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小傳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文學家。其文汪洋恣肆,豪邁奔放,與韓愈并稱“韓潮蘇?!薄F湓婎}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進京應試 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進京應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這兩人正銳意詩文革新,蘇軾那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 烏臺詩案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王安石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1074年)秋調(diào)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任徐州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diào)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上任后,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說他是“妄自尊大”,“ 莽撞無禮”,“銜怨懷怒”,“包藏禍心”,諷刺朝廷,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了。 一時間,朝廷內(nèi)一片倒蘇之聲。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shù)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他一生的轉(zhuǎn)折點。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新黨們非要置蘇軾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 蘇軾才算躲過一劫,從輕發(fā)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shù)毓賳T監(jiān)視。 被貶黃州 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于現(xiàn)代民間的自衛(wèi)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shù)臀?,并無實權,蘇軾經(jīng)此一劫有些心灰意冷,惆悵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边@首詞寫得雄渾豪放,氣象恢弘,堪稱歷代詠史懷古之絕唱,開后世豪放詞派之先河。是蘇軾的巔峰之作。他以赤壁懷古為主題,將奔騰浩蕩的大江波濤、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和千古傳頌的風流人物,酣暢淋漓地揮灑于大筆之下,抒發(fā)了作者宏偉的政治抱負和豪邁的英雄氣概。詞中也流露出他壯志未酬的感慨與人生如夢、歲月流逝的遺憾,但這種感慨和遺憾并非是失望和頹廢。它向人們揭示:千古風流人物雖身名俱滅,但江山長在,日月長留,當舉起酒杯相酹之意。 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遙遠的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蘇軾悲傷不已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常州一帶水網(wǎng)交錯,風景優(yōu)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蘇軾看到舊黨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盡廢新法,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zhí)政后,暴露出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于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diào)。 筑建蘇堤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臺平湖久蕪漫,人經(jīng)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干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余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并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筑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東坡處處筑蘇堤”,蘇軾一生筑過三條長堤。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并筑堤。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6旬的蘇軾,日夜奔馳,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葜菸骱⑿蘖艘粭l長堤。為此,“父老喜云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 流落儋州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diào)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紹圣元年(1094年)六月,貶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紹圣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jù)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里辦學堂,樹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就學。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xiāng)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nbsp;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至今有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最后結局 徽宗即位后,蘇軾被調(diào)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御賜謚號文忠(公)。 綜合評價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不局限于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nèi)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y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 蘇軾典型地體現(xiàn)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蘇軾的貢獻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成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于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tài)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當然,這種范式更適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yǎng)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后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蘇軾的審美態(tài)度為后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范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fā)現(xiàn)美的的存在,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時間看是不一樣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種范式在題材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兩方面為后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文學人材。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地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 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以后歷代翻刻不絕。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人們爭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yǎng)。在金國和南宋對峙的時代,蘇軾在南北兩方都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詩不但影響有宋一代的詩歌,而且對明代的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詩人有重要的啟迪。蘇軾的詞體解放精神直接為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其影響一直波及清代陳維崧等人。蘇軾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標舉獨抒性靈的公安派散文的藝術淵源,直到清代袁枚、鄭燮的散文中仍可時見蘇文的影響。 蘇軾正直坦率,他堅持正義的人格精神,至死不變。他的《東坡》詩云:“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定風波》詞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nbsp;這是蘇軾人格形象的自我寫照。他已經(jīng)走過了人生的坎坷,經(jīng)歷了宦海風波的洗練,此后的各種磨難都不足以擾亂他那光風霽月的胸懷,灑然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了。 蘇軾又是至情至性之人?!笆晟纼擅C?,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边@是蘇軾為悼念妻子寫的一首悼亡詞,真摯樸素,沉痛感人,情意纏綿,字字血淚,表現(xiàn)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 蘇軾還以和藹可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fā)明都是后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注釋: 不必去理會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著、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更勝過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夠在風雨中過上它一生。 略帶寒意的春風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仡^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東坡被雨洗刷過后月亮顯得格外明亮,市人匆忙走過東坡只有置身名利圈外的詩人才能享受這圣景。不要嫌棄坡頭的路亂石叢生凹凸不平。作者獨自喜歡用木杖點地時的鏗然之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