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文言文復習 一、《師 一、通假字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 ”通“ ”, ) 2.或師焉,或不焉 (“ ”通“ ”) 二、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古義: 3.吾從而師之古義: 4.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古義: 5.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 6.師不必賢于弟子古義: 三、一詞多義 1.傳 得璧,傳之美人(《廉頗藺相如列傳》)
( 2.從 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3.師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吾師道也( 4.道 有碑仆道(《游褒禪山記》) 5.則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煟?nbsp;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6.也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君美甚,徐公
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其可怪也歟(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1.名詞作動詞(1)吾師道也 ( )(2)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 ) 2.名詞作狀語則群聚而笑之 ( ) 3.名詞的意動用法吾從而師之 ( ) (二)形容詞的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 (1)小學而大遺 ( )(2)吾未見其明也 (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 (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 )(5)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 ) 2.形容詞作動詞(1)惑而不從師 ( )(2)位卑則足羞 ( )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而恥學于師 ( ) 五、判斷下列文言文句式的類型并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 ) 2.不拘于時。 ( )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 4.師不必賢于弟子?!? ) 5.吾從而師之?!? ) 6.則群聚而笑之?!? )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六、語句翻譯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2.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答案解析 一、答案:1.受 授 傳授 2.不 否 二、答案:1.求學的人 2.用來……的、……的憑借 3.兩個詞,動詞“從”(跟從)和連詞“而” 4.一般人 5.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讀)學習 6.不一定 三、答案:1.傳授/流傳/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傳送,傳遞/招待賓客的館舍 2.跟從/依順,聽從/參加/指堂房親屬/跟,向/自,由/合縱的盟約/緊挨著,依傍 3.老師/有專門技藝的人/以……為師/學習/從師學習/軍隊 4.道理/風尚/道德學問/道路/正確的方法/取道 5.連詞,表轉(zhuǎn)折語氣/副詞,就/副詞,表判斷語氣,就是 6.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句末語氣助詞,表感嘆語氣/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答案:(一)1.(1)學習 (2)低于 2.表動作的情態(tài),成群 3.以……為師 (二)1.(1)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高明的地方 (3)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4)疑難的問題 (5)卑賤的人、低下的人;勢盛位高的人 2.(1)遇到疑難問題 (2)感到恥辱 3.以……為恥 五、答案:1.判斷句 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被動句 不被(恥于從師的)世俗限制?!?.賓語前置句 句讀不明,疑惑不能解決?!?.狀語后置句 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7.省略句 5.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士大夫這一類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現(xiàn)在他們的智慧竟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 六、答案:1.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有了疑難問題,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采分點:兩個“而”、第二個“惑”) 2.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采分點:師、是故、無) 3.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現(xiàn)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采分點:出、下、恥) 4.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這是糊涂的!(采分點:第二個“圣”、第二個“愚”、其) 二、《勸 一、通假字 1. 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 ”通“ ”, )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 ”通“ ”) 3.君子生非異也 (“ ”通“ ”, ) 二、古今異義 1.蚓無爪牙之利 古義: 今義:指壞人的黨羽 2. 以為輪 古義: 今義:認為 3.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古義: 今義: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 4.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古義: 今義:泛指一切河流 三、一詞多義 1.絕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口技》)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以為妙絕
(《口技》) 佛印絕類彌勒
(《核舟記》) 2.假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送東陽馬生序》)( 3.聞 博聞強志( 初聞涕淚滿衣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 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鄒忌諷齊王納諫》)( 以勇氣聞于諸侯
(《廉頗藺相如列傳》) 4.復 不敢出一言以復(《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
( 5.過 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鴻門宴》)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
(《項脊軒志》)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 2.名詞作狀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 ) (二)動詞的活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 以為輪 ( )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guī) ( )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 ) (3)積善成德 ( ) 2.形容詞作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 ( )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 ) (四)數(shù)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 ( ) 五、判斷下列文言文句式的類型并翻譯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 ) 翻譯: 2.用心一也?!? ) 翻譯: 3.用心躁也?!? ) 翻譯: 4.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翻譯: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 翻譯: 6.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翻譯: 7.蟹六跪而二螯。 ( ) 翻譯: 六、語句翻譯 1.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翻譯: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翻譯: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翻譯: 4.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翻譯: 答案解析 一、答案:1. 煣 使彎曲 2.有 又 3.生 性 資質(zhì)、稟賦 二、答案:1.獸類的腳爪和牙齒 2.把……做成 3.寄居 4.專指“長江”“黃河” 三、答案:1.橫渡/停止/與人世隔絕的/極點/非?!?.借助、利用/假裝/借、借給 3.聽見/見聞、見識/聽說/使……聽到/聞名,出名 4.再,又/回答/恢復 5.過失,過錯/責備/經(jīng)過 四、答案:(一)1.游水 2.(1)每天 (2)向上;向下 (二)使……彎曲 (三)1.(1)彎曲 (2)高處 (3)善行 2.變直 3.使……快,走得快 (四)專一 五、答案:1~3.判斷句 1.即使又曬干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用火烤過,使它彎曲成為這樣的。 2.(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3.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4.狀語后置句 靛青,從藍草中取得,可是比蓼藍顏色更深;冰,水凝結(jié)而成,卻比水還要寒冷。 5.定語后置句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 6.被動句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省略句 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 六、答案:1.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線,(如果)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guī)。(采分點:中、 ) 2.所以木材經(jīng)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會聰明多智,行為不會有過錯了。(采分點:金、就、博學、知明) 3.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采分點:疾、彰) 4.所以不積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采分點:故、跬步、無以) 三、《寡人之于國也》 一、通假字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 ”通“ ”, ) 2.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 ”通“ ”)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 ”通“ ”)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 ”通“ ”, ) 二、古今異義 1.寡人之于國也 古義: 今義:用于形影孤單的人 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義: 今義:①表示可能或能夠;②表示許可 3.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古義: 今義:常用義是保養(yǎng)身體 4.然而不王者 古義: 三、一詞多義 1.數(shù)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六國論》)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 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 3.發(fā) 百發(fā)百中
( 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涉世家》)(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 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琵琶行
并序》)( 4.加 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鴻門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勸學》)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5.鼓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關(guān)雎》) 趙王鼓瑟(《廉頗藺相如列傳》) 6.或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岳陽樓記》)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7.于 寡人之于國也(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移其民于河東(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余將告于蒞事者(《捕蛇者說》)(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動詞 (1)填然鼓之 ( ) (2)樹之以桑 ( )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 (4)王無罪歲 ( ) (5)然而不王者 ( ) 2.名詞的為動用法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 )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 ) 2.動詞的使動用法 則移其民于河東 ( ) (三)形容詞的活用 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 ( ) 五、判斷下列文言文句式的類型并翻譯 1.非我也,歲也?!? ) 翻譯: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翻譯: 3.雞豚狗彘之畜?!? ) 翻譯: 4.申之以孝悌之義?!? ) 翻譯: 5.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 翻譯: 6.可以無饑矣?!? ) 翻譯: 7.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 翻譯: 六、語句翻譯 1.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翻譯: 2.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翻譯: 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翻譯: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翻譯: 答案解析 一、答案:1.無 毋 不要 2.無 毋 3.頒 斑 4.涂 途 道路 二、答案:1.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2.“可”,可以;“以”,憑借 3.供養(yǎng)活著的人 4.“然”,這樣;“而”,卻,但是 三、答案:1.cù,密/幾、若干/天數(shù)、命運/shuò,屢次 2.只是、不過/與“曲”相對,不彎曲/通“值”,價值 3.打開糧倉,賑濟百姓/發(fā)射/征發(fā)/開花/出發(fā) 4.副詞,更/動詞,放上/動詞,增加/動詞,超過 5.擊鼓/打擊樂器的一種/彈奏 6.代詞,有的人/副詞,有時/副詞,或許/連詞,如果,假如 7.介詞,比/介詞,對/介詞,在/介詞,到/介詞,與,和/引進動作涉及的對象,不譯 四、答案:(一)1.(1)擊鼓 (2)種植 (3)穿上 (4)歸咎、歸罪 (5)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2.為……辦喪事 (二)1.活著的人;死去的人 2.使……遷移 (三)謹慎,這里指認真從事 五、答案:1.判斷句 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2、3.賓語前置句 2.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而稱王,是不曾有過的事。 3.蓄養(yǎng)雞、狗、豬。 4、5.狀語后置句 4.把孝悌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 5.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 6.省略句 可以(憑借它)不受饑餓之苦了。 7.固定句式、狀語后置句 這種狀況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有什么不同? 六、答案:1.兩軍的兵器已經(jīng)接觸,士兵就拋棄盔甲、拖著兵器逃跑。(采分點:兵、走) 2.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就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采分點:勝、是、喪、憾) 3.五畝住宅的場地,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采分點:樹、衣) 4.富貴人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采分點:檢、涂、發(fā)) 四、《過 秦 論》 一、通假字 1.外連衡而斗諸侯 (“ ”通“ ”) 2.合從締交 (“ ”通“ ”) 3.贏糧而景從 (“ ”通“ ”) 二、古今異義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義: 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古義: 今義:認為 3.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義: 今義:山東省 4.以致天下之士 古義: 今義:連詞,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jié)果(多指不好的結(jié)果) 三、一詞多義 1.制 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張衡傳》)(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2.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燕雖小國而后亡(《六國論》)
(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3.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兩章》)(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商人重利輕別離(《琵琶行
并序》)( 4.遺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動詞 (1)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 ) (2)外連衡而斗諸侯 ( ) (3)履至尊而制六合 ( ) (4)將數(shù)百之眾 ( ) (5)序八州而朝同列 ( ) (6)會盟而謀弱秦 ( ) 2.名詞作狀語 (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 ( ) (2)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 ) (3)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 (4)內(nèi)立法度,……外連衡而斗諸侯 ( )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 ( ) 2.動詞的使動用法 (1)外連衡而斗諸侯 ( ) (2)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 ) (3)吞二周而亡諸侯 ( ) (4)序八州而朝同列 ( ) (5)卻匈奴七百余里 ( ) (6)約從離衡 ( )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1)崤函之固 ( )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 2.形容詞作動詞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1)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 )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 (3)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 ) 五、判斷下列文言文句式的類型并翻譯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 翻譯: 2.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 翻譯: 3.鋤 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 翻譯: 4.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 翻譯: 5.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 翻譯: 6.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 翻譯: 7.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 ) 翻譯: 六、語句翻譯 1.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翻譯: 2.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翻譯: 3.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翻譯: 4.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翻譯: 5.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翻譯: 答案解析 一、答案:1.衡 橫 2.從 縱 3.景 影 二、答案:1.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 2.介詞“以”與動詞“為”連用,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把……作為” 3.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 4.兩個詞,以:來;致:招納 三、答案:1.控制/統(tǒng)率、統(tǒng)領(lǐng)/形制、構(gòu)造/規(guī)?!?.使……滅亡/丟失、失去/逃兵/逃跑、逃脫/滅亡、消亡/通“無”,沒有 3.有利的形勢/銳利、鋒利/使……快/有利、條件好/好處/利潤 4.丟失/丟失的東西/拋棄/給予 四、答案:(一)1.(1)稱帝稱王 (2)采取連橫的策略 (3)登上 (4)帶領(lǐng) (5)排列座次 (6)結(jié)盟 2.(1)像席子那樣;像包裹那樣;像口袋那樣 (2)像云那樣;像回聲那樣;像影子一樣 (3)向南;向西;向東;向北 (4)對內(nèi);對外 (二)1.逃兵 2.(1)使……相斗 (2)使……漂浮 (3)使……亡,滅亡 (4)使……朝拜 (5)使……退卻,擊退 (6)使離散 (三)1.(1)險固的地勢 (2)有利的形勢 2.變小;削弱 3.(1)使……弱,削弱 (2)使……愚昧 (3)使……彎 五、答案:1、2.判斷句 1.這四位君子,都英明智慧又忠誠守信,既寬宏厚道又友愛待人,既能尊敬賢人,又能器重謀士。 2.(秦始皇)自己認為關(guān)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銅墻鐵壁,真是子孫萬代稱帝稱王的不朽的基業(yè)。 3、4.狀語后置句 3.農(nóng)具木棍并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 4.被征發(fā)守衛(wèi)邊塞的戍卒,(作戰(zhàn)能力)不比九國的軍隊強。 5.賓語前置句 可靠的官員、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的行人。 6.被動句 皇帝死在別人手里,被天下人譏笑。 7.省略句 商鞅輔佐秦孝公,(秦孝公)在國內(nèi)建立法律制度。 六、答案:1.在那時候,(有)商鞅輔佐秦孝公,(秦孝公)在國內(nèi)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種紡織,修造防守進攻的武器,對外實行連橫策略,使山東諸侯自相爭斗。這樣,秦國人毫不費力地取得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采分點:是、內(nèi)、連衡) 2.這樣一來,縱約解散了,各國爭著割讓土地去賄賂秦國。秦國有富余的力量來控制和利用他們的弱點,追逐(九國)敗逃的軍隊,使無數(shù)尸體橫臥(道路),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來;(秦人)趁著有利的形勢和方便的條件,侵略諸侯各國,分割天下的土地。(采分點:弊、亡、漂、因、利、乘、便) 3.于是秦始皇廢除古代帝王的治國方法,焚燒各學派的著作,企圖使百姓愚蠢糊涂;毀壞高大的城墻,殺害杰出的人物;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陽,銷熔這些刀箭,用它鑄造成十二個銅人,來削弱天下的老百姓。(采分點:愚、兵、以為、弱) 4.天下已經(jīng)平定,秦始皇的心中認為關(guān)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銅墻鐵壁,真是子孫萬世稱帝稱王的不朽的基業(yè)。(采分點:固、帝王) 5.然而陳涉是一個用破甕做窗戶,用繩子系門板的窮苦人家的子弟,是一個耕田做奴隸的人,而且是一個被征調(diào)往漁陽守邊的人。(采分點:甕、牖、繩、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