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今天的安慶地區(qū)就存在著皖國(今潛山)、桐國(今桐城)、宗國(今樅陽)等三個小諸侯國。秦漢時設立郡縣。隋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設同安郡,郡城一直設在今潛山縣。唐朝時,同安郡曾兩度改為舒州,一度改為盛唐郡。到北宋初年,稱為舒州同安郡,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改為舒州德慶軍(注:軍,宋朝時一種地方行政單位)。 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因廣東的康州改名為德慶府,德慶軍與之同名,遂取過去的“同安”郡和當時的“德慶”軍名稱中的尾字,改稱舒州安慶軍(可見“安慶”是個組合式地名),同時也寓意“平安吉慶”。安慶之名自此始。 南宋淳熙十七年(1185年),皇太孫、平陽郡王趙擴出任安慶軍節(jié)度使,慶元元年(1195年),趙擴即皇位是為宋寧宗,因舒州是他的潛邸之一,于是升舒州格為安慶府(安慶軍建制未變),府城仍設在懷寧縣(即今潛山縣城)。從此,安慶府完全代替了舒州。 安慶府設立后,因金兵、蒙古兵南侵,多次遷治: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安慶府及附郭縣懷寧縣遷往皖口(今安慶市大觀區(qū)山口鄉(xiāng)),后遷回舊治;端平三年(1236年)遷往貴池縣羅剎洲,又移駐貴池縣楊槎洲(注:均位于今池州市貴池區(qū)境內);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遷駐宜城渡(在今安慶市城區(qū)),并筑安慶城。安慶城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安慶府改為安慶路(注:路,宋元時一種地方行政單位)。 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恢復安慶府,至清朝沿用不改。 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江南分省”設立安徽?。ㄗⅲ骸鞍不帐 蹦巳“矐c府、徽州府首字而得名),寄治南京。安慶為安徽省著名都會。 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寧府(今南京市)移治安慶府,安慶自此長期為安徽省省城。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設安慶道(注:道,民國初年的一種地方行政單位)。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設立安慶市。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安徽省政府因戰(zhàn)火遷出安慶。安慶作為安徽省省會凡178年。 解放后,安慶市成為安徽省省轄市,同時作為安慶專區(qū)(地區(qū))行政公署駐地,地、市同城。1988年9月,撤銷安慶地區(qū)和原安慶市,設立新的安慶市(即地、市合二為一),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 目前,安慶市下轄3個市轄區(qū)(迎江區(qū)、大觀區(qū)和宜秀區(qū))、7個縣(懷寧、樅陽、潛山、太湖、望江、宿松、岳西),并代管桐城市。 由此可以看出,“安慶”這個地名已存在860多年了。
安慶市的雅稱為“宜城”。這是有來歷的。 據記載,東晉時,著名堪輿家(風水家)、大詩人郭璞登盛唐山(即今安慶城區(qū)登云坡),稱贊“此地宜城!”[意思是說“這個地方適宜建造城池”,(注:城,筑城,這里用作動詞)],此后,山下盛唐灣附近渡口取名為宜城渡。南宋的安慶城就是以盛唐灣為中心,在古宜城渡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后人就將安慶稱做“宜城”。其實,準確地說,應該稱做“宜(城)之城”(注:括號里的“城”字用作動詞),但是為了方便,就簡稱“宜(之)城”了,再簡而為“宜城”。按:南宋馬祖光《建康志》稱三國時這里曾設一“疑城”以迷惑敵方,“疑”、“宜”同音,后人轉稱“宜城”。此說有牽強附會之嫌。 今天,人們賦予“宜城”以新的寓意,把她解釋為“宜人之城”、“宜居之城”,也就是“適宜人們(居住)的城市”。 按:安慶市黨政機關公文、當地媒體報道中均以“宜”作為安慶的簡稱。如“宜政字”、“XXX來宜考察/投資”、“寧宜鐵路”(即指南京—安慶的“寧安鐵路”)等等。
安慶市還有個別稱“皖城”。“皖”起源于潛山縣境內的古皖國(周代諸侯國)。由這個“皖”字又衍生出皖山(天柱山別名)、皖河(古稱皖水)等山川地名,其中皖河由安慶入長江。南宋安慶府起初駐在古皖城(即今潛山縣城),后來遷至今址;清代安慶成為安徽省省會后,地位尊貴,一些文人雅士為了表示安慶歷史悠久,將“皖城”作為她的別稱。其實,準確地說,安慶并非真正的古“皖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