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附子敗醬散 漢·張仲景 《金匱要略》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右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dāng)下。 【主治】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腸內(nèi)有癰膿。 【方論選萃】 明·汪機:腸癰,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聚積,身無熱,此久積冷所致,故《金匱》有用附子溫之。 清·吳謙:大小腸癰,俱由濕熱氣滯凝結(jié)而成?;蚺︷鲅虍a(chǎn)后敗瘀蓄積,流注于大腸、小腸之中。若癰成日久不潰,身皮甲錯 ,內(nèi)無積聚,腹急腹痛,身無熱而脈數(shù)者,系腸內(nèi)陰冷,不能為膿,宜薏苡附子散主之。薏苡附子散:附子(炮)二分 敗醬五分 薏苡 仁(炒)一錢。 清·高秉鈞:其因久積陰冷所成者,宜用溫?zé)嶂畡┮詼匕l(fā)之,《金匱》之用附子薏苡敗醬散是也。 清·時世瑞:時氏在《瘍科捷徑》一書中改名為“薏苡附子散”曰:“腸癰氣急須宜服,臟腑能教邪自驅(qū)。 【近代驗證】 例一 炊積科《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慢性闌尾炎93例》(選自《陜西中醫(yī)》1990;11(8):365) 筆者用薏苡仁60克、附子12克、敗醬草30克,水煎服,將藥渣敷右天樞穴附近。腹痛甚加川楝、元胡、沒藥各10克;發(fā)熱惡寒,惡心 嘔吐,大便秘結(jié)加半夏10克、生大黃6克、銀花30克;右下腹壓痛,反跳痛加紅藤3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腹脹納呆加桃仁10克、夏枯 草15克;孕婦加桑寄生、黃芩各10克、川斷15克;白細胞或分類中性粒細胞增高者加蒲公英40克、連翹10克。治療慢性闌尾炎93例,結(jié)果 痊愈78例(癥狀體征消失),好轉(zhuǎn)11例(右下腹仍有深壓痛或可觸及條索狀腫塊),無效4例(中途改行手術(shù)者)。 例二 陳濤等《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慢性盆腔炎56例》(選自《陜西中醫(yī)》1993;14(12):533) 薏苡仁、敗醬草、益母草各30克、制香附、白芍各15克、熟附片10克、當(dāng)歸6克、琥珀1克吞、山甲粉1克吞,后二味經(jīng)期不用,寒凝重 者加烏藥、肉桂、小茴香;濕熱重者加蒲公英、紅藤、連翹;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術(shù);輸卵管積水加澤瀉、茯苓皮;腹痛甚者加玄胡 索、川楝子。水煎2次,取汁400cc,分2次服,4周為1療程,可連服1-3療程,經(jīng)期勿用。治療慢性盆腔炎56例,年齡20-48歲,病程1.5 年-5年。結(jié)果:治愈31例,顯效12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筆者認為盆腔炎于經(jīng)期產(chǎn)后胞脈空虛或平素腎陽虧虛,邪毒乘虛內(nèi)侵,濕熱蓄 積下焦,氣血瘀結(jié),針對此病理用薏苡附子敗醬散為主加行氣活血,散瘀通絡(luò)之品,起到抗炎消腫,改善局部血循環(huán),松解粘連組織之作 用,把三者結(jié)合起來,數(shù)法兼顧,才能奏效。 例三 李懷生《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治療盆腔炎37例》(選自《浙江中醫(yī)雜志》1996;(7):300) 筆者認為薏苡附子敗醬散本為腸癰的有效方劑,用此方加味治療盆腔炎也取得滿意療效。本文所收集的37例均由婦檢及B超檢查確診。 基本方:薏苡仁60克、敗醬草30克、赤芍15克、附子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索10克、丹皮10克、車前草10克。熱毒瘀結(jié),伴有發(fā)熱,加 銀花、生大黃,以加強清熱涼血解毒破瘀之功;如濕熱與瘀搏結(jié),伴見膿帶、腹痛甚者,加赤小豆、冬瓜子,以加強清熱利濕排膿之功; 如熱毒凝聚,氣滯血瘀,伴見腹中包塊者,加昆布,以軟堅散結(jié),消癰排膿;荊芥、柴胡,疏肝行氣散濕。日一劑,水煎服。服藥5-15劑 后,32例痊愈,5例有效。 例四 吳允聰《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治療慢性直腸炎45例》(選自《新中醫(yī)》1997;29(12):38) 慢性直腸炎屬中醫(yī)“泄瀉”范疇,脾虛濕盛化熱,久瀉脾腎陽虛,寒熱虛實錯雜,胃腸氣機阻滯是本病病機關(guān)鍵,《金匱要略》薏苡 附子敗醬散專為陽虛濕熱內(nèi)壅的腸癰所設(shè)。筆者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大黃6克、牡丹皮12克治之,在本組45例中,病程最短1年,最長20年 ,治療21天為1療程。結(jié)果:痊愈33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5%。 例五 陳永敏《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治療慢性膽嚢炎并積液48例》(選自《國醫(yī)論壇》1993;(5):34) 用薏苡仁60克、炮附子30克、敗醬草30克、郁金15克、赤芍30克、枳實15克、益母草30克,脈數(shù)便干者加大黃15克后下,上腹痛甚者 加白芍30克、玄胡15克;有結(jié)石者加金錢草或海金沙30克;輕度發(fā)熱者加銀花30克每日一劑,水煎2次混兌分服,每次服400cc,治療慢性 膽嚢炎并積液患者48例,治愈25例(癥狀體征消失,膽嚢體積縮至正常,B超示膽嚢積液消失);顯效14例(右上腹仍有輕度觸痛,膽嚢體 積縮小一半以上,膽嚢積液明顯減少);無效9例(治療15天,自覺癥狀體征、B超復(fù)查結(jié)果無明顯變化或有其它合并癥出現(xiàn))。筆者認為 本方在《金匱要略》中用于虛寒性腸癰,用其治療本病出于以下考慮:(1)與腸癰相比二者同屬于體內(nèi)腔系組織的炎癥病變;(2)慢性 膽囊炎病史較長,虛瘀亦多,其伴有積液則為濕濁之邪積聚的明征;(3)在慢性膽囊炎的治療過程中,由于受西醫(yī)炎癥思維的影響,臨床 中醫(yī)亦多投苦寒清利之品,每易致中虛陽損,濕濁為患。而薏苡附子敗醬散正具溫陽化濕除瘀之功,赤芍、郁金、枳實、益母草以加強其 理氣化瘀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