙化。 |
|
來自: jonnyzhe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