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漢代書法
第五節(jié)、兩漢書法家
兩漢以來,社會對于書法的重視又超過了秦代,特別是漢末以后。《后漢書·宗室傳》記載:“(劉睦)……善史書,當(dāng)世以為楷則,及寢病,明帝使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毙l(wèi)恒《四體書勢》記載:“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自矜其能,或時不持錢詣酒家飲,因書其壁,顧觀者以酬酒值,計錢足而滅之?!庇钟洸懿傧矏哿葫]書法,“懸著帳中,及以釘壁玩之”。這些情況,表明人們進(jìn)一步認(rèn)識到書法不僅有實用價值,而且富于審美價值,表明人們開始更加主動地欣賞、追求和研究書法的美,預(yù)示著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將進(jìn)入一個更高的階段。
史書記載的漢代書法名家有:曹喜、杜度、王次仲、崔瑗、崔寔、張芝、蔡邕、師宜官、劉德昇、梁鵠。
曹喜(生卒不詳),字仲則,扶風(fēng)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章帝建初中(公元70年~83年)為秘書郎。能篆隸,尤長于篆書。
杜度(生卒不詳),原名操,字伯度,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人。章帝(公元75年~88年)時為齊相。擅長草書。衛(wèi)恒《四體書勢》說他“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文獻(xiàn)記載,漢章帝特許他以草書來寫奏章。崔瑗、崔寔父子皆受其影響。與崔瑗合稱為“崔杜”。張懷瓘《書斷》列其章草入“神品”。
崔瑗(公元78年~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人。曾任濟(jì)北相。擅長草書和小篆?!稌鴶唷氛f其書“點劃之間,莫不調(diào)暢”,“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南齊王僧虔《論書》說“崔瑗筆勢甚快,而結(jié)字小疏”。書跡有收入宋《淳化閣帖》中的《賢女帖》,已非真品。其子崔寔,字子真,亦擅章草,有父風(fēng)。
王次仲(生卒不詳),關(guān)于他的情況,歷史上說法很多,但都沒有確實的依據(jù)。
張芝(生卒不詳),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人。學(xué)書于崔、杜,極為刻苦,《四體書勢》說他“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后練,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墨”。最擅草書,后人譽為“草圣”。傳世作品有刻入宋《淳化閣帖》中的《冠軍帖》、《終年帖》、《今欲歸帖》、《二月八日帖》、《秋涼帖》等。其中只有《秋涼帖》較可靠。其弟張昶,字文舒,也擅長草書,與張芝相似,后人以為筋骨不及,而妍華繼之,譽為“亞圣”。
蔡邕(公元132年~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漢獻(xiàn)帝時為左中郎將,世稱“蔡中郎”。擅長篆、隸,創(chuàng)造“飛白書”。梁蕭衍說他書法“骨氣洞達(dá),爽爽如有神”。張懷瓘《書斷》說:“八分書則伯喈勝,出世獨立,誰敢比肩。又創(chuàng)造飛白,妙有絕倫,尤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古今,篆隸絕世,中歲之跡,筆力未精,及其暮年,方窮其妙,動合神功?!辈嚏呤恰鹅淦绞?jīng)》的主持人,但是否親自參加書寫,則不得而知。后人曾附會《劉熊碑》、《夏承碑》等名碑出于其手,皆未足徵信。
師宜官(生卒不詳),南陽(今河南)人,約生活在靈帝時期。擅長隸書,靈帝徵集天下工書者數(shù)百人于鴻都門,師宜官最優(yōu)(《書斷》)。后為袁術(shù)將。
劉德昇(生卒不詳),字君嗣,潁川(今河南禹縣)人,約生活在桓帝、靈帝時期。擅長行書,為鍾繇、胡昭所師。
梁鵠(生卒不詳),字孟皇,安定郡烏石縣(今甘肅平?jīng)鑫鞅保┤?,約生活在漢末至魏時。學(xué)書于師宜官,擅長隸書,靈帝時官至選部尚書,后奔劉表,曹操破荊州,招為軍假司馬。曹操認(rèn)為其書勝于師宜官,宮殿題署,多命為之,又常以其書懸?guī)ぶ行蕾p,為書史佳話。
此外,在漢代一些名跡上,也保留了一些書家的名字,唯其生平功業(yè)已不可考,如《西狹頌》作者仇靖、《郙閣頌》作者仇拂、《武斑碑》作者紀(jì)伯元、《衡方碑》作者朱登等。這些書家也是應(yīng)該被歷史所記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