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細拍故宮,不僅僅是因為沈陽故宮是沈陽的一塊瑰寶,更因為沈陽故宮有著古老的文化,還有沈陽故宮是一個建筑結(jié)構(gòu)精美保存完好的歷史建筑群。金秋十月,這樣格外晴朗空氣穿透性非常好的天氣,我早早地來到故宮門前,忽然天空盤旋著一架直升飛機,我用相機拉近了與天空的距離,很羨慕在飛機上航拍的攝影人。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xiàn)存的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也是世界僅存的滿族風格的宮殿建筑群。沈陽故宮位于沈陽市內(nèi),始建于公元1624—1625年,最終形成于公元1783年前后,經(jīng)過長達150余年的建造、維修、改建和陸續(xù)增建,形成了如今所見到的規(guī)模。它占地面積六萬余平房米。共包括宮殿齋閣建筑100余座,400余間。
沈陽故宮是清王朝的奠基地,1625年,努爾哈赤將“后金”地方政權的首都由遼陽遷至沈陽,并于此營造宮殿。1636年,皇太極在此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沈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在清朝入關前定都沈陽的宮殿。清順治帝于公元1644年進關并遷都北京,沈陽故宮便成為陪都宮殿和皇帝謁陵的盛京行宮。
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朝皇帝宮11次來沈祭祖謁陵,對其先祖宮殿多次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使這座塞外宮殿愈發(fā)完整并最終形成了今天沈陽故宮,成為東路、中路和西路三個部分組合而成的宮殿建筑群。
東路、中路和西路是三條近乎于平行的南北向軸線控制下的三個部分。三個部分功能性質(zhì)明確,形成各自相對獨立而又有部分橫向溝通的整體關系。
清王朝的統(tǒng)治者來自中國的滿族,所以這座為其所用的皇家宮殿的建造意圖,很多地方有著它自己濃郁的民族文化特點。沈陽故宮的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形成的一組宮殿群圍合而成,原先并無圍墻,而是一個梯形城市廣場。位于中軸線北端的大政殿為主體建筑。其南面的東西兩側(cè)依“八”字形排列著十座皆為歇山頂周圍廊的“亭”式宮殿,成為“十王亭”或“八旗亭”。
沈陽故宮的中路是沿中軸線按“前朝后寢”的格局所形成的,具有滿族民居風格的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等。
沈陽故宮西路是乾隆年間增建的,以文化娛樂功能為主體的一組建筑。由嘉蔭堂、戲臺、文溯閣等組成的三進院落。
沈陽故宮東路和中路的早期建筑,散發(fā)著濃郁的滿族傳統(tǒng)建筑文化建筑的芳香。例如東路宮殿群的“八字布局”形式,體現(xiàn)著受游牧民族生活與軍事習慣影響而形成的軍營帷帳的固定形式;中路的后宮部分則采用了具有滿族居住特點的高臺四合院形式。
沈陽故宮的滿族風格還體現(xiàn)在很多建筑的屋頂,都是滿族民居唯一運用的硬山起脊式,并配以不同于皇上慣用的“滿堂金”琉璃屋頂,而是采用了滿蒙民族獨特的“黃琉璃綠剪邊”的瓦飾。
因滿族生活與祭祀活動需要而形成的滿族風格的“口袋房”、“萬字炕”等室內(nèi)的形式。還有“大月臺”、“索倫桿”等室外空間特點。沈陽故宮的構(gòu)件和裝飾同樣表現(xiàn)出濃郁的滿族文化味道和宗教色彩,如大政殿前柱上兇猛、粗獷的盤龍,以及大清門、崇政殿等色彩濃郁的琉璃墀頭和脊飾等。
西路和中路東西所建筑則體現(xiàn)了漢族建筑文化的特點,它與早期體現(xiàn)滿族文化特點的建筑協(xié)調(diào)地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現(xiàn)在沈陽故宮的總體面貌。這種文化上的傳承與融和,正是由新賓到沈陽再走向北京的過程中,由滿文化向漢文化發(fā)展遞進關系的顯現(xiàn)。這種關系明顯地固化在沈陽故宮的建筑群中。
沈陽故宮是一座特色鮮明的建筑群,它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宮城結(jié)合的緊密關系,雖然分期形成,但總體空間構(gòu)造別致,建筑布局和環(huán)境完整融洽,具有滿族特點的營造方式與裝飾藝術,使得不同凡響的沈陽故宮具有既有文物價值又有藝術觀賞魅力。沈陽故宮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4A景區(qū)。
沈陽故宮的開放時間:8:30——17:00(16:15停止售票)。清晨的沈陽故宮門前很安靜,只有寥寥的行人匆匆而過,眼前熟悉的沈陽故宮在晨光中莊嚴而壯麗地展示著風采。
沈陽故宮的正門(俗稱午門),也叫“大清門”。始建于天命十年,為盛京皇宮中皇太極續(xù)修的早期建筑之一。原稱大門、正門,1936年定宮殿門時稱為“大清門”?!按笄彘T”滿文譯音“代青杜卡”(代青為“大清”杜卡為“門”)。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與通常的建筑大門有所區(qū)別的是,沈陽故宮是用一座房子來作為宮殿的大門顯得很特別。門作為門面,是建筑中重要的主成部分,在古建筑中,同樣也是等級制度的直觀體現(xiàn)。這座“大清門”是五間硬山頂?shù)奈萦钍酱箝T,中間三間為門,南北都設有臺階,兩梢間有檻墻木窗,皇家的大門明顯異于常人。大清門雖然只是出入宮殿的通道,但作為皇宮的門面裝飾也力求華麗美觀。
大清門上的“沈陽故宮”是郭沫若的手筆題字。“大清門”的傳說:正統(tǒng)的說法是清朝的國號為“清”,宮殿的門又叫國門,所以叫“大清門”。還有個傳說:這座宮門在建成以后并沒有名稱,只是叫做“大門”。后來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以后,聽說明朝北京皇城的正門叫做“大明門”,為了針鋒相對,克其鋒芒,就把這座大門命名為“大清門”。
資料:
1、沈陽故宮這座舉世聞名的清代皇家宮殿,經(jīng)歷了后金天命末間、天聰至清崇德年間、清中期乾隆朝三個歷史時期,形成了積累式宮殿群。這三個不同時期營建的宮、亭、殿、閣、齋、樓等建筑,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宮廷政治環(huán)境、文化內(nèi)涵和建筑藝術形式。
沈陽故宮東路早期建筑開創(chuàng)性地顯現(xiàn)出努爾哈赤執(zhí)政期的政體和少數(shù)民族特色;中路以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臺上五宮”為中軸線修建而成。體現(xiàn)了清初時期滿族政權迅速走向封建化的特點;中路兩側(cè)的東、西所和西路建筑,以及中路前部的太廟建筑,反映了乾隆時期修繕先祖宮殿、完善宮殿功能的官式做法??傮w看來沈陽故宮各時期的宮殿建筑既融合了諸多民族的建筑風格及文化特色,同時又保留著滿族建筑的獨特形式,形成了區(qū)別于北京故宮的龐大的宮殿建筑群。
2、沈陽故宮的大政殿、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一批主體建筑,屋頂滿鋪黃琉璃瓦,鑲上對比強烈、色彩翠綠的綠琉璃瓦剪邊,這與北京故宮“滿堂黃”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有學者認為這一獨特的建筑形式,與滿族早期的游獵習俗及長期生活在北方的森林、綠色草原有著直接的淵源,是對綠色的眷戀不忘。同時顯出一種樸素中又不失主權之威。
從建筑角度講,剪邊做法是唐朝之后逐漸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