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陽微、陽不足也。陰弦、陰太過也。陽主開。陰主閉。陽虛而陰干之。即胸痹而痛。痹者閉也。 夫上焦為陽之位。而微脈為虛之甚。故曰責其極虛。以虛陽而受陰邪之擊。故為心痛。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平人、素無疾之人也。無寒熱、無新邪也。而乃短氣不足以息。當是里氣暴實?;蛱?、或食、或飲。礙其升降之氣而然。蓋短氣有從素虛宿疾而來者。有從新邪暴遏而得者。二端并否。其為里實無疑。此審因察病之法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胸中陽也。而反痹。則陽不用矣。陽不用。則氣之上下不相順接。前后不能貫通。而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等證見矣。更審其脈。寸口亦陽也。而沉遲。則等于微矣。關(guān)上小緊。亦陰弦之意。而反數(shù)者。陽氣失位。陰反得而主之。易所謂陰凝于陽。書所謂牝雞之晨也。是當以通胸中之陽為主。 薤白、白酒。辛以開痹。溫以行陽。栝蔞實者。以陽痹之處。必有痰濁阻其間耳。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胸痹不得臥。是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心氣塞而不和也。其痹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飲以為之援也。故于胸痹藥中。加半夏以逐痰飲。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氣。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心中痞氣。氣痹而成痞也。脅下逆搶心。氣逆不降。將為中之害也。是宜急通其痞結(jié)之氣。否則速復其不振之陽。蓋去邪之實。即以安正。養(yǎng)陽之虛。即以逐陰。是在審其病之久暫。與氣之虛實而決之。 栝蔞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薤白(半升) 桂枝(一兩) 濃樸(四兩) 栝蔞實(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濃樸。取二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數(shù)沸。分溫三服。 人參湯方 人參 甘草 干姜 白術(shù)(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生姜湯亦主之。 此亦氣閉氣逆之證。視前條為稍緩矣。二方皆下氣散結(jié)之劑。而有甘淡苦辛之異。亦在酌其強弱而用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橘枳生姜湯方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陽痹不用。則筋失養(yǎng)而或緩或急。所謂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者是也。故以薏苡仁舒筋脈。附子通陽痹。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諸逆。該痰飲、客氣而言。心懸痛。謂如懸物動搖而痛。逆氣使然也。桂枝、枳實、生姜。辛以散逆??嘁孕蛊?。溫以祛寒也。 桂枝生姜枳實湯方 桂枝 生姜(各三兩) 枳實(五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心背徹痛。陰寒之氣。遍滿陽位。故前后牽引作痛。沈氏云。邪感心包。氣應外俞。則心痛徹背。 邪襲背俞。氣從內(nèi)走。則背痛徹心。俞臟相通。內(nèi)外之氣相引。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即經(jīng)所謂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是也。烏、附、椒、姜。同力協(xié)濟。以振陽氣而逐陰邪。 取赤石脂者。所以安心氣也。 烏頭赤石脂丸方 烏頭(一分炮) 蜀椒 干姜(各一兩) 附子(半兩) 赤石脂(一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附方 九痛丸 治九種心疼。 附子(三兩炮) 生野狼牙 巴豆(去皮熬研如膏) 干姜 吳茱萸 人參(各一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 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并冷沖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按、九痛者。一蟲、二注、三風、四悸、五食、六飲、七冷、八熱、九去來痛是也。而并以一藥治之者。豈痛雖有九。 其因于積冷結(jié)氣所致者多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