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里的風俗“廿三糖瓜兒粘”臘月二十三,也是傳統(tǒng)中的“小年”,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其祭灶風俗流傳已久。舊時人們的家中都設(shè)有“灶王爺”神位,這尊神被人們稱之為“司命菩薩”,據(jù)說是玉皇大帝派來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的。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都要返回天庭向玉帝匯報這一年來,這一家的善行與惡行,人們在這一天就要舉行“送灶”儀式,向設(shè)在灶壁神龕上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讓他老人家甜甜嘴,能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以避免玉帝降罪!到了除夕,灶王爺就返回人間繼續(xù)保佑這一家老小平安。由于地域差異,習俗上也略有不同,各個地方的貢品上花樣百出,有的民間地區(qū)還會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 “廿四掃房日”俗話說“除舊迎新”,這就得首先進行大掃除,讓居室煥然一新了。每年的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到除夕期間是傳統(tǒng)的“掃塵日”,也叫“迎春日”。前一天送走灶神后,臘月二十四則開始進行年終大掃除,拂蛛網(wǎng),疏暗溝,清潔器具,拆洗褥簾,灑掃庭院都必不可少,因為“臘月不掃塵,來年招邪神”。雖說節(jié)日共慶,但南北說法各異。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但都只為除舊布新。 這“掃塵”的來歷也是有故事的。相傳從前有個邪神喜歡在玉帝面前搬弄是非,把人間描述得丑陋不堪。由于玉帝會根據(jù)凡人的善惡賜福降罪,在聽到人間這樣不堪的事情后,久而久之就對人間產(chǎn)生了厭惡。一次邪神又挑起事端,說人間想謀反天庭,玉帝大怒,命人速查,對于涉事者,就將罪行書于其屋檐下,并讓蜘蛛張網(wǎng)遮掩以做記號。玉帝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前往人間,凡是看到有做了記號的人家就予以滿門抄斬。灶神發(fā)現(xiàn)邪神的陰謀后,想了一個法子: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至除夕灶神會留在天庭,若這期間人們沒有掃去塵埃,撣去蛛網(wǎng)的話,除夕之夜灶神就不進屋。于是家家戶戶在這期間就清掃屋子以迎接灶神,因此王靈官也沒有在人間找到任何證據(jù),人們平安快樂地過了年,“掃塵”的習俗也保留至今。 “廿五做豆腐”這一習俗在中國的一些地方仍有保留。舊時民間還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jié)”、“趕亂歲”等活動。 玉帝于每年的臘月二十五親自下界查看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于是人們謹言慎行,籌辦“接玉帝”儀式,以取得玉帝歡心,降福來年。 “照田蠶”指的是人們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于田野,以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yù)示來年豐收。 “廿六燉大肉”這一天人們開始準備年貨了,煙酒糖果,雞鴨魚肉,鞭炮燈籠一樣都不能少?!澳耆狻毕笳魃顥l件寬裕,而吃的類型上主要講究吃紅燒肉,因其能代表來年的紅火富足。嘴饞的娃娃些在這天是不是準備開懷暢吃了!。南方還有吃臘肉香腸的習慣,熏香的臘肉切片裝盤,娃娃們又掉了一長串哈喇子。 “廿七殺公雞”“殺雞趕集”就是這一天的頭等大事了。不過這“殺雞”也是有講究的,由于傳統(tǒng)觀念中,“父系社會”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所以“雞”一定要是又大又紅的公雞,以代表著雄壯威武;并且由于公雞本身毛色亮麗,氣勢不凡,作為新年的“犧牲品”也顯得隆重氣派了。 除了殺雞外,上街趕集采購“年貨”也是必不可少的:春聯(lián),鞭炮,燈籠等都是慶祝春節(jié)的必備品。但一定別忘了,還有孩子們的新年禮物哦,玩具頭飾新衣都是可以的! “廿八把面發(fā)”購置好了大魚大肉,面食也要著手準備了。人們習慣在這一天和好面,以備蒸饅頭。這個習俗在中國得北方保留得比較好,因為北方人愛吃面食,各種花樣的面食在每家每戶的新年餐桌上是絕對少不了的。而南方人偏愛湯圓,有的家里還自制醪糟,客人來時煮一碗醪糟湯圓,味道實在好極了! 吃的準備完善,就要開始裝飾屋子了——貼窗花,春聯(lián),年畫??梢院屯尥抟黄饎邮?,在制作的過程中順便讓他們學習一些春聯(lián)的吉祥對子,了解“?!弊值惯^來張貼的含義等,寓教于樂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剪紙”藝術(shù)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大國粹,而傳統(tǒng)“窗花”的最終成果就是來自于剪紙藝術(shù)!根據(jù)中國生肖年的不同,可剪成對應(yīng)的生肖吉祥物,與傳統(tǒng)花式結(jié)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窗花了! 貼春聯(lián)的習俗則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到五代的后蜀君主孟昶因愛好文學而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lián)之濫觴。而“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是中國歷史記載中的第一幅“春聯(lián)”。后以紅紙代替桃木,簡潔方便。于是,春節(jié)貼對聯(lián)的習俗也沿襲下來,表達人們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年畫”在古時候也叫做“門神畫”,以“寓意吉祥”的形象出現(xiàn)在春節(jié)期間的各家各戶。中國早期的年畫都帶有“驅(qū)兇避邪、祈福迎祥”的深刻寓意,以“尉遲恭、秦叔寶”最為著名。其應(yīng)用范圍多見于農(nóng)村,因而很多年畫的藝術(shù)家都深藏民間。年畫的圖案內(nèi)容多為表現(xiàn)樸實的美好生活,如“春牛圖、合家歡、歲朝圖”等,輪廓清晰,色彩鮮明,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廿九蒸饅頭”臘月二十九,即除夕的前一天,也叫做“小除夕”,人們往來拜訪以“別歲”并置“天香”于戶外。老北京人對過年可是有講究的,由于中國漢字的“蒸”“炒”等字諧音不吉利的“爭”“吵”,所以春節(jié)期間忌做這類炊事,北京人一般在年前就蒸好了夠全家吃一個星期的饅頭了。除此之外,還可以蒸花卷、棗泥方圃等。南方喜歡炸酥肉,燒湯備用。每每大人在旁邊炸的時候,娃娃們都已經(jīng)偷吃好多了。 “卅晚上熬一宿”三十晚上,即傳說中的“除夕之夜”。吃完熱騰騰的餃子和花樣百出的年夜飯,爆竹聲已經(jīng)陸續(xù)響起來了。這個時候的娃娃們最帶勁兒,早就把準備好的“沖天炮”“彪老鼠”“電光鐵絲煙花”鋪了一地,噼噼啪啪,響聲驟起,火光四射。這天晚上人們通常熬通宵到天亮,稱為“守歲”,至于它的來歷,給孩子們講講關(guān)于怪獸“年”的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哦!當然,娃娃們還會收到來自父母長輩的“壓歲錢”,表示健康成長,吉祥安康。 —— 責任編輯:獨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