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臟結(jié)了,我該洗。東西上蒙了塵,該拂拭。埋藏在我們心坎深處那一些文化積業(yè),思想傳統(tǒng),我們也該從頭再認識一番。垢刮磨光,釋回增美,是我們該下的工夫。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 家 倘使你的父親做了一件不應該做的壞事,你處什么態(tài)度呢? 錢穆:修身齊家是人人該做的事 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齊家。那一個人沒有家呢?固然有人沒有家,這是極少數(shù)中之極少數(shù)。我們每人都有一個家,我們普通人都有一家共同的生活。我們有了家,我們就該有一番行為來齊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好合,一家這樣才是人生中有意義的生活。這要我們有意義的行為來達成,才能齊家?!\職業(yè),要解決生活上的衣食住行,怎么能沒有家呢?你有家就有夫婦、父母、子女,在差別中求配合,就是齊家之齊。所以要修身,兼要齊家,齊家是修身方面一件極重大的事。 我舉論語上說的一個故事:有一天,他的父親在附近偷了人家一只羊,人家查問他兒子,那羊是不是你父親偷的,那兒子當然知道自己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但是你是他兒子,你不能直講,你只能說我不知道,不能說這只羊是我父親偷來的。后來的人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盡有很多不是,像舜的父母,要殺兒子,還是嗎?這個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但他的兒子不肯對人直說,這也是修身。修身和齊家打成一片的。倘使你的父親做了一件不應該做的壞事,你處什么態(tài)度呢?你只能讓別人來檢舉,你不能附和別人,因為他是你的父親。一個人只有一個父親,一個母親,在我講來父母縱有不是,我只能私下諫勸,不該當眾指謫他不是。若說這是私心,天下哪里有都是大公無私的呀。吃飯,我一口口吃,這是私的。穿衣,穿在我身上,也是私的。房子由我住,還是私的。那有不私的呢?修身齊家不是講個人主義,不能只有你。沒有父母,你又從哪里來的呢?這里可以講中國人一種行為道德,是公私兼顧的。你不直說父親偷羊,這個在中國人講來是一種消極的自由。你可以盡你的心,盡你的力來修身齊家,這是你應該做的,這亦是大家平等的。(《人生十論》) 梁漱溟:與他人的種種關系便是倫理 人一生下來,便有與他相關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將始終在與人相關系中而生活(不能離社會),如此則知,人生實存于各種關系之上。此種種關系,即是種種倫理。倫者,倫偶,正指人們彼此之相與。相與之間,關系遂生。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關系,故倫理首重家庭。父母總是最先有的,再則有兄弟姊妹。既長,則有夫婦,有子女;而宗教戚黨亦即由此而生。出來到社會上,于教學則有師徒;于經(jīng)濟則有東伙;于政治則有君臣官民;平素多往返,遇事相扶持,則有鄉(xiāng)鄰朋友。隨一個人年齡和生活之開展,而漸有其四面八方若近若遠數(shù)不盡的關系。是關系,皆是倫理;倫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 吾人親切相關之情,幾乎天倫骨肉,以至于一切相與之人,隨其相與之深淺久暫,而莫不自然有其情分。因情而有義。父義當慈,子義當孝,兄之義友,弟之義恭。夫婦、朋友,乃至一切相與之人,莫不自然互有應盡之義。倫理關系,即是情誼關系,亦即是其相互間的一種義務關系。倫理之“理”,蓋即于此情與義上見之。更為表示彼此親切,加重其情與義,則于師恒曰“師父”,而有“徒子徒孫”之說;于官恒曰“父母官”,而有“子民”之說;于鄉(xiāng)鄰朋友,則互以叔伯兄弟相呼。舉整個社會各種關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務使其情益親,其義益重。由是乃使居此社會中者,每一個人對于其四面八方的倫理關系,各負有其相當義務;同時,其四面八方與他有倫理關系之人,亦各對他負有義務。全社會之人,不期而輾轉(zhuǎn)互相聯(lián)鎖起來,無形中成為一種組織。(《中國文化要義》) 禮 “禮”是一個家庭的準則,管理著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務和外事。“禮”也是一個政府的準則,統(tǒng)轄著一切內(nèi)務和外交。 錢穆:懂“禮”才有“家” 在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如果你要了解中國各地方的風俗,你就會發(fā)現(xiàn)各地的差異很大。然而,無論在哪兒,“禮”是一樣的?!岸Y”是一個家庭的準則,管理著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務和外事。“禮”也是一個政府的準則,統(tǒng)轄著一切內(nèi)務和外交。 中國文化還有一個西文沒有的概念,那就是“族”。你可以說是“家”。在家里“禮”得到傳播,但我們一定要區(qū)分家庭和家族。通過家族,社會關系準則從家庭成員延伸到親戚。只有“禮”被遵守時,包括雙方家庭所有親戚的“家族”才能存在。換言之,當“禮”被延伸的時候,家族就形成了,“禮”的適用范圍再擴大就成了“民族”。中國人之所以成為民族,因為“禮”為全中國人民樹立了社會關系準則。……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得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錢穆與七房橋世界》) 費孝通:禮治社會不一定文質(zhì)彬彬 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治社會并不是指文質(zhì)彬彬,像鏡花緣里所描寫的君子。一般的社會,禮并不帶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見了人點個頭”、不窮兇極惡的意思。禮也可以殺人,可以很“野蠻”。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禮里被別人用火燒死,這是禮。又好像在緬甸有些地方,一個人成年時,一定要去殺幾個人頭回來,才能完成為成年禮而舉行的儀式。禮的內(nèi)容在現(xiàn)代標準看去,可能是很殘酷的。殘酷與否并非合禮與否的問題?!白迂曈ジ嫠分q羊。子曰,賜也,爾愛其學,我愛其禮?!睈烹[之心并沒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當殘忍的行為。 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quán)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yǎng)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鬃雍苤匾暦Y的主動性,在下面一段話里說得很清楚: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利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quán)力所加之于個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網(wǎng),逃得脫還可以自己驕傲、得意。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這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沒有人的地方也會不能自已。曾子易簀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jīng)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tǒng)的習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