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街一、五里香塍 別名綺塍街,位于惠山直街東端。清咸豐六年(1856年),街口樹石碑橫額,正面磚刻。五里香塍”,竇承焯書;背面篆書“九峰翠嶂”,為邵寶八世族孫邵涵初書。五里香塍,原為無錫西門至惠山的一條大道。清明時節(jié)沿途有“一枝楊柳一枝花,紅綠相映五里遙,,之句。另有民諺:“惠山街,五里長,踏花歸,鞋底香”,故名五里香塍。香塍近惠山寺一段,l954年拓為柏油馬路。香塍道旁的張巡廟、靈泉、云泉等尚存。其余香塍, 1976年因京杭運河無錫段改道被切斷,為新運河上的錫山大橋和錫惠路所代替。 二、龍頭下 位于惠山浜寺塘涇(燒香浜)頂端。唐宋以來,至惠山寺、東獄廟、張巡廟燒香拜佛的人,從水路運河經(jīng)黃埠墩、惠山浜,至寺塘涇上下船,故名燒香浜??滴酢⑶∧涎?,龍船停黃埠墩后,換輕舟至此上惠山寺、寄暢園,故又名龍頭浜。浜端原有“人杰地靈”牌坊,毀于“大躍進”年代。坊下有石螭吻1個,似龍頭,終年流水,惠山泉由此流入惠山浜,故亦稱“龍頭下”。龍頭下的河塘兩岸,舊有祠堂廟宇50多處,其中著名的有顧可久、高攀龍、楊宗濂等祠堂。今已改為居民住宅或單位用房。 三、張巡廟 位于惠山直街、錫山北麓,祀唐御史中丞張巡。張南陽人,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進士,安史之亂時守雍州(今河南杞縣),后任河南節(jié)度使、御史中丞。至德二年 (757年),與太守許遠守睢陽(今商丘),城被圍,不屈被殺。各地立廟祀之。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塑成厲鬼殺賊狀像,因用銅鑄,故稱“銅大老爺”。明景泰六年(1455年),奉詔列祀。成化九年(1473年),知縣李恭在清微庵址建廟,塑正笏垂紳像。設重門,建兩廡,浚渠,造石橋,立碑刻。嘉靖中改名忠靖王廟??滴跄觊g,知縣吳興祚重修。乾隆年間,鄒文錦又修。道光十一年(1831年)毀。次年募資重修,王芝林書額 “唐張中丞廟”,并于廟右祀許遠。咸豐年間廟又毀。同治八年(1869年),高鵬等人集資重建。廟巍峨堂皇,自門頭至正殿共3進。頭門有神馬、馬夫;進而有小橋、泉池。第二進為戲臺、廊樓。第三進為正殿,塑張巡像,兩旁列困守睢陽遇難將士l0多尊神像。殿前有賀蘭進明的兩只鐵腳,因賀拒援睢陽,致使張巡全軍覆沒,故鑄鐵腳作長跪狀,以慰忠魂。正殿西另有一殿,即道光年間所建許遠廟。后花園堆有湖石假山。拓建惠山街時,拆去一進,尚存2進,有正殿、戲臺、廂房、觀樓。戲臺雕刻精細,為全市僅有。廟內(nèi)現(xiàn)有400年以上古銀杏2株,碑刻多方,太湖石4塊,鐵腳l只。廟東有明萬歷年間所鑿云泉。 四、顧可久祠 位于惠山下河塘,今為駐錫某部招待所。顧可久,號洞陽,無錫人,明正德九年 (1514年)進士。任御史時,高風亮節(jié),直言敢諫,多次遭受迫害,甚至被“廷杖”,死而復生,被稱為明“錫谷四諫”第一人。后調(diào)廣東任按察副使。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顧錄用瓊山人海瑞,海瑞以顧為師表。顧晚年辭官還鄉(xiāng),卒于隆慶元年(1567年)。隆慶三年后,海瑞任應天巡撫,于惠山山麓為顧建祠宇,并撰“兩朝崇祀廟謨新??故杳麄鞴酋喅肌J钢净靥煸雕R,功同浴日再批鱗。三生不改冰雪操,萬死仍留社稷身。世德尚余清白在,承家還見有麒麟”之句。清初,兩江總督湯斌所撰《顧洞陽先生祠堂碑記》中,亦加稱頌。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祠毀于火。后裔顧敦重建。乾隆二年(1737年)進行修理。乾隆六十年(1795年)顧八世孫、甘肅涼莊道署理四川按察使顧光旭,重修顧洞陽祠時,筑祠樓5楹,有額日“云根”。將明正德年間僉事馮夔的竹素園故物——湖石(又稱丈人峰)移入祠內(nèi)。石高3.87米,色清微黑,通體斑駁,石形奇特,酷似人形,昂首張臂,坦腹挺立,為無錫湖石之魁。石上原有題字,已剝蝕不清。筑拜石山房3楹,并題詩兩首鐫于石上。無錫人刑部侍郎秦瀛并撰《拜石山房記》,于是顧祠就成為一處名勝?,F(xiàn)祠存享堂5間、祠樓5間、拜石山房3間、四面牌坊的4根石柱、江南奇石丈人峰、碑刻3方。其中顧光旭重書海瑞詩碑,保存在無錫市博物館。 五、高攀龍祠 位于惠山下河塘6號,祀明左都御史高攀龍。始建于明崇禎年間?,F(xiàn)存平房3進,面闊3間,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筑,內(nèi)有高子遺表石刻數(shù)塊。 六、楊祠花園(留耕草堂) 位于惠山上河塘,為祀清楊延俊的一處祠堂花園。民國4年建?,F(xiàn)祠堂已毀,園尚在,內(nèi)建有3進3間正廳,3間側廳,并有池塘、曲橋、假山、亭臺、回廊等。現(xiàn)存潛廬、留耕草堂、叢桂軒3廳,其余亦保存完好。 |
|
來自: 昵稱18892371 > 《無錫》