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為全球首款全畫幅微單,A7上市一年有余,這時候寫評測,或者體驗,明顯已經不合時宜,網絡上的A7的專業(yè)評測多如牛毛。此外,長期以來,我也和大多數(shù)用戶一樣,對全畫幅微單持有懷疑態(tài)度。不過最終還是沒能抵住價格誘惑入了一臺。在把玩月余后感慨頗多,不吐不快。于是決定帶著個人“主觀”色彩的純用戶體驗教科書。特別聲明,非技術評測,不喜勿噴。本文也不談技術,只談體驗。 關于拍攝習慣的轉變: 在說明微單拍攝習慣的轉變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作為一個傳統(tǒng)單反用戶的拍攝習慣。 關于對焦點的選擇通常分為兩種:1、先中心點對焦,再平移構圖。2、先構圖,再選擇對焦點完成對焦。 關于測光模式的選擇,通常情況下選擇平均測光,根據(jù)具體拍攝場景及操作習慣選擇點測光或增加曝光補償。當然還有高手無視測光模式,直接M檔手動控制快門、光圈、ISO。 當然入手A7之后,你依然可以保持這種拍攝習慣,但是A7卻給了你手機和卡片機上常見,并且更加實用的功能——“人臉識別”。很多資深單反用戶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種低端的功能,緩慢的識別率,除了擺拍,毫無實用價值。更何況單反自動對焦點選擇時,也會優(yōu)先選擇人臉進行對焦,只是OVF取景沒有顯示人臉放款而已。 其實A7的“人臉識別”并不簡單。“人臉識別”除了完成對焦這件事以外,還完成了測光這件事。換而言之,就是以臉部正常曝光為基準進行測光。有了它,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拍出黑乎乎的人臉照片。對于逆光,我也可以無視測光模式的選擇這個問題,也不用考慮要加多少曝光補償,只需要無腦快門即可。 以上兩張為逆光拍攝,特別是第二張幾乎就是沖光拍攝。但是人物臉部的曝光得到了非常準確的判斷。 側逆光下的運用場景,“人臉識別”同樣實用。 此外,A7“人臉識別”的速度也相當可觀,雖然達不到固定對焦點的速度,但是實際使用過程中大多數(shù)場合下依然值得一戰(zhàn)!特別是五官輪廓準確,占畫面比例比較大的時候, “人臉識別”就是快、準、狠! 上圖就是我兒子在快速走動的狀態(tài)下使用FE70-200 F4 ZA鏡頭抓拍而成??梢钥吹侥_底踢起沙子,凝固在半空的瞬間。 而這個則是我兒子做平面運動時實用FE55 F1.8ZA鏡頭抓拍而成。 此外“人臉識別”還有一個加強版功能“眼控對焦”。 “眼控對焦”的作用是在完成人臉識別之后,進一步將對焦精準到眼睛。比如這樣: 喜歡用大光圈拍攝面部特寫的童鞋都知道,這種情況下應該先構圖,再選擇眼部的對焦點完成拍攝。因為淺景深稍有偏差都會令眼神游離景深之外,無法體現(xiàn)心靈之窗帶來的視覺震撼。然而在A7上卻可以這樣操作:半按快門固定“人臉識別”,再按中央“眼控對焦”實現(xiàn)精準對焦。這樣能得到了上面這張目光深邃迷人的面部特寫。 那么是不是可以說“人臉識別“是否近乎無敵,完全替代現(xiàn)有的拍攝習慣?我給的答案是70%,A7的“人臉識別”在70%的場景下可以讓你無視對焦測光這些技術操作,讓你更更專注于取景構圖。A7的“人臉識別”識別還不夠強大,AF-C追焦模式更是無法像A6000那樣可以緊緊地咬住目標不放。何況即便是A6000,“人臉識別”無法實現(xiàn)的場合。 比如這種情況下,人臉與周圍環(huán)境反差不夠明顯時,相機無法識別。即便選擇固定對焦點,也無法完成合焦。這時候只能通過手動對焦模式。好在A7對手動對焦的支持足夠強大,峰值與放大,同樣能保證對焦的準確性。 此外還有這種人臉占畫面比例太小時,“人臉識別”系統(tǒng)也歇菜了。所以這張照片我通過選擇自由對焦點完成拍攝。 當然,還有這種根本不拍臉的時候,人臉識別就歇菜了。 小結: 綜上所述,“人臉識別”的優(yōu)點之一:同時自動完成對焦和測光這兩件事,僅僅按一下快門即可實現(xiàn)完成拍攝。相對傳統(tǒng)單反而言,操作更簡便。 優(yōu)點之二:眼控對焦。讓對焦更精準,滿足數(shù)毛黨的變態(tài)心理。 當然作為第一款全畫幅微單,它的缺點同樣明顯。至少它還無法讓我完全忘記對焦這件事,各種特殊場景下還得輔以傳統(tǒng)對焦手段來實現(xiàn)對焦。 關于DRO動態(tài)范圍優(yōu)化: 不知為何無論是SONY的官方宣傳,還是民間技術評測,都很少人提到這個DRO動態(tài)范圍優(yōu)化。我曾用這個功能在現(xiàn)場和多個攝友的佳能或者尼康機子對比過,DRO支持下照片寬容度的逆天效果。 所謂DRO動態(tài)范圍優(yōu)化,通俗的來說,就是壓低高光,避免高光過爆。提亮陰影,避免暗部細節(jié)丟失。和傳統(tǒng)的相機自帶HDR功能不同,傳統(tǒng)相機HDR是通過連拍三張曝光不同的照片合成。但這種HDR效果,對大部分人來說,效果太”重口味“,或者說效果不自然。但DRO不同,一個快門即可實現(xiàn)寬容度的提升,而且效果更自然,如眼所見,毫無后期痕跡。個人猜想SONY的DRO應該是利用RAW的寬容度壓低高光提亮陰影而實現(xiàn)的JPG直出。 那么讓我們看看DRO功能的實測效果: 顯而易見,上面兩張照片采用同樣的快門、光圈、ISO拍攝。但是DRO效果開關前后差異明顯。在DRO打開之后照片的寬容度得到了質的提升,高光和暗部細節(jié)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保留。這簡直是不擅長后期,JPG直出黨的福音??!也因此,我的DRO常年打開,并且設置成LV5。高光比下的效果自然不用多說,即便是光線柔和時此功能也可以大幅提升畫面質感。特別是和攝友們對比JPG原片時,基本可以讓人無地自容。 當然如果你是后期的高手,對DRO的功能不敢興趣的話,A7的RAW寬容度同樣能夠帶給你驚喜。 此外,對于必做后期的用戶要特別注意的是,請關閉DRO。因為DRO大幅度提高JPG陰影亮度的緣故,但是對RAW不起作用。所以實際使用過程中,畫面上看著很明亮,但是解RAW時卻會發(fā)現(xiàn)嚴重欠爆。上面這張圖就是因為DRO開了LV5造成的誤判斷。 關于索尼黃: 自動白平衡或許是佳能用戶最引以為傲的資本,把我們黃種人的皮膚拍的又白又粉,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甚至笑成其它品牌的相機為索尼黃、尼康黃,適馬黃,屎黃屎黃。的確SONY A7同樣存在索尼黃,不僅如此自動白平衡算法出來的色彩還偏綠。但是幸好SONY給自動白平衡自定義的功能,讓我們拍攝的皮膚也終于可以又白又粉了!具體方法見下圖: 拍攝畫面點擊FN鍵,進入白平衡模式選擇,選擇AWB按方向鍵右,進入白平衡調整界面。分別往B(藍色)和M(品紅)方向位移一個即可。 為保證JPG直出的質量,再對創(chuàng)意風格進行微調。選擇標準模式對比度+1,銳度+1。得到下面這張JPG直出照片。 這張照片就是通過相機內設置調整后的效果。除了可以讓膚色白白透亮的之外,還保留了SONY本身對橙色處理優(yōu)勢。我認為各家色彩中,SONY對橙色的表現(xiàn)是最漂亮的。原來使用佳能相機時,心心念念的都是這種橙。 關于操控: 作為微單,A7擁擠的機身確實不如單反龐大的機身操控體驗好,特別自定義按鍵C2的設計簡直反人類!每次要放大照片按C2的時候,我都氣的要吐血?。ㄟ@點在A7 II 上已經有所改進,同時移動了快門位置,增加了一個自定義按鍵。說明SONY對市場反應還是相當迅速的。)此外擁擠的機身上如此多的按鍵,的確非常難精準的按到。但是為了輕便,這些都忍了??墒亲鳛槿嫹危譀]有很輕便,這個定位真的蠻尷尬的。但是A7的操控,是否一文不值?當然不是! 獨立撥輪。快門、光圈、ISO、曝光補償,這四個最重要的曝光設置都有著自己獨占的撥輪。特別是像我這樣佳能過來的用戶,甭提多嫌棄原先5D2,5D3的撥輪設計了!盡然只有兩個撥輪可用!而且不同檔位撥輪的功能還不一樣!比如前撥輪在A檔時候用于調節(jié)光圈,但M檔時候竟然變成快門,后背撥輪才是光圈。這種反人類的設計,讓時常在A檔與M檔中間切換的我,經常被誤操作氣的吐血!連調整成ISO都要按兩個鍵!入手A7之后,看見四個撥輪,感動的我眼淚鼻涕嘩啦啦的! 自定義按鍵。SONY機身幾乎所有按鍵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操作習慣變更。自定義按鍵豐富到我都把不常用的功能都給加入到自定義按鍵。分享一下個人的自定義按鍵設置: C1:對焦模式。AF-S,AF-C, DMF,MF算是除了撥輪之外最常用的按鍵了。我把默認對焦模式設置在AF-S上。因為A7 AF-C的追焦成功率太低。如果像A6000一樣猛,我就常年停留在AF-C上。 C2:調整顯示器亮度。反人類按鍵,留給不需要快速操作的菜單。A7居然沒有顯示器亮度自動調節(jié)功能,只能設置一個按鍵手動調節(jié)了。 C3:對焦區(qū)域。使用頻率在C1之下。我把默認模式設置在廣域對焦上。此外對焦點選擇還有個吐槽點:對焦點的方框太大,對焦小物件時候非常難受。 AEL:對焦放大。轉接鏡頭時旋轉對焦環(huán)不會自動放大對焦,所以轉接手動對焦就靠它了。 方向下:人臉識別。手動選擇對焦點的時候,如果同時開著人臉識別,系統(tǒng)會經常對焦到人臉識別上,影響對焦判斷。所以我給人臉識別也專門設了一個按鈕。 被拋棄的測光模式。之所以沒有給測光模式設立獨立按鍵,是因為我根本不需要它。因為有了人臉識別對人臉的測光,以及EVF“所見即所得“的支持,測光模式基本已經可以從我的攝影字典里丟棄了。 關于EVF取景: EVF還是OVF,這也是一個一直被爭論不休的問題。OVF清晰透亮,這點毋庸置疑??墒乔逦噶粒⒉淮砟闩臄z的照片也是清晰透亮。眼睛所見,不一定是數(shù)碼所得,而這也正是攝影技術入門的門檻之一。許多攝影人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掌握曝光這門基本功,而大師們對菜鳥照片的評論最多的也是,過爆或者欠爆。 然而EVF的出現(xiàn),降低了這一門檻。那些OVF時代攝影師需要幾年經驗才能熟練掌握的技巧,EVF可以迅速縮短這個入門時間。也許你對光線不夠敏感,搞不清楚快門、光圈、ISO之間的對曝光的影響,但是你難道還不會用眼判斷嗎? EVF所見即所得,至少能夠讓用戶更專注在拍攝這件事上,而不是拘泥技術本身。我想要畫面明暗達到什么樣的程度,EVF就反饋給我真實畫面。這讓一些對美有獨特天賦,但動手能力較差的用戶都有了一展所長空間。 關于全景掃描: 又一個特別好用的功能,特別是對于不會后期拼接的用戶而言,該功能簡直就是亮騷!全場啪嗒啪嗒機關槍掃射一般,特別拉風,有沒有!即便是會后期拼接的用戶,也可以省去了上三腳架,以及后期拼接的功夫。SONY獨門秘籍,你絕對值得擁有?。ㄊ謾C的全景掃描功能不在此列?。?br> 本想找兩張A7全景掃描的照片,可是我發(fā)現(xiàn)我竟然沒有用A7拍過全景掃描!請原諒我偷懶,拿了三張A6000的全景掃描照片代替。請放心,A7的畫質只會比A6000好。此外,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全景掃描還可以豎著掃描。例如上面最后一張照片,就是豎著掃描出來的,有沒有一種移軸拍攝的建筑的感覺。 關于閃光燈: 這或許是目前SONY最致命的軟肋了。SONY對閃光燈的支持不如佳能那么友好,機身自帶豐富的閃光燈設置功能。而且也沒有許多副廠支持,有便宜的離機引閃方案供選擇。目前我還在用佳能系統(tǒng)時代留下的永諾568EX II和永諾622C引閃器,永諾TTL與高速同步統(tǒng)統(tǒng)不支持SONY。只能辛苦的使用手動模式來完成三燈作業(yè)。一個個燈架上調節(jié)閃光燈輸出功率,特別辛苦。當然這又不是不能解決的問題,多花點銀子買原廠燈即可。不過即便是原廠燈,也遠遠不如佳能閃光燈的操控體驗好。 關于耐操: A7的另一個軟肋,專業(yè)攝影師除了對相機的性能有要求之外,對相機的耐用性也有要求。在惡劣的極端環(huán)境下,相機要禁得起風沙雨水侵蝕。A7這小小的身子板,顯然不行。這個就不用實驗了吧,我可沒那么多的銀子拿自己的A7實驗。不過只要不是去雪山沙漠,僅僅作為日常拍攝我想A7還是可以的,何況它還這么便宜,不能要求更多。 關于重量: 全畫幅微單的重量確實是一件挺尷尬的事情,相對于單反,它當然還是輕了一點。但是也只有一點而已。比如佳能6D+EF70 200F4(675G+760G= 1435G),A7+FE70 200F4(416G+840G=1256G),真的沒有輕便多少。而且根據(jù)目前的趨勢,無論是機身還是鏡頭為了追求畫質與耐操性,都只會越做越大。與微單的“微”會越走越遠。 然而看到這里,你會發(fā)現(xiàn)微單真正吸引我們的并不是輕便,還有單反無法帶給我們的操作體驗。真正追求輕便的我會推薦A6000,這是我用過的最好的相機。畫質和重量的完美平衡,更何況連對焦性能都好到逆天。 [b]關于鏡頭: 這又是劣勢之一。畢竟上市才一年,微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市面上在售的FE鏡頭僅有六枚鏡頭。他們分別是:FE16-35F4 ZA、FE24-70 F4 ZA、FE70-200 F4 G、FE 55 F1.8ZA、FE35 2.8ZA、FE28-70。 此外還有SONY官方已經公布的FE 24-240mm f/3.5-6.3 OSS、FE 35mm f/1.4 ZA、FE 28mm f/2、FE 90mm f/2.8 Macro G OSS防抖微距鏡頭。其中FE 28mm還通過轉接附件變換為16mm魚眼、21mm超廣角鏡頭。 但是我認為微單系統(tǒng)最缺乏的還是一枚長焦定焦鏡頭(空氣切割機),200定就不奢望了,135定還是可以有的。希望SONY可以盡早來一枚。 當然,我不可能對已有的六枚鏡頭進行一一點評,因為我只有其中兩枚而已。FE55 1.8和FE70 200F4。 FE55 1.8 ZA:這是我目前A7上的掛機頭。有人吐槽它貴,佳能尼康的50 1.8才幾百塊錢。我想說,菜鳥請繞道,這篇帖子不適合你。FE55絕對物超所值,體積小巧,1.8光圈全開及銳利通透,色彩豐富飽滿。我實在不知用什么樣的形容詞來描述這顆鏡頭的美妙。所以,先直接讓我們來看圖吧,以下全部JPG直出。 以上三張均為JPG直出。其中最后一張為弱光環(huán)境下為了凝固師傅和面過程中飛揚的面粉,將ISO提升到3200,快門1/500,光圈2.2。 然后再看看經過后期修圖之后的效果吧。我想更多的攝影師愿意了解修圖后能達到什么樣的效果。畢竟FE55 1.8的樣片,網上隨便搜索一下都一大堆。但是用這個鏡頭認真拍攝的作品并不多。 以上便是FE55拍攝的通過LR后期調色過的照片。該鏡頭拍攝半身以上特寫是表現(xiàn)非常優(yōu)秀,虛化效果特別好看。但是拍攝全身照時,如果還繼續(xù)追求虛化,難免力不從心。 FE70-200 F4 G。色影無忌上對該鏡頭的評價是典型的美能達風格,色彩鮮艷,新風徐來??晌覀€人感覺,相對于FE55而言,該鏡頭的色彩更清淡一點。 先上JPG直出片: 再上幾張后期過后的照片。 總結: 以滿分10分計,我給A7打7.5分。作為一款全畫幅微單,它的畫質絕對值得信任,以“人臉識別”為主的拍攝體驗也相當不錯,以及豐富的參數(shù)設置及自定義按鍵。當然它的缺點也同樣明顯,閃光燈系統(tǒng)不完善,鏡頭群稀缺,以及不夠耐操的機身。總之,作為一款不夠完美的作品,A7完全對得起它的價格。不敢說物超所值,但物有所值是一定的。 寫在最后: 如果有人看了我的這篇文章想入手A7的話,我還是會勸你不要買!要買請買A7 II,按鍵布局更合理,五軸防抖也更實用,何況還有官方宣稱的30%對焦性能提升。而且上市萬元價格也很親民。當然如果想要一款專業(yè)級工作機的話,不如多存點銀子等A9看看,我也在努力攢銀子中,希望可以早一點入手。 其實一開始想把這個寫成給這篇文章寫成”萬言書”的,奈何才疏學淺,卯足了勁,也只能寫到5600多字。如果各位看官想深入了解這款相機的性能,可以關注我新浪微博:胡渣扎扎扎你哈。 以及蜂鳥論壇:http://my.fengniao.com/79922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