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均選自我院門診病人,由我院消化科確診為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男21例,女9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24歲;病程最長45歲,最短2年;胃潰瘍11例,十二指腸潰瘍16例,二者同時兼有3例。-
1.2 治療方法-
1.2.1 取穴 胃俞(雙側)、脾俞(雙側)、至陽、中脘透上脘、足三里。大便不調加天樞(雙側);胃灼熱泛酸加梁丘;肝郁氣滯加期門。-
1.2.2 操作方法 (1)病人俯臥或仰臥位。(2)所選穴位常規(guī)消毒,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浸潤局麻。(3)把經(jīng)浸泡3cm長的1號羊腸線放在穴位處,術者持專用埋線針(針長13cm,針尖呈三角形鋒尖狀,在距尖端0.3cm處有一夾線的凹陷槽)以15°~45°角迅速刺入穴位皮下,再將針緩緩刺入適當深度,這樣就將嵌入凹陷槽的腸線雙折帶入穴內,然后退針,腸線即留于穴中。(3)擠凈所傷絡脈之瘀血,針孔消毒,貼上創(chuàng)可貼。20~25天埋線1次,3次為1個療程。-
1.3 結果 本組30例病人中,治愈19例,隨訪6個月無復發(fā),占63.3%,有效11例,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占36.7%,總有效率100%。-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74歲,2004年5月3日就診。病史:胃脘部疼痛、嘈雜、泛酸45年。曾經(jīng)2次胃鏡檢查,診斷為胃潰瘍。45年來求治于本市各大醫(yī)院,曾服胃得寧、胃必治、麗珠得樂、雷尼替丁、洛賽克、阿莫西林、甲硝唑等以及中藥數(shù)百劑,胃脘部疼痛有所減輕,但仍感嘈雜泛酸,飯后加重,飲食正常、大小便調。按以上方法埋線治療1次,癥狀消失。為鞏固療效,堅持埋線1個療程。停止治療后隨訪6個月無復發(fā)。-
3 討論-
消化性潰瘍屬中醫(yī)“胃脘痛”的范疇。本法中所取之穴是以脾胃經(jīng)特定穴為主,俞募穴是臟腑之氣輸注匯集之處,直接作用于臟腑,故取脾俞、胃俞、中脘益氣健脾、理氣和胃;足三里是胃經(jīng)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滯、扶正通絡的作用;天樞是大腸之募穴,取之調理腸胃,通腑化滯,梁丘胃經(jīng)之郄穴,取之疏通經(jīng)氣、和胃制酸;本病患者多數(shù)屬虛寒型,故取至陽溫陽益氣;取期門舒肝理氣。埋線療法以線代針,給予這些穴位長期的刺激,增強了穴位的功效,氣感直達病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埋線療法簡單、方便、有效、無毒副作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