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農村喪俗之——請忙事人 請木匠“服材”。棺木,俗稱壽材。壽木,是土葬習俗的產物。提倡移風易俗多年,但農村用棺木的習俗依舊沒有徹底改變。用料以柏木為佳,松木次之。過去,遇濕不腐的柳木在農村是最為常用的。過去家有上年紀的老人,在經濟條件好的時候都要早備棺木(或木料)。用自己的木料,請木匠到家里來做,稱“服材”,取“富財”之意。當有人去世準備棺木是一件隆重的事。如陽間蓋房子一樣,姑太太要“祝檐” ,其實,就是要給木匠花錢以期把活干好一些。遇娘家兄弟經濟薄弱的還要攤份子。做好后放在閑屋里,有的一放幾年甚至十幾年,防備遇災年老人去世難以厚葬。厚葬,就是用厚木料做棺材安葬,后引申為喪事辦的隆重。現(xiàn)今有棺材鋪,提前備下的已相當罕見了。 “三長兩短”,語出服材,暗指棺材。棺材是由蓋、幫、底和前后回頭組成。蓋、幫、底用長料,前后兩回頭用短料。所謂“三長兩短”,因為不論材質優(yōu)劣,必是由上下左右四塊,前后兩塊共六塊木料拼合而成的。上為蓋,稱天,下為底,稱地,左幫為日,右?guī)蜑樵?。前后兩塊稱為乾坤,木匠稱回頭。另有一塊薄薄的蓋板,入殮時用在材蓋下,稱“天花板”。過去,因男人要穿靴戴頂子,棺材的尺寸是蓋長八尺二寸,幫長七尺一寸,底長七尺七寸比幫前長四寸后長二寸?,F(xiàn)在做的一般要小些,但底仍比幫前長四寸后長二寸。棺材以用料厚度分三五材。四六材。二四材。即:蓋厚五寸,幫和底厚三寸。前回頭多刻壽字,以雕刻五蝠捧壽為最講究。女用棺材可以在后回頭上刻上蓮花,以示得道成仙。 十三段。三鼓腔棺木更為講究。十三段,即用十三段圓木料。蓋用三段,左右?guī)透饔萌?,底用四段。蓋的中間一塊鋸成方木后,寬度必須達到一尺,非粗大原木不能用。三鼓腔,即蓋拱形,兩幫鼓型,不能用鐵釘,要揋幫穿帶隱釘?shù)醯组久Y構,非技藝高超者不能為。 開銀錠。蓋棺前要把蓋與棺幫嚴合,由木匠開出三個隱釘槽,稱“開銀錠”。隱意姑太太和事主必須要給付手工錢。按女把神道男把邊開隱釘槽。按神道左埋第一穴,女埋左,男埋右,女棺蓋上三槽呈右二左一,男棺蓋上三槽呈右一左二,屬正開,蓋上單釘槽相靠。在第二穴則男埋左女埋右,隱釘槽則反開。第三穴正開,依次類推,男近男,女近女,永不會錯。神道右埋則全部相反。蓋上每個隱釘槽都是下兩條鋸成馬蹄狀的木塊,中間下一條木塊做楔子與幫連接。 過去做棺木是忌用鐵釘?shù)?,埋入地下遇潮濕銹蝕不延年。即使用也是用一種鐵的狀如棗核的“棗核釘”,兩頭尖,中間略粗。現(xiàn)在一般都在用把釘帽去掉的機制鐵釘。
北方農村喪俗之----搭靈床 靈床,即去世者裝棺入殮前室內停放的床。搭靈床,就是由兒女或忙事人在人生命垂危之際或倒頭(確定真實死亡)后,在外屋(堂屋)正對門口,用兩條木凳和單扇門板搭一靈床,用來做暫時停放。鄉(xiāng)俗說:人不能死在炕上。死在炕上,會把炕背到陰間去。這不足信。為使日后生者躺在此炕上不會害怕,還是有道理的。搭床時不能哭。須將人放在此床上(稱:上床),確定真實死亡后,才許放聲哭啼。(尤其是對被病痛折磨而無法挽救的人。否則,陰魂還陽,恐其受更大痛苦)。人死后,除搭靈床外,還要把室內的鏡子用布遮住或面壁背放,灶膛口要用白紙貼封。此時鄉(xiāng)鄰和至親前來憑吊,稱燒倒頭紙。過去,嫡親必須在入殮前趕到靈床前,否則,就會被視為不孝。現(xiàn)今,“父母在,不遠游”的觀念已淡化,重在對父母生前的贍養(yǎng),以免受“子欲孝,而親不在”的痛苦。 木凳,用兩條長條木凳。以備入殮架棺材時再用。門板,用單扇。女用帶門扣的一扇,男用帶門鼻兒的那扇。若死者高大魁梧,門板嫌窄,過去是必須用一旱扁擔傍在門板邊用?,F(xiàn)在隨著人們生活的改變,家家大門口,大鐵門,用木板門搭床的習俗亦有改變。用多層板或高密度刨花板搭靈床的已不鮮見。 旱扁擔,是一種用來挑擔的農具。長度比挑水和挑土方的扁擔長約三分之一,無鐵制擔鉤。兩端微微上翹并嵌有防脫擔的兩段兒粗竹簽。由于現(xiàn)代農機具的代步,此物已不多見。它在喪事活動中,有四項主要用途:點長明燈。傍床。抬棺材和壓床(當發(fā)生死人詐尸時,做按住或打倒之用)。傳說,有死者在床,如遇雷雨電閃,死者易詐尸。金屬器物導電,不能用。唯有旱扁擔最為適宜并一物多用。而今,出殯車載棺材,傍床有木板,點長明燈還是用扁擔,也不再是非旱扁擔不用。
北方農村喪俗之———穿壽衣 壽衣,即專門用來裝殮去世人的衣服。穿壽衣,就是為讓逝者“潔身而去”,將其身體洗凈,然后為其穿上新的干凈的衣服。衣服上,不得有紐扣。全部是用布帶子或用布編縫的扣袢扎系。在北方漢族喪俗中,為逝者穿壽衣前為其凈身,已不多見。必須為其凈面洗腳。壽衣,大多繡五蝠捧壽圖案。顏色,一般為藍、褐色。鄉(xiāng)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也有移風易俗,給死者穿整齊干凈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 凈面洗腳。用干凈的布或毛巾蘸上溫水,由子女或親屬將其面部擦凈。理發(fā)是必須的。然后,為其洗手洗腳修指甲。 脫去其生前衣服,即解脫。由于人死后肢體會變得僵硬,身上的衣服不便正常脫解,不能直接用剪刀剪掉,要先說些“愿為”的話,以示敬重。 穿新衣。帽。鞋。襪。壽衣,大多繡五蝠捧壽圖案。顏色,一般為藍、褐色。穿衣件數(shù)必須是奇數(shù),還要囊括四季的衣服。上身衣服要至少多于下身衣服兩件。帽子,依然如古。戴當代帽子的已不鮮見。鞋子,是鞋幫面上中間合縫和后跟合縫的兩塊墊以棉里的布料,與麻繩納底縫合而成的“大餃子靴頭”(按形狀叫的傳統(tǒng)名稱)。襪子,過去是用白布縫制的,現(xiàn)已改穿機制滌綸的了。 當為逝者穿戴整齊后,由眾孝子或親屬將其抬上靈床后,要用手帕包上幾枚硬幣放在他(她)手里。過去豪門巨富要將金銀財寶放其手里,有“手不抓空”之說。待裝棺入殮時,還要將“打狗棒”分別放在他(她)的手里。 為什么上身衣服要多于下身衣服呢?人死后,一般要經停靈和入殮兩道程序。如果準備工作不充分,停靈時間會長些。遇夏熱酷暑,待到入殮裝棺時,人往往腐爛。為防止有腐水滲出,上身衣服要多穿些。一種殯葬制冷設備俗稱:“水晶棺”,功能如冰柜,通電制冷后尸體可以放多日,徹底解除了此顧慮。壽衣制式,也由過去的簡單化向多樣化轉變。這不得不說是在現(xiàn)代科技推動下,新的理念對傳統(tǒng)理念的一種沖擊和改變。因此,才有了既保留傳統(tǒng)又極具現(xiàn)代特色的壽衣店和頗具規(guī)模的殯葬用品公司。 北方漢族傳統(tǒng)的壽衣制式,是按明朝漢服飾演化而來的。清朝政府強制改變漢族服裝,人們只好改變了原來的衣著。但“生變死不變”的信念,一直傳承至今。這里寄托著一種未忘祖先的情結。
北方農村喪俗之----設祭臺 祭臺,即去世人“上床”后,設在靈床前專門用來擺放祭品的桌子。由長子。長孫或家人抱頭部,其他人幫手將逝者抬放在靈床上,稱上床。設祭臺,是在人倒頭(確定真實死亡)上床后,才必須安排的。首先備好方桌(矮腿炕桌)一張。長明燈一盞。打狗棒五個。倒頭火燒(燒餅)九個。引路燈九盞。火盆一個。倒頭祭品一桌。 長明燈,就是把食用油倒入一燈盞中(過去用蓖麻油或棉籽油,現(xiàn)多用色拉油或淺磁盤),再用棉花捻出繩捻兒做燈芯,放置在祭臺上點燃?,F(xiàn)在大都再點上兩支特制蠟燭。
插打狗棒,是用一陶。瓷罐(現(xiàn)多用搗蒜罐)裝滿高粱(取高級食糧之意)后,用面片封蓋。然后用面做五個小面團(山楂果大小),用火烤后,一頭插在蘆葦桿兒或細挺桿兒(秫秸稍)上,一頭插在封蓋好的陶罐上,然后,擺放在祭臺上。直到入殮時,要取兩只分別放在逝者的左右手中。余下的三只連同陶。瓷罐待下葬后放在棺木前。
擺倒頭火燒。用面做九個小面片(稍大于五分硬幣),火烤后,分三盤裝好擺在祭臺上。待出殯封錢箱時與紙錢一同放入,帶到墳上燒掉。
做倒頭火燒和打狗棒,意為逝者在前往天堂的路上,做干糧和攆打野狗準備的。除去迷信,該是一種表示追念和盡孝。
點引路燈。先取一條扁擔,一頭搭在祭臺上,一頭搭在門檻上,然后用白紙捻出九盞喇叭狀的紙捻,沾上食用油,依次擺在扁擔上,由家人點燃。點燃前,要意想出一個叫xx的童子(多稱:聽說),并對他說:xx,攙扶著你的xx一路走好。不待燈燃盡,要持扁擔的一頭拉至院中。扁擔或用來傍床或靠放在門口旁。
火盆。守靈者要時不時的在其盆中為逝者燃燒些紙錢(意:送錢),紙灰要保留到入殮時包灰包用。過去是用瓦盆。陶盆或某種金屬盆,現(xiàn)在大都用洗衣專用的鋁制大盆。 擺倒頭祭。倒頭祭,一般是由女兒(侄女)或孫女(侄孫女)操辦。要蒸二十五個饅頭,分五盤裝擺。還要擺上四干四鮮。四干,是十二塊糕點分四盤擺放。四鮮,是買些瓜果分四盤擺放。最后要敬重的擺放上一雙筷子和一杯水。 除以上外,有的還要擺上香爐,燃上香??|縷青煙,裊裊升騰,更增添幾分凝重與悲涼。 祭品在喪事操辦中是有很多講究和花樣的,并是一項不小的浪費。主要分素祭和腥祭(葷祭)。最為常見的腥祭是豬頭三生(即一只豬頭。一只活公雞和一條活鯉魚),還有大八件。小八件。八八席和十二酒席等等。素祭更是花樣繁多。由于地域不同。生活水平不同。農產品不同。飲食習慣不同。食品制作不同祭品便有所不同。京南津西一些地方有蒸歲數(shù)包子(饅頭)的。就是按逝者年齡一歲蒸一個。幾個或十個饅頭(與平常食用的一般),在靈前以塔狀擺放。最近些年盛行擺九雞轉(九祭轉)。即要買九樣東西,每種九個(件)共計九九八十一個(件)。如:食用油九桶。香煙九條。酒九瓶(箱)等等……
過去做祭品是非巧婦不能為。不求能食用,但求美觀。否則,眾目之下會丟面子。做好后,要用多層提盒(特制的食盒)裝好,無論多遠都要徒步用肩挑去。如今做祭品如扎紙活一樣,已成專業(yè)行當,并成為了一項當代新興產業(yè)。做九雞轉的雄縣有不少家,都是用些糖制品和塑料制品代替。文安灘里一家做雕刻祭品的作坊,生意異常火爆。買家只需打個電話訂下,很快就能給送去。 祭品的奢華度在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提高。這不是在繼承傳統(tǒng),是一種鋪張和浪費。是一些生前不孝死后孝的子孫的遮羞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