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聽途說”瞿塘峽地質公園 整理:黃大樹 瞿塘峽國家地質公園是長江三峽地質公園中的精華部分,是國土資源部批準建設的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之一。公園中完整而又豐富的地質記錄和集峽谷、巖溶、山水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自然風光無疑讓它成為一本記錄地殼演變歷史的教科書;一個探索大自然奧秘、展示多種峽谷、巖溶地貌的殿堂;一席進行科普教育、了解長江演變和學習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基地。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涵蓋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主干流兩側,西自奉節(jié)縣白帝城,東抵宜昌南津關,面積約25000平方公里。行政區(qū)劃包括了湖北省宜昌市的夷陵區(qū)、秭歸縣和恩施市的巴東縣和重慶市的奉節(jié)縣、巫山縣、巫溪縣。 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天下第一坑---小寨天坑及地縫式巖溶峽谷---天井峽而聞名于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園區(qū)紛繁復雜的地貌特征,峰叢、洼地、天坑、落水洞錯落有致、點綴其間,山體陡立挺拔、壁立如削,峰叢、洼地此起彼伏,巖溶形態(tài)迥異,林林總總,神秘而深邃,它們交相輝映,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嘆為觀止的旖旎景觀。 在這個國家地質公園,既有中國南方距今32億年前形成的最古老的變質巖基底,又有記錄自晚太古宇以來地殼和古地理演化歷史的完整的地層剖面和所發(fā)育的各門類化石以及重大構造地質事件和海平面升降事件所留下的記錄,包括國內外著名的震旦系層型剖面,中國眾多巖石地層單位的命名剖面;還有后期新構造運動及河流、巖溶、地下水和風化作用所塑造的峽谷、溶洞和河湖景觀以及地質災害的記錄。 瞿塘峽又稱夔峽,西起奉節(jié)白帝城,東至巫山黛溪,在三峽中以雄著稱。郭沫若有詩云:“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峽口夔門南北兩岸峭壁千仞,如刀砍斧削一般,江流光涌于寬僅100余米的狹窄江道之中,呈現出“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的壯觀景象,所以自古有譽道:“夔門天下雄”。順江而下,迅流湍急,云天一線,船過其間,游客會有“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之感。 瞿塘峽山勢雄峻,上懸下陡,如斧削而成。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堪稱天下雄關,因而有“夔門天下雄”之稱,江水至此,水急濤吼,翻云滾浪。 據專家介紹,奉節(jié)夔門形成于距今2.5億年前的三疊紀時代,三疊紀(Triassic
period)是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崛起的時代。海西運動以后,這里的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臺區(qū)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而奉節(jié)夔門則是沉積在海底的“嘉陵江灰?guī)r”在水的浸濕下,地層整塊垂直斷裂所形成,而在奉節(jié)縣永樂鎮(zhèn)一代的巖層依然是水平層巖石(如北大校友林附近的巖層)。三疊紀的名稱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馮·阿爾伯提起的,他將在中歐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guī)r和黑色的頁巖之間的紅色的砂巖三層巖石層統稱為三疊紀。今天,我們還能夠在赤甲山的山體上清楚的辨認出這三種巖石。 赤甲山上的紅色砂巖就是代表三疊紀的典型。同時因紅色砂巖遠看象披著紅色的戰(zhàn)甲,名為赤甲山。瞿塘峽北岸一處黃褐色懸崖上,還有戰(zhàn)國時代遺留的懸棺洞穴。
夔門南岸的白巖山就是以白色的石灰?guī)r為主,那里險峻如刀削的崖壁,我們本地人叫他粉壁崖,因為是石灰?guī)r層,便于寫字,象老師的粉筆。而且在粉筆崖上有許多古人題詠石刻,篆隸楷行,造詣各殊,刻藝精湛。題刻內容豐富,年代跨度長達770余年。 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干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后,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巖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fā)展的現象,遠近聞名的夔門紅葉樹就是在2.5億年前就生長著的旱生性植物,所以我們才能在那些巨石絕壁上欣賞到“沒有泥土”也能獨秀的紅葉。 標志三疊紀的典型的紅色沙巖說明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干燥,在2.08至2.13億年以前盤古大陸開始分裂,這導致了強烈的火山運動,這是地球大陸形成后最強烈的火山運動了。這次滅絕性的火山運動為恐龍的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機會??铸堅诖撕蟮?span lang="EN-US">1.5億年中是地球上最主要、種類最多和數量最大的動物群。在瞿塘峽的巖石中我們還可以找到大量的“火山爆發(fā)”的跡象。 1958年,由毛主席下令被炸掉的滟預堆的殘存石塊,我們就能清楚的辨別出那是“凝灰?guī)r”,那就是火山爆發(fā)后的巖漿冷卻凝固而成。在魏靖宇先生的展覽館中也還能找到大量的凝灰?guī)r石,特別珍貴的是那方“紅色的蜂窩狀”的巖石,據說是火山巖漿在冷卻過程中,內部的氣泡消失后形成的蜂窩狀,并不是“水滴石穿”的杰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