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惠導讀】海通禪師:修佛治水,舍身為民。自目可剜,佛財難得。樂山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三代不輟工。九十春秋平。巨形睡佛,三山成形,靈寶構(gòu)精;三水潤身,萬世嘉美。 樂山大佛 在中國西南的四川樂山市,有一尊依水臨山而開鑿的摩崖石刻大像,它叫樂山大佛。 這座樂山大佛是一座彌勒佛坐像,是在一整座山的崖壁上雕刻而成的,通高可達71米,為當今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本稱作凌云大佛,因為大佛所建處的樂山市南的岷江東岸,有一座凌云寺。這是西南最大的一座寺廟,樂山大佛就屹立在凌云寺旁邊。 大佛正坐的腳下就是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條河水的交匯處,水流激湍,驚濤拍岸,撞擊在大佛左右兩側(cè)垂直的崖壁上,濺起團團的白云,聲音震響,滔滔不絕。 蜀州樂山 蜀國開明王時代,就開始在三江匯合之處的樂山治水習農(nóng)。這里的水路交通很發(fā)達,大渡河和青衣江,更多的為民間商旅民眾所用,而岷江一直也是極其重要的軍事運輸線。 戰(zhàn)國公元前304年,秦武王依照“浮江伐蜀”的戰(zhàn)略,發(fā)兵南下,一舉成功滅掉蜀國開明氏政權(quán),并在此建立南安縣。由于該地“郡土嘉美”,北周時期在此設立嘉州。唐代復稱嘉州或叫眉州。 唐朝中期,玄宗開元元年(713),海通和尚開始著手,在此動工修建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到德宗貞元十九年(803),樂山大佛才得基本竣工,工程前后歷時約九十年。在《樂山縣志》中記載:“有沙門海通者,作大佛像”,講的就是這件事。 到宋朝改嘉州為嘉定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嘉定州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樂山縣,取“城西南五里有‘至樂山’”為名,“樂山”之名沿用至今。 海通和尚 發(fā)起和主持修建樂山大佛的,是一位年輕的僧人,法號叫做海通。 海通的家鄉(xiāng)來自播州(今貴州遵義)。因為家境貧寒,他十二歲時便被父母送進寺廟出家,拜慧凈法師為師修行。自幼出家的磨礪,寺廟清苦祥靜的生活,使海通很早開始培養(yǎng)起一種慈悲堅韌的性格。 二十四歲時,海通決定離師下山,云游天下,訪問民情,拜謁名勝的寺廟。當他走到嘉州凌云寺這個地方時,一眼便被周圍幽美自然的環(huán)境所吸引。從此,海通就在此地長住,出家修行。 常年的出家修行經(jīng)歷和耳濡目染的寺院熏陶,讓海通的成長很快。幾年后海通接替逝去的主持,做了凌云寺方丈。 海通站在凌云山頂,面對匯聚在此的滔滔江水,哀念這里的重重艱險,想盡他那慈悲的心愿,想扭轉(zhuǎn)這天地留下的兇險。 作為僧人的海通,認為佛教的作用宏大而利益廣博,功業(yè)成就則能感化神奇,接近佛理則能除掉世人的迷惑,顯示法相能救濟天下的險難。于是,海通和尚發(fā)下一個造佛治水的宏愿,決定在嘉州凌云寺處建造一尊大佛石像。 因為在海通看來,直接去闡述一種精妙的佛理,不如先建造一座規(guī)模宏偉的佛像,讓人們在震撼心魄的觀賞中,產(chǎn)生極大的敬仰和崇敬之心,如此情不自禁地對佛產(chǎn)生虔誠的皈依之心,從而達到弘揚佛法的目的。 凌云寺 凌云寺建在樂山市南的岷江東岸的凌云山上,主體是一座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構(gòu)成的三重四合式中國傳統(tǒng)建筑。 緊依凌云山麓,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條河流的匯聚之處。每當夏汛雨季來臨,山洪暴發(fā),三條大江匯聚在凌云山下,沖撞著崖岸,卷起滔天巨浪,吞山蔽日,勢不可擋,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成為殃及地方的禍害。 他思考到山前響震的激流,位置就在垂直的懸崖下面。山巖可以開鑿而墜下,江流可堆積而漸平,如果建立佛陀慈祥的容貌,就能大轉(zhuǎn)佛教的法輪,善良的心愿可以激發(fā),民眾的力量可以聚用。 海通禪師悲心大愿,不忍百姓受此水患疾苦。他想要以造大佛來實現(xiàn)治水,減殺水勢威脅,普渡眾生脫離苦境,為百姓謀立造福。 嘉州的凌云山共有九座山峰,而凌云山的棲鸞峰,是正對著三江水流的匯合口位置,水激浪高,水患劇烈,所以要治除水患,必須選擇在這里建造一座大佛,以佛法鎮(zhèn)壓水勢。 彌勒大佛 早在20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就已經(jīng)預言:人類四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后,彌勒佛將降臨人間,給世界帶來和諧與安寧。 到了唐朝武周時期,武則天大力提倡信仰彌勒。人們更加崇拜彌勒佛,認為彌勒佛降世就會“天下太平”,從而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 海通為了修造凌云寺大佛,先是走訪嘉州各處寺院。他最終來到一座叫能仁院的摩崖石刻前,有一座一丈多高的彌勒倚座佛像。它端莊、靜謐、富麗的氣質(zhì),當場感染了海通。他立即決定下來,就依這尊佛像為藍本,開鑿凌云山大佛。 接下來,海通需要為大佛的修造,募集足夠的資金。雖然,建造樂山大佛的消息一經(jīng)公布和傳開,遠近而來的能工巧匠及周圍百姓,紛紛前來捐贈物資,免費義務修建大佛,一起為當?shù)匦薹鹬嗡龀鲐暙I。 當?shù)匕傩諅兊臒崆楹土x舉,深深地打動了海通禪師。但是,要在臨江絕壁的險要之地,開鑿一座大佛,不僅工程量大,難度較高,耗時也很漫長,一應的工具供應、后勤物資補給,需要極龐大的資金維持,以保證大佛的開鑿持續(xù)進行,而能最終完成。 公元803年,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為紀念樂山大佛的竣工而撰寫了《嘉州凌云寺大像記》。文中記載:“江湖淮海,珍貨畢至,”又“功巨用廣,費億萬金?!庇纱嘶蚩梢酝茢?,當年海通法師可能為了建造大佛,沿江而下去往兩湖、江淮一帶,募集回一筆數(shù)目可觀的善款。 大佛修建 建造大佛的工匠、勞力、資金一時齊備,接下來就是按照事先設計,有條不紊的展開施工修建。幾歷春秋,大佛的輪廓在不斷顯現(xiàn),三江匯流處的波濤逐漸也歸于平靜。 一日,嘉州郡守聽說海通手里有一大筆錢財,便帶了一大批隨從前來勒索。海通面對郡守的威脅,毫不畏懼,斷然拒絕。他斬釘截鐵的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 海通的高傲和蔑視,激怒了貪財如命的郡守,他不相信海通有膽量挖出自己的眼珠,就惱羞成怒的說:“那你就挖出來看看!” 面對寡廉鮮恥的郡守,威嚴剛毅的海通盤腿坐定,端起一只銅盤,毫不猶豫的剜出自己的一雙眼珠放在上面,默默地舉到郡守面前。 海通的行舉,讓郡守大驚失色,嚇得失魂落魄,倉皇逃下山去。海通舍己獻身的浩然正氣感動天地,這更激發(fā)了廣大人民要建成大佛的雄心。 為了早日修建成凌云大佛,失明的海通仍然堅持,每日由小沙彌攙扶著去工地,親自指揮工程,隨時了解進度和情況。 然而,常年操勞的海通大師,在大佛剛剛修到肩部的時候,就離開人世圓寂了。在韋皋的《大像記》中,這樣稱贊海通法師:“夫?qū)U\一意,至忘其身,雖回山轉(zhuǎn)日可也”。 海通死后,樂山大佛的修建工程一度中斷。后來,身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的章仇兼瓊,捐贈20萬俸金,還親自支持監(jiān)督大佛工程,由海通的徒弟率領(lǐng)工匠們繼續(xù)修造大佛。 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一時工程進展迅速。然而,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工程再次停工。 公元785年,唐德宗貞元初年,新任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xù)修建樂山大佛,繼承海通未竟之業(yè)。 18年后,樂山大佛終于建成。經(jīng)歷三代工匠的努力,跨越90年的時間,這座當年由海通法師設計和開建的樂山大佛,終于清晰完整的矗立在三江之口。 心即是佛 也許是海通禪師的凜然壯舉和堅定的佛性,讓慈悲濟世的佛祖受感動,將平安和祥和降臨樂山人間,百姓從此過上安寧的自然生活。 說也奇怪,自從唐朝在三江口處,開鑿了凌云摩崖石刻大佛后,這里的水患再也沒有發(fā)生過,歷史也再無此類事情的發(fā)生記載。 公元前256年,秦國蜀守李冰就組織樂山百姓,鑿斷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處的凌云山崖,開出一條引水的渠道,烏尤山山體也因此發(fā)生了改變。 在唐代時,附近的烏尤山、凌云山、龜城山佛教大興,建有烏尤寺、凌云寺等,開鑿了樂山大佛,還在凌云寺后的靈寶峰巔,修建起一座十三層空心密檐式靈寶塔(凌云塔)。 后來,有人在樂山古城東的迎春門碼頭,隔著三江遠眺對岸的山群時,發(fā)現(xiàn)一個巨大的意外收獲,讓人們興奮激動不已。這就是舉世稱奇的樂山巨形睡佛。 巨形睡佛頭南腳北,臥于岷江東岸。睡佛全身長達4000余米,其形態(tài)逼真的佛頭、佛身、佛足,由烏尤山、凌云山和龜城山三山聯(lián)襟組成,四肢齊全,體態(tài)勻稱,面目清秀,安詳?shù)仄P在青衣江山脊上,仰面朝天,慈祥凝重。 這尊巨形睡佛以烏尤山為“佛頭”,凌云山棲鸞、集鳳兩峰為“佛胸”,靈寶峰是其“腹和大腿”,龜城山南坡則為其“腳”。 而樂山大佛,恰好位于睡佛的“肩”、“胸”內(nèi),寓意“心即是佛”、“心中有佛”之意,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 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靈寶峰上的靈寶塔,竟像是睡佛的陽具,一柱擎天直向云霄。靈寶塔為磚筑的方形四方錐體,坐東向西,高38米。清人有詩:“秘開靈寶擘云根,三水交投萬馬奔。光相婆羅坪外見,諸峰羅列此峰尊?!?/p> 靈寶塔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志,提醒船工路過險灘激流,謹慎駕駛。它與樂山大佛一同,倚靠著背后的巨大睡佛,鎮(zhèn)守這里的江水,護佑一方平安,從此吉祥。 尾聲 海通禪師:修佛治水,舍身為民。自目可剜,佛財難得。 樂山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三代不輟工。九十春秋平。 巨形睡佛:三山成形,靈寶構(gòu)精;三水潤身,萬世嘉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