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女孩晚歸,在家等待的父親酒后大發(fā)雷霆,打了女兒,不料卻導致女兒身亡——前幾天發(fā)生在南京的這起家庭悲劇令人唏噓。這位單身父親曾感嘆不知道如何教育有些叛逆的女兒,事發(fā)后則是追悔莫及,怨自己下手太重。他的感嘆和后悔卻提醒我們思考:當孩子身上出現(xiàn)問題,我們該怎么辦?我們會不會與叛逆期的孩子溝通? 粗暴教育 解決不了問題 據媒體報道,失手打死女兒的鄭某平常對女兒很用心,但女兒卻從初一開始就不想上學了,放學后經常去網吧,很晚才回家。事發(fā)當天,也正是女兒晚歸才引起沖突。鄭某表示,以前也曾打過女兒,主要是覺得女兒有點叛逆。 父母失手打死孩子,雖然只是個別現(xiàn)象,但家庭教育不成功,卻不少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家長或多或少都會遭遇到各種問題和煩惱。是潤物細無聲地指出孩子的不足、給予必要的指導,還是火冒三丈、將孩子一頓暴打了事?這是智慧家長和暴力家長的區(qū)別。 從根本上說,暴力除了對孩子起到暫時的威嚇作用之外,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不僅如此,暴力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效應。除了身體的傷害,暴力也可能會破壞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密感情,導致親子關系惡化。 家長使用暴力的破壞性還在于對孩子心靈的傷害,乃至性格的扭曲。在父母的打罵之下,孩子可能會變得缺乏自信和充滿挫折感,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有的孩子甚至變得對所有的批評刀槍不入,那可真是兩敗俱傷。尤其是對那些性格較為外向的孩子,采取暴力手段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還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還會讓孩子學會以暴制暴。比如,由于父母的壞榜樣,有的孩子在獨立面對自己和同伴的沖突時,頭腦中的第一反應就是“先下手為強”,模仿大人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 “問題孩子”背后 往往有“問題父母” 孩子為何沉迷網絡游戲?為何打架、逃學、離家出走?當家長們紛紛抱怨孩子的行為讓人頭痛時,曾經成功幫教1000多名問題青少年的廣州志愿者趙廣軍卻說,孩子“變壞”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在“問題孩子”的背后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 “父母不關心、不理解我?!焙芏嗪⒆佣枷蜈w廣軍這樣抱怨。趙廣軍說,不少孩子和父母之間隔著一道墻,彼此不敞開心扉說話,關系漸行漸遠。這時,一旦這些孩子發(fā)現(xiàn)在網絡游戲中能找到寄托,就會像抓住救命稻草,越陷越深。 華東師范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孫新蘭曾說過,教育孩子,你要貼近他們的心,你要了解他們的心聲。臨床上看,很多有適應障礙的孩子最后都逃避到電腦網絡里。家長們應該問問自己:他們?yōu)槭裁匆骐娔X?他們不逃進父母的懷抱里去尋求關愛,而是逃到電腦里尋求放松,為什么? 最大的原因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缺乏理解。在孩子看來,父母的懷抱里沒有愛,只有說教和逼迫:逼迫他們去做家長認為應該做的事。他們自己的意愿得不到尊重,因而沒有自發(fā)的動力去做他們應該做的事。 除了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還有一類“暴力”父母是緣于自己本身的一種糟糕精神狀態(tài),繼而將自己的內心壓力和負擔施加到孩子身上。所以,很多父母在心情好的時候會寵愛孩子,親個沒完,而心情不好時,又對孩子置之不理,甚至把孩子踹到一邊。 另外,有些施暴的父母心理上自我價值低,只有孩子服從了自己的強硬意志,表示了順從,這些父母才會感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感覺自己充滿了力量。 有這種粗暴傾向的父母要先管理好自己,再來管理孩子,把自己糟糕的狀態(tài)轉嫁到孩子身上,是無能的表現(xiàn)。 還需要提醒的是,在家庭教育中,更重要的不是宣泄憤怒而是克制情緒。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家長是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的。所以,當家長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時,最好換一個地方,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后,再來管教孩子。許多在情緒失控時痛打或痛罵了孩子的家長,在事后或多或少都會有內疚與自責感,甚至強烈地懷疑自己能否做一個稱職的家長。因此,情緒控制力差的家長,不妨多做自我反省,努力做一個不強權的家長,和孩子友好溝通。這也許很難,但為了孩子,值得去努力。 學會與 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在孩子年齡漸漸長大,特別是進入初中前后,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越來越不好管了。這是因為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希望擺脫成人的監(jiān)護和束縛,反對把他看作小孩。當他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自我表現(xiàn)欲望受到妨礙時,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和行為。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后,稍微處理不當,就會引起孩子反感,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孩子誤入歧途。 那么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溝通?首先要把自己從權威的角色上放下來。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勛表示,孩子十歲前,父母扮演的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角色,是孩子強有力的后盾,給孩子安全感很重要。孩子十二歲青春期來了以后,這樣就不行了,孩子十五歲后如果還表現(xiàn)出無所不能,什么都懂,孩子都要聽我的,就極其糟糕。與孩子溝通,首先要把自己從權威的角色上放下來,應該說:“用無知的方式更容易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p> 心理專家建議,在緩解親子沖突、改進親子關系方面,家長應做到: 變管制為尊重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獲得成人的某些權力,如獨立自主權、隱私權,發(fā)言權等。家長要把這種心理需求看成是正常的心理需要,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盡量少管制孩子,要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決定權。家長的角色應從指導者變?yōu)檩o助者。 變命令為商量 專制型的家長喜歡命令孩子,以自己的意愿作為行動的方向。但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懼于你的威懾,對這種帶有強制性的命令開始陽奉陰違,或公開反抗。與孩子商量是對孩子的尊重,如果換成商量的方式,用溫和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就可以緩和親子沖突,會有建設性的良好親子關系。 從臺前到幕后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前面,領著孩子走;孩子長大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身后,跟隨著孩子,看著孩子走,只需關鍵的時候扶一把。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習慣于在前臺,“指揮”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大了,應該把自己移到幕后,讓孩子上臺主演生活。這個讓位很重要,給孩子讓出了成長的心理空間,自主的權利、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賦予了孩子責任。如果不這樣讓位,孩子要么就長不大,要么為了自身成長的需要,用叛逆、對立來表示抗議。 放下架子學做朋友 青春期的孩子有時說話可能很“沖”,無緣無故和你對抗,這也是孩子成長階段的特征。所以家長要學會包容孩子,放下架子,放下家長意識。和孩子做朋友,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和孩子交流。如果一時做不到,轉換不了角色,可以試著想象:正站在你面前的孩子你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你的同事。這樣一想,你就會減少怒氣和不滿,就會做到尊重孩子,由此良好的溝通才能進行下去。 李子勛認為,親情永遠是孩子成長的動力。盡管在一些時候,親子間的互動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但父母只要保持平和之心,再叛逆的孩子也會在親情的撫慰下回歸。同樣,孩子們只要保持對父母的尊重之心,親情間再激烈的沖突也會化于無形。 易陽 親情永遠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