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以其自然品質(zhì)及象征意義,歷來成為畫家,特別是詩人贊美的對象,在中國的古詩詞中贊美竹子的作品極多。 蘇東坡愛竹,他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br> 贊美竹子最多的要算鄭板橋了,他畫竹,贊竹之多,不計其數(shù),其中流傳最廣的要算以下兩首詩了: 題畫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爭一午場。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以上這些詩幾乎家喻戶曉,對竹子的贊美眾口一詞,從未見有異議者。近日讀了關于丁文江生平的兩本書,洋洋大觀也。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林語堂寫的一篇百字短文“記丁文江《嘲竹》詩”。林語堂寫道: 席上遇在君(丁文江字在君)先生,述夏日避暑莫干山,痛恨滿山竹篁,曾吟成一律,雖說打油,妙喻而寓深,乃迫他放下筷子,拿起筆桿錄上,并搶來發(fā)表(注:此事發(fā)生在1934年,此詩刊登在同年的《宇宙風》雜志上)。 丁文江的《嘲竹》詩何以引起林語堂這么大的興趣?因為那詩寫得別出心裁,別開生面。其詩如下: 竹似偽君子,外堅中卻空。 成群能蔽日,獨立不禁風。 根細善攢穴,腰弱慣鞠躬。 文人多愛此,聲氣想相同。 以上關于竹子的詩都明白如話,無須解說。同樣是寫竹子,有褒有貶,而且各有道理,這怎么解釋?仔細想想,詩人們不是單純寫竹子,主要是寫自己的情懷,即所謂詩言志,或借物詠志。 丁文江(1887—1936年),江蘇泰興人,16歲留學日本,一年半后轉(zhuǎn)至英國求學,主要攻讀地質(zhì)學、地理學和生物學,1911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地質(zhì)系教授,中國地質(zhì)研究所所長,是中國地質(zhì)學的奠基人,胡適稱他為中國地質(zhì)學的“開山宗師”。丁文江不但是科學家,而且有杰出的行政管理才能,他曾經(jīng)擔任過“淞滬總辦”,即上海最高的行政長官。中央研究院總干事長楊杏佛被刺殺后,應蔡元培之邀,丁文江接任此職。他信奉的格言是: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遠不會死一樣。 1935年冬,他到湖南衡陽一帶進行地質(zhì)調(diào)查,因煤氣中毒,于1936年1月5日逝世于長沙著名的湘雅醫(yī)院,時年49歲。丁文江的品格特色是剛正不阿,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另一個特色是清正廉潔,他認為私人寫信用了公家的信紙就是貪污。這種品格的人自然看不慣偽君子,看不慣那些外堅中空的偽學者,看不慣結(jié)黨營私狗茍蠅營和在權勢面前低頭哈腰的奴才,所以他借嘲笑竹子,罵了幾聲,成就了一首奇詩,實在膾炙人口。丁文江是一代天驕,可惜對他的宣傳遠遠不夠。丁文江逝世后胡適曾撰著了《丁文江的傳記》一書,大可一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