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乘免費(fèi)小巴直達(dá)菩薩頂后門,從上往下參觀,省了不少力氣。上山途中在小巴中看到滿山經(jīng)幡。仿佛到了西藏。 下車后,先居高臨下拍四周美景。 菩薩頂坐落在海拔1800米的中臺龍頭之上,左為青龍山(即東臺),右為白虎山(即西臺),北臺葉斗峰為靠山。北魏太和五年,篤信佛教的魏孝文帝駕幸于此,一眼就看準(zhǔn)了這處天造地設(shè)的靈山寶地,便下令環(huán)匝建十二院。因靈鷲峰為文殊住處,文 殊常在峰巔化現(xiàn)(稱為化現(xiàn)臺),故峰巔所建寺院名為文殊真容院,成為北魏王朝在五臺山最早的皇家道場,且“歲時香火,遣官敬修”。到唐朝時,五臺山高僧法云再修,并塑文殊真容像,諸帝每年敕送該寺許多寶物,又成了唐朝的鎮(zhèn)國道場。至宋朝,太宗、真宗、仁宗三代皇帝對菩薩頂尤為禮遇,太宗敕送該寺金泥書一藏,造金銅文殊,令每歲度僧人。真宗敕建重閣13間,賜額奉真閣,遂使該寺成了五臺山諸寺之首。因此,日本成尋一行八僧來華學(xué)法,神宗即批準(zhǔn)入住該寺。其后,自詡為“文殊眷屬”的宰相張商英,曾于元礻右三年一年中三上真容院,禮拜大圣真容,將自塑泥像安放殿中,使菩薩頂達(dá)到了空前的隆盛。明永樂九年,菩薩頂改建為大文殊寺,成化、萬歷年間再行擴(kuò)建,成為五臺山的一處顯赫的大剎。 清朝,是菩薩頂?shù)臉O盛時期,大清的幾代皇帝“興黃教而安邊”,對菩薩頂寵遇極隆,菩薩頂迎來了一次歷史性的大變革,最終由一座歷史悠久的漢傳佛教寺廟,變成了黃教的領(lǐng)袖寺廟。當(dāng)時的開國君主清世祖于順治十六年,詔阿王老藏至菩薩頂總理番漢事務(wù),使菩薩頂成了漢藏佛教的首府??滴醵辏迨プ骐贩獍⑼趵喜貫椤扒鍥隼先恕?,為便于皇帝朝臺和蒙古王公瞻仰(融洽民族關(guān)系),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又敕令在菩薩頂前后門設(shè)立永鎮(zhèn)派兵守衛(wèi)。后又敕帑金令老藏丹貝和老藏丹巴,按皇家宮室形制對菩薩頂大加修繕。據(jù)說,這一次修建,大殿全部用黃琉璃瓦覆頂,前至山門,中經(jīng)牌樓,直到后院,重樓杰閣,曲徑相連,共有33院(0.5公里多長),直通到慈福寺??滴跞吣辏プ嬗蛛贩饫喜氐ぐ蜑椤扒逍薅U師”,提督五臺山番漢大喇嘛,并賜銀印、提督印、斬殺劍,并令山西全省向菩薩頂進(jìn)供錢糧??滴跛氖哪?,又將五臺山的羅目侯寺、壽寧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剛窟、善財洞、普庵寺、臺麓寺、涌泉寺10座青廟改為黃廟,由菩薩頂直接管轄。其間,康熙五次朝臺,乾隆六度巡山,兩位皇帝又多在菩薩頂住宿,拈香禮佛,作詩題匾,恩賜經(jīng)像金銀,給這座寺廟留下了多處珍貴的印跡。乾隆時,不僅重葺了寺字,還在菩薩頂側(cè)構(gòu)建了行宮。清帝對菩薩 頂種種優(yōu)厚的禮遇(這在中國佛教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后的),使這座皇家寺院在五臺山成為至高無上的尊貴象征。而黃教的興盛,又給這座寺廟涂上了濃重的藏傳佛教色彩,最終形成五臺山的一處藏、漢、蒙、滿、王各民族僧人理想的修習(xí)之所,被人們譽(yù)為漢地的“布達(dá)拉宮”。 寺院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分山下,山上兩部分。山下建有佛字影壁,牌樓,108級石階,東塔,西塔等。山上為寺院主體,中軸線上五進(jìn)院落,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文殊堂,藏經(jīng)樓。東西兩院為禪堂、僧舍、碑亭等。整個建筑都為清代遺構(gòu)。其形制、手法及雕刻、裝繪都為皇宮式樣,所以菩薩頂?shù)目袋c(diǎn)就在它的喇嘛文化和皇家道場。 我們走的是后門,所以參觀順序由后開始。后院外立一塊菩薩頂?shù)暮喗檎f明。順臺階上平臺,有一個售票處,正中有一扇門。 門楣上匾額是“菩薩頂”。 一進(jìn)門,是一個福字影壁,許多人爭相摸一下。 繞過影壁往前走,左手邊有一個小門。“煙霞藏梵寺,鐘磬出松蘿”。 里面的小院名大鍋院。 該院古樸靜寂,大體上保持著原有的舊貌。院子打掃得很干凈,但院中所鋪的石板卻是歷朝歷代的古人腳踩過的古物,雖不如新鋪的路面美觀,但卻讓人易生懷古之幽情。 五觀堂是僧人們的食堂,意思是僧人用餐之前進(jìn)行五個方面的思考,一做盡世間一切善事、二除去世間一切惡事、三普渡眾生、慈悲為懷、四想想糧食的來之不易,五看看你有沒有資格吃這碗飯?!拔逵^堂”意味著“用齋”亦是一門修行的重要課題。 房檐下有一個云板。云板中間的字為“南無吉祥王菩薩摩訶薩”,右邊為文殊菩薩心咒“嗡阿日阿巴雜那的”,左邊為功德主“香港錦勝集團(tuán)莊金洲敬獻(xiàn)”。佛教中的云板是在早課或是中午飯前擊打的,起到召集眾人的作用。一般心中默頌“南無吉祥王(菩)薩,薩薩薩薩......”。擊打時前7下是很分明的,菩字擊打不發(fā)聲,或輕聲。連續(xù)的薩字的聲音逐漸降低。這樣敲三遍,再敲六下收尾,第二三聲緊連,四五聲隔開。 南面是廚房,里面放置著全山聞名的四口大鍋,號稱五臺山十景之一“菩薩銅鍋”。靠東的鍋臺上安著一銅一鐵兩口鍋,鐵鍋靠里,銅鍋靠外??课髦话仓?口銅鍋,最大。這口最大的銅鍋鑄于明萬歷三十九年(公元1601年),直徑2米,高1.06米;那口較小的銅鍋鑄于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直徑為l.70米,高l米。原來這里放著四口銅鍋,除了最大的那口銅鍋是明代鑄造,其余三口銅鍋均是清代遺物。這些鍋是過去菩薩頂在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臘月舉辦佛事活動時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鍋,直徑即近二米。據(jù)說,有一個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銅鍋爬不出來,最后還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來的。 院子里還有全院唯一一只只吞銅錢不吞香火的塔香爐,游客紛紛向香爐扔錢。這是某企業(yè)捐贈的。 青蛙造型的下水口。 在石階旁有一排僧舍,僧舍的建筑是明清時代保存下來的。在僧舍建筑上平鋪了兩層木椽,上層為方形、下層為圓形,它們邊上各繪有一副圖案。方形木椽的圖案為“卍”,據(jù)說這個圖案是釋迦牟尼佛與生俱來的,太子降生時有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其中一相為胸前長有“萬”字標(biāo)記,這一相又被我們稱為“吉祥海云相”,所以這也就是佛教的標(biāo)志、佛祖的標(biāo)志,原來是沒有發(fā)音的,直到武則天時期才正式命名為“萬”。“萬”字標(biāo)記最初出現(xiàn)于印度、波斯等國,后被佛教采用,作用“吉祥”的標(biāo)志,是為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橫豎表示佛力向四方無限延伸、無盡的展現(xiàn)、無休無止地救濟(jì)十方無量眾生。 四塊琉璃八條龍,因為皇帝是九五之尊,只有皇宮才能用九條龍裝飾,做為皇廟就只能用八條了。菩薩頂是藏傳佛教寺院,紅黃兩色正是他們的象征。 經(jīng)過大乘門。藏傳佛教也是屬于大乘佛教的,“乘”是運(yùn)載工具,將我們從生死之此岸渡到解脫生死之彼岸。在佛教中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比較狹隘,最高果位只可以修行到羅漢,大乘佛教比較廣泛,最高果位可以修行到佛,所以現(xiàn)在大部分人信的都是大乘佛教。 菩薩頂最高的一進(jìn)大殿----大文殊殿。大殿前方里有一座石牌坊,上書“五臺圣境”,為康熙御筆,并刻有“康熙之寶”印章。這四個字筆力雄健,灑脫大方,又出自皇帝之手,該牌坊自然就成了菩薩頂?shù)囊患鍖殹?/p> 牌坊南面的是大雄寶殿的背面。有楹聯(lián)三副。 “花雨繽紛 雙樹枝頭聯(lián)貝葉 香云繚繞曇花影里放金光” “念處正勤 三十七品為其行 慈悲喜拾四無量心運(yùn)其心” “佛駕遙臨 百萬神靈皆擁護(hù) 法門宏開三千世界總光明” 匾額:“妙現(xiàn)真容”。相傳,這座菩薩頂最大的殿堂,在唐時由高僧法云(雁門人,趙氏子)和尚重建,是他在殿中首塑了真容文殊像,留下了一個神妙離奇的故事傳說。 故事說,這法云原本是大華嚴(yán)寺中的一個笨和尚,他12歲出家,整整當(dāng)了20年和尚,連幾句簡單的經(jīng)文都不知道,人們后來就干脆叫他“?!保ü室卜Q牛云)。法云為此非常著急,到處尋找文殊菩薩。一次,當(dāng)他走到東臺時,見到一位老人懷里抱著一 團(tuán)雪打坐,法云就急急上前問道:“文殊在什么地方?”老人說:“你問這有什么用?”法云說:“我生和笨,求他開示。”老人說:“這與你的前生有關(guān),你還是不要找他了?!狈ㄔ坡犃诉@話,真是痛苦級了,便不顧一切地向北臺走去,冷不丁被卷來的一股風(fēng)雪撲倒在地。朦朧中,法王眼前又出現(xiàn)了那位老人,只見老人對他說:“你還是找文殊嗎?”法云說:“我就是死也要見見文殊?!崩先苏f:“既然如此,我就告訴你吧,因為你前生過貧貪心,故你已經(jīng)入了牛類,你過來,我給你看看?!崩先苏f著,就拿出一個如意鉤來,然后從法云的口中探入,勾出他的心臟來,法云看了,果真是紫黑一團(tuán)牛心。老人便把他的心肝五臟一件件勾出,然后就在天海中清洗了,又揪一朵白云擦干凈,然后再一件件給他安放進(jìn)去。法云在恍惚之間,一覺醒來,眼前不見了老人,原來自己是在一個夢中。只是頓時覺得心里異常明亮,從此讀經(jīng),竟是一目十行,很快成了五臺山的一位高僧。 法云后來到菩薩頂當(dāng)了住持,景云二年(711),他將大文殊殿拆葺得煥然生彩,只缺殿中的文殊塑像。這時,有一塑師安生應(yīng)召而來,他按照自己心目中想像的文殊形象,先后塑了七次,卻是“七塑七裂”。安生便問法云文殊是何形象,法云只是默然 不答。那天晚上,法云便叫安生隨他進(jìn)殿,在大殿正中焚香誦經(jīng)。過了一會兒,安生便見藍(lán)色燈花中顯出了文殊真容,便急忙照著塑制起來,這燈花中的文殊顯了72次,安生每有所疑,便回頭觀看(有的故事則說,文殊在空中現(xiàn)出真容,安生照著塑 )。安生塑好文殊后,覺得容光煥發(fā),端麗無比,簡直像真的一樣,一時心中感動,便跪在像前說:“我愿劫劫常常為文殊弟子?!卑采f完,竟溘然跪化,隨愿而去。法云、安生塑的這尊文殊、就是五臺山獨(dú)一無二的真容文殊,故大殿也叫真容文殊殿。又過了100多年,日本圓仁至此瞻禮,見騎獅真容文殊端麗無比,身上還披著一領(lǐng)御賜架裟,說是每顯靈瑞。 正面是大文殊殿,石碑和大殿之間有一座塔香爐。塔香爐六面開門是指六道,六道輪回的六道,不同的道需走不同的門,香客上香就應(yīng)走“人”門,哪里是“人”門呢?就是正對大殿的那個門。 大文殊殿,面闊三楹,單檐廡殿頂,殿頂覆蓋琉璃黃瓦,琉璃黃瓦歷經(jīng)寒署數(shù)百年,色澤依然如新。殿脊正中置金碧輝煌的鎏金銅座,兩端置鴟吻。 四條戧脊上,前有龍、鳳、獅、海馬、天馬、牙魚、行什等七件飾物。這種規(guī)格,過去只有皇宮專用,該殿頂較皇宮略降一格,只用了單檐。檐下斗棋密致,檐角高翹。出檐斗棋施以彩繪,12塊隔扇上均雕刻著團(tuán)龍圖案,體現(xiàn)了清代建筑的風(fēng)格。 基座為石砌束腰須彌座,并圍以1米高的漢白玉欄桿。前面留有供人上下的臺階。 中間斜坡為御道,鋪著雕有團(tuán)龍的漢白玉。 文殊殿還有滴水大殿之稱。過去,文殊殿有一塊檐瓦,無論春夏秋,也無論陰晴雨,總是往下滴水。時間長了,文殊殿前的丹陛石上面成了蜂窩狀。相傳文殊菩薩常住在這里,為顯其靈驗,故而“智水長流,永掃愚昧?!庇紊秸呙康酱?,以手接之洗面的,以嘴接之洗心的,或排隊或圍觀,常呈熱鬧非凡之景象。有人說,這是建筑上的一種巧妙設(shè)計。過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儲水層,儲水層下又有防漏設(shè)施。每當(dāng)雨天,雨水透過琉璃瓦孔而存于儲水層內(nèi)。在陰天或晴天時,儲水層中的水便慢慢地從檐瓦滴下。但是,問題是:這儲水層有多大容量,以保證從春滴到夏從夏滴到秋,不緊不慢,老是那么往下滴呢? 以后,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時,不知保護(hù)殿頂存水的奧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實在可惜。傳說當(dāng)年毛澤東在五臺山,大師就用這個景點(diǎn)“滴水穿石”隱喻毛澤東(澤字含水)必勝蔣介石(有石字)。 兩邊楹聯(lián):“兩千年香火斷斷續(xù)續(xù) 又是晨鐘悠揚(yáng) 晚磬清徹 香煙繚繞 勝幅翩躚”“五百里道場風(fēng)風(fēng)雨雨 依然日出東臺月掛西峰花發(fā)南山雪霽北巔”。不僅寫出了佛教圣地五臺山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經(jīng)坎坎坷坷,但又欣逢盛世而佛運(yùn)順暢的歡愉,又巧妙地贊美了五座臺頂瑰麗迷人的自然景觀,堪稱是一副對仗精巧、蘊(yùn)藉精深的好對聯(lián)。 殿內(nèi)佛壇正中為文殊菩薩,左側(cè)為觀音菩薩,右側(cè)為普賢菩薩,合稱“三大士”。這一陳置格局,是唐代宗李豫欽定的。三像腰肢纖細(xì),蓄思含情,中尊文殊似有所思又不露痕跡,略有動感又不失莊重,展現(xiàn)出一種高妙的思索,透射出一種復(fù)雜的內(nèi)在情感,表達(dá)了入世菩薩牽掛眾生的崇高情懷。文殊菩薩是密教 的奠基人,又是般若智慧的化身,很為藏地人民崇奉。西藏傳說,黃教祖師宗喀巴,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原來的三尊銅像,是明代雕塑藝術(shù)的代表作品,可惜早已被毀。后為康熙皇帝贈送,現(xiàn)在這三尊像系1985年重塑的,顯示了較高的雕塑技藝。還有一盞現(xiàn)代吸頂燈。 殿內(nèi)懸掛著乾隆皇帝御匾一塊,上書“人天尊勝”四個大字,意即該殿在人趣和天趣中均為地位尊貴的勝境。東西兩側(cè)佛壇上則供十八羅漢塑像。兩壁還有無數(shù)小佛龕裝滿器物。殿內(nèi)還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畫12幅,畫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質(zhì)天然顏料工筆畫成,是藏畫中的珍品。 文殊殿西配殿為金剛殿,面闊三間,懸山頂,前出廊,頂蓋黃色琉璃瓦,正脊中間置鎏金銅法輪,標(biāo)準(zhǔn)藏式風(fēng)格。門廊兩邊置有轉(zhuǎn)經(jīng)筒,共六個。楹聯(lián):“演揚(yáng)清靜甚深妙法 傳承密部金剛上師”。 金剛殿里中間供四臂文殊銅像,文殊左右分別是抱著明妃的大威德金剛和勝樂金剛。 大威德旁邊那個小小的銅像是藏傳佛教前譯寧瑪派大圓滿祖師布瑪莫札。 右邊背后插著小旗的是藏傳佛教中最具神威的智慧護(hù)法神格薩爾王。 文殊殿東配殿為祖師殿,建筑結(jié)構(gòu)同金剛殿一樣,門前也立著六個轉(zhuǎn)經(jīng)筒。楹聯(lián):“祖燈登明 香云花開世眼 師德永佑 碧嶺青峰覺迷心”。 殿里的祖師不再是達(dá)摩,而是藏傳佛教的祖師蓮花生大士,五臺山唯一一座蓮師像,在蓮師像的心口還有一尊伏藏品的小小蓮師。 蓮師背板上還有各種喇嘛教尊者 敏珠林寺敏令德欽尊者 榮仁多吉尊者(蓮師大弟子貝若扎那的轉(zhuǎn)世、同時也是敏珠林寺的住持、魯木饒寺的創(chuàng)建人)。 蓮師右側(cè)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巴喀大師(中間),和虹化大成就者白瑪鄧燈尊者(榮仁多吉尊者的上師)(右側(cè)). 蓮師右側(cè)不認(rèn)識 文殊殿前面是大雄寶殿,院里立有兩株參天的古松樹。 還立有三個皇帝康熙、乾隆、嘉慶的三通碑。一齊把一個古剎鋪陳得深幽雅謐。這種景象,不由叫人生發(fā)出一種思古之幽情。昔日“真容院”的氣息似乎已被千余年的山風(fēng)蕩去,代之而來的卻是帝王深宮一般的豪華。首先是那位癡心不泯的“癡道人”順治(順治自號“癡道人”),他一心吵鬧著要來五臺山出家,一眼就把菩薩頂當(dāng)作了他理想的棲身之所,曾派遣阿王老藏到菩薩頂總理番漢事務(wù),實則是為他來五臺山當(dāng)和尚作準(zhǔn)備??傻筋^來只能帶著他永久的夢幻靜靜地躺在河北孝陵。這是一段頗使人傷感的歷史。此后,由他的母親孝莊文皇后教導(dǎo)成人的康熙,卻成了中國帝王中的一位盛世明君,他對用長城抵御外侮嗤之以鼻,卻能理智地善待佛教,使菩薩頂成了他用于邊防安寧的一個重要樞紐。接下來的乾隆皇帝,好佛而繩武先祖,就在菩薩頂?shù)牡钤褐?,多次舉辦祈愿大法會,還把陪他的三世章嘉拉到自己身旁,兩人同坐一個寶座,其尊崇黃教和喇嘛可見一斑。因此在他的手上,菩薩頂和五臺山的黃教達(dá)到了空前的興盛。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嘉慶,據(jù)說是一個勤儉節(jié)約的皇帝,但在朝臺時整整準(zhǔn)備了一年,修葺了五臺山的寺廟和道路,也著意風(fēng)光了那么一回。他在菩薩頂禮拜了真容文殊,還賞賜了該寺三千金,可在以后,就給清帝朝臺劃上了一個不聲不響的句號。一個寺廟,數(shù)通石碑,就把大清朝的歷史顯現(xiàn)得如此真切。 只有嘉慶碑帽上有一濕腳印,常年不干。傳說,嘉慶里的碑高于其他兩通碑,文珠菩薩看到這個碑欺祖,就踩了一腳,把碑踩矮了一些,從此,碑上就留有這個腳印。 另外的一個版本是:茅蓬山莊是1970年林彪炸毀五郎廟為自己在五臺山修建的一處別墅。修好后的茅蓬山莊成為多年的軍事禁區(qū)。寺廟的舊址為北宋的太平興國寺。因楊五郎曾在此處出家,后人改此寺為五郎廟。據(jù)說當(dāng)年林將軍下令炸毀五郎廟后,文殊菩薩顯靈菩薩頂。臨走時在石碑上留下了這個警示性的腳印。這個腳印是潮濕的,遇到下雨會自動擴(kuò)大,晴天就是圖中這樣。這個腳印出現(xiàn)的那一天開始,三年后的同一天,林彪墜機(jī)身亡!也許只是巧合,但是警示語是這樣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p> 佛殿面開三間,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三彩琉璃瓦蓋頂,前置重檐抱廈,勾欄圍繞,朱漆彩繪,立在石砌束腰須彌座上,彰顯雍容華貴。門前對聯(lián):“靈鷲鷲靈靈鷲靈,真容容真真容真”,將靈鷲峰和真容院巧妙嵌入,頗耐人尋味。另有兩副楹聯(lián):“大雄大悟大聖主 無垢無染無如著”和“通云達(dá)妙離幻即真 開權(quán)顯實隨極應(yīng)化”。 四條戧脊上僅五件飾物,比大文殊殿少兩個,大雄寶殿的等級竟然比大文殊殿低。 殿內(nèi)設(shè)置和塑像藏風(fēng)濃厚,掛滿彩色幡帷,梁架上懸掛著“心印毗曇”的乾隆御匾一塊。“毗曇”,全稱阿毗曇摩,意譯對法、勝法、無比法,指佛教經(jīng)、律、論三藏中的論藏,是佛教高僧大德對佛經(jīng)的理解和闡釋。殿中幡幔高懸、經(jīng)案、鼓磬、法器羅列有序,洋溢著濃重的藏傳佛教色彩,紅衣整肅的喇嘛們就在這里舉行重大的佛事活動。 殿內(nèi)供三方佛,正中供釋迦牟尼佛,結(jié)跏跌坐,智慧印。其左右分立迦葉、阿難兩位大弟子。右供阿彌陀佛,左供藥師佛。前塑宗喀巴大師像和他的兩個弟子賈曹杰和克主杰。佛臺之下,兩側(cè)塑韋馱將軍和密跡金剛。 大雄寶殿東配殿為“帶箭文殊殿”。相傳昔日康熙皇帝從北臺歸來,路過澡浴池見婦女們池邊洗衣,卻有一和尚池內(nèi)裸浴,甚為不雅,康熙拔箭怒射,和尚帶箭逃去,最后在菩薩頂發(fā)現(xiàn)了帶箭文殊,方大悟系文殊幻像與民同樂,最后敕封該殿為“帶箭文殊殿”。殿內(nèi)有彩塑的文殊騎獅像,結(jié)跏跌坐,結(jié)說法印,雙肩有肩花。身上披著經(jīng)幡,也看不到有洞,畢竟傳說不能當(dāng)真。殿右墻繪金剛手菩薩,左墻繪綠度母,傳說綠度母是觀音的眼淚所化。 大雄寶殿西配殿為“怖畏金剛殿”??上]開門。據(jù)介紹:殿內(nèi)分別是頭戴骷髏瓔珞,為觀音化身的法王金剛,大自在天化身的六臂大黑王金剛,文殊菩薩化身的大威德金剛;還有原為印度女神、佛教收為大功德天的吉祥天母以及“白鼠護(hù)法”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這幾尊密宗塑像面目猙獰,徒刑古怪,韻味獨(dú)特。其共同的特點(diǎn)是以威猛的形象教化眾生。其中的大威德為格魯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五臺山高僧能海入藏,就學(xué)得了大威德全套密法。這尊大威德文殊法相,9頭、2角、34臂、16足(均具有象征意義,如9頭代表大乘九部經(jīng),2角象征二諦等),呈牛首人身(又稱牛頭明王),腳踩人獸,為文殊降魔示現(xiàn)的教令輪身,展示了大憤怒大勝利的英勇氣概。至于它呈示的雙身相,即中二手抱明妃羅浪雜娃,也有種種解釋,有一種是說男的代表方法,女的代表智慧,表示陰陽和合,圓滿具足,智慧雙成,理智不二。總之,藏密塑像種種局部形象的展示,都賦予了深刻的佛教象征含義,但也并不是說形象本身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許多藏密塑像造型夸張,面目怪誕,具有豐富的藝術(shù)想像力和神秘的韻味,鑄造得也十分精致,是我國民族文化中一枝豐艷的奇葩。。 大雄寶殿兩側(cè)分別是經(jīng)堂和客堂。 在大雄寶殿院中,東、西兩側(cè)還有禪院,東禪院,從前是扎薩克大喇嘛的住處,過去叫方丈院,分前后兩個小院,中間由過廳相邊接。 在通往后院的過廳里立著一通漢白玉四棱絞龍碑,碑身四面分別以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著乾隆57年他第六次朝臺時所書的一首“六度重茲到五臺,默符天地數(shù)中該。不期再至卻常住,既曰言歸底幻來。大士如如據(jù)蓮座,金容永永鎮(zhèn)華垓。梵宗儒理本無二,七字因緣詎辯才”的《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七言律詩。 在后院中建有一四角亭,亭內(nèi)也有漢白玉四棱絞龍碑一通。此碑立于乾隆51年,碑文所刻的是乾隆皇帝第五次朝臺寫的一首《至靈鷲峰文殊寺即事成句》的七言律詩。 詩文是:“開塔曾聞演法華,梵經(jīng)宣教率章嘉。臺稱以五崇標(biāo)頂,乘列維三普度車。索繆抒誠陟云棧,霏微示喜舞天花。曼殊師利壽無量,寶號貞符我國家?!?/p> 這首詩是乾隆皇帝第五次上五臺山時,章嘉國師和乾隆皇帝這兩位“福田施主會聚圣地,在文殊像前舉行偉大的最后回向發(fā)愿活動。象征著章嘉國師和大皇帝二位福田施主如同一雙日月,以政教事業(yè)的光輝照耀著眾生利樂的道路”。第二句“梵經(jīng)宣教率章嘉”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月初二,章嘉國師率眾喇嘛誦經(jīng)迎駕?!蚌⑹鞠参杼旎ā笔侨鲁醵?,乾隆皇帝到靈鷲峰瞻禮文殊寶像時,適值瑞雪,僧俗人等咸謂天花飛舞,文殊示喜?!奥鈳熇麎蹮o量”之中的曼殊師利是指文殊,而曼殊諧音“滿珠”,乾隆皇帝也應(yīng)懷柔西藏,西藏當(dāng)?shù)刈鸱Q他為曼殊師利大皇帝。竺蘭寶號與我朝國號相符,用征億萬年無量福祚也。 字體圓潤流暢,結(jié)構(gòu)豐滿雄健,是很珍貴的藝術(shù)珍品。據(jù)載,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薩項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 刻寫“大悲咒”的影壁。 西禪院,過去是皇帝行宮院,菩薩頂在清代是五臺山備受皇家青睞的第一寺院??滴酢⑶≡啻卧谖鞫U院住宿。民間傳說,康熙尋父到五臺山后,住宿于菩薩頂,騎馬閑逛,在臺懷街遇一民家美女梅枝,便略施小計使其成為野妃,梅枝為康熙生了一個兒子叫鐵蛋,鐵蛋長到17歲時,梅枝帶他到紫禁城找父親,但康熙為保全圣面,授鐵蛋斬殺劍一柄、提督金印一枚、黑虎刑鞭兩根、半副鑾駕十八對,以壯其威,并敕旨山西108縣向其納貢。鐵蛋從此便以皇子身份,把寺廟主要建筑上覆蓋了黃色琉璃瓦,建成了皇宮形。少年得志的鐵蛋權(quán)大勢威無所不為,惹起民憤,康熙得知后,收回其特權(quán),罰其面壁十年,結(jié)果不到一年,鐵蛋就在憂郁中死去?,F(xiàn)在西禪院住的是寺院現(xiàn)任住持章樣摩蘭。 天王殿左右有對稱的鐘樓鼓樓, 兩側(cè)還有“般若門”和“解脫門”兩道門。按正常順序一般從般若門進(jìn)解脫門出,走進(jìn)般若門就是打開了聰明智慧之門; 走出解脫門,便是把一切塵世間的煩惱都丟下。 天王殿,三開間,長10米,寬6米,單檐歇山頂,黃琉璃瓦蓋頂。前后面檐墻裝板壁,正脊中置銅制蓮花寶瓶,屋脊兩端置鴟吻。天王殿門前掛著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山門靄浮,三千覺樹托金蓮”;下聯(lián)為“鷲峰云封,百八臺階浸銀漢”。意喻靈鷲峰頂?shù)钠兴_頂靄浮云封,高聳人云,所有在這兒修持的人如同坐在金蓮上被祥云托上天庭可成正果。 殿內(nèi)正面供彌勒佛。 面青色,穿甲胄,持寶劍者,叫毗琉璃,為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讓眾生增長善根。 面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者,名多羅吒,為東方持國天王?!俺謬币鉃榇缺?,護(hù)佑眾生,手持琵琶表示要用音樂感化眾生,使其信佛守法,最好能皈依佛門; 穿甲胄,手纏一龍者,叫毗留搏叉,為西方廣目天王?!皬V目”之意是能用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hù)持眾生。他是群龍領(lǐng)袖(故持龍或赤索),對那些不信佛或?qū)Ψ鹩戌栉垩孕械娜?,用索捉來,使其改邪歸正,或最好能皈依佛門;面黃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寶幡),左手握銀鼠者,叫毗沙門,為北方多聞天王?!岸嗦劇敝杆5旅勊姆?。持寶傘,握銀鼠表示用以制服群魔,保護(hù)眾生財富。 “四大天王”在古印度時均真有其人。傳入我國后,完全被漢化并賦予了中國寓意,即:南天王職風(fēng),東天王職調(diào),北天王職雨,西天王職順,合起來為“風(fēng)調(diào)雨順”,暗示為五谷豐登。 傳說原先的四大天王被魯智深損壞了,當(dāng)年魯智深三拳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之后,來到該寺出家,但他仍貪戀酒肉。一次在臺懷喝得爛醉之后,搖搖晃晃回來,竟把四大天王砸了個粉碎,又大鬧僧堂……”。 走出天王殿就是山門,兩者相距很近。 在山門里看天王殿,可看見頭頂上的匾額:“佛光普照”,也可看見天王殿兩邊的側(cè)門。 山門內(nèi)一側(cè)有一個巨大的轉(zhuǎn)經(jīng)筒。 菩薩頂?shù)纳介T為三券洞式,上置“敕建真容院”匾額。 屋脊上是西藏廟宇的標(biāo)志“雙鹿聽經(jīng)”。雙鹿和法輪。輪是南傳、漢傳、藏傳佛教共通象徵物,表義佛法;輪心表戒,軸表慧,外圈表定。雙鹿不是普通的鹿,而是某種特殊的鹿(羚羊?獐?猄?)。傳說這種動物對聲音癡迷,獵人吹笛它們就會安定不動束手就擒。佛教使用這標(biāo)志不是寓意“呆”,而是寓意對修學(xué)佛法的專注。 山門外階下左右各有一個藏式覆缽式白塔。 殿前臺階中間有漢白玉階陛,雕刻的圖案是“九龍吸水”。九龍翻滾,浪花飛濺,堪為石雕之精品。 兩邊樹起兩根高高的幡桿。還有一座金色的佛塔。 石階平臺處有一座四柱三門七檐的高大彩繪木牌樓。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即公元1694年所立。中間的牌匾上有康熙皇帝手書的四個大字“靈峰勝境”。雕龍刻風(fēng)的“靈峰勝境”牌匾真跡,上面有康熙皇帝的御用大印,奇就奇在"峰"字下面少了一橫,這一橫呀,原來有幾個版本。 版本一:傳說康熙題字的時候喝了酒,少許有些醉意,寫的時候沒留神就漏寫了那么一筆。問題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誰敢那么大膽說他寫錯字??苫实蹖懙淖钟譀]人敢隨便加一筆。后來當(dāng)?shù)匾粋€道臺想了個辦法,在制作匾額的時候干脆將錯就錯說皇上故意少寫一筆,意思是留戀忘返。這道臺拿現(xiàn)在來說是百分之一百的執(zhí)行型干部,挺會來事。 版本二:康熙來到五臺山,尋找生父順治皇帝,遇到一高僧,上前詢問法號,高僧沒有言語,在地上寫了八加一個X,康熙很是納悶,為何高僧是此法號,走出好遠(yuǎn),頓時大悟,原來八叉,合在一起便是一個"父"字。后悔莫及,就這樣康熙皇帝與父親順治,從此無緣再見,在此處寫下這"云峰圣境"四個字,峰少一筆,預(yù)示自己遺憾終身。 版本三:傳說康熙認(rèn)為就算用靈峰二字,也表達(dá)不出眼前的勝境來,所以就故意少寫一橫。 版本四:據(jù)說康熙是運(yùn)用書法的“缺書”手法,來表達(dá)自已的心情。書寫“峰”字少一橫,這一橫代表煩惱。登高望遠(yuǎn),讓人就會感受到忘卻塵世一切煩惱,身心無比清凈。 人們說,五個臺頂?shù)纳矫}就是逶迤盤旋的五條龍,菩薩頂坐落的中臺這條龍地位最尊,清朝重修后的菩薩頂活像一條躍躍欲飛的黃龍,那天王殿的兩個窗戶是龍眼,兩座喇嘛白塔是龍耳,兩根幡桿是龍角,木牌樓和108級石階是龍嘴和龍舌。 還有東邊這尊沒有舌頭的獅子。故事說:過去真容院和靈鷲寺僧人共在靈鷲寺齋堂吃齋。一天早上,齋事僧掀開鍋一看,剛剛做好滿滿的一鍋粥少了半鍋,以后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齋事僧一邊刷鍋一邊思考,忽然發(fā)現(xiàn)鍋臺上有獸蹄的爪印。第二天早晨天不亮他煮好滿鍋粥后,便藏在門背后等待動靜。不一會兒,有兩頭獅子突然躥進(jìn)門來,然后跳上鍋臺,拱去鍋蓋“騰騰騰”地就吃起來,事后,大家便商議在煮好的粥飯中放上幾把快刀。第三天,那兩頭獅子再次跳上鍋臺,其中一只伸入鍋中只吃一口,便猛地嚎叫起來,接著相繼奪門而出跑掉了。幾個和尚一看,但見滴滴鮮血落下一地,他們順著血跡上了菩薩頂,卻見一只獅子大張著嘴,卻是滿口流血,口中的舌頭早被鍋中的利刀割去了。于是,就鷲寺為了防止菩薩頂獅子再偷吃粥,便在菩薩頂?shù)纳介T外建了一道大照壁,至此偷吃粥的事再也沒有發(fā)生。 若在這“人天相接處”向下俯望,但見殿宇鱗次櫛比,周圍群山逶迤,綠樹青松簇簇,一幅宏大美麗的佛國圖畫就在眼前,那一種美妙的色彩旋流,際天極地的高華氣韻,使人心旌搖蕩。難怪陳毅曾作詩云: 本不游五臺,迂道時日緊。 至今有余歡,曾踏菩薩頂。 這是黛螺頂。 這是臺懷鎮(zhèn)。 108級臺階,代表世上108種煩惱,沿路走過,便是將108種煩惱踩在腳下了。 山門的佛字影壁,也摸一摸,沾沾佛氣,小人退散。這也前面說的防獅子偷食的影壁。 佛字最后一筆最下方打了補(bǔ)丁,稱為“佛腳”,有句老話“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釋迦牟尼說過“人人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我們大家來五臺山是為了尋找最初的佛性,就在這里結(jié)個佛緣,摸摸佛腳吧。 下一站大顯通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