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科及馬蜂科的應用藥材部分為干燥蜂巢——蜂房。從藥用資源著想,飼養(yǎng)胡蜂的目的,主要是促使其建造更多、更大的蜂巢。雖然胡蜂每年可發(fā)生3代,每只雌蜂在正常情況下可繁育140~448個后代,但因在自然越冬期間的死亡率很高(人工控制情況下,死亡率竟高達80%以上),因此,飼養(yǎng)胡蜂的關鍵問題是:冬季保護雌種蜂(雄蜂冬前即全部死亡)安全渡過冬季;春季引導其早筑巢、多筑巢。9 Z) W2 |# P6 S' W9 }6 K* T% q8 K ①種蜂的冬前采收與管理:每年于9月底10月初,胡蜂開始脫離舊巢,遷移到適當場所,群集過冬,此時是收集群蜂的適宜時期。夜間趁其不活動時,用捕蟲網(wǎng)在集群的越冬處收集,養(yǎng)置在用鐵紗或木制的有充分活動余地的蜂籠中,1立方尺的蜂籠可放入300~500頭。將蜂籠用黑布遮光,放在干燥、通風、不受干擾的空室中,用來控制減少活動量,促使其提前進入冬眠狀態(tài),減少其體內(nèi)營養(yǎng)過多消耗而造成的死亡。 為避免蜂群脫巢后不易尋找,也可提前于9月中旬在原巢上采收,放入籠式箱中,利用群蜂向上習性,在籠底投放熟透的蘋果、桃和有水分的青菜為食。中午氣溫高時,在陽光下曬3~4小時,使其活動并取食,這樣雖推遲了半冬眠期,由于增補了營養(yǎng),仍能安全過冬。 ②越冬方法與溫濕度及光照的關系:胡蜂在人為控制下的越冬方法,大致可分為低溫越冬和保溫越冬兩種。4 |8 p- c% O/ i5 m& ?# k A.低溫越冬:是將胡蜂放入蜂籠(或蜂箱)內(nèi),外用厚黑紙或黑布作遮光套,掛在無鼠害和無其他天敵的通風、無干擾的空房中,或放在畜棚內(nèi)、屋檐下等氣溫接近大自然的處所,即使氣溫降至-8.5℃左右,也能安全渡過冬天,但籠內(nèi)要有足夠的空間,而且盡量保持籠內(nèi)干燥。5 ^6 j8 B: q8 e0 Z2 A& x D.保溫越冬:是將小籠外套大籠(小箱外套大箱),兩籠間用碎麥秸或棉花等保溫材料填充,并將蜂籠放于空室內(nèi)避風處越冬;或?qū)⒎浠\放在通風干燥的地窖中過冬。只要籠內(nèi)溫度能保持在4~10℃之間,即可安全過冬。保溫過冬處理不好,蜂群進入半休眠狀態(tài)慢,散蜂多,體內(nèi)消耗大,冬后死亡率高,營巢能力差。8 E6 h1 D" ^. [) p4 Q& } 胡蜂為半冬眠性昆蟲,冬眠期的動態(tài)表現(xiàn),隨氣溫高、低而改變。當氣溫降至5℃左右時則開始抱團,氣溫越低抱團越緊,氣溫稍高則抱團松散,外層會出現(xiàn)散蜂。氣溫高于7℃以上時,便開始散團。越冬后的成活率高低,主要與抱團好壞有著密切關系。+ k/ d$ i5 @2 b ③越冬期間的管理:胡蜂進入半休眠狀態(tài)(7℃左右),一般即停止取食,但要經(jīng)常檢查,如籠底無新鮮糞便排出,則不需再添食喂養(yǎng)。以后相隔10~15日進行—次抱團情況檢查,如發(fā)現(xiàn)有散蜂在團外爬動,應及時采取降溫措施,加厚遮光外套。5 {$ }( n+ z R5 t 翌年3月上旬氣溫回升到10℃以上時,越冬蜂即開始散團,在籠壁活動,此時應立即投放蘋果、糖蜜、糖拌饃等代飼料 (最好能提前培育蠅類成蟲,或喂以鮮豬肝等肉類飼料)進行人工喂養(yǎng),否則會因食料不足,消耗過大而引起大量死亡。早春氣溫變化無常,應注意保護,如不搞人工筑巢,要喂養(yǎng)到4月中旬,籠內(nèi)蜂振翅活動一段時間后,才可放蜂出籠,讓其回歸大自然筑巢。! R( m! e2 z1 A [. H ④人工輔助筑巢:人工輔助筑巢,既不影響胡蜂作為農(nóng)業(yè)害蟲的天敵發(fā)揮作用,更可避免因采巢作藥而破壞胡蜂在自然界中的種群平衡,又能達到滿足蜂房藥源、增加經(jīng)濟效益的目的。) ^* h4 K5 `. S; g W; r% r- _+ D 人工輔助筑巢是在自然條件下建筑蜂棚。蜂棚的大小視設想中采收的蜂巢多少而定,但蜂棚過小會影響胡蜂的活動習性,而造成不筑巢或中途棄巢現(xiàn)象。蜂棚可利用大型玻璃溫室、大型廠房。如準備長期營業(yè)性飼養(yǎng),可建造專用育蜂棚。蜂棚是用鐵、木做支架,鐵窗紗做圍網(wǎng),一般面積約在100平方米左右,高約2米。棚內(nèi)種植棉花、大豆、玉米等易接入昆蟲生存的作物。棚的一面留有管理人員出入的紗門。棚中要懸掛盛蜜水、水果、瓜皮等飼料的小盤,使蜂能在放入后自由活動并取食,盡快恢復越冬后的體質(zhì)。此時如遇有連續(xù)降雨天氣或暴風雨,應在棚頂加蓋遮雨物,防止傷亡。8 Q" T9 y6 J3 `4 ^/ I) N# c, u 春季氣溫恒定在13℃時,越冬胡蜂開始散團活動,即可在夜間移入大棚中,輕開籠門或箱蓋,來日胡蜂即在棚內(nèi)飛翔,熟悉生活環(huán)境。此時應盡快準備引蜂筑巢的蜂箱。蜂箱用木材做成,邊長各為15~20厘米,上、下用薄木板做蓋或底,蓋上裝有掛鉤,四周圍有窗紗,一側留有活門。為節(jié)省成本,也可用油氈剪成筒形帽狀,上裝掛鉤代替,但管理起來不如木箱方便。# T* Q" \/ A% {6 |7 h9 r' E 氣溫恒定在17℃以上時,蜂即進入尋找筑巢產(chǎn)卵的階段,應隨時觀察,見有蜂在棚頂及四周紗網(wǎng)上時飛時停時,要及時將蜂籠掛在棚頂各處,將籠開啟一半并拴牢。由于育蜂棚中僅有人工設置的蜂籠是遮光、避雨、擋風的適宜筑巢地點,蜂便很自然地飛入籠中筑巢,此時的蜂稱為后蜂(即母后之意)。只要經(jīng)過暫短的適應,即用足及口器在籠頂清理巢基。這時飼料盤中應添加糖、蜜成分,便于蜂用來建造牢固的巢柄。巢柄建成,便連續(xù)建造第一個巢室。巢室是將口器啃嚼后的朽木及紙張等糊狀纖維物質(zhì),銜回籠中,粘連在巢柄上,再經(jīng)修砌而成。因此,在掛巢籠的同時,也要在蜂棚內(nèi)放上些腐朽木材,棚壁紗網(wǎng)上掛些廢紙條(以糊窗的綿紙或草紙最好),以備蜂取用。 第一個巢室建好后,后蜂便在巢室近底部側壁上產(chǎn)下1粒帶有短柄的蜂卵。在卵孵化之前,后蜂會很快在位于巢柄下第一巢室的側面,按圓周狀陸續(xù)一個接一個地建造巢室,邊建邊產(chǎn)卵,并經(jīng)常將頭鉆入巢室內(nèi),探測卵的發(fā)育情況,直到卵粒依次孵出幼蟲。后蜂除不斷建巢、產(chǎn)卵外,尚需擔負外出覓食飼育幼蜂的任務。隨著巢體不斷擴大,幼蜂不斷增加,后蜂的工作量也在加大,此時要特別注意飼料的供應。第一代幼蟲經(jīng)蛹期羽化為成蟲后,擴大蜂巢面積及增加巢室的工作則由它們(均為雌蜂)承擔,原來的那只后蜂僅負有產(chǎn)卵的責任。此時的蜂巢上已有了很多的卵、幼蟲及蜂蛹,成蜂便會因戀巢而不會再棄巢飛離。如蜂棚中的飼育幼蜂的天然飼料不足,可將棚的向陽一面的窗紗上半部掀開,使成蜂出棚覓食。 經(jīng)過約5個月的飼養(yǎng)管理后,蜂籠(箱)中的巢型一般可達到直徑10厘米以上,成蜂百余只。天氣漸冷,雌蜂停止產(chǎn)卵,蜂巢室內(nèi)的蛹將羽化完時,即可將籠門關閉,防止成蜂離巢,并將蜂籠收回。利用夜間蜂群安靜時,將蜂籠倒放,待蜂群爬向上方離開蜂巢時,便可摘取蜂房,去除尚未羽化的殘蛹,掛在通風干燥、無蟲、無鼠處晾干,備作藥用。; g# y+ c9 K1 F2 A% l7 h+ t 蜂群旺盛時,還可提取蜂毒,其藥用價值更為昂貴?,F(xiàn)在國際市場上共有21種胡蜂蜂毒供出售,1987年平均每毫克 36美元,1992年則上升到平均每毫克52美元,5年內(nèi)價格上漲50%。2 f) ]/ t+ d: }; H1 Z, ~ 蜂毒為什么如此昂貴?原因有二,其一是物以稀為貴,每只胡蜂體內(nèi)所含蜂毒很少,據(jù)計算每提取1克蜂毒,至少要從1萬~2萬只蜂體中才可得到;其二是胡蜂(包括馬蜂)在自然界中種類很多,現(xiàn)知約有500多種,而所取蜂毒必須是同一種蜂的毒液放在一起,絕不能混淆,也就是說取1克蜂毒所需的蜂類必須是同一種類,否則會產(chǎn)生不良后果。自野外采取蜂毒,一二萬頭絕非少數(shù),捉來實屬不易,而且要有研究蜂類的專門人才,對采到的每只蜂進行鑒定后方可分類取毒。7 K" Q$ y4 K# ^ O( E7 n 國外目前的取毒方法是“殺雞取蛋”法,即將采來的蜂類進行鑒定后,將蜂體解剖,摘出毒囊,再從毒囊中將毒液提取出來,蜂因身體損傷而死亡,因此,1只蜂只能取毒1次。同時自野外采來的蜂體,常因遇敵自衛(wèi)時已將體內(nèi)的部分毒液排出,即使殺蜂取毒,獲量也較少,質(zhì)地也差。這樣的采蜂取毒法,勢必使自然界中的蜂量明顯減少,造成生態(tài)失調(diào)。因上述種種原因,蜂毒貴如金,也就可以理解了。 為滿足蜂毒藥源的供應及保證其質(zhì)量,養(yǎng)蜂取毒是最佳途徑之一,但又必須有良好的飼養(yǎng)設備及先進的取毒方法。 目前,我國的科學工作者在多年研究胡蜂基礎知識的條件下,經(jīng)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不斷深入探索,已掌握了一套提取蜂毒的技術,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而且自行設計的胡蜂取毒儀獲國家專利。 ⑤蜂毒的提?。禾崛》涠拘铚蕚淙缦略O備器材:胡蜂蜂毒提取儀;用來保存蜂毒的低溫冰柜;蜂毒脫水、去雜、提純、干固用的冷凍離心機及冷凍干燥機;液氮瓶;以毫克計量產(chǎn)品的十萬分之一的精密天秤。 取毒,首先要有絕對熟練的養(yǎng)蜂技術,并十分了解蜂類的生物學習性,將胡蜂的生活規(guī)律置于人為控制之下,方可進行正常的取毒工作。其工作程序如下:先將飼養(yǎng)在蜂棚內(nèi)蜂籠中的蜂群給予足夠的高營養(yǎng)飼料,增強體質(zhì),不但可減少取毒過程中的死亡率,且所排毒汁濃,產(chǎn)量、質(zhì)量高。在取毒的前夜,將飼養(yǎng)籠的門關閉,黎明后蜂則不能出籠活動。取毒前先將蜂籠(或箱)提到工作室,進行籠壁及蜂群消毒。將要取毒的蜂體自飼養(yǎng)籠中移入特制的玻璃容器內(nèi),將玻皿倒置扣在取毒儀上,使蜂體直接接觸取毒儀上層,然后開動取毒儀,蜂會自動伸出蜇針蜇刺,將毒排在玻皿中,隨即關閉取毒儀,再將排過毒的蜂體移回飼養(yǎng)籠中,添加飼料喂養(yǎng),使其盡早恢復因受刺激而消耗的體質(zhì)。& w* R; u6 [) B; o 將蜂籠用黑色物體圍嚴,放回蜂棚原處(此點應特別注意,否則蜂不再認巢),并于晚間開啟籠門,使其少受干擾,第二天即很習慣地出籠活動。在蜂生活的最適宜季節(jié),一般相隔 3~4天即可取毒1次。操作取毒儀和取毒時,可由兩人進行,每日可完成千只蜂的取毒程序。已經(jīng)取出的原蜂毒,常會因操作過程中不慎,而落入灰塵等不潔物,可將原毒經(jīng)稀釋后用離心機除去雜質(zhì),將純液置于冷凍干燥機內(nèi),冷卻后即成固體狀蜂毒。然后按重量要求,經(jīng)稱重后分裝在經(jīng)洗凈消毒、干燥的有色小玻璃瓶等容器內(nèi),密閉封口。各小瓶上要貼好用不掉色墨水書寫的注明蜂種、采毒日期、重量、采毒人姓名、產(chǎn)地等宇樣的標簽,放入大容器中,瓶口向上,排列整齊,置于低溫冰柜中保存。 |
|
來自: mend168 > 《農(nóng)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