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 加味黃芪建中湯 【來源】楊澤民,《中國當(dāng)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黃芪20克,桂枝、白芍各10克,煅瓦楞30克,延胡索10克,虎杖20克,生姜3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取汁300毫升,痛前服100毫升,日服3次。 【功用】益氣溫中、制酸療嘈雜。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淺表萎縮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之屬中焦虛寒胃脘痛,或伴嘈雜泛酸者。 【療效】屢用屢驗(yàn),堅(jiān)持治療,每獲良效。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肝胃氣滯)方
處方:佛手、旋覆花、陳皮、香櫞各15克,枳殼7.5克,川楝子、法半夏、香附、甘草各10克,黃連6克,吳茱萸3克,白芍1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疏肝和胃,理氣止痛。用于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辨證屬肝胃氣滯型。癥見胃脘脹痛連脅,噯氣頻作,食后腹脹,或有燒心反酸,大便不暢,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多正常,脈弦。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胃熱內(nèi)蘊(yùn))方 處方:吳茱萸3克,黃連6克,大黃4克,佛手、香櫞、谷芽各10克,敗醬草、連翹、煅瓦楞、陳皮各15克,蒲公英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疏肝瀉熱和胃。用于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辨證屬胃熱內(nèi)蘊(yùn)型。臨床癥見患者胃脘灼痛,泛酸嘈雜,口干,口臭,大便干結(jié),舌苔黃,脈弦數(shù)。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脾胃氣虛)方 處方:黨參、白術(shù)、茯苓各15克,炒薏苡仁、炙黃芪各30克,炒山藥20克,枳實(shí)12克,陳皮、澤瀉、綠萼梅各10克,砂仁5克,生姜3片,大棗6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健脾助運(yùn),升脾降胃。用于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辨證屬脾胃氣虛型。癥見胃痛隱隱,泛吐清水,喜溫喜按,納差,食后脹悶,倦怠乏力,便溏,舌淡或胖,苔薄白,脈細(xì)弱。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胃陰虧虛)方 處方:沙參、石斛、佛手、陳皮、元胡各15克,白芍18克,五靈脂、玉竹、麥冬、綠萼梅各10克,黃連5克,蒲公英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滋陰養(yǎng)胃。用于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辨證屬胃陰虧虛型。癥見胃脘隱隱灼痛,胃中嘈雜,口燥咽干,大便干,舌紅少津,有裂紋,脈細(xì)數(shù) 治膽汁反流性胃炎方 方藥:半夏、郁金、黃芩、吳茱萸各10克,代赭石12克,蒲公英15克,黃連、干姜、柴胡、熟大黃、炙甘草各6克。 加減:脾胃氣虛加黨參12克,黃芪15克;肝氣犯胃加佛手10克,金鈴子12克;肝膽濕熱加龍膽草、梔子各10克;胃陰虧虛加麥冬12克,石斛15克;胃氣上逆加煅烏賊骨15克,瓦楞子10克;飲食停滯加雞內(nèi)金12克,萊菔子10克;氣滯血瘀胃痛加烏藥、元胡各10克,丹參15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1月為1個療程,一般服3-5個月。治療時(shí)告知患者忌酒,忌濃茶,避免吃辛辣刺激、油膩、生硬難消化的食物,生活規(guī)律。
主治:膽汁反流性胃炎肝郁胃熱型。 治療慢性胃炎,效果很好。
枳實(shí)10-12g黃連10-20g生姜6g半夏10g 厚樸10-15g人參10-20g炙甘草6g 白術(shù)10-15g茯苓10g麥芽15g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見胃痛、胃脹、痞滿、噯氣、嘈雜、泛酸、惡心、食欲不佳等癥狀者均可用本方辨證加減治療。
虛寒者,減黃連加砂仁、吳茱萸;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肝火犯胃者,合金鈴子散加黃芩;胃氣上逆明顯者,加蘇梗,肝膽火甚者,加柴胡、黃芩;腸腑濕熱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熱虛實(shí)增減。
處方: 枳實(shí)(膚炒)12g黃連(吳茱萸水炒)12g生姜6g半夏(姜炙)10g 厚樸(姜炙)10g人參10g炙甘草6g白術(shù)(土炒)15g茯苓10g 炒麥芽15g蘇梗12g黃芩8g瓜蔞12g陳皮10g 6劑,每日1劑,水煎服。 囑:戒煙酒,忌辛辣。
二診:2003年3月14日,自述胃脘脹痛減輕,食欲好轉(zhuǎn)。 原方加砂仁8g,減黃連4g,連服18劑。 三診:2003年4月6日,自述胃脘脹痛、嘈雜噯氣基本消失,惡心消失,精神食納好轉(zhuǎn)。 原方增減服2月余,諸癥消失,精神食納轉(zhuǎn)佳。 隨訪2年正常。 療效:治療40例,治愈26例,顯效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