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星期二,早上6點40分,我們一行四人在燕山立交橋下乘上65路公交車,在8點半到達西營鎮(zhèn)晾米臺。其實最好乘坐312路在西營鎮(zhèn)西下車,312路車20分鐘一班,而且走旅游路-港西路-西營,比65路要快大約一小時?!?/font> 下車后,即是晾米臺村,晾米臺村位于西營鎮(zhèn)西,隸屬于西營鎮(zhèn),現(xiàn)人口不足200戶,因與鎮(zhèn)駐地相鄰,這些年大量房地產(chǎn)開發(fā)建設(shè),已經(jīng)和西營鎮(zhèn)融為一體。 晾米臺,故名思意就是一晾曬米的臺子,其名字的來歷還與唐太宗李世民有關(guān)。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帶兵東征,兵敗被困山里;得飲拔槊泉水,人馬絕處逢生。后南下,在積米峪那個地方,又遇一泉,泉水豐沛。李世民自言自語道:“有水,再有米更好!”話音剛落,只見順泉水流出米來,故名積米泉(積米泉所處的那條山峪就叫積米峪,其村也以積米峪命名,后在山峪修建水庫被命名積米峪水庫)。李世民忙令士兵撈米,但總有一些米順水漂流而去;又讓士兵順流去撈。士兵們緊撈慢撈,一直撈到一石臺處,并將米在石臺上晾曬,故名“晾米臺”。 下車往西走幾十米就是黑峪口,黑峪溝起始晾米臺村,斜向西南方向延伸,直至黑牛寨山岈口,全長約4公里。黑峪即是這一山峪的名字,也是峪內(nèi)行政村的村名。站在峪口,遠遠望去,即可以看到黑牛寨的遠景,晨曦初照更顯黑牛寨雄偉將麗,高聳入云,好似一條正要騰飛的巨龍直沖云端,那么地神密,那么地變幻莫測,那么地力大無比,將整個大山劃出一條深深的溝豁,這就是黑峪溝。 沿黑峪溝去黑牛寨可以有幾種路線可以走: ?。?、可以沿黑峪溝東面水泥路進黑峪,東路途經(jīng)黑峪村-栗行村-然后向左前方有一條土路可以進到峪底,到達黑牛寨岈口,然后可以向西順巖石攀上黑牛寨山頂; 2、可以沿黑峪溝西面水泥路進黑峪,西路途經(jīng)黑峪村-付家峪-苗家峪-然后在苗家峪和栗行之間有一條路可以攀上黑牛寨,聽老鄉(xiāng)說這條路可以看到黑牛石。另外經(jīng)過付家峪時還可以看到位列濟南名泉第217位的黑峪泉; 3、如果體力好的話,也可以從黑峪兩側(cè)的山上走,分別都可以到達黑牛寨頂。 我們是按照第一條線路進山,進峪后大約2公里即到達黑峪村,黑峪村是由大黑峪(北坡)、吳家峪、付家峪、苗家峪、栗行、亭子、廟子(苗峪口)、小山子8個自然村組成的行政村,既“四峪一行三小子”,隸屬于西營鎮(zhèn)。建村最早的當屬黑峪和傅家峪(原杜家峪),均建村與清乾隆年間,村史接近300年。其它都是清末或民國初年建村的,村史不過百年罷了。歷經(jīng)滄桑,現(xiàn)有也只有黑峪村、傅家峪、苗家峪和栗行四個村了,其它村莊已經(jīng)自然消失,而且村里能見到的大部份是上了歲數(shù)的老年人,年輕人大多在外打拼。…… 從黑峪往前大約1公里即來到栗行村。栗行村建于清宣統(tǒng)年間,由徐氏兄弟自王合村來此建村,村名因有一行栗樹而得名,而今也沒有幾戶人家。在村東有一條新修的盤山水泥路,沿此可以到達龍吟泉?,F(xiàn)在栗行的村民用管道將泉水引下山,儲存在一個大小池內(nèi),然后再用水泵將泉水送進各家各戶。平時村民生產(chǎn)、生活就靠此水源,走近觀看泉水嘩嘩地流進水池,清沏見底。由于時間關(guān)系就沒有上去參觀,而是直奔目的地——黑牛寨。 從栗行村才算真正開始爬山,近看黑牛寨的確是非常地險絕,海拔779米,是這周邊海拔最高的山,山路陡峭,山南是懸崖峭壁,山北坡很陡,只有順峪溝進入山東面的岈口好走一點,兩山之間距離只有幾米寬,這里就是一個天然的軍事要塞,易守難攻,一人當?shù)廊f夫莫開,配服當年的山大王。 黑牛寨的名字由來是因山上的黑牛石而來:這黑牛就是黑牛寨山頂上一塊自然形成、趴臥伏地的青色頑石。據(jù)傳說,古時有一頭正在修煉的黑牛精。因有些貪財人想把黑牛據(jù)為己有。黑牛精怒其人類之貪婪,它便盤踞山巔,興風作浪,時常下山到村里糟踐老百姓的牲畜和莊稼。百姓們苦不堪言,便請來住在山下的智公和尚除害。智公和尚借來神鞭,一鞭打掉了黑牛精的一只犄角;黑牛精元氣大傷,又無處可逃,便化成一塊趴臥伏地的大頑石,這便是黑牛石。后來,由于戰(zhàn)亂頻繁,不少綠林好漢在此安營扎寨,招兵買馬與朝廷對抗,久而久之,當?shù)乩习傩站桶堰@個山峰叫做黑牛寨。如今的黑牛寨,早已被茂密的林木所覆蓋,難覓山寨的蹤影了。 盡管一路艱險,也算順利,看過飛來石,照相留念,接下來就是要找那個“妖石頭”,聽說“黑牛石”是在山的北坡,可是在山北坡仔細找了幾處也沒有找到,心想可能是這個“黑牛精”老毛病又犯了,又在做怪捉弄我們吧,算啦老子今天就不上你的當,我才不稀罕看你個破“妖石頭”呢。 登上山頂后,山上的林木茂密,灌木叢生,風吹過松林,發(fā)出嗚嗚的波濤聲。一條被驢友走出的道路明顯而平坦地伸向前方,順小道向西走來到一三叉路口,向北延伸可順山梁轉(zhuǎn)回晾米臺,也可從孤峰庵進入秦口峪。我們試著向南走,走了大約6-700米的樣子,便來到一懸崖處,此處山峰陡峭,美麗誘人,風景這邊獨好,只是下山有點難。只好另尋途徑,天無絕人之路,往回幾十米便發(fā)現(xiàn)在懸崖裂縫處有一條下山路,雖有點陡,對驢友來說也算是不錯地啦。 下山后,西南方不遠就是北黃尖子山,翻過北黃尖子山后就是澇洼,可以從此往西南走,到李家堂乘坐67路車回市區(qū)。 正東則是智公泉村,心想沒有找到那個“妖石頭”,何不到智公泉村找智公和尚告“黑牛精”一狀。說走就走,這里有一條農(nóng)民上山生產(chǎn)的土路,有兩三米寬,也就是有一里多地的樣子,很快到達智公泉村,在村民的指引下,在村南約200米處找到了智公泉。 智公泉(又名朱公泉) ,相傳唐代一名叫“智公”的和尚在泉邊居住,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詩》著錄,稱“朱公泉”。據(jù)清道光《濟南府志》載:“朱公泉,在黑牛寨前。”地址與今智公泉合,蓋因諧音,“朱公泉”衍稱為“智公泉”。據(jù)該村居民稱,此泉還曾叫作“濟公泉”,泉名之演變由此可見。泉池位于山巖高處平臺上,石砌長方形,上棚蓋水泥板,留有提水孔。該泉久旱不竭,清冽甘美。 村南還有一個石砌長方形常流泉池。池頂棚蓋,留有1米見方的汲水口。水盛時溢入東側(cè)面積約500平方米的大蓄水池中,池南岸立有1997年8月鐫刻的《智公泉天池》碑。該泉不僅是200余名村民的生活用水,還可澆灌果樹農(nóng)田。物是人非,只是不見了智公和尚的蹤跡。 這正是:泉水千年流不停,誰知主人今何在! 看過智公泉,時間不早了,決定到西營坐車返回市里,沿村北一條小道可以直通至黑牛山岈口,從此岈口下山順原路返回,大約在下午4點到達西營鎮(zhèn)西312路車站,剛到車站還不到10分鐘即來車,上車后僅一小時就到達312路車燕山終點站,非常方便。 本次行程共計12.7公里,山路不太好走,可以說是中等強度,只要有一定基礎(chǔ)的驢友都可以完成。 1、本次行程路線圖,全長12.7公里; 2、黑峪溝風光 3、向黑牛寨行進中 4、飛來石上照片 5、黑牛寨山頂上風光 6、前往智公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