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把它看作各人的本分。不需要貪,久而久之,功德自然圓滿,菩提果也會成就。本來應該成功的,貪多卻嚼不爛,吃飯要一口一口吃,把一碗飯統(tǒng)統(tǒng)塞到嘴里去,擠到口里一點地方也沒有,你說怎樣吃?嚼也嚼不動,更咽不下去。吃飯是最簡單的比喻。這叫「貪多嚼不爛。」 修道的人,首先不要自私。這不單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是要饒益全世界,要把自己放下。不是想:我怎樣怎樣了不起!而是要顧全大局。 修道人,時時刻刻把生死問題掛在眉梢上,時時刻刻都要了生脫死。 娑婆世界的眾生,一舉一動,都是貪,都是瞋,都是癡。世界法,他用貪瞋癡去修行;出世法,他還是用貪瞋癡去修行。修行,他貪著開悟。坐了兩天半的禪,想要開悟;修了兩天半法,想要有神通;念了兩天半的佛,便想得到念佛三昧!你看這貪心多大,都是貪心鬼的表現(xiàn)。 修道若是不能改過,就等于沒有修道。學佛法不能知過必改,等于沒有學佛法。所謂「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歲之非」。知道以前所行所作有不對的地方,凡是有這種感覺的人,就是有智慧,將來前途有無量光明;若是不知以前之非,這個人就要胡涂一輩子。圖個虛名,就被客塵所迷,這種人多么可憐! 出家修道人要發(fā)愿,發(fā)愿是精進修道,發(fā)愿是警惕自己改惡遷善,修道不發(fā)愿,等于開花不結果的樹,無有是處。若已發(fā)愿,最好天天再發(fā)一遍。因為溫故而知新,記得自己曾經(jīng)發(fā)過什么樣的愿?應該要做什么事?才不會發(fā)空愿,不會自欺欺人,也不會把所發(fā)的愿忘記了。 我們人覺得自己在做好事,其實不一定是好事。為什么?因為種子不清凈。你以貪心來做好事,這就叫種子不凈。你以好勝心來做好事,這也是種子不凈。要怎么辦呢?就是要「行所無事。」做什么事,都是我們的本份,不要向外馳求,不要有所求覓。 有了妄想,怎么辦呢?就要打掃干凈。用什么方法呢?就用禪定。禪定的功夫,能將妄想清理干凈。修禪定時,要用精進、忍辱來幫助。然后再用布施,持戒來幫助,完成使命。 一經(jīng)懺悔,要發(fā)誓愿:「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以后絕不再犯,這才能消了罪業(yè)。 在修道時,要想這個生死問題,把什么魔都當作護法,他是來幫助你修道。有人罵你打你,他是幫助你修道;有人說你的是非,找你麻煩,也是幫助你修道??偠灾?,逆來順受,都把他當做幫助你修道的朋友,那么,煩惱就沒有了;沒有煩惱,便生出智慧。有了真正的智慧,那時候,一切魔都沒有法子來動搖你的心。 修道人,好像眼睛那樣的清凈,不能容納一粒沙子。如果眼中有沙子,一定不舒服,總想法子把它拿掉。否則,身心不安寧。修道也是這樣的情形。這粒沙子是什么?就是「貪心」。有了貪心,事事起變化,本來是清凈,有了貪心的念頭,便起了化學作用,將清凈的水變成穢水,不能利人,反而害己。 我們修道的目的是為了脫生死,不是為求感應而修道。切記!不可有所企圖而修道,為求成就,為求感應,那是大錯特錯。 古來人讀書是要明理,明白做人之道理,怎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學習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現(xiàn)在的讀書人都為名利?!该骼怼古c「明利」兩個音差不多,但做起來是大相徑庭,相離十萬八千里。為名利而讀書的人,只想說讀什么書才可以賺大錢,譬如想讀醫(yī)學,或科學,都可以賺大錢,而沒有想說:「我讀書是將來要為人群謀幸福;學醫(yī)是要濟世救人,利人利己?!?/p> 忍,是最要緊,就是叫你忍你所不愿意忍的事情。譬如我不愿意挨罵,可是有人罵我,我都喜歡。我不愿意挨打,可是有人打我,我更喜歡。我不愿意被人殺,生命是很寶貴的,可是有人要殺我,這是了脫我一生的業(yè)障,是我真正的善知識,所以各位??!學佛法要倒過來學,修道也要倒過來修。怎么倒過來呢?就是你不愿意的事,也要愿意??墒悄闼辉敢獾氖拢膊皇且阕尳o旁人。 最真實之修行法,修行有三秘訣: (1)真:不能虛偽,什么事都要做真的。 (2)誠:畢恭畢敬,很誠懇,不懈怠,不馬虎。 ?。?)恒:恒常不變,恒遠不逾。 凡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有真、誠、恒三心。做什么事都有這三心,將來一定會有成就。 多做功德事﹕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盡力而為之,這是修福。讀誦經(jīng)典,研究經(jīng)典,所謂「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這是修慧。?;凼怯稍耘喽鴣?,若不栽培,始終沒有?;?。 修道人最怕有煩惱,故說「煩惱無盡誓愿斷」。斷煩惱,對修行者是當務之急。什么境界來了,不生煩惱,這才是有定力。不生煩惱,就沒有那么多私欲,私欲源于煩惱,而生出無明,隨著就有病痛。無煩惱并非沒有人來惹你,故你沒有煩惱,而是有人來擾亂你、碰你、打你,你都不生煩惱,這才真有定力。 戒律根本只有一個,就是不自私。人要是有自私心,就會犯戒;沒有自私心,就不會犯戒。同理,人有自私心,就會犯法;沒有自私心,就不會犯法。 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如果犯戒,等于生命斷了一樣的悲哀。世尊在將入涅盤時,曾告訴阿難尊者說:「以戒為師。」由此可證,戒律之重要性。 一般人認為命運有一定的安排,所謂「命有八尺,難求一丈」。不錯!但這是指平常人而言。若是修道人,就不在此數(shù)中。修道人,不要問〈易經(jīng)〉,那是一般凡夫俗子所用的。修道人的生死尚且能了,何況其它的數(shù)呢?更應該超越出去,所以便要理會。 |
|
來自: 學習 改變 命運 > 《舟山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