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的表現(xiàn)形式包含很多病理類型,病理分類為非腫瘤與腫瘤性病變兩大類,腫瘤性病變又分為良性和惡性。
1.非腫瘤性病變:其中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多見。根據國外1995年報告,膽固醇息肉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65%,國內報告的288例患者中膽固醇息肉占62.5%。其次為炎癥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及腺肌瘤等。
(1)膽固醇息肉:膽固醇沉著是膽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膽固醇沉著于膽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細胞內,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羅-阿竇增多及肌層增厚而形成息肉。膽固醇息肉的病理特點為多發(fā)性小息肉,曾有膽固醇息肉74例病例報告顯示:直徑小于10mm者占97%,50%為多發(fā)性,平均3.09±3.31個(腫瘤性息肉多為單個病變,有臨床鑒別意義)。膽固醇息肉質脆帶細,易與黏膜分離,不伴有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質成分,即便伴有炎癥也很輕微,到目前為止未見有癌變報道。
(2)炎癥性息肉:為炎癥刺激所致的一種肉芽腫,直徑約5mm,單發(fā)或多發(fā)的廣基性結節(jié)。其組成成分有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及慢性炎癥細胞,息肉周圍的膽囊壁有明顯炎癥,據丹丹姐姐了解,至今尚無癌變報道。
(3)腺瘤樣增生:既非炎癥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為黃色質軟的疣狀物,直徑約5mm,單發(fā)或多發(fā)。其組成成分為豐富的結締組織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狀細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腸化生。腺樣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層形成的羅-阿竇明顯增多,竇口上常有狹窄,致竇內常有膽汁淤積、炎癥或膽石嵌入,具有癌變可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變化、肌纖維增生與局限性腺肌增生,故醫(yī)學上又稱為腺肌增生癥,有彌漫型、節(jié)段型與局限性三種。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癥、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也可能癌變。
2.腫瘤性病變:此類病變中以良性的腺瘤為主,惡性主要為膽囊癌。
(1)腺瘤:多為單發(fā)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變率約30%,癌變機會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1998年國外學者觀察良性膽囊息肉樣病變時發(fā)現(xiàn),其中94%直徑<10mm,66%的患者年齡<60歲;而惡性膽囊息肉樣病變88%直徑>10mm,75%的患者年齡>60歲。研究認為,膽囊腺瘤的發(fā)病率很低,在10年內施行的12153例膽囊切除中,僅81例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只占0.7%,而其中是腺瘤的僅為9.6%;而同期人群中發(fā)現(xiàn)膽囊癌225例,占1.85%,可見本病有癌變的可能性。
(2)腺癌:分為乳頭型、結節(jié)型及浸潤型。前兩者為隆起性病變,直徑約<20mm;而浸潤型不屬于膽囊息肉樣病變,絕大多數(shù)直徑>20mm。因此表現(xiàn)為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膽囊癌往往為早期,其中乳頭型癌絕大多數(shù)限于黏膜和肌肉內,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